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7/1332

  “不了,不了。”袁权不敢再招惹孙策,恋恋不舍的离开,收拾好衣服,又整理了一下头发,确认看不出什么破绽,这才说道:“天色不早了,下去休息吧,明天还有事呢。”
  孙策应了一声,牵着袁权的手,并肩下了山坡。刚进了侧院,看到窗纱上照着两个人影,一大一小,正是麋兰和袁衡。孙策有些意外,看向袁权。麋兰出现在他房里很正常,袁衡怎么会在这儿?袁权对她管得一向很严,这种事从来不让她有机会看到。
  袁权也很意外,拉着孙策走到窗下,背贴着墙,屏声息气,听她们说些什么。听了两句,孙策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袁权伸手捂住了嘴,将孙策拉到一旁,跺足道:“夫君,是我疏忽了,晚上约了兰妹妹来说浮屠经的,没想到……”
  孙策恍然,刚才似乎听麋兰说起什么善恶什么的,他一时没听明白,以为麋兰和袁衡讲故事。见袁权这么懊丧,他笑笑。“无妨,你先回去,等着阿衡,我和兰儿自说浮屠经。”
  袁权点点头。在这种情况下,她也不好意思和麋兰见面,便悄悄的先回自己的屋子。孙策等了一会儿,这才咳嗽一声,故意加重脚步,上了堂。听到他的声音,麋兰和袁衡迎了出来。不等袁衡说话,孙策说道:“阿衡,你姊姊不知道你在这里,已经回去了。”
  “那我也回去了。”袁衡应了一声,转身冲麋兰吐了吐舌头,快步走了。看她战战兢兢的像只小白兔,孙策无奈的耸耸肩,对麋兰说道:“我现在是不是像浮屠经里的恶魔,非常吓人?”
  麋兰忍着笑。“才不是呢,她是婚期临近,不好意思见你,这才故意说怕你,和你保持距离。”
  “婚期临近?这话从何说起?”
  “夫君,阿衡年已十三,再过几个月就十四了。之前不提,是因为战事紧张,现在战事结束了,她的姑父、姑母又要来,这是难得的机会,将军难道不想迎娶她入门?这正妻之位悬得太久未必是好事,正妻嫡子,这也是孙氏传承有序的象征。”
  孙策瞅了麋兰一眼,笑而不语。他心里清楚,袁权这几天纠结的就是这件事,她特地从平舆赶来也是为了这件事,只不过他刚刚向她重新确认了他的承诺,她已经放下了,麋兰却还不知道。
  “阿衡才十四,着什么急,倒是你,应该抓紧一点了。”孙策掩上门,顺手搂住麋兰的肩膀,吸了吸鼻子。“好香。”
  麋兰红着脸。“夫君,我侍候你沐浴吧?一身汗,肯定不舒服。”
  “谁说我一身汗?”孙策出口反驳,却发现麋兰颜色有异,顺着她的目光一看,这才发现衣摆还湿了一片,这才意识到刚才在夷山上的战斗太激烈,黑灯瞎火的,战场打扫得也不够清爽,被麋兰看穿了。麋兰人名其如,兰心慧质,一定猜到了大致情形。他老脸一红,哈哈一笑。“行,那就沐浴,一起吧?天气这么热,泡在沭桶里说浮屠,也是一乐事。”
  麋兰窘迫不堪。“夫君,这样……对世尊不敬,不太好吧。”
  “这你就不懂了。不是夫君我夸口啊,说起这浮屠经,我懂得未必比你少……”
  麋兰将信将疑。“夫君也懂浮屠经?权姊姊说,你没读过这《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于浮屠而言,就像《论语》于儒门,没读过《论语》就不熟悉儒门?我直接读六经不行?”孙策眼睛一翻,不由分说,取过麋兰手中的经卷,扔到一旁,一边命人准备沐浴用的热水,一边将麋兰抱起,坐在一旁。“来,夫君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这浮屠教义分大乘小乘吗?”
  麋兰非常紧张,连连摇头。以她对孙策的了解,看孙策这表情就知道是要胡说八道的节奏。如果是说别的,那也就罢了,开两句玩笑也无妨,可是事涉浮屠教义,万一出言不逊,那可怎么办?
  “那你知道浮屠教义分显密两派吗?”
  麋兰再次摇头。
  “那你知道浮屠教义中有一种性命双修的法门吗?”
  麋兰更加确定孙策没个正经,连忙捂着孙策的嘴,央求道:“夫君,这个玩笑开不得,绮语轻慢乃是十恶之一,浮屠所禁,若有祸殃,我担当不起。夫君快别说了,我侍候夫君宽衣。”说着,挣脱了孙策,捡起经卷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又忙着替孙策宽衣解带。
  看着惶恐不安的麋兰,孙策很无语。我是很正经的和你讨论佛教,你这么紧张干什么呀?
