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2/1332

  “我真是自作聪明,误人误己,罪该万死。”黄琬汗如浆出,手脚发麻。他伸手去摸腰间的战刀,却摸了个空,腰间的战刀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他转身四顾,伸手去拔何咸腰间的战刀。何逵抢先一步,拦住了黄琬。“黄公,你的死活现在已经不重要了,黄忠围住禹登台,肯定也派人控制了四周的高地,我们没有人能逃出去,消息也送不出去。你死了也无法阻止襄城的将士来援,如果活着,说不定还能鼓舞士气,牵制黄忠一部分兵力。若上苍垂幸,也许还有脱围的可能。”
  何逵顿了顿,又道:“如果有人将黄公被困的消息传到颍阳,至少荀休若不会坐视不理。”
  黄琬愣住,如泥胎木偶,一动不动。脸色煞白,一丝血色也无。过了半晌,他一声长叹。“我宁愿荀休若不理我的死活。”
  何逵苦笑,无言以对。
第1351章
书生临阵
  颍阳城南二十里,颍水上忙忙碌碌,一群工匠正在搭建浮桥。万余将士在西岸列阵,等候渡水。
  荀衍坐在胡床上,一手支颐,一手抚膝,看着面前的地图出神。他有点心神不宁,不时的站起身来看看。远处有骑士在游弋,不时发出平安的消息。三千胡骑在南侧不远处,大部分骑士站在地上,节省战马的体力,有的牵着马,在路边吃草,有的在互相打斗说笑,气氛很轻松。他们都清楚孙策没有多少骑兵,董袭更是只有五十亲卫骑,不足以对他们形成威胁。
  但荀衍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他非常紧张,却又说不清担心什么,或者说他什么都紧张。为了围攻颍阳城,他们必须渡过颍水,将颍阳四面围住。曹豹、许耽从上游渡水,他从下游渡水,分别阻断阳翟和临颍方面的援军。有两倍的兵力优势,尤其是两千胡骑助阵,荀衍并不是很担心董袭。就算不能战胜董袭,他也能拖住董袭,等待麹义的增援。
  但他还是很紧张。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初临战阵可以解释。第一次担负这么重的责任,直接指挥一场战事,有些紧张也是很正常的。可是他并不能说服自己,他总觉得还有更大的危险。具体是什么,他又说不上来。
  颍水对面有骑士奔来,摇着手中的信号旗,隔着河大声喊了几句。离得远,荀衍听不到他在喊什么,但信号旗却表示有敌军正在接近,而且方向是正东。荀衍顿时心中一紧。董袭不可能从正东方向来,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而言,只有孙策在东面。他亲自赶来了?
  传令兵奔了过来,将消息复述给荀衍,证实了荀衍的担心。孙策离开了颍阴,正向这边赶来,离此还有三十里左右。不过他的骑兵脱离了主力,正在加速赶来,最多还有半个时辰就能赶到。
  荀衍暗自叫苦。他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出现了。决定渡河之前,麹义就分析孙策可能会赶来增援,所以最好是分兵,让孙策难以两顾。遇到孙策的人要拖住他,等待增援。他们有骑兵优势,利于野战,如果能在野战重创孙策就能奠定胜局,比强攻颍阳更有利。
  计划没问题,只是要拖住孙策的人必然要承受更大的代价。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面对孙策率领的主力。每个人都期望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但坏运气最后还是落在了荀衍头上。他一边苦笑,一边命人将消息通报给麹义,要求麹义做好包抄的准备。
  他下令弓弩手临河列阵,掩护工匠建桥,并要求工匠们加快建桥速度。如果能在孙策赶到之前将几百人送到颍水东岸立阵,对后续的战斗有莫大的帮助。他熟读兵法,也看过从南阳讲武堂流出来的听课笔记,知道迅速投送兵力的重要性。鲁肃、董袭的做法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境内的船只收罗一空,全部控制直来,荀衍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十来只小船,只能用于运送斥候和工匠。
