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7/1332

  “能生俘孙坚固然好,可是孙坚狡悍,抓住他都难,更何况生俘。说起来,论勇悍,我帐下还真没什么人能和孙坚比肩。公则,你说劝降有没有可能?”
  “可以试一试。不管怎么说,孙氏父子也是公路的旧部,也是袁氏支脉。昔人又逝,就算有什么恩怨也该解了。”
  “是啊,是啊。”袁绍赞同地点着,感慨不已。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道:“如果张郃能及时赶回来,也许可以和孙坚一战。”
  郭图没有回答。袁绍惊讶地转过头,却见郭图看着远处。他顺着郭图的目光看去,只见远处数骑飞奔而来,当前一人有些眼熟,只是看不清楚。等他们走近些,袁绍不禁笑道:“公则,你看,我们刚提到张郃,他就来了,还真是一念在斯……”
  郭图一声不吭,眼神越来越凝重。袁绍没有得到想要的响应,有些意兴阑珊,也闭上了嘴巴。这时,张郃策马来到跟前,翻身下马,快跑几步,来到袁绍马前。袁绍低头一看,这才明白为什么郭图的脸色不好,心也不禁拎了起来。
  张郃脸色苍白,双眼充满血丝,身上的衣甲、大氅沾了不少泥垢,一双战靴更是看不出本色。战马更惨,连腹部都是泥点,四脚打颤,气息急促,一看就是连续奔驰所致。
  出事了。
  袁绍心头浮起不祥的预感。他勒紧坐骑,强作镇静,俯身看着张郃。“儁乂,你这是……”
  “主公,颍川战场告急,我是奉荀将军之命,回来向主公通报军情的。”张郃一边说着,一边从怀里取出荀衍的军报,双手托起,送到袁绍身前。
  袁绍低着头,打量着那份被汗水浸得软塌塌的军报,半天没有动弹,脑子里一片空白。颍川战场告急?荀衍的军报?麹义呢,他怎么样了,他为什么不汇报军情,反倒由荀衍代笔?张郃说奉荀衍之命,他是在提醒我荀衍夺了麹义的指挥权吗?
  郭图翻身下马,快步走了过来,从张郃手中取过军报,查看了封印,确认完整,这才打开。他虽然没露出什么表情,手指也很稳定,眼神却有些不安。他迅速扫了一遍军报的内容,额角鼓起的青筋不由得跳了跳,半天没有说话。
  “公则,休若说些什么?”袁绍按捺不住,催促道。
  “云天正与孙策对垒,孙策军械犀利,将士精练,云天压力很大,战事不如预期的顺利,受了些挫折。”郭图将军报递了过去。“休若进退两难,进则怕屯田兵哗变,退则担心云天不敌……”
  “笑话!”袁绍松了一口气,忍不住笑骂了一声:“云天兵力与孙策相当,还有匈奴骑兵助阵,就算不能顺利击败孙策,又何至于有危险?胜负乃兵家常事,一时不察,受些小挫在所难免,休若初次上阵难免有些紧张……”他一边说一边看,刚看了两行,眼神突然一变。
  “去卑遇袭,被孙策的亲卫骑击败?儁乂,此事当真?”
  张郃点点头,却没有做进一步解释。去卑此刻和荀衍在一起,也许正驰援麹义,他如果说去卑怯战而逃可能会节外生枝。现在还是以麹义的安全为重,去卑的事等以后再说不迟。况且袁绍又不傻,去卑的兵力两倍于阎行,不管什么原因,战败就有责任。
  见张郃沉默不语,神情悲愤,袁绍更加不安。他太清楚冀州人和汝颍人的矛盾,也清楚文武之间的隔阂,张郃与麹义交好,他在颍川这几天大概受了不少气,麹义又遇到了麻烦,他心情不好,言语之间给荀衍下点套也不奇怪。他自己注意,不要被张郃误导就行了。
  看完荀衍的军报,袁绍虽然心情依然不好,紧张的情绪却消散了很多。形势不如预期,但也没有恶劣到失控的地步。出于礼貌和安抚的惯例,他收起军报,递给郭图,翻身下马,拉着张郃的手臂。
  “儁乂辛苦,你参与战事了么,说说经过?”
