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4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6/1332

  辛毗笑道:“使君,高祖与项羽相比,一无是处,唯有能用人。最后他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天下,项羽却只能饮恨乌江。你是君主,只要把握好势就能无往而不胜,如果像我一样把心思花在这上面,你就不是君主,而是谋士了。张良、陈平纵有奇谋千万,也成不了高祖,只能为高祖所用。使君,慎之。”
  袁谭欣然而笑。两人说笑了两句,马车将到城门,速度慢了下来,袁谭突然说道:“佐治,盟主委任了一位新的豫州刺史,南阳人阴夔。”
  辛毗目光一闪,脸色有些难看。“这可不是一个好时机,我们正需要刘和出力呢。”
  “是啊。”袁谭面色平静,只是眼神中多了几分狠厉。“阴夔已经到了东郡,等他经过昌邑,我会把他留住,直到我们战胜孙策为止。”
  辛毗点了点头,一声不吭。
  ……
  袁叙、袁遗离开昌邑的消息很快送到孙策面前。
  郭嘉、庞统等人聚在一起商议,讨论这两人突然离开昌邑背后的可能。一个是济阴太守,一个山阳太守,都是这次参战的主力,大战将至,他们突然离开,而且是同时离开,显然不是偶然。
  郭嘉在山阳城里有细作,但大战之际,戒备森严,细作能不能及时将消息传递出来是个问题。两地相距八十里,骑兵还要近一天时间,细作的速度就更慢了。也许等他们收到消息的时候,这消息已经没用了。这时候就要看参谋团的实力。孙策对自己的参谋团有足够的信心,郭嘉、庞统联手,再加上周泰等人辅助,辛毗赢的可能性不大。
  “时间太短,情报跟不上,我们只能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时候换掉袁叙、袁遗对袁谭有什么好处,又会带来哪些隐患,那些隐患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机会。”
  郭嘉一边说,一边来回踱步,手里的羽扇摇得呼呼作响。
  “我先说,你们作为局外人,看看我分析的有没有误区,或者说有没有一厢情愿的地方。我们在算辛毗的时候,辛毗也在算我们。看起来是破绽,也许是陷阱。”他举起手,竖起四根手指。“我初步想了一下,假设这是袁谭主动而为之,赶走袁叙、袁遗至少有四个好处。其一,多出两个太守空缺,可以激励将领努力作战;其二,此二人无能而辈高,对袁谭有牵制作用,让他们离开,袁谭可以更少掣肘;其三,此二人都是读书人,对武夫有排斥之心,赶他们走,有利于得豪强之心,比如李乾父子;其四,临阵换将,将士不熟,临阵难免生涩,易动难安,是个薄弱环节。不过……”
  郭嘉笑了笑。“这只是看起来而已。若将军把这当成机会,选择这里突破,这也许就是一个陷阱了。”
第0994章
牵着鼻子走
  对郭嘉分析的四点,前两点没什么异议,这是很现实的好处。袁遗、袁叙的确不适合统兵作战,别说乱世,就算是太平盛世也不行,他们的行政能力低下,只喜欢读书,没本事还喜欢指手画脚,偏偏还是袁谭的叔叔辈,这让袁谭很难处理。让他们离职,好处是很明显的。
  尽管如此,庞统还是提醒郭嘉,这两人虽然没本事,毕竟是长辈,而且一向对袁绍、袁谭还是支持的,之前也一直没有离职的迹象,突然同时离开,又是向汝阳老家去,而不是去邺城,似乎表明他们的离职有被迫的成份。因此,第三点、第四点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不管这是袁谭故意设陷阱,还是利弊权衡之下的无奈选择,有一点应该是事实:袁谭渴求一胜。
  这才是袁谭最大的破绽。以袁谭现在的实力,如果只是为了将孙策父子赶出兖州,他完全可以以优势兵力强行推进。孙坚、孙策加起来不到三万人,孙坚还在攻任城,占用了绝大部分兵力,孙策直接指挥的兵力只有三千步骑,袁谭有四五万人,如果他步步为营,孙策只有后退,最多五天之后,袁谭就能将战线推到任城一带,孙坚将不得不解任城之围,或是决战,或是撤退。
  明明可以稳操胜劵,却故意露出这种模棱两可的破绽,只能说明袁谭并不想孙策撤退,他渴求胜利,为此不惜将自己逼入绝境。在这个逻辑下,赶走袁叙、袁遗,让没有战绩的李乾做前锋大将才顺理成章。
  郭嘉抚掌大笑。“将军,士元这只利锥露出锋芒了。”
  孙策笑着点点头。“奉孝说势,士元剖心,袁谭、辛毗能奈我何?如此说来,李乾只是送上门的一个诱饵,我们是吃还是不吃?”
  郭嘉和庞统四目相对,庞统客气的拱拱手,以示礼让。郭嘉笑道:“将吃不吃。”
  “何谓将吃不吃?”