  气氛紧张起来,弓弩手们在将旗的引导下临河立阵,调试弓弩,确定射程。工匠们也加快了速度,挥汗如寸。对岸的斥候出现得更加频繁,前一拨刚刚离开,后一拨又赶来了,报告着越来越近的敌人。
  孙策从东而来的消息惊起的波澜还没有平息,又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董袭正在赶来,与他随行的还有五十余艘战船,其中包括十余艘蒙冲斗舰。
  荀衍更加紧张。蒙冲冲舰虽然不是楼船那样的庞然大物,却适合在颍水这样的河流上航行,每艘斗舰能载百余战士,十余艘斗舰一次可投入千人,如果当作弓弩手的射击台,千余弓弩手也能形成一个箭阵,掩护步卒突击。
  自己现在建的浮桥会不会是为孙策造的?战船可以截断河上的浮桥,已经渡河的步卒会成为孤军,被歼灭只是时间问题。
  荀衍迅速权衡了一下,下令停止建造浮桥,改为在河中立桩,阻碍战船行驶。之前他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但远远不够,他要保证这些战船不能迅速上行,否则渡水作战就成了一句空话。
  命令发出,工匠们停止了铺设桥板的工作,将一根根大腿粗的树干打入河床。
  形势的连续变化让荀衍应接不暇,原本就紧张的情绪更加紧张,而即将与孙策对阵更增加了他的心理负担,汗水一阵接着一阵,越布单衣已经湿透,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荀衍却没心情去体会。他不时的问巢车上的斥候,询问是否有敌人靠近的迹象。
  在荀衍的盼望中,斥候终于传来了消息:对方的骑兵来了。
  荀衍腾地站起,亲自来到水边,举目远眺。在地平线上,隐约可以看到一道又细又直的烟尖,有数量不少的骑兵正在高速接近。荀衍屏住了呼吸,猜测着孙策会不会在其中。据他所知,孙策有脱离步卒主力,率领骑兵先行的习惯,代替他指挥步卒主力的往往是郭嘉。一想到郭嘉,他就抑制不住艳羡之心。同为颍川人,一向因举止放荡的郭嘉居然得到了孙策的重视,真不知道该说是他幸运,还是孙策无人可用。
  荀衍让人叫来强弩校尉韩猛。韩猛是韩馥的族子,武艺不错,这次代表颍川韩氏助阵,手下有两千多弓弩手,还有几个射艺不错的射手。荀衍让他做好准备,如果有机会,直接用强弩狙杀孙策。这一段颍水河面较窄,只有百余步,四石弩就能射到对面。不过为了保证杀伤力,还是用最强的六石弩,几个射手同时射击,提高命中率。
  韩猛连声答应,兴冲冲的去了。如果能隔河射杀孙策,这可是大功一件。
  打算狙杀孙策的同时,荀衍也不敢大意,抓紧时间穿上甲胄,戴上头盔,又命卫士持大盾在身前掩护。战甲、头盔上身,他顿时觉得身子沉了很多,汗水流得更猛,而阳光也变得更加炙热,没一会儿功夫,髹了黑漆的甲片就被晒得发烫。
  这仗可怎么打啊?荀衍看看远处的将士,心中苦笑。他的亲卫有越布单衣,那些普通将士却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穿着厚厚的战袍不动都是一身汗,体质差一点的也许等不到交战就要中暑晕厥了。以前只知道孙策的军械好,却没有切身体会,现在才算明白好在哪儿。
  这就是差距啊。
  在荀衍的遗憾中,烟尘越来越近,斥候们报告完最后一次消息,纷纷跳上小船,返回本阵。骑兵的面目越来越清楚,先是战旗,后是战马,最后是马背上的骑士。
  在十余骑士的簇拥下,孙策来到了阵前,与荀衍隔水相望。
  颍水以西鸦雀无声,只剩下沉重压抑的呼吸声和兵器相撞的脆响。
  阳光从孙策的身后照过来,照在孙策的身上,打磨得明镜一般的战甲在阳光下光芒四射,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让人不敢直视。
  荀衍不自觉的眯起了眼睛,屏住了呼吸。
第1352章
荣幸亦或不幸
  孙策勒住坐骑,打量了一眼河对面,看到了被甲士、大盾重重保护的荀衍,也看到了藏在大盾后面鬼鬼祟祟的狙击手,不禁笑了一声。
  荀衍是个聪明人,虽然未必如史上所说“当今无对”,智商却绝对在平均水准以上。初次领兵,该有的套路都有了,说明之前下过功夫,并不是头脑一热就上阵。
  当然,部署狙击手只是必选动作,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名将,关键还是要看自选动作。两人相搏可不是看姿势标准不标准,而是看能不能抓住机会致命一击。
  孙策踢马上前,大声喝道:“对面可是荀休若么?孙策在此,敢一战否?”
