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1332

  庞统拱拱手。“得知贤父子远游,讨逆将军特置薄酒,来为贤父子送行,还请贤父子稍留片刻。”
  许混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许劭。许劭也有点糊涂。他不知道孙策怎么会来给他送行。他自认和孙策根本不是一路人,孙策已经胜了,还不肯放过,这是什么意思?他本待拒绝,可是一想自己被逼得背井离乡就是拜孙策所赐,如果此刻再不战而走,这口气恐怕要憋在心里一辈子。
  胜负又如何?产业没了,名声扫地,我已经一无所有,没什么好怕的。拼着一死,今天也要一吐为快。
  许劭钻出船舱,示意船夫将船靠岸。船刚刚泊好,岸上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孙策在典韦和一些卫士的簇拥下出现在码头上。孙策勒住坐骑,看了一眼挺站在船头的许劭,笑了起来。
  “许子将,你不要这么紧张,我只是来送行而已,并无他意。”
  “谁说我紧张了?”许劭一边说一边悄悄地放松了捏得过紧的拳头,心虚地干咳了两声。
  孙策点点头,翻身下马,示意庞统等人站得远些,就连典韦等人也赶到一边,只留下刘斌侍候。时间不长,有义从铺好了席,设好了案,摆上了酒食。孙策伸手相邀,许劭不甘示弱,从容入座。
  孙策示意刘斌上酒,主动举起酒杯。“先祭行神(路神),保佑许君一路顺风。送行诗我做不了,自饮三杯。”说完,先祭了行神,又连饮三杯。
  见孙策礼数周到,许劭也不好意思翻脸,按照规矩,祭了行神,又奉陪了一杯。
  “来,尝尝这些时蔬,离开了汝南,你未必还能吃到家乡的风味。”
  许劭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他连忙举杯,挡在面前,借机拭去眼角的泪珠。他可不是外出游历,他这是逃难,而始作俑者就是眼前的孙策。这酒喝得实在难受啊。
  “不过,常言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许君此去恐怕不止万里,增长见识,以后名扬天下,也算是因祸得福。”孙策再次举杯,笑道:“我预祝许君像夫子周游归来,删诗注经一样,开宗立派,成一代大家,为后人景仰。”
  许劭忍不住冷笑一声,反唇相讥。“我许劭鄙人而已,岂敢与圣人比肩。我就在江湖之远,看将军庙堂之高,心愿足矣。”
  孙策莞尔一笑。“借许君吉言。如果真有那一天,希望许君不管在哪里,都给我来一封书札,传几句话。说起来,我与许君相识数月,许君还没有评价过我呢。”
  “将军不怕我骂你?”许劭斜睨着孙策,挑衅的意思很浓,看得一旁的许混心惊胆战。
  孙策淡淡地说道:“笑骂由人。我虽然未必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虽然读书少,学问浅,却也知道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听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语,做不出堵塞言路的蠢事。”他顿了顿,又道:“当然了,你有骂我的权利,我也有骂你的权利,你说对吧?”
第0598章
舍与得
  许劭本来的确想骂孙策几句,话已经涌到了嘴边,一听孙策这句话,又把那些话生生咽了回去,嘴巴张了张,却一个字也没吐出来。
  真要开骂,他还真未必骂得过孙策。之前几次交锋,吐血的可都是他,孙策连根汗毛都没损失。
  孙策看着许劭的窘态,忍不住笑出声来,而且笑得非常得意,一点也不掩饰。许劭更加郁闷,脸色青一阵红一阵,又跟着白一阵,握着酒杯的手关节发白,如果他有足够的力量,漆耳杯也许已经被他捏碎了。
  可惜他没有。就像他以为自己能够指点天下一样,其实他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孙策挪了一下身体,改变坐姿,抱膝而坐。这个姿势有些无礼,但也更为放松。你可以理解成放肆,也可以理解成没把你当外人,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他根本不在乎你怎么想。孙策此刻神态轻松,显然没有把许劭会怎么想考虑在内。他摇晃着身体,拈起一片干果,手指微微用力就将坚硬的果壳捏破,取出壳中的果仁,曲指一弹,正好落入张开的嘴中。许劭很反感他的轻佻,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力量和精准。
  “我有自知之明,不敢奢望许君说我什么好话。不过,我想你也不至于造谣诬蔑。”孙策慢条斯理的捏着干果,一边吃一边说。“你此去是往庐江还是豫章?听说豫章太守华子鱼也是名士,如果他问起你,你打算怎么说我?”
