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2/1332

  “将军想要什么,粮食?马匹?黄金?”
  “粮食?”孙策嗤了一声:“粮食我有的是,不需要你费心。你和蒋公奕一起来,应该看到船上装的粮食了吧?不瞒你说,过些天还有更多的粮食运到,足够我吃一年的。马和黄金还是需要的,你说说看,如果换马,你值几匹马?如果换黄金,你值几十金?”
  审荣面红耳赤。即使脸皮再厚,他也无法承受孙策的羞辱。几匹马,几十金,我就这么贱吗?袁绍赎袁谭是三千金,折合战马至少百匹。我就算身份不如袁谭尊贵,也不至于便宜到这个地步吧?兔子急了也咬人,更何况审荣毕竟是冀州世家子弟,血脉里还有祖先的刚烈,在孙策的一再刺激下,他按捺不住,虽然依然不敢反唇相讥,却多了几分不卑不亢。
  “回禀将军,审家赀薄,又是战阵之上,实在拿不出太多,勉强能凑马百匹或者金五百。将军如果嫌少,尽管开个价,就算现在拿不出,我回去之后变卖家产,也一定把欠缺的补上。”
  孙策暗自发笑。“五百金没什么意思,那就一百匹战马吧。你写一封信,找人送回去,什么时候战马过黄水,什么时候放你回去。”他顿了顿,又轻声笑道:“如果连你的家人都觉得你不值一百匹马,那我也不想养闲人,直接送你去黄泉。”
  审荣面色一变,咬牙点了点头。
  孙策挥挥手,让人带审荣到一旁去写家书。郭嘉笑道:“将军放他回去,是想挑拨审配和袁绍的关系?”
  “你觉得有可能吗?”
  “有,不过作用不大。袁绍此刻需要审配出力,不会在这个时候用这件事来打压审配。相反,审配倒有可能为了雪耻而全力进攻。”郭嘉摇着羽扇。“不过就算不能奏效,放审荣回去也没什么坏处,这样一个庸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被将军如此羞辱,说不定想学孟明视,以战功雪耻,如此一来,我们说不定还可以俘虏他第二次。将军一向宽仁,这次对他如此刻薄,想必还有这个打算吧?”
  孙策哈哈大笑,指指郭嘉。“什么都瞒不过你。没错,这人是个庸材,留着也没用,不如放他回去,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他笑了两声,又道:“他这次被俘,和沮授催促他们仓促出兵有关,这种人不会自责,只会责人,所以我觉得放他回去,说不定能影响审配对沮授的信任。从审荣交待的情况来看,袁绍能发挥出多少战力,和沮授能起多大的作用息息相关。若能在他们之间撬开一丝缝隙,区区一个审荣何足惜。审荣离开之前,你想办法提醒他这一点。”
  郭嘉点点头。“将军放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审荣很快写好了信,孙策从俘虏里提出一个审荣的亲卫,让他回去送信。分别之前,审荣拉着亲卫又是许愿又是恳求,请他务必要先找他的弟弟审华,想办法赎他回去,要不然他就死定了。
  亲卫不敢怠慢,匆匆出营,渡过洧水,来到审配的大营。他按照审荣的吩咐,直接来到审华的大营求见。审华正为审荣的生死担心,得知只要支付一百匹战马的赎金,孙策就愿意放审荣回来,大喜过望。他不敢通知审配,只和审俊商量了一下,立刻回复孙策,同意交易。一百匹战马虽然不少,却也不是什么大数字,他自己麾下就有五百亲卫骑,抽出一百匹战马根本不是问题。
  孙策言出必践,一手交马,一手交人,甚至连战马是不是真正的上等战马都没有验证,就让审荣出了城。过了洧水,见到在岸边等候的审华,审荣捶胸顿足,戟指新郑方面,破口大骂。
  “孙策欺我太甚,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仲兴,你先回去,我去见叔叔。”
第1424章
机不可失
  审配端坐在帐中,看着跪在面前痛哭流涕的审荣,面色阴冷。
  身为一军大将,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有人来往于两岸。只是他既不能支持,授人以柄,又不能反对,坐视审荣被俘,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刻看到审荣无恙,他的担心卸下,怒气却涌上心头,一顿训斥,骂得审荣无地自容。
