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7/1332

  “公与可有要补充的?”袁绍主动问道。许攸却不以为然,昂着头,抚着颌下短须,佯作不见。
  沮授想了想,提出一个补充意见。
  洛阳是故都,黄琬虽然是袁绍的盟友,配合袁绍出兵颍川,但他名义上还是朝廷的太尉,洛阳也一直控制在朝廷的手里,黄琬出兵私自配合袁绍,也可以理解成朝廷与袁绍连横。现在黄琬失利,朝廷不可能坐视洛阳沦陷,一定会派重臣来接管洛阳。若此人与袁绍同心,那当然没什么问题,万一此人与袁绍不同心,那洛阳就可能成为袁绍的肘腋之患,牵制袁绍的行动,让他不能全力南下。因此,袁绍当趁朝廷没有收到消息之前挥师西进,抢占荥阳、敖仓等要塞,以窥形势变化。
  荥阳离中牟只有七八十里,一旦孙坚出城,骑兵半日可至,步卒一日可至,袁绍移师荥阳并不会影响伏击孙坚的计划,反而能掩盖真正的战术目的——孙坚肯定会派斥候出城打探情况,等他发现袁绍是为了争夺洛阳的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忽略了袁绍伏击他的可能。
  “好,此计正得兵法虚实之妙。”袁绍拍案叫好。
  郭图也赞了一声:“没错,孙坚不知道审配正在赶往洛阳的路上,黄琬失战,主公担心洛阳有失,移师抢占洛阳,合情合理,全无破绽。此计虚实参半,难辨真伪,真可谓妙手天成,实乃大家手笔。”
  沮授连称不敢。许攸虽然什么也没说,却着实打量了沮授两眼,眼中难得地露出了赞赏之意。他不甘示弱,仔细想了想,也提了一个建议。
  浚仪以南的开封、尉氏两县已经在袁绍的掌握之中,西侧的宛陵、新郑还在黄琬的旧部手中,并不由袁绍直接控制。且新郑西就是山区,利于步卒,不利于骑兵。依常理计,袁绍驰援颍川宜取道开封、尉氏,孙坚、孙策宜取道新郑、宛陵,袁绍可在开封、尉氏虚张声势,却在新郑以西的山区伏兵,待孙坚、孙策经过时,伏兵尽出,一击必中。
  袁绍反复斟酌,越想越觉得这个计划好,简直无隙可击,不禁笑出声来。
  郭图、沮授和许攸你一言,我一言,一个周密的计划迅速成形。得到袁绍的同意后,由郭图执笔,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派人送往颍川,命麹义、荀衍配合行动,布一个大局,逼孙坚、孙策父子入彀。考虑到这个计划关系到袁绍能否击败孙氏父子,夺取中原,不能有任何闪失,袁绍决定派张郃率领大戟士走一趟,并顺路查看一下地形,选择利于骑兵作战的战场。
  在去卑受挫,于扶罗阵亡后,胡骑不适应中原地形的劣势已经不容忽视,为避免重蹈覆辙,选一个理想的地形便成了能否发挥骑兵优势的先决条件。乌桓人、鲜卑人没有这样的见识,张郃通晓骑兵战法,是担任这个任务的最佳人选。
  张郃领命,带着大戟士赶往颍川。
第1387章
增灶
  孙坚站在高台上,看着远处的袁军大营,一动不动。
  弘咨站在一旁,有些焦灼。孙坚日落前就站在这里,现在天色已经大黑,连晚饭都没吃。他饥肠辘辘,却不敢提醒孙坚。孙坚平时还好,沉默的时候就像一头睡虎,一旦被人惊扰会非常暴躁。
  “伯夏,你没觉得有问题?”孙坚拍了拍栏杆,突然说道。
  “什么问题?”弘咨很茫然。孙坚叫他上来,他也觉得有问题,可是看了半天,他还是没看出问题所在,又不敢轻易发问。此刻孙坚主动问起,他松了一口气,又有些窘迫。终于要揭晓答案了,但他却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袁绍调兵了。”
  弘咨很惊讶。“调兵?”