第1412章
心虚
  张郃没有亲历前线。他奉麹义之命准备接应,没想到战斗一打响就偏离了方向,他没能等到出击的机会,只能担负起向荀衍求援的任务。即使这个任务也没完成,现在只能赶来向袁绍报告,希望袁绍能派援兵增援麹义。
  这一路上,他就在想怎么说动袁绍。他没有亲眼看到战斗的过程,但麹义曾跟他解释了交战的经过,他自己在脑子里模拟了一遍,基本也清楚问题出在哪儿。此刻面对袁绍的询问,他也没有多说什么,一针见血。
  “正如荀将军所说,孙策军械犀利,步步争先,如蛆附骨,不让人有喘息之机。且孙策虽然兵力与麹将军相当,却全是号称江东子弟兵的精锐,训练有素。尤其是孙策的八百义从,大多是淮泗游侠儿,披重甲,持利刃,以陈留人典韦、沛人许褚为将,皆有万夫不当之勇。”
  袁绍一边听一边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麹义是他麾下最能战的将领,居然不敌孙策,这个问题不容忽视,必须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张郃也许有为麹义开脱的想法,但他所说的却基本属实。孙策重视军械改进,重视士卒训练,又搜罗了很多武技高强的游侠儿做亲卫,这些都不是什么新消息,可是优势这么明显,居然逼得麹义没有还手之力,这实在令人骇然。
  如果麹义败了,荀衍又不敌,那该怎么办?我把孙策诱到圃田泽来,能战胜他吗?如果不能,那岂不成了惹火烧身?孙策号称凤鸟,可不就是一团火么。龙渊水都没能克制住他,鸿沟水、圃田泽就能?
  袁绍越听越不安,心乱如麻,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过了一会儿,他才惊醒过来,强笑道:“儁乂辛苦了,先回营休息吧,待帐中议事,我再派人去请你。”
  张郃应了,拱手道别。“主公,郃随时待命,在所不辞。”
  袁绍赞许了几句,目送张郃离开,看着张郃翻身上马,领着大戟士回营,这才回头看着郭图,眉头皱了起来。“公则,休若这是什么意思?”
  郭图不答反问。“主公,你觉得麹义会有危险吗?”
  袁绍抹着唇上的短须,迟疑了片刻。“看这形势,战败大概在所难免,损失可能不会小,至于他本人……应该不至于有性命危险。”
  “主公英明。”
  袁绍斜睨了郭图一眼,哼了一声。他明白郭图的意思。麹义麾下有大半是心有怨念的韩馥旧部,损失大一点并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现在韩繇在荀衍身边的时候。郭图、荀衍要促成汝颍系掌兵,不得不和韩繇和解,但他们本质上并不想和韩馥牵连太深,这对汝颍系是一个隐患。麹义受挫,韩馥旧部损失惨重,正是消除这个隐患的天赐良机。荀衍见死不救,很可能是有意而为之。
  “若是孙策损失有限,我们的压力就大了。”
  郭图伸手一指远处的嵩山。“对嵩山来说,旁边的阳城山多几丈、少几丈有什么区别?”
  袁绍眼神微闪,神情松驰了些,却还是不说话。郭图接着说道:“麹义受挫,不仅是因为孙策军械犀利,将士精练,还因为麹义这几年战绩赫然,将骄兵狂,孰不知他们之所以接连取胜并不完全是他们悍勇善战,只是没遇到真正的对手而已。臣常听人说,麹义以河北第一名将自诩,独揽界桥之功,自以为八百西凉步卒独步天下。如今遇到孙策的义从营,一战而北,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袁绍点头附和。“那我们对上孙策有几分胜算?”
  “主公,两人对弈,一个奇招尽出,一个尚未出手,孰胜孰负?”
  “说下去。”
  “孙策所倚仗者,无非有二:一是军械。军械虽利,毕竟不是神器,能收一时意外之功,却不能逆转整个战局。孙策为了击败麹义,能拿得出来的利器都已经拿出来了,我军只要做好部署,就可以遏制其优势,让孙策无法施展。二是精兵。孙策的部下的确精练,能以少胜多,但他只有这一万多人,死一个少一个,短时间内很难补充。龙渊一战,他能打得麹义一败涂地,自己的损失也不会小。休若退守襄城,他能不留兵警戒吗?臣估计,他若来援,总兵力不过万人。主公以逸待劳,兵力犹胜麹义,优劣一目了然,何需臣多言?”
