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3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1332

  大敌当前,他担心的却不是袁绍,而是吴会世家。豫州、荆州的世家蠢蠢欲动,谁又能保证吴会的世家不会趁机兴风作浪?有备无患,有重兵镇守,他们应该会清醒一些,不至于轻举妄动。
  两日后,孙策拔营,率部赶往曲阿。
  ……
  苍山。
  太史慈站在一块巨石上,俯视山谷。
  南方的冬天不像北方,气候依旧温暖湿润,山野间苍绿葱茏,除了颜色更深一些外,基本看不出一点萧索,即使是目光最锐利的鹰隼也会被这满山的绿色所迷惑,很难看清隐藏其中的敌人。
  但太史慈却一点也不担心,他查看了一番,从背上的箭囊里抽出四枝箭,一枝搭在弦上,三枝夹在掌心,拉开三石硬弓,拉弓放箭。四枝鸣镝箭发出厉啸,呼啸而去,分别射在四棵大树上,箭矢深入树干,箭羽震颤,箭杆上系着的铜铛发出脆响,在寂静的山谷间传出很远。
  脚步声响起,四队人马从不同的位置出现,奔向箭矢所射的位置。他们并没有进攻,却立下了阻击阵地,将出口堵得严严实实,就像扎起了一道密实的篱笆。每队人都不多,多的不过百人,少的只有二三十人,但阵势严整,分工清晰,衣甲整齐的刀盾手在低地立阵,披轻甲的弓弩手像猿猴一样爬上山坡,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蓄势待发。
  太史慈在巨石上坐了下来,两个卫士提来两壶箭,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击鼓,最后一次劝降。”
  “喏。”卫士转身,摇动手中的彩旗,下达了命令。传令兵敲响了战鼓,牛皮大鼓雷鸣,雄浑的战鼓声在山谷中回荡,斗志激昂。
  “战!战!战!”近千名士卒齐声大呼,地动山摇。三声过后,又鸦雀无声,让人不免怀疑刚才那突然出现的吼声只是幻觉。因为目力所及,能看到的人马加起来最多三百人。
  卫士们长刀出鞘,弓弩上弦,警惕地注视着四周,脸上却看不出一些紧张,只有必胜的信心。
  跟着太史慈作战四五个月,大小百余战,他们已经对太史慈佩服得五体投地,凭着三百部曲、两百郡卒入山,不管是面对几百人的小股山贼还是面对上万人的宗贼,太史慈逢战必胜,从无败绩。对方人少的时候,他以多欺少。对方人多的时候,他以少胜多。怎么打怎么赢,而且人越打越多。
  想成为太史慈的部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东部都尉的编制是两千人,现在已经有了一千八百多,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太史慈亲自挑选出来的,不仅要武艺好、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家室,品格端正,有责任心。即使入编也不代表就一定能留下,如果训练不刻苦,达不到要求,或者作战时贪生怕死,随时都有可能被辞退。
  之所以从军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一旦入编,将士的家属就能分到三十亩土地,服役期间不用交田租,不用服徭役,受灾时官府优先抚衅,有余粮时官府优先采购,适龄子女还可以优先入学,这么好的条件不仅吸引了大批普通百姓,也对诱降山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太史慈也可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挑挑捡捡,组建起一支真正的精锐。
  有了这支精锐,太史慈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就将附近的山贼清剿得七七八八。现在被他围住的是最后一股宗贼,击败他们,他就可以提前实现对孙策的承诺。
  一通战鼓未罢,太史慈背后的山岭上突然响起一阵喊杀声,草木摇动,百余名山贼从山坡上冲了下来,直扑太史慈。与此同时,山谷间也涌出了大量裹着青黑色头巾的山贼,他们七嘴八舌的喊叫着,冲向太史慈所在的位置。
  “杀死太史慈,赏钱百万。”百步外山坡上,一个中年将领举起手中的长刀,厉声大喝,一杆大旗在他身后。
  “才百万?岂有此理。”太史慈哼了一声,抬手就是一箭。