  “是的,而且调动的兵力不小,至少有一万,有可能更多。”孙坚背着手,来回踱步,不时扭头看一眼城外的大营。“下午埋锅造饭的时候,我就觉得有问题,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就等斥候的消息。”
  弘咨也紧张起来。他知道孙策正在颍川作战,而他们的任务就是牵制袁绍的主力,为孙策创造战机。颍川有黄琬,有荀衍和麹义,孙策已经以寡敌众,如果袁绍再调兵入颍川,孙策很难应付。孙坚这么紧张,自然是担心孙策的安危。可是他的责任却是阻止孙坚出城。孙策安排孙坚驻守浚仪,就是让他守城。一万多人守城绰绰有余,出了城,面对袁绍的优势兵力,孙坚根本不是对手。
  所以,孙策的命令是不管袁绍是去是留,孙坚都不能出城。
  “将军,何以见得?会不会是疑兵之计?”弘咨一边说,一边给身边的随从打手势,让他去请军谋秦松来。他可以劝慰孙坚,让他不要太急躁,但军务上的事还要由秦松出面,他不擅长此道。
  “炊烟啊。”孙坚有些不耐烦。
  “炊烟数量很正常啊。”
  “数量正常,但时间短了不少。”孙坚背着手,来回走了两圈。“你还记得孙膑减灶诱庞涓吗?”
  弘咨眨眨酸胀的眼睛,明白了孙坚的疑问。普通将士一日两餐,早上是日出后,晚上是日落前,为的是利用天光,减少柴薪消耗,与他们在家时的作息也相似。中午是不生火做的,最多吃点干粮。如果炊烟的确有问题,那袁绍的人马至少已经离开一天,此刻已经在三四十里以外。
  浚仪城被四面围住,最近城外又在筑堰,对斥候打探消息非常不利。除非有重大变故,斥候不会冒险进城,就算必须进城也要等天黑,白天是不行的。这就造成了城中消息迟缓严重的局面,滞后一天两天都很正常,三五天也不意外,严重时甚至会完全断绝。
  可是浚仪到颍川只有百里左右,如果是急行军,一天就能到,正常行军也不过三到四天。很可能颍川战事已经结束,这边还没收到消息。这种等待最让人煎熬,不仅孙坚深受其苦,弘咨也不例外。
  如果孙策失利,豫州易手,作为豫州最北端的要塞,浚仪也无法独善其身。
  “应该……不会吧?”弘咨犹豫道:“也许是雨季将至,而城外的围堰却还没有完工,袁绍见破城无望,要撤退?”
  孙坚没有说话。弘咨说的的确有可能,但行军作战谨慎为先,宁可往坏处想,不可寄希望于侥幸。如果袁绍真是撤兵,那当然没什么问题。如果袁绍不是撤兵,而是增援颍川呢?孙策只有不到两万人,出身黄巾的屯田兵能守城不能野战,如果袁绍要在颍川与孙策决战,孙策在兵力上的劣势足以抵销他其他方面的优势,情况不容乐观。即使孙坚对儿子有信心,也不相信孙策能击败有三倍兵力优势的袁绍,尤其是袁绍还有一万胡骑。
  孙坚曾在凉州战斗过,他清楚骑兵的威力,也清楚颍川的地形适合骑兵冲锋。
  过了小半个时辰,秦松赶来了。他同意孙坚的判断,他也注意到了同样的情况。傍晚时,城外炊烟的数量虽然没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时间短了不少。时间短了,说明釜里的食物少了,也就是吃饭的人少了,这些人可能就是袁绍撤走的兵力。增灶,只是为了掩饰真相。
  “将军也不必着急。镇北将军明于军机,身边又有郭嘉那样熟悉颍川地形的谋士,袁绍要想击败他可没那么容易。”
  “如果袁绍要强行进入汝南呢?”孙坚反问道:“汝南可是袁氏故郡,虽然不少人被伯符赶走了,可是心向袁绍的人还是很多。庞山民对颍川世家那么优先,荀衍入颍川,支持他们的人还是如雨生新笋,数不胜数。”
  秦松暗自叹息。他心里也很紧张,脸上却不露破绽,甚至还有几分笑容。“即使如此,那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事,镇北将军有足够的时间通知我们。”
  孙坚点点头。秦松说得有理,这事不能急,急了容易出错。他转身叫来祖茂,让祖茂安排一些亲卫出城。这些亲卫大多出身淮泗游侠,武技好,身手矫健,让他们出城打探消息,一旦与袁军的斥候相遇,生还的希望更大。
