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4/1332

  袁绍非常满意。“伯瞻,有你对付董袭,我可以安睡了。”
  高览连忙还礼,谦虚了几句。袁绍满意地起身,下山去了。回到大营,他叫来郭图,说了一下高览的情况,埋怨郭图为什么不早点向他推荐高览,还要等沮授开口。郭图很无语,却不好明说。袁绍有点兴奋,决定重赏高览以激励士气。郭图一听,连忙反对。
  袁绍非常不解。“公则,你与伯瞻有什么误会吗?”
  郭图苦笑,连连摇头。“主公,伯瞻是冀北人,早上被杀掉的是冀南人,韩荀是颍川人,这件事处理起来非常敏感,容易引人误会,还是缓一缓为好。”
  袁绍若有所思,理解郭图的担心,只是原本激昂的心情有些失落。大战之际,还分什么颍川人,冀南人,冀北人,这实在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事啊。
第1429章
沮授论短长
  见袁绍心情低落,郭图担心他灰心丧气,又生惧战之意,灵机一动,又道:“主公,高元瞻说得没错,这也许是个机会。”
  “怎么说?”
  “董袭守七虎涧,却翻越两道山岗,来白鹿岗夜袭,虽说有协助鲁肃之功,未免急于求成。臣闻,董袭乃是会稽匹夫,好勇斗狠,因主动迎附孙策而得孙策信任。就以他之前参加过的战事来看,此人好立功名,有勇无谋,远不如鲁肃稳健。既然如此,何不示弱诱击之,先取七虎涧。”
  袁绍心动。“你说,元瞻是不是也有此意?”
  郭图也觉得有可能。高览第一次独自统兵,如此低调,很可能是不想打草惊蛇,等董袭再来。他和袁绍一分析,袁绍更觉得有理,派人给高览送去一些酒食,又许诺等他击败董袭,一定重赏,暗示高览主动诱击董袭。
  时间不长,使者回来了,却带来了高览的回复。高览说,他只是履行职责,守好阵地,并没有伏击董袭的计划。董袭如果再来,他也许会有小有斩获,但大胜基本不可能。论山地战,冀州兵和江东兵相去甚远,守住要害之地还有可能,主动出击并无胜算可言。
  袁绍很沮丧,郭图也觉得很丢脸,说高览初次上阵,稳健有余,勇气不足。袁绍犹豫不决,既觉得高览说的有一定道理,又觉得郭图说得对。他难以决断,便让人请来沮授。
  沮授听完袁绍的计划,没有直接回答。他沉默了片刻,慢吞吞地说道:“臣听说,主公曾向名家学剑。”
  袁绍一头雾水,不过还是点了点头。他年轻时的确向剑法名家学过剑。守墓六年,他苦练剑法,也算得上高手,对付三五个人不成问题。
  “孙策号称小霸王,据说他拳脚了得,即使是典韦、许褚那样的高手都不是他的对手。主公如果与孙策对阵,有几分胜算?”
  袁绍沉下了脸,有些不快。郭图见状,连忙打圆场。“公与,你这是什么话?剑是一人敌,主公万金之躯,岂能效匹夫之勇,与孙策临阵对决?”
  沮授点点头,却不依不饶。“公则所言甚是,我的确孟浪了。主公当以堂堂之阵,与孙策阵而后战,而不是投机取巧,争一时长短。主公,孙策好精兵,麾下将士多吴楚剑客游侠,武艺精湛,利于私斗近战。而冀州兵擅大戟长矛,强弓硬弩,利于阵斗远战。奈何用我之短,击彼之长?”
