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5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2/1332

  “自然是好事。世卿世禄,不论贤愚,只问血统家世,难免尸位素餐者众,德才兼备者寡,贫寒子弟纵有伊尹之才,不遇明君也不得其位。且世家各有其利,枝强干弱,是以内乱纷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其最者。众力不齐,外敌不御,故六国为秦所灭。秦用商鞅之法,行耕战之策,非军功不得封侯,是故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六国人才如百川归海,良相名将如繁星争辉,以后者来居上,皆变法之功。”
  “有道理,士由贵族之末变成四民之首,的确影响深远。不过未必见得一定就是好事,如果处理不好,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
  诸葛亮眉心轻蹙,有些不解。“难道人才多了也是坏事?”
  “刚才那元宵好吃吗?”
  诸葛亮不解其意,却还是诚恳地说道:“好吃。袁夫人的手艺名不虚传。”
  “如果让你连吃十碗呢?”
  诸葛亮愕然,随即笑了。“过犹不及,别说十碗,第三碗我就吃不下了。”
  “是的,士亦如此,多了,也会成为坏事。”孙策叹了一口气。“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党人。且不说党人是忠是奸,是为国为民还是祸国殃民,只说一点,若没有三万太学生声援,党人能造出如此声势吗?若不是党人声势浩大,以至于威胁君主,会引发党锢吗?”
  诸葛亮思索片刻,眼神有些黯然。“盛极而衰,诚乃至理名言。将军抑世家而厚百姓,便是为此而发?天下读书人之众何止三万,且将军一意排斥,恐怕也不是长久之计吧。”
  “我排斥读书人了吗?”孙策手里把玩着茶杯,似笑非笑,眼神颇堪玩味的打量着诸葛亮。
  诸葛亮眨眨眼睛,脸皮有些发烫。他说错话了,孙策并没有排斥读书人,他身边就有很多读书人,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有今天。他只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没有表现出明主求贤若渴的姿态。就他本人而言,孙策表示了热情,却没有登门邀请,这与其他人的做派大相径庭。陶谦主徐州,闹出那么大的风波,还不是为了请贤士相辅,只不过张昭、赵昱等人最终还是没给他好脸色。
  孙策咳嗽一声,把话题扯了回来。“读书人已经这么多了,当然不能拒之不理。秦崇法抑儒,儒生望风而逃,孔鲋携礼器而归陈胜,范曾归项梁,归高祖者更是数不胜数,有贤才而不能用,用而不能尽其才,以至有明珠暗投,美玉蒙尘之叹,此执政之过也。”
  诸葛亮沉吟良久。“所以将军使徐公河、严曼才治算学,使黄承彦父女治木学,使袁涣治水?”
  “徐公河治算术,使我军能造出巨型抛石机。黄承彦父女治木学,使我军有利刃巨舰。袁涣治水,使江南卑湿之地变成良田,他们虽然是读书人,却能强军重农,有益于国民,不比一心求官好?士为四民之首,不能与农工商自相隔离,而应该以自己的智慧辅助他们,比起官场,这个用武之地是不是更广阔一些?”
  诸葛亮眼神发亮,频频点头。“将军所言甚是,官职有限,一年也安置不了几千人,若是这么处理,的确是人才越多越好,不会有数十人争一官之困。”他话锋一转,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将军藏富于民,使人人安居乐业,不用为生计操劳,我深表佩服。可是大敌当前,这么做适合吗?”
  “大敌?”孙策哈哈大笑,意味深长地说道:“于我而言,袁绍只不过是一头徒具其形,行将就木的巨兽而已,看起来很吓人,其实已经不堪一击。孔明,你虽然读书多,也游历过一些地方,毕竟身在局外,不知其中端的,被传言所误也很正常。你看看这些军谋,可有人把袁绍当成不可战胜的大敌?对他们来说,袁绍更像一块砺石。嘿嘿,这么完美的砺石可不多见,可遇不可求啊。”
  诸葛亮扭头看了一下屋内捧着碗,吃着汤圆,正在热烈讨论的军谋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却没有他想象中的紧张,看来孙策没说错,在这些军谋的眼睛里,袁绍并非不可战用的大敌,而是一块难得的砺石。四世三公、党人领袖,除袁绍,天下哪有第二个呢。
  他看过不少讲武堂的授课笔记,知道一次真正的战役会有很多兵书上涉及不到的具体内容,非亲身经历难知其妙,而一次真正的大战所能学到的知识也绝不是普通的战役能够相提并论的。
  他今天是借着贺岁的名义来见孙策的,并不是主动投效。本来打算以言辞游说孙策,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孙策开口邀请,授以要职,他就顺水推舟,如果孙策不开口邀请,或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诚意,他也不愿屈就。可这是一次大好的磨炼机会,错过了这一次,以后很长时间内都很难再遇到。
  这可怎么办?
