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5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5/1332

  孙策瞅瞅她,回以微笑,又吃了一口。“不对,这不是野王饴,口感完全不同。我又不是孩子,用不着吃甜,留着给捷儿、胜儿吧,阿匡、阿朗也要多留点,他们长身体,需要糖分。”
  袁权笑了。“放心吧,多着呢。这是交阯送来的石蜜,不是野王饴,我就是想看看你累不累。人如果太累了,没胃口,分不出这么清楚。”
  孙策又惊又喜。“交阯的货船到了?”
  “到了一部分,正在太湖转装小船,海船太大,在河里不方便。这是宛妹妹派人捎来的,说是能和肺润气,你每天要说那么多话,吃点这个,能润润嗓子。”
  孙策心中一动,问道:“我这两天声音是不是有些哑?奉孝说我金声玉振,我怎么一点也听不出来,你听得出来吗?”
  “我没郭祭酒那本事,不过我相信他不会看错。夫君乃是生而知之的圣人,本来就非常人可比。”
  孙策笑了一声,却不知道怎么解释。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料,外挂有一点,圣人不敢当。不过这件事只有郭嘉知道,他从来没和袁权说过。他将碗中的羹喝完,又揽过袁权,在她唇上亲了一下。袁权很不好意思,伸手要推,却被孙策搂在怀中不放。“你是不是和钟夫人说什么了?”
  “没有啊。”袁权眨着眼睛,眼睫毛忽闪忽闪,眼角却分明带着笑意。“我说什么了?”
  “郭奉孝是我的左膀右臂,你可别把他害了。”孙策低声笑道:“他现在听到钟夫人三个字就紧张……”
  “噗——”袁权将脸埋在孙策胸前,笑得肩膀直抽抽。天气热,又是睡前,她穿得本来就不多,两人贴得这么近,能感受到对方身体的热度。孙策感受到那两团温暖在胸前蹭来蹭去,突然有些性动。袁权立刻感受到了,连忙推开孙策。“你这两天太累了,我帮你按引一下吧,好好睡一觉,明天还有事呢。”
  孙策不依,拉着她进屋,关上门。“快说,你都说了些什么。”
  “不行的,不行的。”袁权转过身,像哄孩子似的摸着孙策的脸。“今天是己日,不宜行房,明天,明天陪你。明天你早点回来,我和兰妹妹等你。快点洗澡上床,我帮你按引。”
  “什么破规矩。”孙策哭笑不得,却无可奈何,被袁权推着向一旁的浴桶走去。
第1172章
机会
  杨修扭着脖子出了门,同时不忘张开双臂,伸缩五指,活动一下因握笔过久而有些僵硬的手指。侍从骑士就在门外,杨修接过马缰,纵身一跃,像燕子一般轻盈地上了马,却看到路对面停了一辆车,赵温弯着腰,站在车门口,张着嘴巴,瞪着眼睛,呆若木鸡。
  杨修皱了皱眉,抬腿滑下马背,来到赵温面前,拱拱手。“赵公,你怎么会在这儿?”
  赵温用手托托下巴,回过神来,一边拉杨修上车,一边歪着头打量着杨修。“德祖,你什么时候练就如此好骑术?”
  杨修这才明白赵温惊讶什么。这也难怪,跟随孙策之前,他都是坐车的。四世三公的贵族公子,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继承人,年纪轻轻就名闻京师的名士,他怎么可能像个武夫一样骑马。不过跟着孙策时间久了,他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乘车远不如骑马来得方便,他也只能赶鸭子上架,练习骑马。
  “骑马又不难学。”杨修轻描淡写地说道。平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可是在赵温面前,他又觉得有些丢脸,不自觉的拉了拉衣摆,后悔没有带一件儒衫出来。“赵公,见过孙将军了?”
