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2/1332

  他现在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派系也渐渐萌生,内耗增加,扩张的势头必然会减缓。要想取得更大的胜利,他首先要消化既得的胜利果实,夯实基础,积蓄力量,以求厚积薄发,而不是一味激进。
  激进的结果通常不妙,从大的层面来说,秦、隋二世而亡,从小的层面来说,曹操败于赤壁,符坚败于淝水,都是在内部矛盾增加的情况下没有妥善化解,一味开拓,结果迅速崩溃,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士元,我们都还年轻,不用着急。”
  庞统点点头。“将军独占五州,已非数年之前可比,形势变化,的确是需要做些调整,不可一意冒进。”
  “那你说说,我们该做什么样的调整?”
  庞统露出一丝犹豫,迅速在孙策脸上扫了一眼,舔了舔嘴唇。孙策感觉到了他的局促,有些惊讶。“怎么了?有话就说嘛。”
  “将军,我的确有些意见,只是……”
  “说。”孙策一挥手,笑道:“别吞吞吐吐的,既是讨论,就不怕有错。”
  “喏。将军,我经过汝阳时,听说了袁闳的事。”
  孙策眉梢微挑。“所以呢?”
  “我只是听到了路人传言,不知真伪,但从这些传言可以感觉得到,舆情对将军不太友好……”庞统咽了一口唾沫。“青州作战之所以迟迟未有进展,就是因为世家担心我们会对他们不利,所以全力支持袁熙。袁熙屡战屡败,每次损失都不小,却总能及时补充。如果这个消息传到青州,我们面临的困难可能会更大。”
  孙策和郭嘉相视而笑。庞统心中不安,拱手道:“浅陋之见,还请将军和祭酒指教。”
  “你不用紧张,与你有类似想法的人不是一个。”孙策挪了一下身子,让自己躺得舒服一点。“士元,我问你一个问题:是豫州的世家实力强,还是青州的世家实力强?”
  “当然是豫州世家的实力强。将军,我并非是为青州战事推脱责任,只是觉得如果能网开一面,可能争取一部分世家支持我们,而不是困兽犹斗……”
  孙策抬起手,示意庞统不要着急。“我说了,青州战事已经超出我的预期,我并无责怪之意。不过,你有一点说得对,青州战事打成这个局面,和我们的世家政策有关系,而且在可以预期的几年内,青州世家的反抗可能会更强。可是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今天的豫州世家还有青州世家的影响力吗?为什么?”
  庞统眉心轻蹙,若有所思。他跟随孙策多时,对孙策如何整治豫州世家一清二楚,只不过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普通谋士,不像现在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感悟完全不同。过了好一会儿,他重新抬起头。
  “将军,你是打算像对付豫州世家一样对付青州世家,不急于求成,用三四年时间慢慢整治吗?”
  孙策不答反问。“士元,我当初要对付世家,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支持我吗?”
