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9/1332

  王盖、王景等人都跪在床前,王凌也在其中。他有些不安,小心地躲在后面。床头点着油灯,可是那点灯光根本看不了太多的地方,只能照见王允的脸,其他人脸上的神情都有些晦暗难明,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王凌也有着急。天子要来拜访王允问策,王允这半死不活的样子,怎么见驾?
  “叔安留下,其他人出去说话。”王盖转过身,对王景等人说道,眼光从王凌脸上扫过,起身出去了。王定跪着不动,王景、王晨鱼贯而出,王凌迟疑了一下,起身看看王允,也跟了出去。他走出房门,王盖等人正站在庭中鱼池旁,看似赏花看鱼,各自沉默,但王凌看得出他们一个个心神不宁,根本没有这样的闲情逸志。
  听到王凌的脚步声,王盖转头看了他一眼,清咳了一声:“诸位兄弟想必已经从各自的门路了解到了山东的事,我就不饶舌了,简而言之,袁本初败于官渡,损失折将,短期内,他大概是不可能踏足河南了……”
  “他永远也无法踏足河南了。”王凌说道。
  王盖眉头紧皱,神情冷漠。“彦云,袁本初损失虽然不小,冀州毕竟是大州……”
  “袁本初已经死了。”
  王盖面色大变,嘴巴张了张,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重新打量着王凌。王允退出朝政,以太傅的闲职养老,他们兄弟几个因此进入朝堂,却都无法进入真正的天子权力圈,只有王凌比较顺利,因为弓马纯熟,经常陪天子演武,得到天子欣赏,成了天子身边的散骑侍郎。天子在南山避暑,王凌随侍左右,其他人却都留在长安城里。
  “彦云,我记得你今天并不休沐,怎么突然回来了?”
  “陛下想来探望叔父,命我回来通传。”王盖等人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天子登门探望,说明王允的地位暂时不会有什么影响。王凌看在眼里,有种说不出的沮丧。这几个兄弟反应太迟钝了,还没嗅到真正的危险。他们以为天子来是干什么,仅仅是探望老臣,安抚党人这么简单?“荀令君已经得到消息,袁本初在官渡时被孙策突袭,受了重伤……”
  王凌把他听到的消息说了一遍,王盖等人听完,个个脸色苍白,面无人色。袁绍败了,他们已经很失望了,没想到情况远比败了严重,袁绍居然死了。这个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之前的所有准备都失去了意义。袁谭的名望、影响力远远不能和袁绍相提并论,他能不能稳住冀州都不好说,更别提反攻河南了。
  去年大概也是这个时候,他被孙策击败,成了孙策的俘虏,在汝南囚禁了大半年,不久前才被袁绍赎回去。这样一个人,还能指望他反败为胜,击败孙策?
  “小声点。”王盖指指屋里,示意大家声音小点,别被王允听到。得知袁绍不敌孙策,兵败官渡,王允已经气得旧疾复发,只剩一口气了。如果知道袁绍死了,他说不定现在就会断气。当年志同道合的党人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下他一个病人,党人还能有什么希望呢,指望士孙瑞、荀彧吗?他们早就变心了。
  “天子来看望叔父,并非表示对老臣的敬重。孙策击败袁绍后派鲁肃进驻洛阳,皇甫太尉镇守洛阳的计划已经夭折,如果处理不慎,朝廷随时可能和孙策翻脸。”王凌转了转眼睛,目光落在王盖、王景的脸上。“二位兄长,叔父这般模样,我该如何回复天子?”
  王盖、王景交换了一个眼神。王盖强笑道:“彦云,这不是在商量么?你有什么意见,不妨说来听听?”
  王景也附和道:“对,你在陛下身边,消息灵通,也有机会向天子进言。如果有什么好主意,我们自然会依从。”
  王晨没说话,只是深深地看了王凌一眼。他清楚王凌不是甘居人下之人,他不会满足于做一个散骑侍郎,他想走得更远。王允已经病入膏肓,他不仅无法成为他们的助力,反而成了阻力。王凌一直想搬开这道拦路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王凌躬身道:“二位兄弟应该还记得,当初天子下令彻查郭异等人,是叔父暗中阻止。黄子琰战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天子即刻迁皇甫义真为太尉,命其进驻洛阳,也是被叔父阻止。就连用封赏孙坚、孙策父子麾下诸将的机会拔高周瑜、黄忠等人,挑拨他们与孙策的关系,也是叔父暗中筹划。现在袁绍战败,鲁肃进驻洛阳,击败黄子琰、抢占洛阳的黄忠却被闲置,孙策此举意在向朝廷示威,朝廷征之则力不从心,有覆败之危,不征则养虎为患,有纵容之嫌,进退两难,需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此人……非叔父其谁?”