  祖茂不敢怠慢,立刻去安排。秦松和孙坚又聊了一会儿。他们几天前收到的消息是孙策在颍阳一带与麹义、荀衍对峙,黄忠在鱼齿山一带与黄琬对峙,结果如何,他们还不清楚。袁绍突然调动兵力,有可能和颍川的形势有关,而且应该是对孙策有利的形势。黄琬等人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如果不是战局吃紧,袁绍根本无须增援。
  秦松生怕孙坚着急,有一个担心没说:袁绍增援颍川也可能是孙策被困住,袁绍看到了一战决胜负的希望,这才集结重兵,务必要致孙策于死地。孙坚疼子,如果知道孙策可能有生命危险,他会不顾一切的出城,谁都劝不住。
  希望并非如此。秦松悄悄地捏紧了拳头,暗自祈祷。如果孙策真被袁绍围住了,孙坚出了城,这一战必败无疑。雨季将至,袁绍难以为继,撤兵在即,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僵持了几个月,胜或负,生或死,也许就在这几天内见分晓。
  半夜时分,祖茂亲自带队,和百余名淮泗游侠儿悄悄的出了城。他们将盔甲武器包在牛皮里,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牛鼻裈,出南门,潜入鸿沟,顺水而下,穿过筑堰的工地上,进入浪荡渠,到下游再上岸,然后分作四组,消失在黑夜之中。
第1388章
最后一战
  几万大军的行踪很难完全掩藏,祖茂只用一天时间就确定了袁绍的去向。出于谨慎起见,祖茂不顾危险,赶到中牟以西,亲眼看到了正在向荥阳急行的大军,这才返回浚仪向孙坚报告。
  得知袁绍不是去颍川,孙坚算是放心了些,但他还是没有完全放心。袁绍去荥阳干什么?荥阳是黄琬控制的地区,黄琬本人正在颍川作战,是袁绍的盟友,袁绍总不会在这个时候去抢黄琬的地盘吧。
  这个疑惑很快也解开了。孙策传来消息,黄琬被黄忠困在鱼齿山三天,主动投降了。
  消息是五天前从颍川发出的,信使在城外转了三天,终于找到机会进城。孙坚、秦松看完这个消息,这才理解了袁绍为什么会分兵去荥阳。黄琬被擒,洛阳无主,袁绍决定亲自坐镇洛阳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就算他不想完全占领洛阳,与朝廷撕破脸,占据荥阳,控制成皋、敖仓这两个战略要地也是必然的选择。
  虚惊一场。
  危机解除,两天没能好好休息的孙坚回到内宅,躺在床上,想补个觉,却怎么也睡不着。他脑子乱得很,也不知道想些什么,就是无法入睡,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
  吴夫人很快发现了孙坚的异常。她命人准备了一些酒,坐在榻边,拍拍孙坚的肩膀。“文台,你这两天太紧张了,起来喝两杯再睡。”
  孙坚坐起,从吴夫人手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吴夫人提着酒壶,又给孙坚斟了一杯。“慢点喝,没人跟人抢。喝得太快也易醉,对身体不好。”
  孙坚点点头,第二杯酒端在手中,迟迟没有入口。他调整了一下思绪,把这两天的事情说了一遍。吴夫人听完,轻声笑道:“我知道了,你是怕被伯符比下去,没面子,对吧?”
  孙坚眨眨眼睛,尴尬地挠挠头。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担心什么,但夫人所言也不错,他的确有点这外意思。黄忠是南阳人,当初他入南阳,听说黄忠武艺不错,曾有招揽之心,只是因为杀张咨在先,黄忠义不肯屈,这才错过。当时他也只是觉得遗憾,并没有想太多。毕竟黄忠不过是一个贼曹吏,得失并不重要。如今黄忠成了孙策的部下,立下如此大功,足以证明孙策有识人之明,也证明他当初没有看到黄忠真正的潜力。
  “是啊,你看我有什么用,这车骑将军都是伯符挣来的。”
  吴夫人瞅瞅孙坚,莞尔一笑。“文台,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当然可以。”
  “你希望伯符,不仅是伯符,还有仲谋他们几个,包括尚香在内,你是希望他们超过你,还是不如你?”
