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3/1332

  “少不过三五日,多不过七八日,最多半个月,我们一定会回来。”荀衍露出成竹在胸的微笑。“我们会在这里与孙策决一胜负。我记得你曾说过,刘备练兵之法学自孙策,这一次我们就和孙策较量一番,看看他练出来的兵究竟有多强。”
  沮鹄扬了扬眉。“好!”
  荀衍轻拍马车。车夫扬起马鞭,甩出一个响亮的鞭花,马车缓缓起动,迅速加速。荀衍拉上车窗,拉开隐在车壁上的横几,铺开地图,手指轻叩几面,沉思起来。
  韩繇坐在荀衍对面,见他思考入神,不禁问了一句。“休若,你真想和孙策对阵?”
  荀衍头也不抬。“没错,我初次掌兵就遇上孙策这样的名将是难得的机会。败了理所当然,无可指责,万一能战个不分胜负甚至小有斩获,那我也算是一战成名。”
  韩繇撇撇嘴。“一战成名?这可不容易呢。”
  “是不容易,所以我不仅要和他对阵,还要和他拼命。”荀衍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轻轻叩了两下。“子由,你在定颍、西华有相交颇厚的姻亲朋友吗?”
  韩繇盯着地图看了看,倒吸一口冷气。“休若,你这是逼孙策和你拼命啊。”
  “两军相逢勇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荀衍眼光灼灼的看着韩繇。“子由,乱世之中,不敢拼命的人只能任人宰割。”
  韩繇眉头紧蹙,迎着荀衍的目光,沉吟了片刻,重重地点点头。“好,我就跟你疯一回。”
  荀衍哈哈大笑。
  离城不过十余里,荀衍就收到了麹义传来的消息,前方桥梁被破坏,麹义行军受阻。荀衍也不着急,他命令大军停止前进,自己铺开纸笔,给麹义写了一封信,又写了一封军报,洋洋洒洒,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和自己的计划向袁绍做一个详细的汇报。
  写完之后,荀衍又仔细看了两遍,吹干了墨,让人送出。他没有将军报封上,只是让几个亲卫骑士带着自己的印绶去追麹义。骑士快马加鞭,一个时辰后就追上了麹义。
  麹义看完荀衍的书信,又看了荀衍写好的军报,沉吟了很久,在军报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这才让荀衍的亲卫骑士将军报封好,加盖了两人的官印,送往浚仪。
  ……
  麹义、荀衍出城追击黄忠的消息很快就送到了孙策手中。
  双方离得太近,斥候互相剿杀得非常激烈,孙策不得不把阎行率领的亲卫骑都派出去,反制麹义留下的匈奴游骑。接连吃过几次亏之后,匈奴人收敛了很多,在人数相当的情况下都会主动撤退,避免交战,只要人数有明显优势时才会交锋。
  即使如此,斥候伤亡也不小,几乎每天都有伤亡,送到孙策手中的这份消息染上了三名斥候的鲜血。书写消息的斥候大概也意识到要传回这份消息不容易,所以用刀刻在一片木简上,而不是用随身携带的墨书写,虽然染了血,刻痕并没有受到影响。
  拿着这份带血的木简,孙策的心情很沉重。斥候都是武技高强,经验丰富的老兵,这样的老兵每牺牲一个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都让他肉疼。
  “啧啧,黄汉升不愧有个做木学堂祭酒的夫人。”郭嘉赞不绝口。“麹义、荀衍想追上他可不是容易,这种疑神疑鬼、如履薄冰的感觉太难受了。黄忠不仅能攻城,还能攻心,是个将才。”
  孙策点点头。“也可能是李严的主意,李严有点小聪明。”
  “的确如此。”郭嘉收起笑容,来回走了两步。“将军,李严是小聪明,荀衍却是真聪明。不敢说举一知十,举一反三是绰绰有余。麹义善战,荀衍善谋,他们若能精诚合作,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好事。麹义接连受挫,必然会向荀衍问计。追黄忠不成,荀衍说不定会反过来咬我们一口。”
  “他有这胆量?”
  “将军可不要以为他是书生就一定胆小,论心狠,他说不定比将军还要狠厉几分。别的不说,明知攻不破黄忠的阵地,还让三千多人送死,将军你做得到吗?”
  “可是……这样有必要吗?”
  “有!对他来说,将军是名将,他是新丁,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万一击败将军,一战扬名,就算损失过半,他也赚了。”
  孙策哼了一声,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几年前,他从徐荣身上赚名声,现在又成为别人赚名声的对象了。先是袁谭,现在又来了一个荀衍。
第1378章
颠倒黑白
  对郭嘉的提醒,孙策不敢大意。他的主要对手不是荀衍,而是袁绍,击败荀衍对他来说没什么好处,所以他只想把麹义、荀衍赶出颍川,稳住局面,才不愿意和荀衍拼命呢。
  可若是荀衍要和他拼命呢?他总不能掉头就跑,或者躲在城里不露头吧。就算他不在乎脸面,愿意做缩头乌龟,荀衍也一定能找到逼他出战的办法。比如把繁邱城团团围住,或者大摇大摆的一路东行,甚至可能一路南下,直奔汝南,逼着他不得不截击。
  碰瓷无所不在,卖刀的杨志会遇到牛二,我今天遇到荀衍。读书人耍起无赖来比真正的无赖还难缠。郭嘉说得不错,荀衍是个聪明人,进步非常快。抛却面子、荣誉,这其实就是争夺主动权。兵法有云:致人而是不致于人,主动权就是势,为了争势,有时候甚至不惜付出重大牺牲。
  “如果荀衍要拼命,他会有几种选择?”