  孙策的声音很大,却又不声嘶力竭,即使隔着百余步也字字入眼。见孙策挑战,荀衍本该针锋相对,但他张了张嘴,觉得自己还是不说话为好,就算能控制住情绪,不让声音发颤露怯,他也没有孙策这般黄钟大吕般的音质。
  长这么大,就算与人争论学问,他也没这么大声说话过。
  荀衍冲着韩猛使了个眼色。韩猛会意,猛地一挥手,一声断喝,几名早就准备好的射手扣动弩机,射出羽箭。弓弦声未绝,五枝羽箭已经飞过百步宽的水面,来到孙策面前。
  几乎在韩猛下令的同时,刘虎、刘磐一跃下马,闪身来到孙策马前,人手一面大盾,护住孙策,只露出孙策的脸。“笃笃笃”几声闷响,四枝弩箭射在盾牌上,只有一枝箭射得有点高,直奔孙策面门而去。孙策抬起马鞭,信手一挥,就像赶走一只苍蝇一样将射到面前的羽箭扫落。
  颍水西岸一片死寂,从荀衍到普通士卒都张大了嘴巴。这可是六石弩,射程远达两百步以上,百步外依然有射穿甲胄的可能,速度可观,居然被孙策用马鞭击落,这人的眼力、反应有多少快?
  相比之下,那两名持盾勇士的敏捷就不值一提了,虽然单独看,这两人也快得令人咋舌。
  没等荀衍等人反应过来,对面“嗖嗖”两声轻响,两枝羽箭呼啸而至,两名刚刚发射完毕,正在上弦的射手中箭,闷哼一声,向后便倒,其他一人咽喉中箭,挣扎了两下便不动了,另一个肩部中箭,虽不致命,却被射穿了身体,鲜血沿着箭杆往外喷,痛苦的呻吟着。
  离得近的韩猛等人惊骇不已,面面相觑。相隔百步,能如此迅速的反击,而且两发两中,一死一伤,这等射艺堪称神技。孙策身边不仅有神箭手,而且不仅一个。他们想用强弩狙击孙策,简直是自不量力。
  荀衍也被吓得心脏怦怦直跳,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他可没有孙策那样的本事,他身边的甲士也没有那两名勇士的矫健敏捷。孙策如果让人狙击杀,他十有八九要受伤。
  “荀休若,我以赤子之心待你,愿与你公平一战,你却只会暗箭杀人吗?”孙策再次朗声笑道:“汝颍多奇士,你这算哪一奇?”
  荀衍哑口无言,也觉得羞愧,丢了荀家的脸。弟弟荀谌、从子荀攸都在孙策麾下效力,他不能太下作,让孙策看不起他。他咬咬牙,鼓起勇气,推开面前的卫士,向前走了两步,运足一口气,大声说道:“孙将军,衍乃书生,武艺低微,不堪孙将军一击,是以宁与将军斗智,不与将军斗匹夫之勇也。将军远道而来,侵凌本郡,衍虽不才,亦当竭驽钝,与将军周旋一番。”
  孙策哈哈一笑。“这还差不多。那你说说,是你渡河来战,还是我渡河攻你?”
  荀衍心情渐定,大声说道:“将军骁勇,天下皆知,我岂敢进攻将军,搦将军虎须。愿在此立阵,迎将军雷霆之击,还望将军不吝赐教。”
  他这句话不卑不亢,既承认了孙策的勇猛,又表示孙策不过是匹夫之勇,不足为恃。既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守阵,激孙策来攻,又不露怯,可谓恰到好处。如果孙策中计,主动进攻,他可以据阵而守,挫败孙策。如果孙策不中计,他也可以固守阵地,争取时间,不用为了面子而强行进攻,白白折损士卒。
  果然,听到荀衍不想进攻,只愿等孙策来攻,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气。谁都清楚,进攻比防守更危险,更何况还隔了一道颍水,难度加倍。
  孙策也暗自佩服荀衍会说话,滴水不漏。荀家能异军突起,由一个地方豪强成为世家,有能力的子孙组团出现是一个关键因素。三代成为贵族,由荀淑到荀衍、荀彧兄弟,正好是三代,荀攸是第四代,看起来一点也不弱,荀家连续四代出人才,又恰逢乱世,四面撒网,不崛起简直没天理。
  荀衍不肯主动进攻,他当然也不会傻到让骑兵充当步卒,渡水攻击。他大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请休若稍候片刻。董元代在临颍恭候休若多时,休若不顾而去,他甚是不甘,正率部赶来,欲与休若一战。我虽然想与休若切磋,却也不能拂了他的意,且让他一先。”
  荀衍暗自叹气。孙策不上当,董袭正在赶来,随行的还有战船,这麻烦搞大了。第一战就遇到如此强劲的对手,是荣幸还是不幸啊?