  孙坚想了一会儿,也笑了起来。他明白吴夫人的意思。孙家是寒门,要想成为真正的世家,甚至像孙策希望的那样更进一步,建立属于孙氏的天下,仅靠他是不够的,甚至仅靠孙策都不够,要更多的人才,一代更比一代强。哪个世家是一代人就能建立的,都是父子相继,连续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是啊,我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就是嘛。”吴夫人拍拍孙坚的肩膀。“喝了这杯酒,好好睡一觉,守住浚仪城,你就为孙家立了大功。文台,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战了,好好打,打出你的威风,让后世子孙都记得你。”
  “最后一战?”孙坚嗤的一声笑了。“就算这次能打败袁绍,占据中原,也不会是最后一战。天下大乱,袁绍只不过是实力最强的一个而已,就算他败亡了,还有公孙瓒、曹操,哪能是最后一战。我刚到不惑之年,含饴弄孙是不是太早了?”
  吴夫人摇摇头。“你忘了朝廷的诏书吗?此战若胜,我们孙家就坐稳了三州,朝廷岂能不防,调你去长安为卫尉既是纳质,也是削弱孙家的力量。”
  孙坚叹了一口气,双手抱在脑后,一时出神。对去长安任卫尉的事,他一直很犹豫。他当然清楚去长安是做人质,但他又无法拒绝。他不是孙策,即使是现在,他依然不觉得孙策有鼎立新朝的能力。一个袁绍就让他捉襟见肘,朝廷又是何等庞然大物?别看朝廷现在困窘,迁居长安,可是四百年积威犹在,人心思汉,关中又是形胜之地,左揽幽并,右揽交益,只要几年休养生息就能缓过气来,届时挟幽并凉精兵东进南下,孙策挡得住吗?
  袁绍只有一万胡骑,孙策已经无力进攻,只能防守。等幽并凉全部集结在朝廷的战旗之下,十余万精骑,铺天盖地,如黄河之水,滚滚而下,瞬间就可以吞没江东。
  他在凉州战斗过,他知道骑兵的威力。
  “这小子心太大了。”孙坚叹息道:“少年成名,将来难免受挫啊。”
  “怕什么,不是还有你这个父亲么?”吴夫人轻抚孙坚的脸庞。“不管到什么时候,你都是他的父亲。只要你们父子同心,没什么好担心的。”
  “是啊。”孙坚无声地笑了笑,闭上眼睛,不知不觉的睡着了,鼾声轻响,气息平稳。
  吴夫人看着孙坚,露出欣慰的笑容。作为夫妻,她最能理解孙坚的心情,也只有她能看出孙坚自豪下的失落,粗暴下的疼爱。孙策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才安排她随孙坚来浚仪。这父子俩互相关心,却谁也不肯表露,只会默默的为对方付出。
  也不知道孙策现在怎么样了。孙坚在城里,孙策却在颍川与敌人野战,相比之下,他比孙坚的处境更艰难。战场凶险,对手还有来去如风的骑兵,他能应付得来吗?知子莫若父,孙坚说得有道理,孙策心太大了,这几年发展得又顺利,难免会少年轻狂。战场凶险,他又和孙坚一样是个好勇斗狠的性子,万一轻敌受挫,如何是好?
  吴夫人心里有些乱。见孙坚睡着了,她起身出了门,来到侧院。孙尚华正与弘咨说话,孙尚华抚着肚子,面色微红,弘咨伏在她身前,脸贴在她的小腹上,满脸喜色。吴夫人一愣,随即喜道:“尚华有了?”
  听到吴夫人的声音,弘咨连忙起身行礼。孙尚华也有点不好意思,起身迎了上来,扶着吴夫人的手臂,羞怯不已,低声说道:“月事一向很准的,这次迟迟未来,想来是有了。不过还没请医匠诊断,没敢告诉阿母。”
  “这是好事啊。”吴夫人喜不自胜,拍拍孙尚华的手臂,挤挤眼睛。“看来这胡人的神仙还是有用的,拜拜没坏处。”
  孙尚华连连点头,又道:“可不能让大兄知道。我听尚英说,他对这胡人的神仙反感得很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7/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