  袁绍恍然大悟,非常尴尬。郭图也明白了沮授的意思,脸上有点挂不住。不过他也清楚沮授说得有理,麹义的八百西凉步卒尚且不敌孙策的义从营,高览又怎么可能是董袭的对手。守住阵地,护住韩荀的后背,让韩荀能够心无旁骛地攻击鲁肃,他就完成了任务,如果贪心不足,主动挑衅董袭,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影响大局。
  韩荀是颍川人,说起来也是韩馥族人,如果他能立功,对汝颍系有利。郭图权衡一番,勉强接受了沮授的建议,放弃了让高览主动诱击董袭的计划。
  袁绍随即传令诸营将领,一切以鲁肃为重心,每个人都要谨守自己的职责,不得节外生枝。随即又下令连夜施工,建立阵地。
  捕獐山下,以鲁肃的阵地为中心,无数篝火照亮了天空,数千名工匠夜以继日的干活,丁丁当当的敲击声响成一片。袁军人多士众,分作两班,一班施工,一班休息,进度极快。傍晚时,袁绍又一次来阵前巡视,看到进展顺利,心情大好。
  可是看看鲁肃的阵地,袁绍的心情又不好了。鲁肃没有趁机发起攻击,他也在加固阵地。袁绍不仅看到了大量的高台、木楼,而且速度还不慢,甚至比两侧的袁军阵地还快一些。
  荀衍的军报里说过,孙策军中有木学堂的匠师,看来这些匠师不仅技艺精湛,效率也很高。想到这些,袁绍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和孙策较量工匠技艺,岂不是以己之短,击人之长?他隐晦的向沮授提出疑问。沮授盯着鲁肃的阵地看了好一会,说道,木学堂的匠师的确技艺精湛,效率也比普通的工匠高,但他们还没有高到能弥补双方人数差距的地步。山上有木学堂的匠师好啊,打败鲁肃,他们就是主公的俘虏,他们打造的军械也是主公的战利品,将来攻新郑的时候又多一分把握。
  袁绍觉得很有道理。
  ……
  半夜子时,董袭伏在山坡上,看着对面的山岗,心里有些隐隐的不安。
  十几个探路的士卒已经去了半天,还没消息传回来,实在不太正常。
  袁军换将的消息,董袭早就知道了,甚至连袁绍上山视察,董袭都一清二楚,但他不认为新换的这个将领就能守得滴水不漏,全无破绽可寻。毕竟在山地战上,他们的优势非常明显。虽然昨天已经走过一次,可是出于谨慎起见,董袭还是遵守山地战的章法,先派人去探路,以防有埋伏。
  正在董袭等得心急的时候,对面岗上突然响起一阵战鼓声,亮起了火光。数十名袁军将士举着长矛走了出来,将长矛沿着山坡插成一排。在火光的映射下,长矛上插着的首级清晰可辨。董袭的脸色立刻变了,不用数,他也知道那些首级的数目和他派出去探路的士卒非常接近。
  怪不得半天没消息,原来全被人家抓住砍了。这个脸丢得有点大。董袭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立刻杀上对面山坡,把袁军将领砍成肉酱。可是他想想身后的七虎涧,还是没敢轻举妄动。黑灯瞎火的,对方又有准备,他很难占到便宜。涧北有袁绍安排的五千多人,山南有审配安排的五千多人,如果他去攻击对面的阵地,一时僵持不下,袁绍、审配收到消息,肯定会抢占七虎涧。七虎涧失守,袁绍就能直抵新郑城下,他的任务就算失败了,丢的脸更大。
  “给我查清楚对面是谁。”董袭咬牙切齿地说道:“老子迟早砍了他的脑袋,为兄弟们报仇。”
  “喏!”伏在董袭身边的几个亲卫齐声答应。
  “撤!”董袭再一次狠狠地打量了对面的山岗一眼,心有不甘地率部撤退,放弃了夜袭的计划。那一刹那间,他有些后悔。昨天晚上的夜袭打草惊蛇了,捡了胡麻,丢了胡瓜。
第1430章
开战
  经过两天两夜的连续奋战,两侧山坡上的阵地完成,数千名强弩手登上了木制高台、望楼。经过实射验证,完全可以实现预定目标,覆盖鲁肃的阵地,掩护步卒正面进攻。
  收到消息,袁绍很满意,宣布休整一夜,明天早晨正式发起攻击。
  看着袁绍举杯高呼,诸将意气风发,就连郭图都有些兴奋莫名,坐在角落里的沮授端起了一晚上都没碰的酒杯,一饮而尽,然后悄悄地走出了大帐,低头而行。帐中的气氛热烈,帐外的夜风也有些燥热,沮授心里有些说不出的难受,终于没忍住心里的那一腔愤懑,一声轻叹。
  “公与先生。”张郃悄悄地出现在沮授身边,递过来一只水杯。沮授接过,看了张郃一眼,又回头看了一眼热闹的大帐,欲言又止。他喝了一口水,将剩下的水倒在地上,杯子递还给张郃。张郃接过,看着地上的水迹,忍不住问道:“先生对明天的战事有所担心?”
