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3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9/1332

  庞德虽然也想看,但他不像马超那样入迷,他看看四周,扯了扯马超的袖子。马超不耐烦的推开他,让他不要打扰他看比武。庞德接连两次,见马超不理,只好自己策马走到虞翻身边。
  “虞君,是不是趁此机会拿下西岭?”庞德指指对面,那里人头攒动,应该是太史慈的部下。
  虞翻点点头。“你带几个人去吧,如果能说服,尽量不要动武。”
  庞德答应,带着两名骑士飞奔而去。来到岭下,庞德翻身下马。岭上的士卒见太史慈被孙策的人围住,正自心惊,见庞德来到岭下,都有些慌,有的拔出了刀,有的举起了弓弩。
  庞德不慌不慌,将长矛插在地上,又解下长刀,挂在马鞍上,张开双臂,以示没有敌意。岭上的人见了,互相看了看,也收起武器。庞德缓步而上,来到他们面前,拱手施礼。
  “太史子义与孙将军一见如故,已然决定投效孙将军,请诸位下岭共饮。”
  士卒们面面相觑。他们看到太史慈被围,放下了弓箭,又和孙策说了半天话,已经猜到太史慈可能投降了孙策,但此刻还在激战,太史慈也没有给他们命令,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士卒说道:“既然投降,为何还在激斗?”
  “英雄相惜,比武论艺尔。”庞德笑道:“文人论道,猛士比武,孙将军绝世英雄,太史子义也是一时豪杰,他们相见,不比武艺,难道吟诗作赋吗?”
  士卒觉得有理,忍不住笑出声来。
  庞德又道:“诸位,如此大战,百年难得一见,站得这么远,又能看到什么呢,不如下岭,就近观看,待他们比完,把酒言欢,岂不快哉?”
  一听说有酒喝,啃了几天干粮的士卒们顿时满口生津,全无抵抗力,矜持了片刻,便跟着庞德下岭,来到山谷之中。马超见状,连忙示意部下让开一个缺口,让他们走得更近一些。他们离山岭越远,想退就越困难,两条腿的人跑不过四条腿的马,马超随时可以截断他们的退路。
  马超冲着庞德挑起大拇指,欣慰地点点头。
  这时,场中比武胜负已分,孙策越战越勇,步步紧逼,太史慈挥舞双戟,连连后退,已经没有还手之力,额头全是汗珠,脸色也有些苍白。苦战半日,他已经精疲力竭,落败在即。他原本就休息得不太好,体力不足,为了抵挡孙策的利刃,又用了比普通双戟更重的铁戟,时间一长,双臂酸软,力不从心。
  见太史慈露出破绽,孙策大喝一声,长刀带着风声,劈向太史慈的面门。
  太史慈不敢怠慢,双戟交叉,架成十字,挡住孙策的刀锋。
  刀戟相交,发出脆响。孙策舞动长刀,扣住双戟小枝,用力搅动,往外一挑。太史慈握不住铁戟,双戟脱手,飞出十余步,大惊失色。见太史慈中门大开,孙策不假思索,双手握霸王杀抢入中宫,全力刺出。
第0841章
倾盖之交
  太史慈心如死灰,下意识地后退,不料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坐倒在地。
  霸王杀从他耳边刺过,劲风逼得他眯起了眼睛。
  孙策一击落空,下意识地手腕下沉,将刀刃压在太史慈的肩上,霸王杀兼有矛的刺杀功能和刀的劈砍功能,回手割杀也是基本动作,不像长矛单纯的只是撤回。他正准备抽刀,却看到太史慈紧闭双目,不由得一惊,从酣战中清醒过来。
  目为神之户。高手决斗不仅是手脚的比较,眼神的较量丝毫不弱,如果实力差距太大,仅是眼神就足以让对方败退。交手过程中注意得最多的也是对方的眼睛,并不是自己要攻击的目标。这么做,既是要从对方的眼神中分析他的下一个动作,也是避免被对方看出自己的攻击意图。
  生死决斗时闭着眼睛,这是不合常理的。没有了眼神的接触,孙策瞬间错愕,随即跳出了一心求战求胜、不及其余的忘我状态,在最后一刻停止了纯粹出乎本能的动作。
  孙策吁了一口气,胸中快意之极。“太史子义,服了没有?”