  “见过了,说了几句话,我下午一直在葛陂四周,简直……”赵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得揪着胡须,长吁短叹,连连摇头。一不小心,拽下两根花白的胡须,疼得他直咧嘴。
  杨修见了,略一思索就明白赵温在叹息什么。葛陂边有军营,有工坊,军营里的将士在操练,工坊里的工匠在忙着打造军械,紧张而有序。孙策虽然没有身临前线,但他却时刻关注着几个战区的一举一动,再加上辽东、关中不时有消息传来,一天至少有十来批斥候入营。赵温站在官道上,几乎每个时辰都会看到几批人,能感受到战前的紧张气氛。
  “是不是觉得太忙碌了,没法适应?”
  赵温眯着眼睛,瞅了杨修一眼。他的确有这感觉。说起来,他也是做了一辈子官,做过散官侍中,也做过公务繁忙的郡丞、太守,但他从来没有像孙策的部下这么忙过。他吃过晚饭就来等杨修,一直等到深夜,换作平时,他都睡了一觉又醒了。
  “忙,的确是很忙,不过最让我意外的不是你们忙,而是失礼。”
  杨修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羽林卫?”赵温下午在葛陂四周转,肯定看到了在葛陂里游泳的羽林卫。即使蜀人混杂夷风,赵温也未必能接受这种离经叛道的事。“羽林卫是在练兵。”
  “就算是练兵,也不能这样啊,这和蛮夷有什么区别?”赵温感慨不已。“这孙家父子出身寒微,又是吴越杂处之地,不晓礼仪,你出身高贵,怎么也不提醒提醒?这男女同浴,成何体统?还有,这羽林二字也是能随便用的?”
  杨修沉默不语。他也对这些不满,但他也没办法,孙策根本不理他。他甚至找袁权说过这件事,也没有回音。面对赵温的质问,他不知道怎么解释。儒门的责任就是教导君主守礼,但他只是一个主簿,不是王佐。孙策的王佐是郭嘉,是庞统,藐视礼法、放荡无行是他们这些出身一般的士子的通病。有这样的人在孙策身边,孙策又能好到哪儿去。
  “赵公,你大半夜在这儿等我,不会是为了这件事吧?”
  赵温一愣,这才想起自己的来意,连忙清了清嗓子。“德祖,你说的那句话,我没太听明白,你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杨修哭笑不得。就为这事?赵温也算是务实的人,怎么眼界这么窄。他是怎么一路从关中走到南阳的,形势这么明显,他还看不懂?他想了想,解释道:“赵公,孟子说过,两军交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从入关到现在,应该见过不少人,你觉得这些人和袁本初麾下的那些人有什么不同?”
  赵温若有所思。他这一路走来,首先看到的是徐庶,最近看到的杨修,这些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最长的张纮、张昭也不过四十出头,精力充沛,行事果断,甚至有些不计后果、不择手段。袁绍是什么样的人?他年近半百,恐怕没精力像孙策这样练兵,也没办法像孙策这样夜以继日的处理事务。他身边的那些人大多养尊处优,也没几个人能吃得了这样的苦。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袁绍身边那些人背后都站着不同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要多方权衡,不像孙策麾下的这些人大多出身寒微,没什么好顾忌的,一心跟着孙策攻战,建功立业。
  赵温轻轻叹了一口气。“袁本初从容半生,拼勇斗狠,的确不如孙氏父子。”
  杨修暗自发笑。赵温还真是嘴硬啊,到现在还不肯面对现实,这又岂是拼勇斗狠这么简单?不过他没有戳破赵温的掩饰,毕竟要给前辈长者留点颜面。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杨修慢悠悠地说道:“袁本初不臣之心已明,若非公孙瓒据于北,孙将军夺东南,荀文若又建迁都之策,避其锋锐,朝廷已是覆巢。袁绍败了,也算是朝廷去一心腹大患。短期内,州郡割据,纵有人想改朝换代也没有足够的实力一统天下,贸然行事只会沦为众矢之换,招致群起而攻。对朝廷来说,又多了不少斡旋的机会。”
  赵温微微颌首,同意杨修的看法,随即又叹息道:“可是关中大旱,人口流失,朝廷根基已空,如何能复兴,连粮食都要受制于人?”