  审荣知道审配脾气,也不敢辩解,跪在地上一动不动,任凭审配打骂。等审配发泄完了,他才开始讲述被俘的经过。他其实并不清楚蒋钦是怎么摸到自己大营里的,但郭嘉透露了一些消息,再加上他自己的想象分析,此刻说来倒也是有鼻子有眼。
  翻来覆去,其实只有一句话:我没有错,错的是沮授。如果不是他催得那么紧,逼得我急行军,又连续作战,将士疲惫,也不至于被蒋钦劫了营。
  审配厉声喝斥审荣,让他不要诿过于人,心里却有些犯疑。从审荣叙述的作战经过来说,审荣的确有疏忽之处,警戒不严,但沮授催促他们行军也有责任。俗话说得好,五十里而争利,必蹶上将军,从梅山到濮口有七十多里,中间还经过一段岗地,夜间行军其实是很危险的。
  沮授催得这么急,至少有疏于考虑的嫌疑吧?若非如此,就算审荣不是大将之才,又怎么会累成这样,被蒋钦钻了空子?如今我已经到位,虽然攻进新郑有点难,截住孙策退路却没问题,袁绍应该也可以进攻了。总不能我在这儿拼命,他在那儿看风景。
  “想雪耻吗?”审配怒视着审荣。
  “万死不辞。”审荣咬咬牙。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如果不答应,他以后就无法在审家立足了。
  “那行,你领五百人为敢战士,来日开战时先登上阵,要么破敌,要么战死。”审配停顿片刻,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你敢后退一步,我会亲手杀了你。”
  审荣背后直冒凉气,却不敢拒绝,唯唯喏喏的出去了。审配坐了下来,沉吟良久,提起笔,亲手写了一封战报,派人送往梅山。
  ……
  沮授快步走进中军大帐。郭图已经到了,正与袁绍说话,袁绍在帐中来回踱步,神情看起来很轻松。沮授上前行礼,袁绍托住他的手臂,微微一笑。
  “公与,昔人论韩信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日审正南当有此语:成也公与,败也公与。”
  沮授心里咯噔一下。审配败了?
  袁绍取过审配的军报,递给沮授,又拍了拍沮授的手臂以示安慰。沮授看完军报,明白了袁绍的意思。审配听取他的建议,顺利占据烛城,进逼黄水,但审荣也因为急行军体力疲惫,遭到蒋钦袭营,五千人马全军覆灭,损失不可谓不重。
  审配没有指责沮授一句,只是为审荣请罪,说已经将审荣赎了回来,让他担任都尉,统五百敢战士,到时候先登战阵,以鲜血雪耻。可是看到这一句,沮授却感觉到了审配的愤怒。审荣是审配兄长的儿子,从宗法来讲,审荣是魏郡审家的长房,是审家下一代的家主。审荣受辱,就是魏郡审家受辱。审荣如果战死沙场,审配绝不会善罢甘休。
  袁绍为什么这么高兴?沮授心里涌过一阵悲哀。他是看到审配实力受损高兴,还是看到冀州系内部不和开心?不管是什么原因,现在都有些不合时宜啊。
  沮授轻轻放下军报,淡淡地说道:“成也好,败也罢,都要等战胜孙策之后再说。主公,审正南已经兵临城下,荀衍应该很快就能到达战场,主公准备什么时候出兵?天气越来越热,冀州将士不适应水土,随时可能出现疫情。”
  袁绍和郭图交换了一个眼神。郭图笑道:“主公请公与来,正是要商量出兵的事。依公与之见,是直接南下,进逼新郑好,还是像审正面一样,绕道苑陵,渡黄水,进攻新郑?”
  沮授诧异地看看郭图。“公则是以为审正南与荀休若联手也拦不住孙策,还是担心荀休若不听主公将领,不接受审正南的节制,予孙策可乘之机?”
  郭图很尴尬,连忙解释道:“公与,你误会了,我并无此意。正南也说了,董袭部撤出烛城后,并没有返回新郑,而是移驻七虎涧。既然如此,想必捕獐山沿线也会设防,正面进攻,伤亡会比较大。绕道苑陵,不仅可以要苑陵驻扎,而且可以威胁……”
  沮授忍无可忍,举手示意郭图别再说了。绕道苑陵还可以说是减少伤亡,驻扎在苑陵算怎么回事?想与孙策僵持吗?这分明是临战而惧。“主公,公孙瓒未灭,黑山贼未平,青州战事胶着,洛阳无主,主公四面受敌,此时南征并非最佳之明,不过孙策咄咄逼人,两害相权取其轻。冀州兵近十万,匈奴、乌桓、鲜卑精骑一万五六千,这几乎是主公眼下能调动的全部精锐。麹义败亡,五千匈奴骑兵只剩千余人,如今好容易将孙策围困在新郑,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一旦幽州、黑山俱起,又或者青州战事不利,又或者朝廷派人抢占洛阳,主公是进是退?”