  袁绍吁了一口气,微微颌首。他翻身上马,一抖马缰。“话虽如此,还是当慎重才好。显思初归,显奕又不成器,万一有什么闪失,河北必乱。”
  郭图心知肚明。这一战干系重大,最好能战胜,就算受挫也不能损失太大,否则汝颍系就完了,他也完了。袁谭刚刚回邺城,还没站稳脚跟,还需要袁绍主持局面。
  回到大营,袁绍将沮授、许攸请来商议。沮授看完荀衍的军报,意见与郭图差不多,麹义就算败了,对整个战局影响也不大。不过为了稳妥起见,还是派人去颍川了解情况为妙,要搞清楚双方伤亡如何,尤其是麹义部损失有多大,还能不能继续作战,如果不能,是坚守襄城、郏县还是趁早撤出,都需要有一个通盘考量,不能坐视不理,免得寒了将士之心。
  袁绍觉得有理,吩咐郭图加派人手,打探颍川战场的消息。不搞清楚颍川战场的确切情况,他心里终究没底,总有一种暴雨过后,面对一洼浑水,不知道这是一脚踩下去只能没过脚背的浅水,还是没顶之灾的万丈深渊。如果麹义惨败,而孙策的损失却有限,孙策所部的战力大大超出他们的想象,作战计划就必须进行调整,不能奢望将孙氏父子一网打尽,只能退而求其次,满足于击败孙坚即可。
  与此同时,袁绍要求许攸尽快想办法诱孙坚出城。只有孙坚出了城,主动权才在自己的手中。
  许攸早就做好了准备,他利用截获的消息,伪造了一封军报,谎称孙策被麹义、苟衍用重兵围困在龙渊,无法脱身。但他并没有要求孙坚出城增援,而是让孙坚守好浚仪,等待转机。
  军报伪造好后,许攸找来两个刚刚被俘虏的信使,将军报放在他们身上,然后在孙坚斥候经常出没的地方杀死他们,伪造了一个双方斥候遭遇、同归于尽的现场。
  很快,这封伪造的军报就被祖茂的部下截获,送到了孙坚的手中。
第1413章
不为己甚
  两个血肉模糊的尸体静静地摆在阶下,鲜血尚未完全干涸,像蚯蚓一样在地上缓缓流淌。
  被血水浸得有些模糊的军报放在孙坚面前。纸是平舆作坊产的纸,笔迹也很工整,与之前收到的军报没什么明显的区别,行文语气、遣词用字也看不出任何毛病。秦松和弘咨两人反复商量,基本可以确认这封军报的真实性。
  但他们不同意孙坚出城。原因有两个:其一,袁军追杀斥候数日,消息完全断绝,突然有信使出现,难免有诈,还是小心一些的好;其二,就算军报无误,孙策被困,也不等于他需要孙坚的增援。孙坚能有多少人?孙策如果需要,随时可以征调屯田兵助战,根本不需要舍近求远。以孙策所部的战力,就算不能战而胜之,突围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况且孙策在军报里说了,让孙坚守住浚仪城,不要担心他。
  孙坚觉得秦松、弘咨说得有理,但他心里还有些疑问。毫无疑问,孙策的情况很危急,否则他不会特地关照他不要出城增援。越是如此,越是说明孙策可能需要他的增援。麹义是河北第一名将,孙策虽然善战,论经验却比麹义差远了。上一次在任城,孙策就被袁谭围住,最后凭骑兵突围反杀,而麹义最擅长的就是以步破骑,孙策如果被麹义围住,未必有机会脱身。相反,麹义有五千匈奴骑兵,就算孙策能够突围也要面临骑兵的追杀。
  孙坚也没有直接否决秦松的建议。他征战二十余年,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两军交战之际,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即使这封军报没有任何问题,也不排除袁绍围住孙策,逼他出城。
  孙坚下令祖茂将斥候全部撒出去,又命韩当率亲卫骑出城,想办法向颍川方向突围,尤其留心荥阳方向,察看袁绍主力的动向。
  祖茂、韩当领命,连夜出城。
  ……
  庞德回到大营,将自己打探到的情况向孙策、郭嘉做了汇报。
  除了确认张郃离开颍川之外,庞德还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张郃越过潩水后,是向北取道新郑,而不是向东取道尉氏、开封。新郑近山,丘陵、坡地较多,并不适合骑兵急驰,相比之下,尉氏、开封地势平坦,两县又在袁绍的控制之下,休息食宿都比较方便。
  “的确可疑。”郭嘉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诡异之处。“新郑向北不远就是圃田泽,还有清口泽、中阳泽大大小小的水泽十余个,大雨过后,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且新郑离阳翟、长社都很近,适合伏击,张郃昼夜兼程,似乎不应该选这条路。”
  孙策皱起了眉头。他对中牟附近的地理没有郭嘉熟悉,但他比郭嘉更清楚张郃这个人。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乐进以勇气著称,于禁以严整著称,张郃、徐晃以谨慎著称。对于生性谨慎的张郃来说,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他不应该选择新郑。
  “什么样的原因会促使张郃取道新郑?”