  诸葛亮静静地看着忙碌的军谋们,心里很纠结。
  孙策和郭嘉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一笑。孙策咳嗽一声:“孔明,庞士元另有任务,我身边缺一个襄助文书的书佐,事情比较杂,可能比较累,不知你愿否屈就?”
  听说是做杂务的书佐,诸葛亮心里非常失望,这个离他的目标太远了,连见习军谋都算不上,可是他又实在舍不得错过这次机会,再加上听到庞统的名字,心里多少有些安慰——据他所知,庞统一开始就是孙策的书佐。犹豫再三,他躬身施礼。
  “愿为将军效劳。”
第1279章
入职
  当值的军谋们到了换班的时候,不少人收拾东西,出了水榭,叫上自家的娃娃,或是继续玩耍,或是径直回家。接班的军谋们一边放下随身文具,一边去案上取准备好的元宵,同时听交班的军谋介绍情况,秩序一时有些乱,郭嘉起身去安排事情,孙策也张开双臂,伸了个懒腰。
  诸葛亮心情很失落,约定明天来报到,便起身告辞。孙策看出了他的失落,却没有说什么。让诸葛亮做书佐是他的有意之举。诸葛亮期望太高,除非现在就提拔他做郭嘉的副手,否则他是不会满意的。可这是不可能的,不仅不能服众,破坏既定的制度,还会助长诸葛亮的心气。这对他不是什么好事。既然不能让诸葛亮满意,干脆就把他的起点再压低一点,等他凭自己的实力慢慢升迁。
  他才十五岁,没必要这么急,反而是读书人的骄娇二气需要打磨打磨。少年天才嘛,难免有些好高骛远,好好调教就是了。像刘备那样先是压着不用,等自己要挂了又不得不付以重任,就算心术玩得再好也是白给,误人误己。
  诸葛亮下了楼,穿过一楼的大厅,正准备出去。一个信使沿着曲廊快步走来,径直进了楼。诸葛亮一看,下意识地收回脚步,悄无声息的站在大厅一角。他眼尖,一眼看到信使手中的文书有紧急的标志,这是前线传回来的消息。
  不出诸葛亮所料,信使快步走到郭嘉面前,将文书递了过去。正在安排工作的郭嘉接过文书看了一眼,检查了完整性,便命人打开,看了一遍,又递给身边的军谋。郭嘉脸上没什么变化,那军谋却是惊呼一声。
  “这么快?”
  诸葛亮心中一紧,下意识地向前靠了两步。
  郭嘉瞥了他一眼,随即看到了站在一旁的诸葛亮。军谋们都有制服,诸葛亮是一身常服,非常显眼。郭嘉招了招手,把诸葛亮叫到面前。“有紧急情况,你如果没什么急事的话,立刻入职吧,一起听听。”
  “好的。”诸葛亮正中下怀。
  郭嘉叫过一个军谋。“广元,这是新入职的书佐,你带他去领两套制服,安排一下相关事务。”
  那军谋应了一声,招呼上诸葛亮,向走廊尽头的房间走去。诸葛亮快步跟上,客气的拱拱手。“这位兄台,小弟琅琊阳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今年十五,还敢请教兄台大名。”
  军谋惊讶地回头看了诸葛亮一眼,哈哈一笑,热情了几分。“十五?你长得真高,将来一定是个伟丈夫。我姓石名韬,字广元,颍川人,今年整二十。咦,诸葛亮,我好像在哪儿听过这名字。”
  “是吗?”诸葛亮笑笑,露出些许矜持。
  “哦,对了。”石韬一拍脑袋。“我想起来了,太守府的孟公威上次来问过。我说,年前你是不是在平舆城里被一个小姑娘半路上拦过?”