  “将军也畏惧人言吗?”许劭冷笑道。
  “我?不怕。不管你说我什么,我都不在乎。”孙策轻笑道:“庐江也罢,豫章也罢,迟早都会在我的掌握之中。你说了什么,也会落入我的耳中。我担心的是你所言不实,坏了名声,将来不好混。”
  许劭心中暗凛,隐隐不安。孙策说得很自信,而且猜得也基本准确,他的确是想先去庐江,再去豫章。如果孙策真的有计划攻击豫章,那他的逃亡之路可能比预想的还要艰难。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我的立锥之地,逃过了大江还不行,还要远窜岭南烟瘴之地?
  “将军未免太自信了。”
  “我说的是事实。你不妨仔细的想一想,我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只有你能说出一件,我就把你许家的家产全部还给你。”
  许劭皱紧眉头,沉吟良久,额头沁出了一层汗珠,油光可鉴。他翻来覆去了想了好几遍,还真没发现孙策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轻佻,他粗暴,他不知礼数,他专横擅权,无视朝廷法度,但他的确没有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几次冲突,但孙策明明有强大的武力,却没有对他动过粗,和孙坚杀王睿、张咨完全不同。
  “你看,没有吧?既然如此,我有什么好怕的?你无非说我读书少,为人粗鲁,这些也是事实,我也没想装高雅,君子坦荡荡,小人藏鸡鸡……不是,常戚戚嘛,对吧?”
  许劭无言以对,只能报以冷笑。
  “行了,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虽然来送你,你也未必会把我当知已,说多了也烦人,我就不啰嗦了。临别在即,胡诌几句算作送别吧,还请许君不要见笑。”孙策咳嗽两声,举起酒杯,拱手施礼,一本正经地念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劝君更饮一杯酒,船过大江无至交。人情冷暖皆常态,青山明月自吹箫。踏遍千山与万水,还是家乡春色好。许君,一路顺风。”
  虽然对孙策的确没什么好感,但往日知交没一个来送,反倒是孙策来送行,还作诗送别,于情于理,他都不能不感动。两人拱手作别,许劭上了船,解开缆绳,升起船帆,顺水而下。许劭站在船头,看着岸上的孙策,忽然叹了一口气。
  许混不解。“阿翁,你这是……”
  “小子,你觉得孙策那首送别诗怎么样?”
  “不怎么样。虽然七字一句有些新意,但话里话外无非是讥讽我等,想劝我们留下罢了。”
  “你啊,朽木不可雕也。”许劭摇摇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还请阿翁指教。”
  许劭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他原本觉得自己感悟很多,可是话到嘴边,却又觉得不甚妥贴,一时找不到准确的词语来评价孙策和他的这首送别诗。这首诗形式很别致,是很少见的七言诗,诗句中的确有讽劝之意,但更多的却是对远行的担心,还有一种洞达世情的豁达。
  孙策读书少,也没听说过他会做诗,这应该是他身边的人为他作好,让他来念一下的吧。是谁呢?张纮,郑札,还是那位聪慧的袁夫人?