  王盖脸色很难看,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捻着胡须不说话。王景阴着脸,沉着道:“彦云的意思是让我阿翁抵罪吗?”
  王凌摇摇头。“叔父是朝廷重臣,一世英名,不能就此毁于一旦。陛下也没有这个意思,否则也不会亲自登门探望了。可是兄长有没有想过,黄子琰投降,袁本初败亡,叔父卧病在床,不能理事,和三十年前党锢之祸,李元礼(李膺)、杜周甫(杜密)等人入狱身亡何其相似?”
  王盖沉默片刻,一声轻叹。“不知不觉,又是三十年,一代人了。”
  “没错,五德始终,四季轮回,人亦如是。如今孙氏父子称雄东南,袁谭继位河北,皆是年富力壮之辈,叔父以花甲之年,久病之身,想和他争长短,难免力不从心。与其勉为其难,不如急流勇退,犹不失善始善终。陛下天性宽仁,必不能忘叔父之忠诚,以寒老臣之心。”
  王景轻轻点头。“是啊,长安虽好,毕竟不是家乡,说不定回到祁县,吹吹家乡的朔风,喝喝汾水,他的身体还能好一些。”
  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便默契地达成协议。王允老病,又退出朝堂,如果袁绍得势,他或许有机会重掌朝政,袁绍已经死了,这个希望就永远破灭了。就算袁谭得势,掌权的也是郭图、沮授等人,不可能是王允。既然如此,不如趁早退出。天子感受旧恩,自然也不会亏待他们几个。
  “彦云,我和你一起去南山。”
第1493章
清白
  王允嘴里突然发出急促的喘息声,正侧耳倾听外面说话的王定转头一看,见王允不知什么时候睁开了眼睛,正试图坐起来,只是力有不逮,摇摇欲倒。他咬着牙,努力坚持着,原本灰败的脸涨得红通。
  王定连忙上前扶住王允,又冲着外面喊了一嗓子。王盖等人飞奔而来,几步抢到床前,看着突然精神起来的王允,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神看出了不安,不约而同的跪倒在床前。
  “彦云,你……过来。”王允指指王凌。
  王凌连忙走到王允床边。王允握住王凌的手。虽然天气闷热,但王允的手却很冷,王凌很自然的想到了蛇。他在南山时见过这种让人生畏的生物,感觉非常不好。
  “袁本初是不是……死了?”
  王凌眨着眼睛,欲言又止。王允苦笑道:“我刚刚梦到他了,他浑身是血,和袁隗、袁基一样。他不敢一个人上路,要等我一起。呵呵,临事而惧,外勇内怯,他这毛病一辈子也没改掉,死了依然如此。”
  王凌等人脸色大变,都觉得背后阴森森的。袁氏被诛,他们对背后的原委都一清二楚。
  “彦云,我王氏子弟虽然都通晓武艺,却以你最为突出,本想找机会安排你领军,可惜……”王允顿了顿,喘了几口气。王盖连忙取过水,递到王允嘴边。王允喝了两口,将王盖的手推开,眼睛盯着王凌。“天子偏安,袁氏中途而废,‘风雨漂摇,维音哓哓’,天下大乱在即,儒生无益于事,能平天下者唯兵强马壮耳。你既在天子左右,当助天子平天下,兴太平,切不可见利忘义,违背本心。岂不闻圣人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王凌心有同感,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叔父放心,我一定谨遵守叔父教诲。”
  王允又转身看向王盖等人,目光从四人脸上一一扫过,带着些许不舍。“天子聪慧,又有荀文若辅佐,若上苍护佑,不失为中兴之主。尔等虽不如彦云,却也不可妄自菲薄,当为苍生尽绵薄之力。文为案牍之吏,武为执戟之卒,不可有畏难之心,苟且之意,违此言者,非我王氏子弟。”
  “喏。”王盖等人心中清楚,这大概就是王允的遗言了,纷纷拜倒,痛哭失声。
  王允吁了一口气。“取纸笔来,我当上书天子。”
  “阿翁……”
  王允抬起手,打断了王盖,凄然一笑。“大丈夫直道而行,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事虽不成,我问心无愧,临行自陈,不使腐儒污我清白。”
  王盖还待再说,王凌却明白了王允的意思,示意王晨速取纸笔来。王允上书天子并不是要请罪,他是要自己给自己作史,不让别人有抹黑他的机会。蔡邕在襄阳著史,仰仗孙策供养,以后写到王允肯定没什么好话。王允留下这篇自陈,按例会在宫中留档,将来蔡邕著史,总不能偏离太远。就算蔡邕视而不见,他们也可以将这篇文章流布天下,自证清白。
  王晨取来纸笔,交给王盖。王盖端身而坐,秉笔抚纸,恭听王允口述。
