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4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9/1332

  沮授连连点头。审配分析得有道理,将视野放得长远一些,眼前虽然有些困难,却不会持续太久。
  “那天子呢?”
  “天子啊。”审配考虑了一会儿。“公与,你觉得天子为什么半年多的时间一直没有理会郭异,现在突然派人查案?”
  “孙策所迫?”
  “看起来是孙策所迫,其实更像是天子引而不发。”审配皱起了眉头。“我总觉得天子是在主公与孙策之间做平衡,想两面逢源。这是天子的主意,还是荀彧的计划?我不清楚。不管是谁的想法,对主公来说都不是好事。不如趁着这次关中大旱的机会让朝廷威严扫地,除此后患。”
  沮授倒吸一口凉气,手中的酒杯滑落,酒液洒得到处都是。
  审配早有心理准备,微微一笑。“现在因天灾而亡,总比将来被主公弑杀好一些吧?这么好的机会不用,是不是太浪费了?”
  沮授手忙脚乱的捡起酒杯,又取出手巾擦拭衣服,借机让自己重新镇定下来。他迅速权衡了一下形势。“正南兄,若孙策支援朝廷,如何?”
  “那有什么不好?”审配歪歪嘴。“待他粮尽,我们出击,一战必克。”
第1112章
从长计议
  沮授下了车,站在路边,看着审配的豪华马车在甲士们的夹侍下缓缓远去,半天没有说话。沮鹄跟了过来,见沮授神情不对,不敢多嘴,与侍从一起,将沮授护在中间。最近兵荒马乱,刺客横行,所有人都非常小心,部曲侍从不离身。
  沮授出了一会儿神,说道:“去田别驾宅。”
  沮鹄让人将马车赶过来,低声说道:“审治中都说什么了?”
  沮授瞅了沮鹄一眼,欲言又止。他上了车,正准备关上车门,想了想,又招手让沮鹄上车。沮鹄很意外。沮授是个严父,平时很少与他亲近,尤其是在众人面前。他受宠若惊,连忙上了车,恭恭敬敬地跪在沮授对面。沮授看着儿子,心情有些复杂。如果按审配的计划,十年以后,沮鹄正当而立之年,而他却人生半百,即将迈入垂暮之年。
  沮鹄能脱颍而出吗?
  “伯志,你已弱冠,有没有想过以后从文还是从武?”
  “从武?”沮鹄惊讶地看着沮授,随即又感觉一丝失落。沮授是河北名士,他也一直指望沮鹄能子继父业,但沮鹄显然没有他那样的天赋,不论怎么提携,他都无法在士林中出人投地。此时问他志向,显然是觉得他在学业上没什么前途,打算让他从武,做一个武夫了。
  沮授看出了沮鹄的失落,却没说什么。他的确有些遗憾,但这时突然问沮鹄这件事却不是因为失望。天下大乱,武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沮鹄是河北人,审配希望将兵权牢牢的掌握在河北人的手中,不让汝颍人染指,沮鹄如果愿意从军,他不必从普通士卒做起,晋升会非常顺利。
  对沮鹄来说,这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不失为一个选择。
  “怕苦?”
  “当然不是。”沮鹄低下了头。“既然阿翁有意,我从命便是。”
  “伯志,你已经成年了,不能再唯父是从,要有自己的主见。”沮授难得的放缓了语气,轻声细语。“天下大乱,什么时候能太平,谁也不知道,依眼前的形势来看,至少十年之内不太可能。乱世之中,能保家卫身者唯有武力。没有武力,纵有满腹诗书也难立功封侯。”
  沮鹄点点头,心情舒缓了些。“阿翁说的是,冀州四面受敌,危机重重,扩军势在必然,从军也未必不是一个办法。吃苦倒没什么,我这时候不吃苦,难道要等而立之年一事无成的时候再去吃苦吗?”
  沮授很欣慰。“那你收拾一下,做好准备,待我择机禀告主公,让你去麹义军中听令。”
  “麹义?”沮鹄很诧异。“阿翁,为什么不让我去青州?”
  沮授轻笑一声:“伯志,名师出高徒,我虽然与麹义不算亲近,但麹义却可以算是主公麾下第一战将。你跟着他,能多学一点保命的本事。青州嘛,那是青州人的地盘,我们冀州人很难插足的。”
  沮鹄会意,连连点头。
  沮授挪了一下身体,从袖子里取出一卷书,递给沮鹄。“这是孙策击败徐荣的战记,是南阳讲武堂的教材,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抄来的,你要用心研读,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学以致用。”他叹了一口气。“若非你是我的儿子,我本打算让你换个名字,去南阳讲武堂受训,现在嘛,只能纸上谈兵了。”
  沮鹄捧着书卷,爱不释手。
  侍从骑士敲敲车壁提醒沮授,田丰的宅第到了。
  ……
  南阳,宛城。
  周瑜按着剑,脚步轻快地上了台阶,走过前庭,和沿途正在等候召见的将领、掾吏们点头致意。众人纷纷起身行礼,面带敬畏地看着周瑜。少年得志说的就是周瑜这种人,刚刚弱冠便独领一州军事,又新娶了才女蔡琰,二十岁就走完了别人一辈子也未必能走完的路,他的人生堪称完美。
  杨虑从中门走了出来,远远地看到周瑜,连忙拱手。“周将军,快请进,长史等你很久了。”
  周瑜向掾吏们含笑致歉,跟着杨虑进了中门,一边走一边说道:“威方,你什么时候来宛城的,身体可好?年前出征时经过襄阳,听说你病了。”
  杨虑笑道:“来了大半年了。年前病了一场,请了几位名医都没见效,便来本草堂就诊。病好了,也不想走了,蒙长史错爱,录为小吏,在门下奔走。”
  “早该如此。”周瑜笑道:“你弟弟呢?”