  “形势当然很严峻,不过比起新莽居摄,眼前的形势要好多了,至少还有赵公、令君这样的骨鲠之臣,陛下虽然年少,却聪慧过人,有明主之相,比孺子强出不吝千万倍。只要君臣同心,励精图治,中兴还是有希望的。关中粮食紧张,豫州何尝不是?这一战纵能取胜,豫州也会元气大伤,无法再进,只能休兵殖谷。如果不能取胜,孙将军甚至可能会放弃豫州,退守荆扬。”
  赵温松了一口气,再次点头。“是啊,豫州无险可守,百战之地,这一点大不如关中。”他想了想,又笑了起来。“德祖,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有一句,你还没说。不论孰胜孰负,对陛下来说都是机会。”
  杨修瞅瞅赵温,也笑了。“是啊,希望陛下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有一件事,也许是机会。”赵温挪了挪,向杨修靠近了些,把孙策想以粮食换东观藏书的事说了一遍,最后问道:“德祖,你觉得可行吗?”
  杨修十手交叉,换在腹前,仔细想了想。“事急从权,我看行,只要……”他莞尔一笑。“赵公愿意背负这骂名。”
  赵温已经想了一下午,此刻见杨修赞同,他抚着胡须,轻笑道:“如果能为大汉中兴出一份力,些许骂名有什么可怕?我只担心名望不足,所以,我想与令尊一同上书。”
  杨修一愣,苦笑道:“赵公,你这可有失长者风度。”
  赵温哈哈大笑。他伸手按在杨修手上,轻轻拍了拍。“德祖,为了大汉,委屈你了。”
第1173章
昼寢朽木
  太湖。
  大雷山顶,树荫掩映下,一座新建的凉亭中,黄月英侧身而卧,睡得正酣。虽是正午,但树荫浓密,微风习习,倒也不是非常懊热。黄月英身上出了一些微汗,却丝毫不影响她午睡。
  冯宛坐在榻边,一边摇着纨扇一边看着远处。湖面上帆影如织,大大小小的船来来往往,从交州来的海船在这里卸货,再装上中原的物资,休息一段时间后,趁着秋季渐起的西北风返回交州。六月以来,不断有商船到达,太湖上热闹非凡,就连打渔的都沾了不少光。
  一只小船,一只铁釜,现钓上来的鲜鱼立刻去鳞宰杀,扔进水中煮沸,即使不加什么作料也能鲜得让人掉口水。如果捞到大鱼,则切作鱼脍,蘸着酱,喝一口太湖莲白白,那感觉不要太好。
  冯宛不由自主的咽了一口唾沫,咽喉里咕噜一声响。
  黄月英睁开了眼睛,瞥了一眼冯宛。“你想到什么了?”