  王允出了一会儿神,脑海中浮现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一幕幕清晰无比。他神情渐渐平静下来,就连原本浑浊的眼睛都变得明亮了几分,灰暗的脸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臣允,太原祁县一鄙人也。幼承家训,五岁诵诗书,习洒扫。八岁入小学,诵圣人之言,受笾豆之教……”
  ……
  韩遂轻轻放下孙策的亲笔信,又接过蒋干递过来的礼单,瞟了一眼,也放在案上,曲指轻叩。
  “孙将军好大的手笔。一千套军械,两百套马铠,这么贵重的礼物,我如何承受得起。”
  韩遂脸色很平静,平静得有些不正常,让蒋干心里很没底。蒋干苦笑道:“将军,礼物再重,也无法弥补孙将军的懊悔之情。孙将军与令郎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令郎临阵殒身,孙将军如折手足,痛不可当,与当初闻三弟噩耗一般无二,当日便息战求和,赎回令郎遗体收敛……”
  蒋干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他原本在河东,正与贾诩商谈合作的事,韩银阵亡之后,孙策立刻派人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送到河东,又附了一封亲笔信,让他赶到长安来一趟,向韩遂当面解释这件事。他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处理不好会影响孙策的整体战略,所以立刻向贾诩辞行,星夜兼程赶到长安,拜见韩遂。他要成为第一个向韩遂通报这个消息的人,不给任何人可乘之机。
  韩遂低着头,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抬起头,他双眼通红,脸上全是泪痕。蒋干看在眼中,这才松了一口气。韩遂伤心才正常,长子死了哪有不伤心的,如果不伤心,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不肯接受孙策的歉意。伤心了,落泪了,说明他的心结打开了,承认了事实。
  韩遂取出手巾,擦了擦脸,哑着嗓子说道:“子翼刚才说,孙将军的三弟出了意外?”
  “哦,这件事说来话长。”蒋干把孙翊的事说了一遍。这是他路上就想好的说辞。心结唯心可解。上阵搏杀,伤亡在所难免,不管他是韩遂的儿子还是孙策的弟弟都有可能阵亡。孙策为了换回孙翊的遗体,释放了刺杀他的何颙,却不肯放回被何颙牵连的张邈。为了换回韩银的遗体,他送回了韩荀。韩荀当然不能和何颙相比,但孙策因此放弃了围歼袁绍的机会,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可以说,孙策没有把韩银当普通将领,而是和孙翊一样看待,韩银的阵亡绝非孙策有意而为之,真是一场意外。
  这一点比任何厚重的礼物都重要。孙策不怕韩遂的报复,但他也不想平白无故的和韩遂结仇。
  “杀我儿的张郃是何等样人?”
  “此人是河间鄚人,与名士张超是同族,家传的武艺,河北有名的高手,家中部曲善使古戟,号为大戟士,被袁绍授以重任,作为亲卫骑。令郎子义说将军当年入京,袁绍无礼,一直想寻袁绍的晦气,孙将军当时就提醒他注意这个张郃,苦劝不得,只得为令郎准备最好的军械。唉,佳兵不祥,如果他没有这么做,也许令郎也不会出这样的意外。孙将军现在一提起这件事就后悔莫及。”
  韩遂听了,一声长叹,心里最后一丝怀疑也烟消云散。说来说去,都是韩银自己作死,怨不得孙策。孙策能做的都做了,谁能想到韩银会被自己的长矛杀死?除了佳兵不祥之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释。
第1494章
无往不利
  韩遂设宴,为蒋干洗尘。新丧长子,心情不佳,韩遂只喝了两杯就退席了,由成公英作陪。
  蒋干以前就见过成公英,知道他是韩遂的心腹,对韩遂的影响力甚至还超过韩银、阎行。他赶来长安见韩遂,与成公英交流也是流程之一。要化解这个麻烦,不仅需要打消韩遂心里的芥蒂,还要在韩遂身边形成一个良性氛围,不能让人有机会在韩遂面前进谗言。成公英无疑就是最好的人选。
  “元杰兄,熟悉麹义吗?”蒋干举起酒杯,向成公英示意。
  “有所耳闻。他这次也出战了吗?”