  箭矢飞驰而去,那中年将领看了太史慈一眼,不屑一顾,推开想要掩护他的亲卫,夺过一面盾牌,护在面门。射箭百步,已经是极限,他相信自己手中的这面牌能够挡住太史慈的箭。他甚至想好了待会儿怎么取笑太史慈,一抹冷笑从嘴角绽放,露出一口黄牙。
  “噗!”羽箭洞穿了竹盾,又射中了他张开的嘴巴,从后脖颈透出。笑容凝固在中年将领的脸上,他向后退了一步,轰然倒地,从山坡上一路滚了下去。
  正在冲锋的山贼顿时大乱,纷纷收住脚步。
  抓住这个机会,太史慈下令攻击,拉开弓,一口气连射十余箭。
第0879章
太史与贺齐
  山间道路崎岖,行走不便,即使是最擅长走山路的山贼也要留心脚下,一不小心就会失足摔倒。太史慈的部下占据了有利地形,用弓弩进行射击,几乎不用挪窝,专心射击,又快又准。山贼们虽然也有弓弩,但他们自制的竹弓木弩无法和制式军械相比,又没有合适的队形,无法形成有效的杀伤,坚持了很短的时间就被射杀数十人,剩下的人见取胜无望,落荒而逃。
  鼓声再起,太史慈身边的士卒开始追击,他们三五成群,刀盾手在前,弓弩手在后,刀盾手除了负责掩护,还负责清理落单的山贼。这些山贼大多已经吓破了胆,无心再战,只想逃跑。就算个别有勇气的也不是这些配合默契的士卒对手,不是被砍倒在地就是被弓弩射中。
  一通鼓罢,包围圈缩小了一圈。太史慈下令停止前进,抓紧时间调整阵型。这些并不需要他亲自负责,每个伍长、什长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在这种地形作战,三五个人就能控制一个节点,视线之内也不过三五十人,屯长就是最高指挥官,旌旗战鼓的作用大打折扣,喊叫和手势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一刻钟后,准备就绪的战鼓声纷纷响起,太史慈再一次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包围圈又一次缩小,虽然缓慢,却非常坚决。山贼们慌了,拼命突围,但四个出口都被堵住,虽然他们全力冲杀,却无法突破堵截,反倒暴露在弓弩手的面前。大部分人根本接触不到刀盾手就倒在了箭下,尸体重重叠叠,很快就在谷口堆起了一人高的尸墙,鲜血汇聚在一起,沿着山坡蜿蜒流淌。受伤未死的山贼发出绝望的哀嚎,哭喊着向同伴求援,希望有人能救他们一命。
  鼓声一通又一通,包围圈越来越小,倒下的山贼越来越多。当所有的山贼都被堵在一个百余步的山谷中时,山贼们绝望了,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几个宗帅失魂落魄在站在人群中,面如死灰。
  太史慈随即宣布了纳降的条件,杀死宗帅者可得田百亩,杀死小帅者可得田各数十亩不等。
  话音未落,几个宗帅就被人砍倒在地,连一个全尸都没有。不仅宗帅、小帅,但凡有点官职的山贼都被砍倒,连跪地投降的都没放过。至此为止,这股山贼算是彻底覆灭,剩下的全是一些乌合之众,只能任太史慈摆布。
  按照孙策的既定政策,战败而降的山贼一律不得留在原址,除了率部投降的将领可以保留数百人之外,其他的全部迁去屯田。太史慈将俘虏们带出山,加以甄别,分别安置。
  这时,虞翻赶到鄞县,传达了孙策的命令,让太史慈完成征剿山贼的任务后尽快北上。太史慈大喜,将手头的事交给虞翻,自己带着亲卫立刻出发。
  ……
  五日后,太史慈到达钱唐,在驿舍借宿时,遇到了贺齐。
  贺齐很意外。他对太史慈一直很关心。孙策见他第一面的时候,就将他与太史慈相提并论。无形中,他们已经成了竞争对手。他知道太史慈的任务,原本以为太史慈还在山里战斗,很可能无法在约定的半年时间内完成任务。他是会稽人,又做过几任县长,太清楚这些山贼的底细了。不是无法击败,而是无法清除。太史慈一个外地人,又只有三百部曲可用,想在半年内完成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
  贺齐主动请太史慈喝酒。太史慈也知道孙策对贺齐评价甚高,欣然赴约。这是两人第一次私下见面,开始难免有些拘谨,酒过三巡,心防稍减,又志趣相投,两人便说得热络起来,贺齐问起了太史慈的任务。太史慈也不隐瞒,将自己这半年时间的作战成果大致说了一遍。