  冯宛眨眨眼睛。“你猜。”
  “夫君。”
  “且!”冯宛啐了一口,脸儿红红,斜乜着黄月英。“你这夫君二字叫得真顺口啊,是你想他了吧。”
  黄月英翻了个身,张开四肢,大字形的躺在榻上。“是啊,我想他了,马上快一年了吧?这没良心的也不回来看看。派步子山来协助,也不顺便带个口讯。”
  “夫君忙,你跟着他从过军,知道他一旦打起仗来,连睡觉都不脱衣服,没时间想别的。”
  “我们是别的吗?”黄月英眼睛一瞪。
  冯宛笑而不语,眼中也多了些寂寞。虽说衣食无忧,毕竟举目无亲,难免有些想家。除了父母,她们最想念的就是孙策,偏偏孙策最近音讯全无,就像消失了一般。虽然知道大战在即,孙策会很忙,可她们还是不开心。她不像黄月英有什么说什么,心思其实是一样的。
  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冯宛惊醒过来,连忙提醒黄月英收拾一下。这时候会来这儿打扰的人不会太多,除了协助建造海船的步骘之外,最可能的就是吴郡太守蔡瑁。黄月英挺起身子,侧耳听了听,又躺下了。听那透着金子和铜钱质感的爽朗笑声,应该是蔡瑁。
  在蔡瑁面前,她一向自在,不拘礼节。
  过了一会儿,山坡上出现了两个身影。其中一人正是蔡瑁,另一人却是虞翻。冯宛眼尖,连忙提醒黄月英。黄月英坐了起来,眯着眼睛看了看,直到他们走近,才认出是虞翻。她揉了揉眼睛,叹了一口气。
  “唉,我这双眼睛算是废了,越来越看不清了。”
  “让你少看点书,你不听。”冯宛一边责怪道,一边站了起来。黄月英也站了起来,懒洋洋地坐在榻边,打了个大大的哈欠。“虞长史,你怎么有空来?又来向蔡太守讨债?”
  虞翻瞪了黄月英一眼。“宰予昼寢,夫子斥之于朽木。大匠不仅昼寢,还睡在这种地方,不觉得很失礼吗?恃宠而骄,取祸之尤,大匠当谨记之。”
  黄月英翻了个白眼,漫不轻心的晃着双腿。“长史虽然不昼寢,却言辞犀利如刀,可为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不亚于宰予。至于我嘛,可没这等口才,长史高抬我了。”
  虞翻大怒,正要再说,黄月英一抬手,“咦”了一声,忽然抬起手。“长史,你们研究易学的经常说圣人观象制器,你说这海船应该观什么象,明夷还是无妄?”不等虞翻说话,她仰起头,若有所思,眼睛看着虞翻,心思却明显已经飞到了别处。“哦,我知道了,君子不重则不威,龙骨不重船要翻。”
  虞翻愣住了,不懂黄月英在说什么。黄月英突然跳了起来,跳着脚,大声喊道:“步练师,步练师,你跑哪儿去啦,赶紧拿纸笔来。”
  “来了,来了。”步练师在不远处的树林里出现,手里拿着纸笔,后面跟着两个侍女,一个捧着案,一个摆着笔洗等文具,匆匆赶来。她们跑到黄月英的榻前,先将案摆好,又将文具摆在合适的位置,配合默契,一转眼就设好了案。步练师打开砚盒,抽出笔,倒持着递到黄月英的面前。黄月英接过,在砚盒里蘸了墨,笔走龙蛇,在纸上画了起来。
  虞翻很无语,却识相的闭上了嘴巴。他刚刚和蔡瑁在商量交州运来的米如何转运的事,知道这些海船对孙策有多重要。海船的研制有了进展,交州、幽州都不断有消息传回来,都对新制的海船赞不绝口,但黄月英看起来并不满足,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改进海船。这时候打扰她显然是不明智的。
  冯宛站在一旁,歪着脖子看,过了一会儿,她若有所悟的“哦”了一声:“这是要加长龙骨吗?”
  “吁——”黄月英竖起一根手指挡在嘴前。“保密,此千金不易之秘也。”她又看看虞翻。“虞长史,跟你说一件事。”
  “你说。”虞翻正色道,还下意识地拱了拱手。
  “安排信得过的船厂试制此船,成功之前,不得声张。成功之后,也要尽可能保密。”
  “好。”
  “唉呀,我好累。”黄月英放下纸笔,拍拍额头。“我得睡一会儿。你们还有事吗,没事就走吧,别影响我这朽木昼寢。”
  虞翻哭笑不得。蔡瑁含笑不语。冯宛轻推了黄月英一下,给步练师使了个眼色,示意她们照顾好黄月英。她走到虞翻面前,伸手将他们邀到一旁。“大匠这两天的确有些累,有什么事,你们先和我说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