  庞统说道:“袁谭的目的是希望李乾能缠住将军。李乾所领有万人中,大部分是山阴、济阴郡兵,但至少有一半是李家宾客部曲。这些人未必精于战阵,但忠心可靠,遭遇将军突袭时,李乾完全可以凭借他们稳住阵阵。以少击多,出奇制胜,利在速战速决,如果不能迅速击破核心,则要么撤退,放弃已得诸县和将得的任城,要么陷入重围。不管是什么结果,对将军来说都是败了。”
  一直很安静的孙翊突然叫了起来。“如果直取袁谭,那又正好中了袁谭的诡计,对不对?”
  庞统点点头,笑道:“对。”
  “啊呀,那我们怎么办?打又不有打,退又不能退?”
  “所以说才要将吃不吃。”
  “你的意思是说,欲打不打,就和射箭一样,引而不发?”孙翊一拍脑袋。“哦,我明白了,这是为阿翁攻任城争取时间。”
  孙策笑了,将孙翊拉到一旁,摸摸他的脑袋。“你看,你这脑子还是可以用的嘛。”
  孙翊不好意思地摸摸脑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兄身边这么多聪明人,天天听的都是阴谋诡计,我就算再笨也能猜到三分。”
  “那我们能争取几天?”孙权说道:“攻城旷日持久,少则月余,多则数月,可是昌邑离任城才几百里,就算走得慢,半个月也到了,我们又能拖延多久?”
  “用不了多久。”陆议不紧不慢地说道:“春耕在即,袁谭比我们更急。且袁谭意在将军,那将军去哪儿,袁谭就会去哪儿,进退皆操于我手,想拖几天就拖几天。”
  孙权不解。“什么意思?”
  “这还不懂?”孙翊跳了起来,抬手就给了孙权脑袋一下。“袁谭想抓大兄,大兄就可以牵着他的鼻子走,就算退也未必一定要向任城方向退,去睢阳也可以啊。”
  “大兄去睢阳,那袁谭围住阿翁怎么办?”
  “笨,阿翁手里有两万多人,就算拿不下任城,守住高平、湖陆还不是绰绰有余?到时候泰山方向有太史慈,睢阳方向有大兄,袁谭三面受敌,他还能睡好觉吗?”
  孙权恍然大悟,挠挠头,讪讪地笑了起来。
  孙策笑而不语。论军事,孙权虽然比孙翊大,在营里的时间也长,但他显然不如孙翊有天赋。继续留在他营里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不如让他做官去。按理说,他的行政能力还是可以的。
  几个人商量了一番,孙策采纳了孙翊的建议,放弃东緍,向西南方向的防东、单父撤退,做出退守睢阳的态势,又保留迂回侧击昌邑的可能。为了让攻任城的孙坚不用着急,孙策安排朱桓守亢父,并给他增兵两千,掩护孙坚的左翼。
  朱桓有部曲三百人,练新兵时他一直很刻苦,与士卒同食同宿,很得士卒拥护,本人的成长也非常迅速,蒲姑陂之战时,他的表现也非常亮眼,是给他独领一部的机会了。孙策扫荡周边诸县,为孙坚收集粮草的时候,就把朱桓带了出来,让他率领两千本部占据亢父。增兵两千后,他有四千人,而且全是精锐的江东子弟,足以守住亢父,即使袁谭将一半以上的兵力用于攻击亢父。
  消息送出,孙策随即离开了东緍。
  李乾从昌邑一路急行而来,走了一天一夜,离东緍不足二十里,收到孙策撤出东緍的消息,他气得顿足大骂。“孙策小儿,不战而走,算什么小霸王!”
  骂归骂,问题还得解决。李乾一心求战,现在却扑了个空,一下子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去追孙策,能不能追得上且两说,就算追上了,他的部下连续急行两三百里,体力也跟不上,很有可能被孙策抓住机会突袭。如果不追,他这个前锋是继续前进,还是留守东緍?
  李乾犹豫不决,只得向长子李进问计。李进倒是早有预料,他建议李乾立刻进驻东緍,同时向袁谭报告示警。孙策转向防东、单父一带,有绕到袁谭背后的可能。
  李乾不解。“那我们怎么办?就这么等着?”
  李进摇摇头。“不,我们只是缓一缓,然后尾随孙策。一旦孙策突击袁使君,我们就冲上去截断他的退路,配合袁使君的计划。”
  “配合袁使君的计划?袁使君有什么计划?”
  李进一声叹息。“阿翁,你不会以为袁使君会将击败孙策这样的机会送给我们吧?我们只是诱饵。袁使君之所以派我们为前锋,正是因为我们弱,孙策击败我们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冒险。如果派朱灵为前锋,孙策见没什么机会,很可能直接就走了。”
  李乾愣了片刻,颓然长叹。“这些世家子,没一个善辈。”
第0995章
三箭定泰山
  袁谭很快收到了李乾的消息。
  对孙策的反应,他们并不意外,这早有辛毗的预料之中。孙策不可能轻易就范,他肯定会试探一下。李乾如果继续追,孙策很可能就会抓住机会打他一下。但这不是关键,孙策不会把李乾当作对手,击败李乾与否对整个战局也好,对孙策个人的名声也好,都没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孙策退向防东、单父,是准备退往睢阳,还是准备迂回到背后,抑或是兼而有之?他是不是看出了袁叙、袁遗离职后的隐患,加以利用?