  诸葛亮想起那个锦衣少女,顿时面红耳赤。他也想起来了,那少女的确说过她有个兄长在太守府任职,叫孟建,字公威。石韬见了,忍俊不禁。“行啦,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平舆城的女子就这样,也不是孟家小妹一人如此。”
  两人说了几句闲话,来到房间里,石韬拿了一张表格,让诸葛亮自己填写,自己去取了两套制服。诸葛亮写完,最后一栏有些犹豫,那里该填举荐人的姓名籍贯,他却不知道该填谁。石韬见了,取过表格,让诸葛亮在屋里把衣服换了,自己拿着表格出去了。等诸葛亮换好衣服,石韬进来了,举荐人一栏已经填上了名字,正是孙策本人。
  石韬抖着表格,羡慕溢于言表。“孔明,将军很看重你啊,由他亲自任举荐人的,你是第三人。”
  “还有两人是谁?”
  “郭祭酒,庞祭酒。”
  诸葛亮心中一动,之前的失落顿时散了几分。他也没说什么,跟着石韬出了门,来到大厅。郭嘉将他叫到身边,向其他军谋介绍了一番。军谋们有的知道诸葛亮,有的没听过,都表现得很平静。军谋处经常有新人来,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正在听郭嘉说最新收到的情报,刚才石韬来和郭嘉耳语了几句,后来又上楼去了,他们也没注意,并不清楚这件事与诸葛亮有关。
  “行了,情况就是这样,你们商量一下,有结果了就告诉我。”
  郭嘉说完,领着诸葛亮上楼,又和二楼的几个军谋交待了一番。孙策坐在二楼的走廊上,无动于衷,直到郭嘉和诸葛亮走过来,他才转过身,伸手示意他们入座。郭嘉入座,诸葛亮却没有坐。刚才他是客人,现在他是书佐,在孙策和郭嘉面前没有座位。
  “什么情况?”孙策淡淡地说道。
  郭嘉向诸葛亮使了个眼色。诸葛亮打开文书,看了一遍,先吃了一惊。文书很简单,袁绍率大军二十万进入兖州,前锋五千精骑已经到达平丘,预计一天后将到达浚仪附近。
  “怎么了?”孙策问了一句。
  “哦,文书上说袁军前锋到达平丘,一日后将到达浚仪附近。”诸葛亮迅速回忆了一下一楼大厅里挂大墙壁上的地图,估算了一下时程。“按照路程计算,他们现在应该到了浚仪。”
  孙策眼神微缩,捻了捻手指,喃喃说道:“日行百余里,袁绍有点急啊。”
  “无妨,虚张声势罢了。”郭嘉胸有成竹。“这支骑兵轻军突进是为了抢占先机,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并抢占有利地形,以便阻击我军的援军,为围攻浚仪做好准备。不过我们早有准备,短时间内也没有增援的计划,他们这一拳算是打空了。将军,袁绍来势汹汹,势在必得,我们不必跟着他的节奏走。当令沈友部加快行军速度,迅速挺进青州。袁绍这一招乱拳还是有些威胁的。”
  孙策思索片刻。“可行。”
  诸葛亮愣住了,看看郭嘉,又看看孙策,再看看手里的公文。袁绍气势汹汹,前锋已经到了浚仪,孙策不急着派人增援浚仪,却想着抢占青州。这什么战法?