  郭嘉摇摇羽扇,使了个眼色,诸葛亮立刻铺开地图。“孔明,如果你是荀衍,你会怎么做?”
  诸葛亮盯着地图,来回看了两眼。“包围繁邱城,然后深挖壕沟,切断城内外的联系,逼诸军来援,决战于城下。”
  “如果我军率先出城呢?”
  “那……攻其必救。”诸葛亮在地图上接连点了几个地方。“向东取长社、鄢陵,向南取定颍、郾县,或者一路杀奔平舆。汝南诸县遭到劫掠,将军不能不救。”
  孙策很随意地扫了一眼地图。其实不用看地图,如果荀衍真想找他拼命赠名声,根本不需要费心想办法。除了襄城等有限的几个城之外,颍川无险可守,麹义、荀衍已经进入颍川腹地,四面出击,无法设防。他驻扎在繁邱城,就是要堵住他们进入汝南的路。如果他们南下,他只能迎战,绝不可能避让。
  “就在繁邱城迎战。”孙策咂了咂嘴。投鼠忌器,颍川是器,汝南更是器。荀衍不会让麹义在颍川劫掠,他也不可能让麹义进入汝南。
  “龙渊更好。”郭嘉说道:“龙渊地形低洼,水流纵横,能够限制骑兵冲突,也不利于大军展开,对我们有利。荀衍应该会对龙渊的地名感兴趣。实力不足的人会习惯性地找点理由安慰自己。且襄城在侧,他不得不战。繁邱城没什么城防可言,阻挡不了几万大军的围攻。”
  孙策笑了。“好,虚名给他,实利归我。”
  郭嘉会心而笑,随即安排军谋们根据龙渊附近的地形设计阵型,尽可能遏制麹义、荀衍的骑兵优势和兵力优势,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大,减少无谓的伤亡。荀衍愿意拼命,孙策不能不迎战,却不能伤亡太大,他还要留着力气迎战袁绍呢。
  与此同时,郭嘉派出最精锐的斥候到龙渊附近侦察,甚至从孙策身边借走了谢广隆、郭援等人。地图毕竟是地图,尤其是龙渊附近大小河流多,一旦下雨,水位上涨,地形很可能会面目全非。
  孙策也没闲着,他下令各部准备开拔,并做好水战的准备。
  ……
  孙策走进了小城东北角的一个院子。
  繁邱是一个小城,规格和一个乡亭差不多,没有县治,只有一个兵曹史在这里办公。百姓不多,很多房子都空着,孙策入驻后,将士们把空房子简单收拾一下,当作了军营。孙策住在北城门的城楼上,登高望远也方便。黄琬到繁邱后,就安排在东北角的一个院子里。
  孙策一直没有见黄琬。一是军务忙,二是他不知道该和黄琬说什么。听了郭嘉对黄琬的介绍,他对黄琬的感情很复杂,既觉得他太偏执,又佩服他的坚持。郭嘉说黄琬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固然有些夸张,但黄琬是个君子却毫无疑问,他的私德无可挑剔。
  大战在即,孙策不想把黄琬留在繁邱城,更不想带着他去龙渊,他打算送他去平舆。在离开之前,他想和他见一面,聊一聊。
  站在院子门口,孙策有些迟疑。待会儿见了面该说些什么,他心里还没有计划好。
  “吱呀”一声轻响,窗户被人轻轻的推开,露出黄琬半张脸。黄琬也不说话,隔着窗户,静静地看着孙策。他没有戴冠,花白的头发用一块头布包着,穿着一身越布单衣,跪坐在窗前,像是在看书。
  两人四目相对,互相看了一会,黄琬面沉如水,孙策却突然笑了起来。他走到窗前,看了一眼,见黄琬面前的案上果然摊着一部书。这是一间简陋的民居,又矮又小,屋梁高不足一丈,屋檐只有七尺左右,孙策如果不低头甚至会撞到脑门。屋里一丈见方,只能摆下一张床,一张席。孙策看了一下,打消了进屋的计划。这屋子这么小,两人坐在一起,万一老头要动粗,让都没地方让。
  他可不想和黄琬撕打。
  “黄公看什么呢?”孙策伏在窗口,调侃道:“听说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我还以为你在想怎么写请罪疏。”
  “我有什么罪好请?”黄琬不紧不慢地说道。
  “你身为太尉,率兵攻击颍川还没罪?你不要告诉我是有诏书命你这么做的。”
  “我奉诏坐镇洛阳,有便宜用兵的权力,不需要诏书。”黄琬淡淡地说道:“只要我认为有必要,我就可以出兵。”
  “那你觉得有必要攻击我?”