  贺齐停杯,仔细打量着太史慈。他倒不是怀疑太史慈,而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前后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太史慈转战于方圆百里的山中,所击辄破,而且每一战都是斩其酋帅。如果只是偶尔,贺齐自信也能做到,但每战如此,这就有点吓人了。
  “敢请子义详言。”贺齐正正衣冠,很庄重的拱手施礼。
  太史慈连忙放下酒杯还礼。了解了贺齐的疑惑后,他无声地笑了。他知道贺齐也是山地战的行家,而且精通练兵之道,麾下将士都是精锐,与普通人相比,他已经算是上高手。可是贺齐一直没有遇到真正有实力的对手,所以没能逼出他所有的潜力,离真正的巅峰还有一段距离。
  这就是高手和绝顶高手之间的距离。
  打个比方,贺齐就是几个月前的他,罕逢敌手,但也没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对手都太弱,随便打打都能赢。直到遇到祖郎,尤其是被祖郎堵在山寨里两天,眼睁睁地看着祖郎击杀了陈败、万秉等人,又重创了石坚,他才发现取胜变得无比艰难,必须要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还要付出无数的心血和耐心才有一线可能,即使如此,他要想赢得一次胜利也非常不容易。每天在生死的边缘上行走,对他来说不仅是体力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
  那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他的进步比以前的十几年还要大。
  “公苗兄,欲成高手,天赋、努力、时运不可偏废,有天赋,不努力,只能小有成就,难登大雅之堂。没天赋,仅凭努力,也难窥殿堂之妙。既有天赋,又能努力,可出类拔萃矣矣,对手又难寻。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就很难全力以赴,纵有惊天绝技,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贺齐笑道:“还请子义指点迷津。”
  太史慈沉吟片刻。“我渡江不足一年,大小百余战,特别是与祖郎交手的那两个月,受益良多。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战,却是我伏击孙将军不成的那一战。公苗兄如果有兴趣,我不妨给你讲一讲。”
  贺齐大笑,拍案叫道:“不瞒子义,我也听人说过一些,若能听子义亲口解说,一定更有趣。”
  太史慈笑笑,眼神有些迷离。“那一战,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遇到高手最多的一次。武卫都尉许仲康的那一眼,让我意识到绝顶高手和高手之间那毫厘之差何以能决定生死。”
第0880章
惺惺相惜
  高手相争,胜负只有转瞬之间。
  那一次,太史慈有自己过人的潜伏隐匿能力潜到孙策身边百步,又有着百步穿扬的精妙箭术,可以说胜劵在握。如果孙策身边站的不是许褚,孙策肯定会伤在太史慈箭下。就算他没有立刻丧命,太史慈也能趁着短暂的慌乱冲到他跟前,取他性命。
  但许褚感觉到了太史慈的杀气,及时做出了反应,太史慈不仅没能射中孙策,反而陷入了郭武等人的围追堵击。若不是张仲熟悉地形,他当日必死无疑。
  太史慈当时惊讶于许褚的直觉,却不知道他是怎么练成的。后来才知道,孙策身边不仅有许褚,还有典韦,还有郭武,这些人本来天赋就好,投入孙策麾下后,除了当值,大部分时间没有别的事,也不用关心别的事,他们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习武,不是自己一个练就是互相切磋。
  所以他们的武功才会那么好,而许褚更是抢先练出了过人的直觉,晋入绝顶高手之列。
  成为绝顶高手,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不懈的努力,还需要有境界相当的对手时时切磋,保持一定的压力。许褚能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典韦这个对手。只有和典韦对练时他才能激发出所有的潜能。
  绝顶高手如此,军队也是如此,尤其是对山地作战而言。
  山地崎岖,人数优势无从发挥,能够接战的士卒常常就是数十人甚至数人,这时候将领的作用被大幅度减弱,真正决定胜负的是那些伍长、什长。如果伍长、什长能够胜对方一筹,他们就能在各个战场取得胜利,积小胜为大胜,从而彻底转变战局。