  袁绍抚着胡须,沉吟不语,脸色却有些难看。他听懂了沮授的意思。这是他击败孙策的最后机会,夜长梦多,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冀州出事,他就没有机会再南征了。
  郭图的神情也变得凝重起来。他有与沮授同样的担心,袁绍败不得,不能再拖了。“公与的意思是直接进击,逼孙策决战?”
  “然,狭路相逢勇者胜。捕獐山虽然有险可守,却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新郑周边广阔不过二三十里,孙策守四边则城空,守城则四边失,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他都面临兵力不足之窘境。他初到新郑,来不及修缮城防,所以才需要从长社转运抛石机。耽搁的时间久了,新郑城防坚固,我军的伤亡会更大。”
  沮授停了下来,喝了一口水,平息了一下有些激愤的心情。“主公,益州一直没有动静,如果周瑜移兵增援,快不过半个月,迟不过一个月,我军可就连这点兵力优势都没有了。”
  袁绍屏住了呼吸,鲜血涌上了头,血管砰砰乱跳。他盯着沮授看了一会,咬咬牙,沉声道:“公与说得有理,明日进兵捕獐山,先取鲁肃、董袭,再战孙策。”
第1425章
袁绍要拼命
  朝阳初升,霞光万道。旌旗猎猎,战鼓声声。朝食之后,袁绍击鼓聚将,通报了作战计划,除了少量的留守兵力之外,主力全部向捕獐山进发,务必要拿下捕獐山的阵地,直逼新郑城下。为了表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日起连续作战,夜里也不能回营休息,只能在阵地上小憩。若有消极殆战者,定斩不饶。
  命令下达后,袁绍又宣布了悬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决胜负之时,袁绍加重了赏格,主簿耿苞刚一宣布,众将就像服了散似的,一个个躁动不安,神情亢奋。
  袁绍随即下令拔营起程。
  两万多人分作十几个营,依次出发,先是左右翼出营,建立掩护阵地,然后前军出营,直抵捕獐山下,立下阵地,中军才缓缓出营。到达捕獐山北后,袁绍并没有立刻发起攻击,他在山北的高岗上立下阵地,调兵遣将,摆出一副不攻克捕獐山决不罢休的阵势。
  梅山、捕獐山相距不到二十里,袁绍的前军刚刚出发,鲁肃就收到了斥候的报告,随即通知了董袭和新郑城里的孙策。他自己也做好了坚守的准备。
  前军在做攻击准备,六七千胡骑在两翼游弋保护,袁绍跨上战马,在郭图、沮授的陪同下巡视阵地,扬威耀武。张郃率领百名大戟士随行保护,人如虎,马如龙,威风凛凛。即使是山坡上的鲁肃、董袭也要暗赞一声,不敢掉以轻心。
  大戟士虽然威武,但比起在袁绍两侧立阵的三百甲骑还是相形见绌。
  三百骑士,人马俱着玄甲,骑士手持长矛,端坐在马背上。矛越长,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更高,普通骑士所用长矛大约一丈出头,精锐能用一丈二三的长矛,这些长矛都是一丈五,又重又长,杀伤力更大,也更难操控,非勇士不能持。孙策身边骑士也有善使铁矛的,能用丈五矛的不乏其人,但他无论如何也挑不出三百人来,更何况是人马俱甲的三百甲士。
  三百甲骑就像袁绍伸平的双翼,由东到西,宽达三里,衬托得袁绍像传说中扶摇直上九重天的大鹏,俯冲而来,威势逼人。即使是鲁肃、董袭所领的江东子弟兵也心生寒意。如果在平地上遇到这样的甲骑冲击,绝对是一场灾难。
  正对着袁绍大阵的鲁肃有些头疼。他意识到自己今天可能会遭遇一场真正的恶战。通过捕獐山最便利的办法是走七虎涧,所以孙策才安排董袭在七虎涧的最高处黄嶂立阵,袁绍肯定知道这一点,但他放弃七虎涧,选择攻击他的阵地,自然不是因为七虎涧难以攻打,而是要用最蛮横的方法强攻,以展示他一决胜负的意志。
  捕獐山形并不陡峭,算不上什么天险,几个山峰之间有不少山谷,虽然走起来不如七虎涧方便,通过也并不难。即使是出于确保后路安全的考虑,袁绍也应该派一部人马穿过山谷,夹击七虎涧,何况审英已经拦在七虎涧南端,形成夹击之势。
  袁绍要拼命啊。鲁肃轻拍大腿,叫过两个传令兵,一个进城向孙策通报,一个到各营阵地传达命令,袁绍会强攻我军阵地,诸将当做好恶战的准备,固守阵地,不能让袁绍得逞。