  太史慈本来以为必死,半天没动静,又听到孙策的声音,他才缓缓睁开眼睛,看了一下当前状况,淡淡地说道:“将军武艺高强,又有神兵利器助阵,慈甘拜下风。”
  孙策瞅了太史慈片刻,忍不住放声大笑。他收起霸王杀,伸出左手。太史慈迟疑了片刻,还是拉着孙策的手,借力站了起来。孙策伸手揽着太史慈的肩膀,低声笑道:“子义,你和人比武,假如对方用木棍,你会也用木棍吗?”
  太史慈脸涨得通红,尴尬无比。输了就是输了,说对方武器当然是借口。况且孙策并没有在兵刃上占他便宜,用铁戟来克制孙策的兵刃是他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孙策。
  “将军武功高强,慈佩服。”
  “行了,我说过,步战我优势更大一些,你能战至百合,已经很让我意外了。”孙策拍拍太史慈。“骑射你比我稍胜一筹,步战你输我三分,综合而论,各有千秋,不分胜负。走吧,我们去喝酒,看看酒量谁更好。你若不服,等你吃饱喝足,休息好了,我们再比拳脚,看我怎么虐你千万遍。”
  太史慈哭笑不得,却又莫名的觉得有一种亲近感,仿佛相知多年的好友,而不是刚刚还在拼命的敌人。这大概是命中注定,避无可避。太史慈心里叹了一口气,心里最后一丝犹豫不知不觉的烟消云散。
  见胜负已分,虞翻松了一口气,便人铺席设座,准备酒宴。太史慈见岭上的同伴已经被孙策招来,也没说什么,让人回去将山里的同伴全部叫来,向孙策投降。
  在等候的时候,孙策与太史慈入座,把酒言欢。虞翻入座相陪,一边赏着风景春光,一边天南海北的闲扯。刚刚化敌为友,这时候谁也不会谈正经事,以免对方尴尬,只说一些闲话以拉近距离。孙策很关心辽东的情况,太史慈便将自己在辽东的经历说了一遍。
  辽东现在是公孙度的天下。
  初平元年,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杀了襄平令公孙昭,而且是笞杀于市,也就是当众活活抽死,一下子让人见识了他的凶残。这还是刚刚开始,接着他又大开杀戒,屠灭郡中豪强百余家,杀得人心惶惶,一提到公孙度三个字,连小孩子都不敢哭。
  杀完了豪强杀胡人,公孙度又大肆拓张,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眼下他已经不仅是辽东太守,玄莬、乐浪都被他控制,连辽西都有一半落入他的手中。他就是辽东土皇帝,没人敢惹。不过他杀人杀得太多,名声太坏,虽然敢和他做对的人不多,愿意支持他的人也非常少,像太史慈这样从青州渡海而去的难民都不愿意支持他,宁可躲进深山。
  辽东多山,比丹阳、会稽这一带的形势还要复杂,几百人往山里一躲,找个地方自耕自种,再建起坞堡自守,不要太自在。迁过去的中原人大多以宗族为单位,心特别齐,不管是种地还是筑堡都是小事一桩,轻车熟路。不仅当地的土著不是他们对手,就连公孙度也不敢轻易挑事,反要卑词礼请,被拒绝了也不敢有意见。
  所以在辽东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形势:中原去的流民最威风,标准的外来强龙,而且是跨海龙。太守公孙度居其中,而辽东本土的豪强却做不成地头蛇,被公孙度压得死死的,连头都不敢抬。至于那些胡人,更是被公孙度打得鼻青眼肿,望风而逃。
  孙策颇有些不解。“公孙度用兵如何,短短几年时间,如何能东拒高句丽,西逐乌桓?”