  “也在宛城呢,在仓曹为吏,正在向长史汇报,要不然他就出来迎将军了。”
  周瑜扬扬眉。“怪不得我麾下的辎重校尉报怨,说现在粮草的账不好做,查得非常严,原来是你弟弟在负责啊。”
  杨虑笑而不答,连连拱手。杨仪擅长心算,不管多复杂的账,到他面前都是小事,记忆力又好,根本不需要去翻账本,有好多数字都装在他脑子里,想在他面前浑水摸鱼无异于自找没趣。他年轻气盛,觉得既然张纮信任他,他就要尽心尽职,不能让人从中贪墨,不知道断了多少人的财路。他主动出来迎周瑜,也是想借此机会和周瑜打个招呼,并让那些人看到他与周瑜的关系,不敢轻易栽赃。
  周瑜心知肚明,笑着点点头。他们来到中庭,张纮正在院中散步,杨仪站在一旁,报出一长串数字,一个磕绊也不打。见周瑜进来,他暂时中断,向周瑜拱手致意。
  张纮招招手。“公瑾,来,正说你大司农从父的事,你一起听听。”
  “喏。”周瑜应了一声,站在一旁。张纮冲着杨仪使了个眼色。“捡精要的先说一遍,待会儿再将细账拿给将军。”
  杨仪应了一声,再次开始报账。周瑜静静地听着,没听一会儿,眉头就皱了起来。周忠任大司农后,开具了一份清单,派人送到宛城,请张纮先拨一部分钱财解燃眉之急。除了钱粮之外,还有不少布匹、纸张等特品,甚至还有三千套上等军械。
  这明显过界了,超出了张纮能够接受的范围。
  杨仪报完账,转身取出一份清单递给周瑜。周瑜接过,顺手翻了翻,转手递给随行的周峻。张纮淡淡地说道:“公瑾,你觉得如何?”
  周瑜拱拱手。“先生,我能见见朝廷的使者吗?”
  “当然可以。使者就在侧院,你随时可以见他。”
第1113章
封侯
  “不急。”周瑜淡淡地说道:“我听说此次出师的账目有些问题?”
  张纮笑了,指指杨仪说道:“小子,周将军兴师问罪来了,还不请周将军上堂宽座,仔细回答?”
  杨仪不慌不忙,请周瑜上堂入座。周瑜冲着张纮连连拱手。“先生,你要这么说,我可就不敢坐了,这就回营待罪去。”说着,做势转身就要走。
  张纮伸手拽住,哈哈大笑,挽着周瑜说道:“公瑾,你这不是害我吗?你今天出了这个门,蔡伯喈在史书上给我留一笔,我这恶名可就洗不掉了。”
  “不敢,不敢。”周瑜笑道:“先生的道德文章都是一流的,将来名臣传中不排第一也是第二。”
  张纮瞅瞅周瑜,笑而不语。两人上了堂,分宾主落座,杨仪开始报账,一笔一笔说得清清楚楚,有些账目出错是笔误,有些账目则明显是有人从中做了手脚,在杨仪析缕分条的讲解面前暴露无遗。
  等杨仪说完,张纮说道:“公瑾,我们也知道将士们征战辛苦,所以该给的从不敢克扣一粒一钱。孙将军也多次关照,敢克扣军资者罪加一等。不瞒你说,南阳诸县的仓库里都被我们扫得干干净净,如果发生灾情,我只能厚着脸皮去借贷。有些抚恤还没发到位,是我的责任,但这些虚报的账目,我们也必须搞清楚,不能让南阳百姓从嘴里省出来的粮食进了某些蛀虫的口袋。”
  周瑜从杨仪手中接过卷宗,郑重的点点头。“请先生放心,我一定把事情查清楚,给先生一个交待。”他又对杨仪欠身施礼。“多谢杨君慧眼,有杨君主持会计,筹措资粮,我等有福。”
  杨仪顿时红了脸,连忙还礼,口称不敢。他给周瑜找了这么多麻烦,本来准备好了挨周瑜一顿驳斥,没想到周瑜反而向他致谢,倒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周瑜又问起关中的情况。他刚刚从江南回来,还不太清楚关中谈判的事。孙策一直和他保持联络,每隔几天就会有消息来,有事则话多,无事则话少。他提到了派蒋干去关中的事,目的很简单,就是推行荀攸提议的尊王攘袁方略。他也清楚,这个方略对孙策的确有利,可是困难也不小,尤其是粮食短缺很难解决。张纮刚刚也说了,南阳各县的仓库都空了,那如何筹备给关中的粮食就成了问题。
  具体涉及到周瑜,就是需不需要从南郡和江南转运粮食,转运多少,会不会影响南郡驻军的供应。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下益州,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秭归、夷陵防线必须要加强,别的地方都可以缓一缓,这几个县的粮食不能动,不仅不能动,还要酌情增补。