  不过,许劭印象最深的还是孙策的警告:你不要诬蔑我,否则你会自取其辱。孙策当时虽然是笑着说的,可是许劭却感受到了其中深深的寒意。虽然他自认为是君子,还是不免戚戚起来。
  ……
  孙策回到平舆城,刚刚进府,就收到了吕范送来的消息:程昱统领一万大军进入梁国境内,别部拿下了薄县,主力正在攻击虞县,很快就能推进到睢阳。
  孙策不敢大意,立刻让庞统拿来地图,又请来张纮商议。
  张纮看完军报,说道:“既然程昱都出动了,朱灵大概也不会闲着,沛国很快就会有消息送来。但梁沛都不是大问题,鲁国怕是要失守。浚仪之战,袁谭虽然作战勇敢,却没有什么战功可言,这次可能是要取鲁国,好给自己添一笔军功,同时为进攻徐州做准备。”
  孙策表示同意。鲁国本属徐州,东汉时转划豫州,从地图上看,就像是豫州硬生生挤进兖州的盲肠。将同属兖州的泰山郡、山阳郡隔开。不久前,陶谦出兵攻占了泰山郡南部的三个县,袁谭要收回这三个县,就只能从泰山北部发起进攻。如果能拿下鲁国,他就可以直接从山阳发起攻击。
  对于豫州来说,鲁国就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鲁国只有六县,七万多户,四十余万口,仅占豫州的十五分之一。人口看起来不少,可惜流寇多,不少人成了黄巾,或者做了贼,泰山贼可是出了名的多。原因很简单,泰山就在旁边,往山里一躲,随你多少大军都找不着。鲁国油水不多,要守也不易事,没有五千人根本守不住,鲁国本身的钱粮不够用,要从沛国调拨。而沛国也不富裕,最后还是需要从汝南运粮补充,会影响南北的两个战场后勤供应。
  虽然觉得放弃鲁国比较合算,但让就这么把鲁国让给袁谭,孙策还是不乐意。
  “先生有什么对策?”
  张纮笑笑。“鲁国深入兖州,守之不易,但也不能给袁谭。鲁国本属徐州,对徐州的意义大于豫州,不如送给陶使君,让他和袁谭交交手,相信他一定会全力以赴。等他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们应该已经拿下了庐江、九江,再收回来不迟。”
  孙策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根肉骨头扔出去,陶谦想不接都不行啊。有陶谦这个老古惑仔在侧,袁谭也不能不全力以赴,双方肯定会打得死去活来,两败俱伤。
第0599章
量力而行
  鲁相叫陈逸,不是别人,正是陈蕃的儿子,许虔夫人的兄长。
  孙策决定放弃鲁国,不能不给陈逸一个消息。他当然可以不理陈逸,由陈逸独自面对袁谭的攻击,等着他兵败身亡或者弃官而逃,但他不打算这么做。他让袁权去通知陈氏,请她转告陈逸,你愿意守就守,不愿意守就回来,做官还是闲居都可以。
  袁权心中有数,这是孙策给她机会施恩,收买人心,立刻收拾了一下,去陈府回访。
  刚刚送走了许劭,许虔夫妇正惶惶不安,生怕孙策以此为由头,进一步找许家的麻烦。见袁权回访,他们不知道袁权是什么来意,商量了一番之后,许虔避开,由陈氏出面接待。把柄在别人手中,陈氏不敢怠慢,盛装出迎。
  袁权来到堂上,与陈氏分宾主落座,看着遍身锦绮的陈氏,轻声笑道:“夫人如此打扮方是正理,如果堂堂许家的主妇都不能衣锦,只怕我家阿舅会被人指责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搞得豫州民不聊生呢。”
  陈氏很尴尬。上次她去拜见吴夫人时特意穿布裙,没想到反被袁权调侃了一顿。她连忙说道:“夫人言重了,孙将军父子攻必克,战必胜,用兵如神,我豫州托他父子之福,民生安定,哪有人敢胡说八道。”