  伍长、什长的能力怎么提高?训练。但将领练兵通常只注重将士服从命令,闻鼓而进,闻金而退,最多加强个人战斗能力的提升,有几个会注意培养伍长、什长的指挥能力?这些人能不能成才,全靠他们自己的悟性和战斗经验。这些人大多不识字,也没有总结思考的习惯,真正能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人有限。一旦他们牺牲,好容易积累的经验也会丧失。
  但孙策注意伍长、什长的培养。每次战后,他都会组织伍长、什长们总结经验,把自己从战场上得到的经验传授给别人,也从别人那儿吸引经验。如此一来,一个人得到的经验会惠及更多人,同时也会得到其他人的生存经验,增加在战场上生还的机会。有了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战斗力就有了保证。
  不仅如此,孙策还特地建立了讲武堂,传授都伯、军侯、都尉等中级军官的指挥技能。别看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但会与不会,懂与不懂,却能决定很多人的生死。这些人在战场上发挥不了决定全局的作用,在局部战斗中却能大大提高胜率。
  对这一点,太史慈最有体会。他之前领两千人与祖郎交手,胜少败多,现在领三百人与数千山贼作战,却战无不胜,就是因为现在他麾下的每一个伍长、什长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只要对方露出哪怕一点破绽,都有可能被某一个伍长、什长抓住,予以突破,进行影响全局。
  贺齐听得津津有味。他随孙策在太湖练兵,知道孙策练兵非常用心,而且舍得花钱。之所以只征了一万多人而不是更多,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花销太大,养不起太多人。他本人就是一个舍得花钱的人,可是和孙策相比,他自愧不如。
  这也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向孙策提要求、增编制的原因。孙策养不起太多人,他自费养兵,为孙策征战,这有什么不好?可他没想到孙策不仅拒绝了,而且非常干脆,没有一点转寰的余地。他本来还有些丧气,觉得孙策因噎废食,为了抑制部下坐大,不顾战场形势,甚至有让他送死的嫌疑。
  可是现在他明白了。孙策的部下不能单纯以数量计,这四千人用好了,拿下豫章都有可能,而不仅仅是牵制一部分兵力。孙策之所以没有把这个任务全部交给他,可能是不想给他太大压力,又或者是对他的个人能力还持怀疑。如果是另外一个人指挥这场战场,比如眼前的太史慈,也许孙策会直接将攻取豫章的任务交给他,自己一心北上。
  贺齐脸上发烧,连忙举起酒杯遮脸。“多谢子义,齐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太史慈端起酒杯还礼,含笑道:“公苗兄,孙将军虽不读书,却天资过人,常能见微知著,有所发明。能追随这样的明主作战是我等武人的荣幸。公苗兄,当浮一大白。”
  “没错,没错,当浮一大白。”贺齐连声赞同。“见贤思齐,有将军与子义珠玉在前,我虽愚钝,也不敢懈怠,当扬鞭自励,期立微功。希望将来有机会与子义一样,追随将军,驰骋中原。”
  两人相视而笑,一仰而尽。
  酒杯举起的那一刻,太史慈眼中闪过一丝悲哀。贺齐是聪明人,原本就是善战之辈,此刻听了自己的经验之谈,有所领悟,此去豫章一定会大显身手,只怕刘繇不是他的对手。我虽然没有杀他,但他若是战死,我却难辞其咎。我虽然与孙将军立约,不与他决胜疆场,最后还是无法脱清干系,岂非命乎。
  贺齐眼尖,看到了太史慈的异样神情,略作思索,就明白了太史慈的心思。他微微一笑。
  “子义,听说你曾与孙将军约法三章,其中之一就是不与刘繇为敌,是真的吗?”
  太史慈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又无奈的摇了摇头。
  “子义今日倾囊相授,我无以相报,只能给子义一个承诺:如果我对上刘繇,一定饶他一次不死,以全子义之义。”
  太史慈听了,又惊又喜,连忙离席而拜。“多谢公苗兄,多谢公苗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