  郭嘉沉默片刻,说道:“我们已经有好几天没有收到车骑将军的消息了,派出去的信使也没有回来的,最新消息还有五六天前的,从时间推算,正是张郃进入颖川前后。从各种迹象来看,我们之前的估计没错,袁绍在浚仪附近有所谋划,封锁了消息。”他挪了一下身体,有些不安。“将军,袁绍的胃口很大啊。”
  “嘴大喉咙小,也不怕噎死。”孙策咒骂了一句,却也有点头疼。这就是人多势众的好处啊,要封锁方圆百里之内的消息,没有几千骑兵根本搞不定。袁绍搞这么大动作,目标自然不会是普通人,只可能是他们父子。挖一个大坑,父子俩无法互通消息,难免会有一个跳进去。只要抓住一个,袁绍就不亏。如果两个都被他抓住,袁绍就发了。
  躲是躲不掉的,要破此局,只有一个办法:主动顶上去,让袁绍无法从容布局,变被动为主动,变伏击为夹击,父子俩南北夹击,干掉袁绍。孙策盘算了一下双方战力,觉得这个想法并非狂妄,反倒是最稳妥的,至少能将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迅速做了一个决定。
  “奉孝,我们去浚仪。”
  “荀衍怎么办?”
  “嗯,他能怎么样,带兵掳掠颍川?我给他这个机会。”孙策哈哈大笑。
  郭嘉想了想,也笑了。麹义已经败亡,荀衍退守襄城、郏县,惶惶不可终日。攻城不是易事,他们就算留在颍川,一时半会也拿荀衍、沮鹄没办法,不如转战浚仪。荀衍是颍川人,他最多占领几个县,做不出太出格的事来。县城的得失无关大局,击败了袁绍,腾出手来,荀衍没有后援,占再多的县城也守不住。
  “我觉得这个方案不错。”
  “那就这么干。”孙策挥挥手。“你们军谋处要不要先议一下?”
  “细节可以在路上慢慢商量,大方向不错就行。挟斩杀麹义之威,和袁绍正面决战,试试袁绍有几分成色,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孔明,伯言,你们觉得呢?”
  诸葛亮和陆议交换了一个眼神,齐声道:“祭酒所言有理,正当如此。”
  孙策随即召集众将议事。在众将赶到之前,他先叫来了阎行,让他率领亲卫骑先行,尤其是打破袁绍的封锁,把消息送到浚仪城下。龙渊之战,阎行率领亲卫骑游弋疆场,先击溃去卑,再奔袭尹楷,既表现出了过人的战机捕捉能力,又不贪功,顾全大局,博得了诸将的一致赞赏。这次转战浚仪,需要一个先锋官,孙策很自然地想到了他。
  阎行领命,火速出营。
  孙策随即让郭嘉写了一封私信,让人送往襄城。郭嘉在信里说,黄琬投降,于扶罗中伏身亡,如今麹义又被临阵斩杀,颍川境内还值得孙将军出手的人只剩下你荀衍了。本想和你堂堂正正的一战,可惜你躲在襄城不敢露头。如今黄忠扼守鲁山,洛阳的通道断绝,你除了投降还能干什么呢?君子不为己甚,孙将军不逼你,愿意给你一段时间思考,现在先赶往浚仪作战,希望孙将军击败袁绍之后,你能知道去就,不要再明珠暗投,逆天违命。如果你有勇气追上来,孙将军也欢迎,愿意在颍阴与你一战,让你的乡党和列祖列宗一起领略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浩然正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7/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