  “说与不说,其实与真相没什么关系。夫子曾经说,尧舜未必如是之善,桀纣未必如是之恶。若被名利所累,动辄得咎,那可就是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倒不如秉着自己的良心做事,直道而行。”
  陈氏客气地笑着,却不接袁权的话。
  袁权看在眼里,也不点破,把孙策得到消息,袁谭可能会进攻鲁国的事说了一遍。听到与自家兄长切身利益相亲,陈氏不免动容,但她并不紧张。袁谭是袁绍长子,陈家是党人,陈蕃当年是三君之一,与李膺关系极近,就算袁谭攻打鲁国,也不会对陈逸不利,说不定还会重用他。
  “多谢夫人通报消息,不过居官奉职,尽力而为罢了。家父当年不避斧锯,家兄岂敢辱没家风。”
  袁权赞道:“令尊当年为名臣,率众弟子与阉竖搏杀,若非运气不佳,遇上边军回京,说不定就成了大事,今日大汉又将是另一番模样。令兄继承家风,要与袁谭对阵,守土安民,若能守住鲁国,自然是一件美事。这么说来,拙夫倒是有些多虑了。”
  陈氏听了,脸颊不由得抽搐了片刻。袁权将袁谭比作阉竖,那陈逸如果投降了袁谭,孙策会不会将陈逸按作律法处置,将陈家连根拔起?按照律令,郡国受到叛乱攻击,三个月内援兵不到,投降者不危及家人,三个月内投降,那可是当作附敌论处,是要累及家人的。
  孙家正找借口对汝南世家下手,这不是往他的刀口上撞嘛。
  陈逸能守住三个月吗?这可有点高估陈逸了。他有胆气,可他有这个能力吗?真让他与袁谭对阵,结果不是降就是死,能活着逃回来都是运气好。就像当初陈蕃与阉官对阵一样,七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十几个书生就敢闯宫,说得好听是忠义壮烈,说得难听就是送死。袁权给她留面子,没这么说而已,提醒的意思却非常明显。
  与其如此,还不如欠孙策一个人情呢。
  “夫人言重了。家兄毕竟是书生,空有报国之志,却没有回天之力,让他教化百姓没什么问题,让他临阵厮杀却有些勉强了。孙将军如此关照家兄,我陈家感激不尽。我这就修书,将孙将军的美意转达于他,待他回到平舆,再向孙将军致谢。”
  袁权笑了。“夫人不必介怀,令兄有令尊的职责,拙夫有拙夫的职责,各尽其职罢了,毋须致谢。要不然的话,汝南的百姓都来致谢,拙夫可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你说对吧?”
  陈氏尴尬不已。
  ……
  孙策叫来麋芳,让他带着亲笔信去一趟东海,面见其兄麋竺。他要将鲁国这个烫手山芋送给陶谦,自然不介意让麋竺也沾个光。要在汝南实行盐专卖,他还需要麋竺的配合,他们之间经常保持联系,又不能让陶谦生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为了让麋芳能够荣归故里,孙策特地表麋芳为骑都尉。骑都尉是中央属官,对麋芳来说,这自然是个荣誉职位,除了将来可以写在墓碑上,没什么实际意义,却可以表示孙策对麋芳的信任。除此之外,他还让麋芳带一百口新刀回去。麋家有大量部曲,这些新刀可以装备部曲,增强麋家的实力。
  麋芳心满意足,立刻起程。
  安顿好了鲁国,孙策又叫来了徐琨。上次浚仪之战,徐琨随郭暾攻小黄有功,已经升任校尉,领一千人。孙策给他增兵一千,让他去支援吕范,是给他表现的机会。
  徐琨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孙策自然要重点培养,拨给徐琨的这一千人不是普通的士卒,而是原属龚都的黄巾精锐。龚都很忠心,但他的指挥能力有限,这些黄巾精锐在他手下发挥不出作用,孙策打算逐步替换,慢慢将龚都转为地方官员,做个太守什么的,或者安排他去屯田,脱离野战主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