  对周瑜的问题,张纮做了解答。
  根据孙策的计划,前后可能要给关中转运两百万石,但这两百万不需要一次性运到,第一批只准备给三十万石。这些粮食暂时由丹水、析县等五县筹措,主要以向当地世家借贷为主,以秋后的田租偿还,期限三个月,利息三分。这两年南阳没有什么战事,世家和不少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存粮,暂时不会影响生计,能赚点利息,他们也不反对。五个县,多的七八万石,少的两三万石,筹措三十万石粮没什么问题。
  根据对关中户口和驻军的估计,这三十万石能解燃眉之急,缓解灾情,稳定人心,其后再视情况而定,这情况包括灾情的发展、双方谈判的进度,逐步进行调拨。如果能将时间推迟到八月秋收以后,压力就会小得多,以南阳的户口基数和耕地面积,一次性拨付五十万到一百万都没什么大问题。如果要在秋收之前拨付,问题可能会大一点,到时候可能要从江南调拨一部分应急,或者从颍川抽调一部分。
  这些都是建立在没有大战事的基础上。孙策的主体方针是能拖则拖,能谈尽量谈,但各地驻军的军粮要保证供应,随时准备作战,以战促和。如果真的发生战事,优先供应军粮。实在不行,就以高利息向世家借贷,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木学堂的技术转让为条件。至于关中,不管谈判进展如何,赈济必须执行,尽可能减少饥民饿死的事情发生。区别只有于谈判顺利,就运粮到关中。谈判不顺利,就吸引饥民到南阳来,趁机抽空关中的户口。江南四郡到手之后,屯田正在展开,安置十万户是绰绰有余。
  周瑜心领神会,告辞张纮,来到侧院。
  使者周昉正在院中转圈。他是周忠的次子,周瑜的从兄,比周瑜大五岁,成年后一直跟着周忠,前些年吃了些苦头。他的兄弟周晖被杀后,他就成了周忠的继承人,这次周忠迁大司农,他也被天子封为议郎,奉命出使南阳。
  他已经知道周瑜来了,正在等消息,一等不来,二等又不来,已经有些焦急,正在转圈,忽然听说周瑜来了,连忙回到堂上坐定,摆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模样。看到周瑜,他才起身,来到阶下,伸手揽住周瑜的肩膀,亲热地笑道:“公瑾,别来无恙?啧啧,这带兵的就是威风。”
  周瑜笑笑。“公明,你说笑了,我哪有你这天子使者威风。叔父升任九卿,你也正式入仕,待会儿谈完公事,随我回家去,我设宴为你庆贺一下。”
  周昉眉头一挑,听说了周瑜的言外之意。“公瑾,张长史不肯接受朝廷的条件?你知道是什么条件吗?”
  “听公明你的意思,这条件很诱人?”
  周昉松开了周瑜的肩膀,来回转了两圈,在周瑜面前站定。“公瑾,封侯算不算一个诱人的条件?”
  周瑜不动声色。“封谁为侯?封什么侯?”
  “封你父子为侯。”周昉说道:“当然,孙将军父子加官晋爵是意料之中的事,毋须多言。关键是你,如果你能促成此事,天子可以封你父子为侯,你父亲为桐乡侯,你为龙舒侯。”
  周昉话音未落,周峻已经瞪圆了眼睛,发出一声惊呼。“当真?”
  周昉笑了,既有些得意,又有些掩饰不住的羡慕。他的祖父周景有爵位安阳乡侯,由大伯周崇继承,他的父亲周忠虽然官至大司农,封侯却遥遥无期,他也不敢奢望。周瑜这一支就更指望不上了。可是现在时势造英雄,周瑜依附孙策,不仅自己能以战功封县侯,连他的父亲周异都跟着沾光,封乡侯,而且龙舒县和桐乡都离舒县很近,是莫大的荣耀。
  周瑜自己有了侯爵,那周异的桐乡侯就会由他的兄长周瓘继承,然后再传给周峻。换句话说,周峻即使现在开始不努力,也可以安稳的继承爵位。官位不能继承,爵位是可以继承的。某种程度上,爵位比三公还难得。所以周瑜还没说话,周峻已经心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