  就是荀衍郁闷的时候,孙策又道:“久仰休若大名,今日初次得见,幸甚幸甚。董元代还要一点时间才能到,你我不妨舍车骑,就小舟,中流一叙,小酌两杯,如何?”荀衍皱皱眉,还没说话,孙策又道:“你放心,我只想与休若叙叙家常,绝不会暗箭杀人,更不会逞匹夫之勇,贻笑于君子。若休若有丝毫损伤,我愿自裁以谢天下。”
  说着,孙策示意刘虎、刘磐散开,又解下头盔,交给一旁的郭武,张开双臂以示坦诚。韩猛有点心动,用目光向荀衍请示。荀衍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孙策身边有神箭手,用弓弩互相狙击,己方并没有优势可言,只会自取其辱。孙策要拖时间,等董袭来,他也要拖时间,等麹义包抄,双方各取所需,利用这个时间阵前一叙,未尝不可,将来传出去,也是一件雅事,足以说明他的勇气。以孙策的身份,既然已经开了口,想必不会在万余人面前食言自肥。自己如果不肯应邀,反倒露怯。万一孙策食言,他也不怕,河中央离岸边只有五十步,强弩齐射,足以让孙策付出惨重的代价。
  “既然将军诚意拳拳,衍岂能拒绝,正好我也对将军变乱制度、侵凌豫州君子有些疑问,今日便当面向将军讨教。”
第1353章
沮鹄激将
  麹义像头困兽,来回转着圈,步子又快又猛,转身时甲叶哗哗作响,刀鞘抽打着帐篷,一声接着一声,像是愤怒的吼叫。
  沮鹄等人站在一旁,面色煞白,眼神不安,想说话又不敢开口,生怕惹恼了麹义,挨一顿骂。
  他们刚刚收到襄城传来的消息,黄琬诱击黄忠不成,结果反被黄忠伏击了,埋伏的三千精锐,包括一千骑兵在内,被黄忠一把火烧得七零八落,逃回襄城的残部不足三分之一。更要命的是黄琬本人被困在山里,等待增援。
  麹义气得破口大骂,一句句凉州话脱口而出。此时此刻,他已经顾不上任何人的脸色。关东人太让他失望了。堂堂太尉,又是大名士,居然会出这样的昏招,带着三百精锐深入山区,这得多蠢才能干得出来?
  当然,这么蠢的不是只有黄琬,荀衍也好不到哪儿去。临阵交锋,居然和孙策中流泛舟,相谈甚欢。
  麹义觉得没法理解。和这样的人一起作战,怎么可能赢?
  沮鹄面红耳赤,脸皮发烫。韩繇听不懂麹义的凉州话,他却听得懂大半,知道麹义在骂什么。麹义虽然没有指名道姓的骂他,只是骂关东名士徒有其表,全是嘴上功夫,但他却无法置身事外。一来他也是关东人,二来这两件事里面都有他的责任。让荀衍领兵是他的建议,让黄琬主持大局也是他的建议,现在这两个建议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他作为麹义的心腹、谋士难辞其咎。
  被骂几句是罪有应得,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怎么挽回残局,尤其是营救黄琬。时间很紧迫,根本容不得他们仔细斟酌。黄琬身边只有三百亲卫,粮食也不多,支撑不了几天。如果不及时营救,就算黄忠不进攻,黄琬也会饿死。
  沮鹄额头、脖颈全是汗,怎么擦也擦不干净。他咬咬牙,上前拱手。“将军……”
  “蠢猪!蠢不可言!”麹义挥着手臂,大声骂道。“关东鼠子,不足与谋。”
  沮鹄也急了,大声说道:“将军莫要看不起关东人,你也未必是黄忠对手。”
  “什么?”麹义猛地停住,怒视着沮鹄,眼睛眯成一条缝。
  沮鹄看着麹义青筋毕露的手,看着抽出半截的雪亮刀刃,也非常后悔。可是转念一想,请将不如激将,以麹义这自负的性格,激一下说不定反而有奇效。他鼓起勇气,挺起胸膛,大声说道:“将军难道没有听过黄忠的名字吧?他是最早投效孙策的将领之一,南阳大战时,孙策击败两万西凉兵,他便是主力。”
  “那又如何?”听到西凉二字,麹义的眼神更加凶狠。他最恨这些关东人提及西凉人时的自以为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