  “当然,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我是乱臣贼子?”孙策扬扬眉。“黄公不愧是名士,这颠倒黑白的本事一流。袁绍矫诏,不是乱臣贼子,我献粮关中反倒成了乱臣贼子?”
  黄琬不慌不忙,脸色平静。“你是不是乱臣贼子,你心里清楚,我心里也清楚。至于为什么攻击你,而不是先攻击袁绍,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朝廷疲惫,要兵没兵,要粮没粮,根本没有力量对抗袁绍。借袁绍之力打败你,豫州归袁绍,荆州归朝廷,朝廷可有半壁江山。如果运气好,能逼你投降,再反攻袁绍,胜算总比现在与袁绍开战大得多吧。”
  孙策很惊讶,盯着黄琬看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确认黄琬说的是真是假,但他知道朝廷很可能的确有这样的想法,只有如此,他们拔高周瑜才合情合理。如果他真的被袁绍和黄琬打败,不得不向朝廷低头,只能退守扬州,荆州被剥离出去几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孙策咧了咧嘴。“看起来,你们的运气不怎么好。”
  黄琬叹了一口气,低下头,看着案上的书。“是啊,朝廷的运气的确不怎么好,不过豫州百姓的运气似乎不错。”他重新抬起头。“孙将军,对与民争利,你怎么看?”
第1379章
敢做不敢认
  孙策伸手将案上的书拿了过来,看了一眼,原来是《盐铁论考释》,仔细再看,书的天头地脚写了不少朱砂字,应该是黄琬看书的批语。黄琬的书法很大气,方方正正,自含奇崛之气,有些礼器碑的味道,不像蔡邕的书法那么圆。
  “黄公好书法。”孙策很自然地赞了一声:“你是支持御史大夫,还是支持贤良文学?以你的身份,应该是贤良文学吧?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对吧?”
  黄琬目光微闪,垂下眼皮,将孙策放歪的书摆正。孙策看得出黄琬的心情有些矛盾,无法回答他的问题。以黄琬世家名士的身份而言,他当然是支持贤良文学,反对与民争利。可是以他从政多年的经验而言,他又很清楚,反对与民争利的结果就是世家、豪强的坐大,而这正是本朝百余年都没能解决的痼疾。
  孙策也不着急,静静地看着黄琬。郭嘉把黄琬说得那么好,他其实是有些怀疑的。郭嘉再聪明毕竟也是人,他脱离不了这个时代的局限。他行为非主流,不代表他就不向往主流。对黄琬这种少年成名,德才兼备的名士高官,他是没什么抵抗力的。与黄琬类似的李膺就是郭嘉的偶像之一。
  可是在他看来,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管有多大的才,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就是从接受儒学教育开始的,然后才有机会接触现实,他们看待世界的标准就是儒家的,凡是与儒家学说不同的都是错的,都是需要改造的。
  这就是他们大多偏执的根源之一。很多人也许认识到了儒家理论与现实的偏离,但他们最多只是明哲保身,做个隐士,或者阳奉阴违,做一个伪君子,却没人敢质疑儒家世家观的正确性。
  不与民争利,就是儒家仁政观念的一部分。
  从本质上来说,不与民争利的初衷并没有错,没有一个人希望皇帝无节制的榨取民力,将整个天下的财富都用于一个人的穷奢极欲。孙策也不赞同。但不与民争利这个美好的愿望在执行中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尤其是儒学独尊,成为整个王朝的政治伦理支柱的时候。世家豪强用这个理由名正言顺的拒绝交税,结果户口增加,朝廷却陷入了财政困难,只能看着世家豪强无节制的膨胀。
  儒家的政治思想大多如此,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初衷很完美,结果很糟糕。
  当然,这也不是儒家才有的毛病,黄老、法家一样有其无法克服的短板,相比之下还是儒家好一点,维持稳定的时间更长一些。两千年的王朝更替,各家轮番登场,最后还是儒家坚持得最久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儒家不是最好的,却是最不坏的。相比之下,黄老道家、法家都坚持不了太久。秦用法家,二世而亡。汉初用黄老,五六十年就难以为继,最后只能看着儒家闪亮登场。
  没有一个政治理论是完美的,苛求儒家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用辨证的目光来看,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也必然要跟着变化,不然就会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可是儒家有一点很致命:复古,什么都是过去最好,什么都是圣人说得有理,就算是变法也要托古改制。
  如此一来,儒家天生就有自相矛盾的属性,言行乖离,无法自圆其说,被事实打脸也就不意外了。儒家的大部分问题都来自于此,德教、礼教之争出于此,今古文之争也出于此。除了那些死读书的大儒——他们心里只有纸面上的制度,没有现实世界,反而没有矛盾——但凡是有实际行政经验的人都知道,真要完全按圣人说的做事,十有八九是行不通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3/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