  沮授抬起头,看着远处的山岗,那里是鲁肃的阵地。相比于两侧山坡上的灯火通明,鲁肃的阵地有些黯淡,似乎隐在了黑暗中,悄无声息。阵地上火把也不多,只有几个望楼上插着火把,远远看去像是几颗星星。
  “儁乂,你与人交手无数。在你看来,双方交手之前,一个跃跃欲试,一个不动如山,谁的胜算更大?”
  张郃会意,抬起头看了一眼远处,沉默了片刻。“虽说如此,毕竟兵力差距数倍,就算我军伤亡大一点,应该也能取胜吧。”
  “没错,只要我们能承受伤亡,不仅鲁肃可取,孙策亦可取。”沮授一声叹息。“怕只怕不是所有人都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大河太远,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其实没有退路可言。背水一战,却无必死之心,我很是担心啊。”
  张郃收回目光,打量了沮授一眼,欲言又止。
  沮授笑了笑,拍拍额头。“这两天太累了,一杯酒就有些晕,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他转头看着张郃。“儁乂,孙策用兵好行险,你千万要小心,护得主公周全,不要给孙策可乘之机。”
  “职责所在,不敢疏忽。”
  沮授点点头。“儁乂机敏,将来必然有机会像高伯瞻一样独领一部,努力!”说完,背着手,慢慢地向前去了。张郃看着沮授的背影,剑眉微蹙,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
  第二天一早,天气明朗,万里无云。
  吃完早饭,袁绍下令出战,诸将各统部属,进入预守的阵地。两侧山坡上各有三千强弩手张弓以待,刀盾手、长矛手严守防线。山坡下,两个担负主攻任务的五千人方阵已经就位。袁绍的中军在方阵后,张郃率领大戟士环立在将台四周,甲骑向两翼展开,杀气腾腾。
  袁绍登上将台,郭图在左,沮授在右。张郃持戟而立,站在袁绍身后。传令兵手持彩旗,站在四角,二十名鼓手站在牛皮大鼓后面,手持鼓桴,等待着命令。数面大旗插在旗杆上,迎风飘扬,最大的一面大纛高达三丈五尺,人力难以端持,只能将大腿粗的旗杆绑在将台上。微风一吹,就连坚固的将台都被带得吱吱作响。
  将台上设一青盖,是为袁绍遮阳用的。袁绍看了一眼,沉声说道:“数万将士曝于烈日之下,挥汗如雨,我虽不能提剑上阵,与将士们并肩作战,又岂能一人独享清凉?将青盖撤去。”
  郭图和沮授互相看了一眼。郭图上前一步,劝道:“主公与将士同甘共苦之心令人钦佩,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职责也有所不同。主公之责在于明察形势,决断如流,将士之责在于闻鼓而进,闻金而退,不可混而为一。故主公宜静,将士宜动,主公宜凉,将士宜热。”
  袁绍皱皱眉,看向沮授。沮授也躬身行礼,表示支持郭图的意见。今年的天气一看就知道很热,他担心现在袁绍慷慨,待会儿真的晒得受不了,反而影响。见两个谋士都建议他用青盖遮阳,袁绍也没有再坚持,慨然入座,命人击鼓,下令进攻。
  战鼓声响起,激昂雄浑,充满了力量。很快,前阵传来回应的鼓声,一千将士排着整齐的队伍,分作两阵,像两把出鞘的宝刀,一步步逼向鲁肃的阵地。
  两侧山坡上的强弩手开始集射,密集的箭雨射向鲁肃的阵地。
  ……
  鲁肃坐在山坡上,看着远处的袁绍中军,眯起了眼睛,嘴角微挑。
  一千将士在他面前列阵,正对着山坡下的袁军战阵。以百人为一阵,分作十阵,前后各五。二十个木楼相间排列,静静地伫在小阵之间,木楼分作两层,上层站着弓弩手,下层藏着弩车和操作弩车的士卒和黄牛。木楼四周有厚厚的木板掩护,木楼之间用绳索拉起,覆着沾满泥浆的杂草,既能遮阳,又能遮挡两侧山坡上射来的弓弩。