  其实不用鲁肃说,诸将已经看到了袁绍的阵势,知道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他们再一次巡视阵地,命令多备大盾、弓弩,准备战斗。他们都清楚,甲骑再厉害,也不可上山冲阵,袁绍将他们摆出来只是抖威风,显示实力。真正要防的是袁绍的另一个利器:强弩。冀州强弩兵是有名的精锐,山地作战,袁绍肯定会派出强弩兵掩护步卒攻击。
  兵力悬殊,弓弩手的数量相去甚远,如果不做好准备,也许在对方一次集射下就会崩溃。如果在对方密集箭阵的威胁下保护自己,减少伤亡,就成了能否坚守阵地的第一要素。好在这些江东子弟兵出战以来,一直都是以少胜多,优势兵力给他们的压力并不算大,从校尉到普通一卒都知道这时候应该做什么,倒也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袁绍眯着眼睛,仰着头,看着山坡上的阵地,良久轻叹一声:“周昂、刘和败得不冤,这等将才居然错过了,白白便宜了孙策。”
  郭图说道:“周氏兄弟志大才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袁绍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会稽周氏三兄弟本来是他的亲信,中平末年布局时,周昂任九江太守,周昕任丹阳太守,周禺在他身边,后来被他委任为豫州刺史,可惜事实证明,这兄弟三人有名无实,都不堪大用。周禺被孙坚轻易击败,周昂、周昕也不是孙策对手,一触即溃。他们兄弟三人成了孙氏父子的垫脚石。孙策轻易攻取扬州,他们三兄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郭图说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倒也没冤枉了他们。不过他不愿意在沮授面前说这些,毕竟这三兄弟都是为他而死,忠诚无可挑剔。
  袁绍转转马头,沿着山麓前行,向东巡视董袭的阵地。七虎涧的地势比捕獐山更难攻击,两侧三五十丈高的山坡相对陡峭,中间只有不到百步宽的山涧。前两天下了雨,涧水水位上涨,两侧可以行走的坡地更少。董袭在两边的坡上立阵,弓弩可以覆盖整个山涧。
  看着坡上飘扬的战旗,袁绍心里很后悔。他沉默了良久,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公与,公则,当初没听你们的建议进据新郑,是我的失策。”
  郭图和沮授相互看了一眼,都有些诧异。袁绍当着众人的面亲口承认错误,这可是非常难得的事。由此可见,袁绍的压力很大,他很清楚,这一战不仅要胜,而且要速胜,多耽误一天就多一分危险。
  “主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若主公进驻新郑,又焉能将孙策诱入其中。”郭图安慰道:“当务之急,是攻取捕獐山,俯瞰新郑城。击杀孙策,关东可传檄而定,大事可成。”
  沮授点头附和,鼓励袁绍坚定信念,与孙策一决胜负。
  袁绍点点头,拨马而回。回到中军阵地,登上充当将台的高岗,袁绍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抢占两边山头,建立强弩阵地。”
  鼓声响起,数千民伕手持刀斧,走上鲁肃阵地两侧的山坡,砍伐树上的杂树、野草,为强弩手清理阵地。如果在坡下立阵,不仅射程有限,而且会影响步卒攻击。在两侧山立阵,既不影响步卒,还能保持射程,如果能建起高台,还能保持压制。
  鲁肃看在眼里,不禁笑了一声:“和我军比营造?嘿嘿,袁本初,我怕你会哭啊。”
第1426章
用兵一时
  新郑。
  孙策站在城头,看着远处山坡背后的火光,脸色很平静,心里却有些忐忑。
  袁绍要连夜强攻捕獐山,目的自然不仅仅是为了击败鲁肃,而是展示他的实力和决心。实力,袁绍一直有,即使在浚仪和龙渊、濮口连续受挫,先后损失近两万人,袁绍的兵力依然是他的几倍,尤其是审配率领的三万冀州兵赶到后,袁绍的实力优势很明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