  见诸葛亮发愣,孙策忍不住笑了一声。“孔明,你既然已经入职了,就抓紧时间把最近的公文梳理一遍,争取早点进入状态。你姊弟住在哪儿,派个人去通知一声,免得他们挂念。”
  诸葛亮回过神来,连声答应,转身刚走了两步,忽然恍然大悟。此书佐非彼书佐,在孙策身边任书佐不仅可以接触所有的公文,而且能近距离听孙策与郭嘉等人分析军情,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孙策委任他为书佐,这是对自己期望甚高的表示,自己居然会有失落之感,实在不该。
  诸葛亮转过身,对孙策和郭嘉深施一礼。“多谢将军,多谢祭酒。”
第1280章
游骑
  西华,一辆马车正沿着官道急行,车夫挥舞着鞭子,鞭子在空中炸响,催促着两匹骏马全速向前。马车颠簸着,车里的马日磾紧紧的抓住车窗,生怕被甩出来。他脸色煞白,眼神情惶,有一种说不出的惊恐。
  这一路走来原本很安稳,他到了许县,见到了冯方。虽然冯方已经接到孙策的命令,不准他多看,但他抬出自己与刘表的老交情,震慑住了刘虎,最终还是看到了屯田的具体情况,甚至还看到了一部分账目。
  许县屯田的情况非常好,除去屯田士自身的消耗外,每年还能提供近百万石粮,比洛阳屯田的情况好多了。这里面既有水土差异,也有管理水平的差异。洛阳屯田就是一群农夫在耕种,以前的朱儁、现在的黄琬本身并不太懂耕种技术,也没时间多问,许县则不同,不仅有十几个通晓农学的读书人协助,就连冯方本人都成了半个农学专家,说起来头头是道。
  马日磾心满意足,让人送出消息后,又赶往平舆。开始还好,经过乡里时都能看到笑脸常开的百姓,一路上的供应也很充足。两天前突然传来消息,说袁绍即将入境,风声一下子就紧了起来,沿途也看不到什么百姓了,大多都带着家里的粮食和值钱的物件躲到了庄园里,即使是离在家里的,出入时也都带着武器,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马超也着急起来,不顾马日磾反对,要求全速前进。
  “孟起,孟起。”马日磾嘶声力竭地喊道。
  “族公,怎么了?”马超策马赶了过来,顶盔贯甲,全副武装,手里提着他那杆一丈五的铁矛。
  “能不能休息一下?”马日磾央求道:“照这样子赶路,我怕是赶不到平舆。”
  马超皱着眉,打量了一下马日磾的脸色,又看了看远处,咬咬牙。“好吧,休息一会儿,只能一会儿。袁绍麾下有匈奴人、乌桓人,游骑随便可能出现。”
  “一会儿就好,一会儿就好。”马日磾连连点头,喝令车夫减速。车一停,他就推开车门,从里面走了出来。如果不是马超反应快,及时扶住他,他也许会一跤扑倒在地。马超取来一只胡座,又取来一些水。马日磾坐下,喝了两口水,又喘了一会儿,脸色才渐渐恢复了些。
  马超不时的看着远处,眉头越皱越紧。见马日磾还赖着不走,他忍不住说道:“族公,好些了没有?如果好些了,我们就上车吧。后面形势好像不太对。”
  “这已经是汝南境内了,豫州腹地,有什么好担心的?袁绍兵力再强,进军速度也不会这么快吧。”
  “族公有所不知,游骑的任务就是袭扰对方腹地,劫掠粮草,杀伤吏民,同时捕捉战机。人数虽然不多,却极是危险,胡人向来凶残,所过之处鸡犬不留……”
  马日磾忍不住喝斥道:“胡说,这是汝南,汝南是袁本初的本郡,你刚刚也说了,前面就是汝阳,袁家宗族所在,袁家列祖列宗都在那里,袁绍敢让胡人在这里乱来?”
  “袁本初连袁隗、袁基都杀了,还有什么不敢做?”
  “胡说!”马日磾气得吼了马超一句,扭过头,不想再和马超说话。想起李儒的那篇文章,他也有些心虚。虽然嘴上不承认,心里却已经相信了大半。一想到袁绍如此残忍,他常常不寒而栗。这一路走来,百姓提起孙策时多有赞语,提起袁绍时却没什么好话,可见那篇文章流传甚广,而且深入人心。以袁绍的脾气,一怒之下,对家乡人大开杀戒倒也不是不可能。
  可这是自掘根基啊。
  就在马日磾患得患失的时候,庞德带着两个骑士从后面追了上来,来到跟前,他们勒住战马。马日磾一眼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鲜血,庞德手里的长矛也沾了血,马鞍上的革囊鼓鼓的,似乎装了什么东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