  这是工匠们劳作成果,仅仅用两天时间,他们生生在山坡上建起一座保垒,虽然没有两侧山坡上袁军的阵势有气势,却更加实用坚固。虽然袁军射出了密集的箭雨,甚至用上了火箭,将木楼射得咚咚作响,片刻间就像长了一层毛似的,木楼却毫发无损。
  袁军将士越来越近,前锋已经开始上坡,最前面两座木楼上的射手发出信号,敌军已经进入射程。鲁肃点点头,下令弩车开始射击。传令兵一声大喝,战鼓声响起,强弩校尉大声下令,前排的十架弩车开始齐射,十枝长矛般的巨箭呼啸而出。
  接紧着,又一是声大喝,剩余的十架弩车也开始射击,十捆集束箭跃出阵地,在空中散开,汇成一片飞蝗,扑向山坡下的袁军将士。
  听到山坡上的战鼓声,正在前进的袁军将士就举起了手中的盾牌。他们用的是厚实的大盾,可以抵挡六石弩,可是在弩车射出的巨箭面前,这些盾牌并没有什么作用,巨箭轻而易举的洞穿了大盾,又射杀了盾后的士卒,原本严密整齐的阵地出现出了几个空缺,一些袁军士卒暴露在箭雨面前。面对飞蝗般的箭雨,他们无处可逃,少则三五箭,多则十余箭,连惨叫都来不及出口,瞬间被射杀。
  袁绍早就从荀衍的战报中了解到了弩车的厉害,也做了相应的部署。临阵指挥的两个都尉一看见巨箭的影子就下令将士们将阵形向两翼展开,尽可能减少阵形厚度,同时加快速度,冲向沿山坡列阵的步卒,抵近厮杀,尽可能降低弩车造成的伤亡。
  眼看着双方越来越近,就要短兵相接,江东军突然齐声大喝,齐唰唰地向后退了三步。袁军将士以为他们不敌,兴奋不已,举着手中的武器猛追,突然轰隆一声,眼前尘土飞扬,原本看起来很正常的山坡出现了一道深沟,冲在最前面的袁军将士收步不及,纷纷落入沟中。
第1431章
佳兵不祥
  沟里栽着削尖的木桩,跌入沟中的袁军士卒被洞穿身体,鲜血淋漓,偏偏又一时不能气绝,发出凄厉的惨叫,其他士卒却顾不及理会他们,被后面的同伴挤着向前,接二连三的掉进去。
  因为惧怕弩车的威力,袁军将士刻意向两翼展开,阵型宽而薄,前后少不过五六人,多不过八九人,山坡上坑坑凹凹,也无法保持严整的阵型,比较松散。前面两三排的士卒失足入沟,阵势就薄了一半。走在最前面的通常都是持盾掩护的刀盾手,没有了他们,后面的人就没了掩护,暴露在对手的弓箭面前。
  “当当”两声急响,江东军的弓箭手开始急射,不过数步的距离,即使是最普通的弓也能射穿甲胄。比起弩,弓的射速更快,熟练的弓箭手一口气能射四五箭,最快的甚至能射十几箭。
  在江东军弓箭手的打击下,袁军纷纷中箭倒地,哀嚎声此起彼伏。片刻之间倒下一大片,五百人的方阵剩下不到百余人,不敢再战,转身就逃。
  江东军也不追赶,刀盾手跳过深沟,将被射倒的袁军将士首级砍下,又将他们的武器收集起来备用。还有人取来铁钩,钩起沟里的尸体,也一并砍了首级,扔在沟北山坡上。有的扔得比较远,一直滚到坡下,甚至有几颗首级滚到了列阵准备出击的袁军将士面前。
  看着一路泼洒的鲜血,袁军高昂的士气遭到了迎头一击。他们知道会有重大伤亡,但谁也没想到胜负会这么悬殊,一千人上前,一顿饭还没吃完就被击退了,而且伤亡这么惨重,逃回来的人不到三成。看着山坡上到处都是的首级,每个人都感觉到了一丝凉意,脚下像生了根似的,迟迟不肯挪步。
  袁绍在中军看得真切,勃然大怒,大喝道:“击鼓传令,继续攻击,违令者斩。”
  正准备派人去勒令前军校尉出击,沮授咳嗽了一声,举步来到袁绍面前,躬身一拜。“主公,请将擅自撤回来的溃兵全部斩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