第1533章
疑是故人
  几番温存之后,麋兰溃不成军,伏在孙策胸口不想动弹。她汗出如浆,体香更加浓郁,在孙策鼻端萦绕不去。孙策却精神抖擞,颇有神足不思睡之意。见麋兰无再战之意,孙策伸手取来扔在一旁的经卷,就着灯光,展卷而读。
  正如诸葛亮介绍的那样,这《四十二章经》和《论语》差不多,并没有系统的介绍佛教经义,粗看起来,就像一篇去恶劝善的说教文字,大概是抄写的原因,文辞算不上典雅,还有不少错别字,生涩不通之处也不少,与孙策熟悉的那种文辞优美的后世佛经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翻译对文化的传播何其重要。
  “你怎么还不睡?”麋兰努力的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孙策手中的佛教,嘟囔着,又闭上了眼睛。“夫君,此刻不宜读经,有不敬之意。”
  “嘿嘿,这有什么不敬的。”孙策一边读经一边说道:“真正的觉悟者是不会在乎这些的,只有半通不通的人才会在乎那些外在的仪礼,唾面自干可是浮屠的拿手好戏。你看这一段……”
  麋兰抬起双手,捂着耳朵。“不听,不听,我不听。”
  孙策嘿嘿笑了两声,没有再和麋兰争执。他虽然没读过《四十二章经》,可是当年附庸风雅,也读过诸如《金刚经究竟说什么》之类的普及读物,也读过一些介绍佛教世界观的书。他不信教,但他不反对佛学,如果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宗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其合理的成份,也都有牵强的地方,区别只在比例多少而已。
  佛教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引无数哲人智士折腰,自有其深邃之处。只不过经书虽好,防不住歪嘴的和尚,当佛教成为一个职业,里面的污浊就难以避免了。这也不是佛教独有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如此。儒学推崇圣人,伪君子同样横行于世。宗教的目标是超凡入圣,但绝大多数人终究只是凡俗,所谓信教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真正以身奉道的人少而又少。
  经文并不长,也就两千余字,孙策很快读完。他的感觉和诸葛亮差不多,没有必要强禁——实际上也不可能——但也不能放纵,不能提供让佛教大行于世的经济基础,对社会也好,对佛教本身也罢,都不是好事。当和尚开公司,禅院要上市,所谓的修行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听着麋兰平稳的呼声,闻着鼻端的清香,孙策的思路出奇的清晰,大有识海空明之意。
  ……
  第二天一早,孙策找来诸葛亮,询问他与浮屠道人见面的情况。
  诸葛亮面色疲倦,双眼通红,还顶着两个黑眼圈,一看就知道熬了夜,甚至可能根本没睡,洗个冷水澡,让自己清醒一下就赶来了。一见面,还没说话,他就递上一卷厚厚的报告文书。
  “将军,这是我与浮屠道人见面的摘要。”
  孙策接过摘要搁在手边,轻轻地拍了拍。“一夜没睡?”
  “睡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有点不好意思。“关系到军中将士,不能有丝毫闪失,我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以免失控。”
  “你勤于事,敏于行,这当然是优点,但凡事过犹不及,还是当以身体为重。”
  “喏。”虽然挨了批评,诸葛亮还是很开心。
  “他们有什么具体要求?”
  “浮屠从孝明帝时传入中原,建白马以译经,至今已有百余年,当年带来的经书尚未译完。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早已过世,安世高往南方传法,不知所终,月氏国人支谶继其事,年老体衰,恐怕也支撑不了太久,白马寺译经难以为继,之前传布的一些经籍又因为抄写讹误,误传误信者不少,不少人根本不懂浮屠教义的真谛,却借浮屠之名聚众敛财,败坏浮屠名声,他们来见将军,想请将军资助他们译经,将译好的经书印行于世,让世人知道真正的浮屠教义,以免为人所误。”
  孙策不置可否。他现在手头很紧,哪有闲钱支持译经。
  “还有一件事,正如将军所言,义战之说并非浮屠教义,是有一位汉人提醒点拨,他们才因地制宜,方便行事。”
  “汉人?什么样的汉人?叫什么?”
  “他们也不知道名字,只知道那人大概四五十岁,中等身材,沉默寡言,初平三年春到白马寺住了一段时间,常听寺中道人诵经,后来便落发修行,信了浮屠。”
  “初平三年?”孙策若有所思。
  诸葛亮见状,连忙问道:“将军,你认识此人?”