  太史慈笑了。“将军有所不知,胡人虽然擅长骑射,来去如风,屡次击败朝廷的大军,正面作战并不是中原对手。公孙度用兵并无过人之处,但他麾下骑士既有骑射之利,又有胡人不及的突击之长,所以战无不胜。”
  孙策大感兴趣。“愿闻其详。”
  太史慈擅长骑射,又能持矛而战,对骑兵应用颇有心得。他到辽东后,不仅见识了辽东郡兵,还有机会与胡人接触,对双方战法优劣一清二楚。新投孙策,他也想展露一下个人武艺之外的能力,当下也不推辞,为孙策详细解说其中要害。
  “将军,这话说来就长了。”太史慈呷了一口酒,慨然道:“为使将军明知其中因果,慈不揣妄陋,愿为将军解说骑兵战史。”
  孙策大笑。他一直想系统了解骑兵战史,所以才把这个课题交给了马超,没想到马超这货有勇无谋,这么久了,一个字也没憋出来。现在太史慈主动要为他讲骑兵发展史,他当然求之不得。
  “欲建骑兵,必有战马,所以骑兵战法由草原而起,由胡人发端。胡人男子都要练习骑射,儿时骑羊射兔鼠,长则骑马猎虎豹,马就是他们的双腿,骑射于他们而言是与生而来的技能,不能骑射者,在草原上无立锥之地,比骑射,中原人纵有个别人能技惊四座,论整体实力,与胡人相去不可以千里计,所以卫霍之前,中原纵有名将如李牧、李广,也是败多胜少,总体上处于守势。无他,骑射不如也。”
第0842章
见识
  骑兵发源于拥有大量优质马匹的草原,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原早先以车战为主,虽然也有骑兵,但都是作为辅助兵种。战车的冲击能力很强,可是对地形要求高,而且需要大量步卒配合,面对草原上的骑兵时,战车几乎无用武之力,除非诱胡人上当,围而歼之,否则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意义。
  转折点发生在汉武帝时。为了对付来去如风的匈奴人,汉武帝改变了以前的战法,基本放弃了战车,以骑兵对骑兵,有一段时间甚至放弃了步卒,以纯骑兵出击。为了克服中原骑兵骑射能力总体不如匈奴人的现实,汉军干脆放弃了骑射,采用强行突击,近距离肉搏的战术。
  相比于骑射,近距离肉搏对骑士的要求更低,杀伤力却更强。想想也能明白。策马冲到跟前,用矛戟刺杀,总比在起伏不定的马背上射中几十步外的目标容易一点,被矛戟洞穿身体,肯定也比中箭更严重。只要不是要害,中箭通常不会死,对于普遍装备铁甲的汉军骑士来说,中箭甚至不影响战斗,但是被矛戟刺中,就算不死也要重伤,当时就有可能丧失战斗力。
  有了这两个优势,汉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
  既然这个战术并不难,杀伤效果又好,为什么胡人不用?原因很简单,近身格斗比骑射更危险。在将对手刺下马去的时候,骑士也很容易落马,而且近距离的短兵相接更考验战士的勇气和技巧,这都是胡人不具备的条件。他们更习惯于远距离射击,不习惯贴身肉搏。
  但是战术因形势而变,汉军可以变,为什么胡人不能变?在汉军的打击下,他们已经快亡种了,为什么还固守骑射的战术?太史慈以前不解,这次去辽东,与胡人接触,才知道其中原因。
  汉军出征是奉命行事,有军法管制,违令则斩,所以作战时不管有利没利都必须一往无前,舍生忘死。而胡人是部落制,部落首领对属下战士控制能力有限,无法像中原将领一样逼着部下冒险冲锋。胡人打仗就是为了利益,战胜了,他们可以得到战利品,战败了,他们一无所有,如果战死了,他们连妻儿财产都会成为别人的,所以他们会尽可能的避免伤亡,一旦形势不利就逃跑。
  改变了战法之后,汉军就占据了主动,只要有足够的马匹支持,只要指挥的将领不蠢,几乎都能取胜,区别只在于是大胜还是小胜。如果是霍去病那样的天才将领,率领三五万骑兵就可以横行草原。公孙度不如霍去病,但乌桓人、高句丽人现在也没有冒顿、伊稚邪那样的英雄,所以公孙度见谁灭谁,短短几年就雄霸辽东。
  所以不是公孙度强,而是乌桓人、高句丽人很弱。
  同样是乌桓人,他们在中原将领麾下作战,有军令钳制,就是所向无前的精骑,渔阳突骑是光武帝赖以夺天下的名骑。可是一旦回到草原,与汉军交手,他们就是逐利之徒,乌合之众,战斗力大打折扣。
  “将军应该小心袁绍。我听说袁绍与匈奴人、乌桓人的关系都非常好,早从袁安起,袁家就主张对胡人友善,胡人对袁家印象非常好。而公孙瓒却一意用强,匈奴人、乌桓人都恨他,时叛时服,仇怨很深。这些胡骑在公孙瓒手中很难发挥出真正的威力,一旦到了袁绍手中,万余精骑驰骋中原,无人能当其锋。”
  孙策恍然大悟。这算是遇到明白人了,原来中原骑兵和胡人骑兵的区别在这儿,果然还是政治决定军事。马超武艺和太史慈不相上下,论见识可差太远了。人果然还是要读书的,不仅是知道几句子曰诗云,更重要的是开拓眼界,养成思考的习惯。作为将领,仅仅有勇武也是不够的,还要有大局观,有战略意识,否则就是匹夫之勇,斗将而已。
  孙策越听越对太史慈感兴趣,主动说起了与当前形势有关的话题。“子义在铜官山数月,能让祖郎无可奈何,对山地作战想必也有自己的见解,能否为我解说?”
