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1332

  “伯符,蔡德珪可不是这么大方的人,一开口就送这么大一笔礼,应该是后将军给了他什么好处。”
  孙策忍不住笑了起来,摇摇头。周瑜见了,也笑了两声,随即又严肃地说道:“我知道,无利不起早,蔡家如果能把生意做大,你树立典型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可是你不要大意,商人唯利是图,寡于仁义,从商君变法到现在,大商人都是不安定因素,更何况蔡家做的是军械生意。如果有人出更大的价钱,我敢说,他们甚至会将军械卖给董卓,到时候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孙策也收起了笑容。“没错,所以我们要将技术核心抓在自己手上,我们不仅要有一个黄承彦,还要培养更多的黄月英。公瑾,我打算筹备一个木学堂,像讲武堂培养屯长、军侯一样培养工匠。”
  周瑜欣然同意。“怪不得你要向蔡瑁赊账,像你这么搞,再来几个何家都不够你花的。”
  孙策冷笑。“赊账?嘿嘿,这是我该得的商税。”
第0139章
木学堂
  中国古代一直号称重农抑商,但商业从来就没被抑制住。太史公说过,要想致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只要社会稳定,不管朝廷怎么抑制商业,商业都会蓬勃发展。但是基于儒家重本抑末、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商税征收一直没有纳入正常的财政收入进行统筹管理。
  商业发达不能化为朝廷的财政收入,却成了商人奢靡生活的基础。官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从中分肥,商人通过与官员的勾结进一步垄断市场,牟取暴利,朝廷却不能从中获利,普通百姓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当朝廷想从中获利时也不是建立征税的制度,而是专卖的形式进行垄断经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盐铁,盐的专卖制度最为夸张,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实际上,历史上进行专卖的商品远不止盐铁,凡是需求量大,百姓不可须臾或缺的产品,如酒、茶都曾经是专卖的对象。
  常常有人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如果不是外族入侵,宋朝或者明朝都有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实际上这都是不可能的。儒家思想控制的中国根本没有正眼看过商业,商业的发展无法成为财政增添的源泉,反而有可能成为官商勾结的黑洞。
  所以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怪事,一方面商业发达,大商人富可敌国,一方面朝廷财政匮乏,捉襟见肘。朝廷和商人的矛盾激化,最后往往两败俱伤。就汉朝而言,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汉武帝晚年,因为连年征战,朝廷财政吃紧,汉武帝向民间商人募捐,商人坐拥巨额资产,却没人响应,汉武帝一怒之下发布告缗令,利用权力强行剥夺商人的财产。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虽然解决了一时的财政困难,却摧毁了民间经济,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如果汉武帝一开始就建立了正式的商税制度,纳入财政统筹,按法征税而不是临时加派,这件事根本没必要发生。
  孙策很清楚战争是烧钱,经济是基础,他既然逼迫蔡家由经营田庄转向工商,自然不能放任不管,看着丰厚的利润由蔡家独吞。只是就目前而言,荆州还是袁术说了算,他推行商税改革的条件并不成熟,所以才用这种方式进行变相的征收。
  周瑜清楚孙策的思路,虽然他目前还无法全面掌握孙策的计划,但他对孙策“勒索”蔡家的行为并不反对,反而觉得天经地义。扶植一个家族当然要有好处,要不然扶植着他干什么。
  过了一会儿,黄承彦匆匆赶来。周瑜把蔡瑁来的事说了一遍,又将孙策打算开设木学堂的设想说了一遍。黄承彦很意外。设立讲武堂可以理解,战乱时期,训练有素的中下层军官对提升整体战力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兵学自成一家,早就是正正经经的学问。木学却有些不登大雅之堂,就连他这个对木学很感兴趣的人也从来没把这当成一门正式的学问,更别说开堂设讲了。
  严格说起来,这只是一门技巧,充其量算是杂学的一部分。
  “后将军身边的人想要抛石机,抛石机是你的心血之作,岂能让他们白白拿走?但后将军有令,我们也不能不听,所以我们打算以借调的方式提供帮助,每部派遗两到三名工匠进行指导,这些工匠的编制算我们的,将来还要回到我们这儿来。考虑到肯定会有人识货,想将这些人挖走,我们要事先提高门槛。你拟一个名单,选出十人左右,分三到四组,每组设组长一人,组员一到两人,组长年俸二百石,组员年俸百石,借调外出时发放津贴,每天百钱,你觉得怎么样?”
  黄承彦吃惊不已。“将军,你给他们发放俸禄,我可以理解,二百石虽然不算少,我们也承受得起。借调外出时发放津贴,我也可以理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嘛,可是每天百钱是不是太多了?每天百钱,一个月就是三千钱,相当于三四十石。借给其他营用,我们可以收取费用,将来自己用,怎么办?”