  辛毗倾向于孙策已经看出破绽,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但知道这是陷阱,不代表孙策就会一走了之。陷阱和破绽的界线并不是很明显,破绽有可能是陷阱,陷阱同样也可能变成真正的破绽。如果袁谭将大部分兵力安排到前方,以解任城之围为目换,他的中军和后军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破绽。
  济阴郡兵是薄弱环节是事实,并非虚构。
  辛毗建议袁谭,暂时不理孙策,按部就班地向东进军,做出只想将孙氏父子赶出兖州的姿态,隐藏起真正的目的。孙策别出心裁,将主力交给了孙坚指挥,他率领骑兵在外游击,袁谭追不上他,只有重施故技,希望能围住孙坚,逼孙策来解围。
  要进攻任城,必须解决孙策在任城周边部下的防线,可供袁谭选择的有三个:湖陆、高平、亢父。湖陆离任城太远,而且中间还隔着高平、亢父,意义不大。高平也不合适。高平在泗水东,要攻城就先进渡水,这对袁谭不利。亢父是最好的目标,拿下亢父,就可以直逼任城。
  袁谭随即传令李乾留驻东緍,掩护大军右翼,毛玠领五千人守昌邑,自己率领主力四万余人直取亢父。
  出发前,袁谭誓师,祭兵主蚩尤。仪式很隆重,声势很浩大。作战前祭祀蚩尤很正常,但袁谭的规模超乎常规,态度过于虔诚,不免让人觉得他底气不足,只能求助于神明。
  看到将士们的反应,袁谭心中暗喜。他这么做,就是要暴露自己的虚弱,好诱孙策近身突击。但是孙策在单父一带游荡,或进或退,行踪不定。他一度出现在昌邑附近,但很快就撤走了,让袁谭空欢喜一场。
  袁谭不知道孙策究竟在打什么主意,辛毗却不着急,他让袁谭一面加强警戒,一面行军。三天后,他们到达金乡,五日后,大军到达亢父,将亢父团团包围,下令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亢父。
  出乎袁谭的意料,孙坚父子坐视亢父被围,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孙策在单父一带游荡,孙坚则一心一意的围困任城,丝毫没有救援亢父的意思。
  袁谭、辛毗心急如焚,却又不得不耐着性子,等待着战机的出现。
  这是最难熬的时候,也是最考验双方耐心的时候。
  ……
  妫亭山。
  太史慈站在一块突兀悬空的巨石上,双手负在身后,山风拂动鬓边的发丝,却吹不动他坚毅的眼神。
  两名卫士站在他的身后,一人抱着弓袋,一人背着箭囊,警惕地注视着四周。这里不是他们的地盘,小心谨慎一点总是有好处的。不过他们也不紧张,自从在阳羡铜官山随太史慈作战以来,他们还没有打过败仗,即使是遇上赫赫有名的丹阳大帅祖郎,太史慈也没落过下风。
  远处的山路上转出十几个人影,看似松散,实际极有章法,有人执弓,有人持盾,一旦出现意外,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太史慈看了一会儿,嘴角露出一丝浅笑。他的目力好,看得很清楚,一眼看出中间偏前的那个汉子身材高大,体形健硕,但眉眼灵动有余,坚毅不足,和传言中的昌豨有几分相似,却不是他想见的纪灵。
  等昌豨走到坡前,太史慈主动走了过去,拱手施礼。“东莱太史慈,字子义,敢问昌兄起居。”
  昌豨很惊讶,上下打量了太史慈一眼。“我们见过?”
  “昌兄也是泰山群雄中赫赫有名的汉子,我虽然没见过,却听说过。”太史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纪伏义是嫌我来得冒昧,不愿见我吗?”
  昌豨哈哈一笑,故作亲热地说道:“校尉误会了,伏义正在纠集人马,准备配合校尉出击,夺回鲁县,报一箭之仇。不过你也知道的,我们在鲁县守了那么久,对鲁县还是略有所知的,人少了可打不下来。校尉,你带来多少人马,又有多少粮草?”
  太史慈无声地笑了起来。昌豨这是坐地起价,想要敲诈他一笔粮食物资啊。他打量了昌豨片刻。“昌兄,恕我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姓,不知道出于哪位先贤?”
  昌豨挺起胸脯,得意洋洋地说道:“校尉有所不知,我们昌姓虽然不算兴旺,却也有点来头,先祖是战国名将乐毅,他被封为昌国君,后世子孙以国为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6/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