  “他战死在龙渊。”蒋干呷了一口酒。“临死前,他委托孙将军将他埋在汝南故土。孙将军答应了,却没来得及问他祖居何县,麹家移居凉州多年,汝南知晓麹家的已经不多,如果元杰兄能帮助打听一下,让麹义早日入土为安,那就最好不过了。”
  成公英骇然。“敢问其详。”
  蒋干把当时的情况说了一遍。成公英听说孙策亲自率部突阵,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情况,再来理解官渡之战便多了一分感触。孙策实力不如袁绍,不得不全力以赴,即使如此,他也是将韩银安排到最后,当作胜负手,并没有像使用阎行、马超那样委韩银以重任。马超身为孙策的义从骑,几次突阵,官渡之战时更是随孙策突击,重创袁绍,危险不言而喻。阎行独领一部,游弋于疆场之上,随时可能与数倍于己的胡骑相遇,更是险相环生,即使如此,阎行还是屡建战功。
  和他们一比,韩银真是不堪大用。
  “几次作战,西凉勇士都帮了孙将军大忙,孙将军非常感激,本想与韩马二位将军结百年盟好,没想到出了这样的意外,实在遗憾,愧对韩将军。当初他还希望少将军返回西凉,能与马孟起并肩,平定凉州,重开丝路,现在……”蒋干叹了一口气,说不出的遗憾。“只能让马孟起独任其职了。”
  成公英吃了一惊。“马孟起要回凉州?”
  “是啊,如果我猜得不错,他可能已经在路上了。从韩将军这里离开后,我就要去见马将军,和他商谈相关事宜,准备用南阳丝帛和他交换战马。这件事本来也要与韩将军谈的,现在少将军不幸身故,孙将军也不好意思开口了。”
  成公英听得心惊肉跳,经过凉州的丝帛数量很大,利润丰厚,如果让马腾独吞了,对韩遂不是什么好消息。他打量了蒋干片刻,忍不住问道:“南阳丝帛数量那么大,马家吃得下吗?”
  蒋干犹豫片刻。“元杰兄,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听听就行了,千万不能外泄。”
  见蒋干说得严重,成公英不敢大意,连忙答应,承诺绝不外传。蒋干说道:“孙将军已经造出了能在海上通行的大船,以后荆豫扬三州的商贸大部分会从海上走,不再取道凉州。之所以和马家合作,只是为了战马。”
  成公英盯着蒋干半晌没说话。这的确是个大秘密。据他所知,朝廷一直在谋求安定凉州,一方面是稳定后方,保证关中的安全;一方面是重开商路,利用荆豫的商品牟利,尤其是丝帛。南阳改进了织机,丝帛的产量增长很快,成本迅速下降,转运丝帛贩卖的利润更加丰厚。如果孙策将大部分生意改从海路,朝廷的计划就落空了。平定凉州需要大量的钱粮,如果花了钱却没有得到期望的收益,朝廷原本就虚弱的元气很可能就此断绝,对孙策来说自然是莫大的利好。
  这是孙策为朝廷挖的一个坑。蒋干把这个秘密告诉他,自然是孙策要向韩遂表示诚意。孙策愿意和韩遂、马腾结盟就是为了购买战马,有韩遂制衡马腾,马腾就不能随意提价,在这种情况下,与韩遂结怨,让马腾一家独大对孙策有百害而无一利。
  成公英是聪明人,他明白了蒋干的意思。说一千,道一万,其他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即使韩遂不相信蒋干的解释,他也应该相信孙策出于利益的考量。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孙策都没有必要对韩银不利,这确实是个意外。
  “马腾本是关中人,他在凉州根基有限,恐怕未必能满足孙将军的要求。”成公英有意无意地提醒道。
  “的确如此。不过马超骁勇善战,天赋极佳,又有孙将军的支持,就算时间久一点,十年左右也能平定凉州。江东缺马,这终究是个软肋。韩将军是凉州名士,影响力非马将军可比,本来是最合适的人选,奈何出了这样的事……”蒋干叹了一口气。“韩将军坐镇关中,护卫天子,阎行镇洛阳,韩将军的其他几个儿子年少,一时难当大任,孙将军没有其他选择,只好让马家勒索了。”
  “阎行坐镇洛阳?”
  “没错,阎行先后立功,孙将军对他非常信任,已经决定让他掌骑兵,随鲁肃坐镇洛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