  “不知道,只是觉得这时间点太巧了。初平二年年末,我与徐荣战于安众,侥幸获胜,但徐荣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我一直觉得他可能还活着,却又一直没有他的消息。如果他在白马寺出家,时间倒是正好对得上。”
  “那我派画师去询问一番,画个像,再找认识徐荣的人确认一下。”
  孙策点点头。“也好,虽说我们之间没什么私仇,但此人用兵老到,天子用人之际,若是知道他的下落,说不定会请他出山,我们总得有所准备,别吃了他的苦头。”
  诸葛亮连连点头,立刻去安排。他刚转身要走,孙策叫住了他。“你对那些浮屠道人说,我最近有点忙,过两天清闲了,再与他们细谈。”
  诸葛亮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孙策拿起诸葛亮连夜写好的报告,看着上面工整的隶书,不禁露出浅笑。诸葛亮是个大才,却不是一般人能用得好的,刘备开始是不敢用,后来是不得不用,说白了还是才具不足,胸怀有限。如果有足够的手段,将元从系、荆襄系、东州系、益州系兼用并蓄,又何至于辛苦了那么久才三分天下。
  他现在回了老家幽州,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吗?孙策一时出神。
  郭武快步走了进来。“将军,华佗求见。”
  孙策惊醒,很是诧异。华佗救过孙翊,他随曹昂到浚仪的第一天,孙坚就亲自登门拜谢,又赠送了不少礼物,以示感激之情。虽说孙翊的命不能用钱财来衡量,但这个礼已经到了。华佗作为曹昂的同乡和坚定支持者,也不可能为他效力,所以最近一直保持距离,他没有去拜访华佗,华佗也没有主动来见他,以免嫌疑。此刻突然主动登门,究竟是什么意思?
  “请他进来。”孙策想着,起身走到阶下。
第1534章
华佗
  华佗身材高大,头戴进贤冠,身着儒衫,走路四平八稳,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名医,倒像个名士。见孙策站在台阶下,华佗很激动,上前几步,躬身行礼。
  “旉(通敷)冒昧来访,还望将军恕罪。”
  华佗本名华旉,字元化,华佗只是外号,因为他擅长的医术中有一项是治疗各种寄生虫病,尤其是人体常见的蛔虫,虫俗称他,读音与佗同,所以世人称其为华佗,称赞其善治虫也。
  孙策笑着拱手还礼。“先生大驾光临,未及远迎,死罪死罪。先生救治舍弟,策感恩在心,只是担心先生不便,是故未能前往拜访,还请先生体谅。”
  华佗连连摆手。“将军言重了,身为医者,救死扶伤乃是分内之事,不敢施恩图报。况且令弟得救,既有锦甲护体之功,又有南阳灵药疗伤之效,旉不敢独占其功。”
  “话虽如此,若无先生神乎其技,就算侥幸存活,残缺也在所难免。”孙策请华佗上堂,分宾主入座,又问起华佗医术来源。这是他对华佗最好奇的地方。华佗号称外科鼻祖,是中医史上不可忽视的名医,但他的外科医术如神龙一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突然出现,随后又突然消失了。有人说是因为曹操杀了他,又烧了他的医学遗书,但这些都是野史,曹操是个很实际的人,就算一怒之下杀了华佗,也不会跟他的医术过不去。华佗死后不久,曹操就后悔了,说华佗若在,曹冲不至于死。
  华佗虽是当事人,却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无他,转益多师尔。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医亦如此,最多再加一句:学而时而习之,不亦乐乎。”
  “那先生都向什么人学过医术,尤其是这外科手术?”
  华佗抚着胡须,笑了起来。“看来将军虽领风气之先,却对医术发展不太了然。外科与他科不同,前人遗说固然不可或缺,但实践却更重要,如果不能亲手解剖,只知死背医书,纵使倒背如流也是没用的。哪怕没有读过医书,只要你能沉下心来,解剖几十具尸体,人体五脏六腑、筋骨脉络自然精熟于心。”
  孙策连连点头,忽然明白了华佗的意思。其实中医一直不缺外科,尤其是军中。军中医匠经常面对受伤的将士,对骨骼、肌肉之类的太熟悉了,做外科手术也是常有的事,战场上尸体数不胜数,只要你肯用功,不缺实践的机会。
  但华佗独一无二,是因为他本身是个读书人,比起军中医匠,他既能通过读书学习前人的经验,又能总结经验,学起来比别人效率更高,更愿意向别人请教,将其他人的经验融为一炉,与实践相验证,变成自己的技术,所以才能出类拔萃。军中医匠大多没什么文化,肯钻研的少,又抱残守缺,敝帚自珍,抱着自己一手绝活,不肯与人交流,说不定连徒弟都不传,自然谈不上发扬光大,集大成为一代名医。后世学医的人倒是有文化,但他们又受限于玄意十足的中医理论,对与中医理论不太契合的外科不甚重视。
  玄有时候就意味着模糊。外科只是血肉模糊,医术却来不得一点模糊,自然不合大多数人的兴趣。
  “这么说,先生的医术也是拜乱世所赐?”
  华佗一声长叹。“将军说得太对了,天下不幸医者幸,乱世是人间大劫,对医者来说天赐良机,这让我时时有负罪之感。我虽身为医者,却还是希望天下大治,百姓安康,不要有那么病人。看到他们被病痛折磨,或呼天喊地,或奄奄一息,我却力不能救,实在煎熬,悔不当初。医者能治病,不能治世,终究是小道。譬如将军,一道命令能活千万人,岂是我等医者可比。”
  孙策笑道:“先生言不由衷啊。”
  华佗抚着胡须,强笑道:“将军可出此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7/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