  太史慈躬身施礼。“敢不从命。慈在辽东,身无积储,为维持生计,常常入山狩猎,对山地作战原本有一些了解。山地作战与平地最大不同者在于地形,似近而实远,目可及而足难至,是以短兵无用,弓弩为雄。平地战弓弩多不过三五成,山地战当增至六七成,且应多配能射远的强弩。即使是短兵,也当重刀盾轻矛戟。何也?树高深密,矛戟不如刀盾灵便。同是山地,南北又有不同。北方林疏,可以乘马,南方林密,唯有步行。北方干冷,可以穿袍披甲,南方湿热,当以轻便为务……”
  太史慈侃侃而谈。孙策听得入迷,连连点头。太史慈在辽东呆过几年,他了解北方的山地战情有可原,但他到扬州不过数月就能有这样的见识,能和祖郎这个宿贼打成平手,与他善于思考分不开。由此可见,这次冒险还是值得的。再给他一点时间,真正融入山贼这个角度,有祖郎给他做陪练,悟到游击战精髓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到了那一步,他的麻烦就大了。
  太史慈在史书中与刘繇、士燮同传,与吕布、公孙瓒差不多,算是割据一方的亭雄。但他与那些人其实不一样,他归顺孙策之后,曾为孙氏据有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只是他的功劳都是在孙策时代立下的,到了孙权继位,太史慈就沉默了。说是委南方之事,实际上是闲置了,孙权即位后的几次大战,他都没有参与的机会,或者参加了也是打酱油,看着吕蒙、董袭等人立功。壮年而死,可能与此有关。
  是孙权不看好太史慈,还是因为太史慈没有乡党支持,这就说不清了。如今他成了孙策,当然不能再让太史慈这颗将星埋没。
  “子义,你身兼南北之能,南征当为马伏波,北伐当为卫霍,是难得的全才。不过青州近北,你未必能适应南方的气候,还是用力于北方比较好。将来有机会,率万骑横行草原,驱逐胡虏,封狼居胥。”孙策举起酒杯,向太史慈致意。
  太史慈刹那愕然,随即举杯还礼。孙策这句话就是一个承诺,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未来。
第0843章
借刀杀人
  沈直勒住坐骑,看着不远处戒备森严的大营,嘴角露出一丝自得。
  他能猜到为什么如此。太史慈转战钱唐,又引严白虎等人为助,孙策紧张很正常。不管是谁,被几倍于己的敌人围攻都会小心些。
  不过他已经为孙策解决了这个麻烦。他匹马入山,与严白虎一席谈,就让严白虎改弦更张,弃暗投明。
  沈家是乌程一带的大族,严白虎能在这里生存下去,背后离不开沈家的支持。沈友、沈直先后依附孙策,严白虎如果不听劝,那就是和沈家为敌,以后不仅不能得到支持,还会和沈直刀兵相见。严白虎没这底气,所以乖乖地投降了。
  这对他和沈家都有好处,有沈家支持,他可以继续做宗帅。有他从中斡旋,沈直也能顺利平定附近宗贼,稳住局势,完成孙策的托付。
  李怀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沈直几句话就解决了。为了表示诚意,严白虎派弟弟严舆随沈直来见孙策。除了示诚之外,严白虎还愿意助沈直一臂之力,围攻太史慈。没有他的帮助,太史慈就是一支孤军,其他宗帅想帮他都不敢出手。
  所以沈直底气很足,迫不及待的想见到孙策。
  还没走到营前,他们就被巡逻的士卒拦住了。见是沈直,士卒不敢怠慢,立刻进营通报。留守大营的全柔自然知道沈直是谁,亲自出营,将沈直接了进去。
  见大营里将士如临大敌,沈直一脸轻松的问起近况,当他得知孙策正在部署围歼太史慈的战事时,他有些不以为然。区区一个太史慈,何必如此兴师动众,甚至还要亲身搦战。匹夫之勇,非大将所当为。
  傍晚时分,有传令兵来报,孙策回来了。沈直振衣而起,抖擞精神,准备给孙策留下一个好印象。他与全柔一起出营,在营外站定,不大一会儿,前面出现了孙策的队伍,马超率领一百余骑导行,后面是典韦率领的武猛义从,然后他们就看到了孙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