  “所以你要想方设法提升抛石机的威力,尽可能缩短交战时间。”孙策解释道:“大军多交战一日,开支岂止几百石?再说了,读几年子曰诗云就可以入学减免赋役,做个小吏也有百石俸禄,一个技术熟练的工匠为什么不能拿一二百石的俸禄?没有足够的好处,我就算开设木学堂,只怕也没几个人愿意来,来了也没几个人用心学。”
  见孙策坚决,黄承彦没有再坚持。讲武堂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屯长、队长参加,不仅是因为有实际需要,更是孙策设立了赏格。木学堂教的是工匠,不可能和讲武堂的学生一样领兵作战,没有足够的利益诱惑,的确很难招到人。
  “好,我立刻去挑选合适的人选。”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转身看向周瑜。“公瑾,你辛苦一趟,明天领着这些人去见后将军。”
  周瑜心领神会,又道:“伯符,讲武堂现在只有尹公一人扛着,又要开设木学堂,人手吃紧,是不是再请一些人。”
  孙策点头同意。“行,你们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不妨拟个名单,我派人去请。只是讲武堂也罢,木学堂也罢,都不是儒家学问,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就不要请了,徒惹烦恼。如果有胸襟宽广,通晓经国济民之类实学的名士学者愿意来看看,甚至讲几天学,我们也非常欢迎。先生,你学问最好,这件事就委托你去办吧。”
  黄承彦哑然而笑,躬身领命。
  简短的会议结束,黄承彦起身离席,对庞统招了招手。“士元,你来一下。”
  庞统看看孙策,孙策点了点头。庞统起身,送黄承彦下了堂,来到院外。
  “士元,你从兄最近可有书来?”
  庞统躬身道:“从兄在家读书自省,常过蔡洲,与孙校尉相谈甚欢,日有进益。”
  黄承彦很满意。“襄阳太小了,让他来南阳吧。不过将军这一关,孙校尉就算再欣赏他,也不敢擢用他。”
  “先生,我担心……”
  “你担心将军不肯原谅他?”
  庞统没说话,但眼神已经表达了他的意思。黄承彦笑了一声,抬手拍了一下庞统的后脑勺。“小子,在我面前玩这些花招,真是讨打。将军若是那样的人,你还能侍候在他左右?行了,你要避嫌也是对的,这事由我出面吧。”
  庞统摸摸脑袋,嘿嘿一笑。
第0140章
提高门槛
  第二天一早,黄承彦就带着十名工匠来到孙策面前。
  黄承彦已经提前透了口风,说孙策准备给他们发放俸禄,却没有说具体的数额。工匠在辎重营干活也有报酬,但数量都不多,技术好的在两千钱左右,技术一般的学徒只有几百钱,很多人是为了吃饭,根本不指望有报酬,更不提每月领取俸禄了。
  俸禄一词通常是做官联系在一起,和他们这些工匠没什么关系。
  孙策洗漱停当,命人摆席,请这十名工匠入座,一边吃早饭一边说事。工匠们欢喜不已,纷纷入席。虽然早饭很简单,不见得比他们辎重营吃得好多少,但是能和孙策一起吃早饭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他们素知孙策为人简易,黄承彦也不是古板的人,兴奋之下,难免要交头接耳,轻声说笑。
  孙策扫了一眼,也觉得有趣。
  吃完饭,孙策让庞统宣布俸禄的发放标准,十名工匠立刻收起笑容,起身离席,并肩站在孙策面前。四名组长站在前面,六名组员站在后面,神情严肃,一副受封的庄重。
  庞统起身,展开简策,首先宣布了四名组长的俸禄标准。“二百石”三个字一出口,四名组长就为之动容,互相看了一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过了片刻,一个组长轻声问道:“将军,我们没听错吧?”
  孙策早知道他们会有这种反应,轻声笑道:“你是嫌少,还是嫌多?”
  那组长连连摇手。“将军,太多了,太多了。”
  “不多,这只是起步。好好做,将来千石、二千石不在话下。”
  四名组长不约而同的倒吸一口冷气,随即拜倒在地,伏地磕头,咚咚几声,等再抬起头时,他们已经情难自抑,有一人甚至泪流满面。黄承彦是辎重营校尉,俸千石,孙策也非常重视辎重营,重视工匠,但没人认为黄承彦是因为手艺好才做校尉。现在孙策说只要他们把手艺做好了,将来也可以拿千石、二千石的俸禄,正式确认他们可以凭手艺享受和做官一样的待遇,让他们非常激动。
  能不能拿到千石、二千石,将来再说,现在的二百石可是实实在在的。有了这个俸禄,不仅每个月能拿到十五石粮食,一千五百钱,足够一家人体面的生活,还有比肩官吏的荣誉,简直是名利双收。
  六名组员也兴奋起来,挺直了腰杆。
  庞统随即宣布了组员的俸禄标准。六名组员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还是非常满意。每个月能领八石粮食,八百钱,足够一家五口人吃饱,节省一点,年底为一家人置办一些新衣不成问题。当然了,如果技术好一点,将来升为组长,拿得就更多了。
  等工匠们平复了一下心情,庞统接着又宣布了借调期间的津贴:每日百钱,不分组长、组员,一视同仁,按日计酬,按旬发放。
  十名工匠顿时目瞪口呆,欣喜若狂。每日百钱,这要是借调一个月,那就是三千钱,与组长的俸禄相当,是组员俸禄的两倍。比起俸禄,这更出乎他们的意料。
  黄承彦咳嗽一声,示意工匠们放松。
  “你们是将军派出的第一批技术支援组,代表着我部辎重营的实力,也代表着将军对各部的大力支援,希望你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不要给辎重营抹黑,更不要给将军抹黑。你们外调期间,将军会派人巡视各营,与你们保持联系。你们如果遇到什么困难甚至麻烦,不要害怕,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转告将军,不管什么事,将军都会为你们主持公道。”
  “多谢将军。”十名工匠再次拜倒在地,大声应诺。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这些人派到各营,就算有人想挖他们就没那么轻松了。有人也许能给得起钱,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给这些工匠荣誉和自尊。就算他们有给同样的待遇,也不能对这些工匠产生同样的触动。
  第一次,总是最让人难忘的。
  ……
  周瑜带着十名工匠赶到了袁术的大营,当着众将的面公布了孙策的要求。
  首先,这些人借调各营,编制还在孙策部的辎重营,任何人不得伤害他们,否则孙策会亲自上门讨个说法。不管是谁,用人都必须付钱,每组人一天一万,十天一结,最好是现付。如果用战利品实物支付,再加五成,其中三成是商品转卖的消耗,两成是利息。
  其次,工匠们人身自由,如果谁想将请他们长期效力,孙策举双手赞成,但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任何人不得以武力强迫。
  最后,鉴于辎重营人手紧张,目前只能提供这四组工匠,分配权归后将军,孙策不干涉。
  听完周瑜的发言,包括袁术在内,所有人面面相觑,啼笑皆非。
  阎象率先发难,走到周瑜面前,上下打量着周瑜。“周郎,你是这行军作战还是做生意?若是令尊听到你这番高论,不知道是会欣慰,还是会哀叹家门不幸。”
  周瑜不为所动,拱手施礼。“阎君何出此言?孙子云:十万之师,一日千金。行军作战什么时候不用计算消耗了?别的不说,阎君每天消耗的粮食、酒肉可都是后将军多方筹措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果不是钱粮吃紧,后将军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攻击各家庄园?”
  阎象顿时语塞。袁术却连连点头。可不是么,这帮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要饷的时候比谁都会喊,现在一个个装不食烟火的神仙了。还是孙策好啊,读书少,人实在,不像这些人虚头巴脑的。哦,好处给你们,污名落我头上,哪来这样的好事。要臭大家一起臭。
  张勋咳嗽一声:“区区几个工匠,一天要一万,是不是太贵了?”
  周瑜环顾四周,微微一笑。“攻打庄园,长则十天半月,短则数日,雇一组人,费用不过十金左右,诸君若是嫌贵,可以不雇。你们可以去外面找更便宜的,我们没意见。”
  张勋立刻闭上了嘴巴。打下一个庄园,获利岂止百金、千金,与这些利益相比,区区十金算得了什么。算了吧,只有四组人,想攻打庄园的人有的是,如果得罪了孙策,这发财的机会就落到别人头上了。
  见众将不再说话,袁术心中说不出的痛快。他一拍大腿。“我觉得孙郎的要求很合理,天子还不差饿兵呢,打仗哪能不花钱。行了,眼下就四组人,哪位想雇,赶紧报名。要是没人愿意去,我就自己干了。”
第0141章
轻侠
  在短暂的权衡后,张勋率先撕下矜持的伪装,抢走了一组三人。反正都是一万一天,当然人多好一些。
  有人带头,其他人也不客气了,陈瑀、刘详、李丰各抢得一组人,欢欢喜喜地领着本部人马离开大营,赶向目的地。时间就是金钱,多攻一个庄园就多一份收入,有孙策这个例子在前,谁也不想落后。
  袁术很满意,挽着周瑜的手,嘱咐他向孙策致谢,同时希望孙策抓紧时间,再培养一些工匠出来。又让周瑜告诉孙策,四将分头行动,南阳附近的豪强很快就会被解决,希望孙策能尽快赶到宛城,参与最后的攻坚。
  周瑜一一答应,赶回何家庄园,向孙策汇报。
  孙策很意外,袁术就这么答应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