  庞统皱起了眉,沉思良久,才缓缓地点了点头。“将军,我明白了,将军不是要对付世家,而是在解决土地兼并的痼疾。将军不是要对付士人,而是要改变士人尚虚名的习气。土地兼并的痼疾不除,百姓不安。士人尚虚名的习气不改,读书人越多,对天下的伤害越大。”
  “没错,我们要对付的不是世家,而是世家带来的恶劣影响。到任何时候,你都别忘记这一点。如果为了一时的方便而偏离了这个目标,就算鼎立新朝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我们浴血奋战的目标难道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为了几门几户的荣华富贵?如果是这样,我们和袁绍有什么区别?随高祖皇帝开国的功臣安在?云台二十八将安在?士元,我们要为华夏建千秋功业,而不仅仅是孙氏庞氏的百年富贵。”
第1545章
物是人非
  庞统躬身而拜。
  郭嘉听了,也不禁动容。论跟随孙策时间之早,他远不如庞统。孙策的这些想法,平时也偶尔露过一些,却不如今天这么坦诚,这么明确。由此及彼,他又想到了周瑜。他一时不太明白为什么周瑜会支持孙策,从各个方面来说,周瑜和孙策都相差甚远,他们就算做朋友,也应该是孙策依附周瑜才对,而不是周瑜依附孙策。
  除非在孙策出仕之前,周瑜已经知道了孙策的才华和志向,而且这不是一般意义的才华,也非一般意义上的志向,否则很难打动周瑜,让周瑜折服。
  他已经见证了孙策的才华,但直到今天,他才真正明白孙策的志向。
  “士不可不弘毅。将军虽然读书不多,却无愧于士。”郭嘉感慨地说道:“与将军相比,许劭之流不值一提,就算是郭林宗也不足置评,若与李元礼同世,将军可直登龙门。”
  孙策忍不住笑了一声。郭嘉就算是夸他,也不忘顺便捧一下本郡的李膺,踩一下郭林宗。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一定让他在党人里面挑选同道,他也宁愿挑选李膺、范滂那样的党人,而不是现在那些徒有虚名之辈。虽然深受李膺赏识,可是与李膺相比,郭林宗已经才具不足,只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
  “士元,汝阳人都说些什么?”
  “哦,还能有什么好话,无非是说将军欺人太甚,逼死袁闳,有违圣人亲亲贤贤之教。”心态转变,庞统的语气也发生了逆转,充满了不屑。
  孙策静静地听着。对袁闳之死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早就做好了最坏的准备,现在询问庞统也只是了解一下进展。被人骂了这么久,他的免疫力很强,没打算动用武力去镇压,但也没打算听之任之。当面骂的,老子就骂回去。背后骂的,老子也用小本本记下,将来总要让你们付出相应的代价。
  听完之后,孙策淡淡地说了一句:“让这些跳梁小丑跳一会儿,看他们能蹦跶到什么程度,如果有胆量拿起武器反抗,我就敬他是条汉子。”
  郭嘉忍俊不禁。“将军你可抬举他们了,汝阳附近除了几个小水泽,什么可用的地形都没有,他们难道躲在袁闳的土室里拒敌吗?再说了,有地形,他们也没那么勇气啊,真敢举兵反抗,何至于自闭三十年?”他啧啧称奇。“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读书读傻了么,建个土室就能自保?既然连老母兄弟都不肯见了,何不躲到山里去?嵩高山、大别山都可以啊,再不济,也可以逃到广成泽。”
  孙策也觉得可笑。袁闳的人品倒不算低下,但是非观太让人无语了,凡事过犹不及,儒家重德轻才,结果教化出大量的伪君子和书呆子,袁闳也许算不上伪君子,却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
  豫州世家已经被整得元气大伤,剩下的这些小虾米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正好看看各郡国的守相和各县令长的手段,借机调整一波人事。打败袁绍后,豫州要整顿的事务太多,一时半会的也忙不过来,他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只能交待满宠、张昭、杜袭等人处理,也算是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考核。
  ……
  八月中,经过十来天的跋涉,孙策进入南阳。
  周瑜亲自赶到博望迎接。他风尘仆仆,刚从襄阳赶回来,收到孙策的消息后,又马不停蹄地赶来迎接。两年不见,周瑜壮实了很多,连皮肤都比以前粗了一些,虽然算不上赳赳武夫,却不再有一丝稚嫩青涩,言谈举止颇有大将之风,唯一不变的就是从容依旧,似乎没什么事能让他失态。
  “公瑾,婚礼准备得如何?令尊令堂能赶来吗?”
  周瑜笑笑:“家母已经到了,家父因为要等待杨孝先,晚到几日。按时日计算,他应该已经在路上了。”
  “真是可惜了,这样的大事,本来应该在舒县办才好,现在只能因简就陋了。蔡大家没有意见吧?”
  “她倒没什么意见,可是伯喈先生有。”周瑜笑道:“他说这种事旷古未有,要在史书里记一笔。”
  “不会吧?”孙策哈哈一笑。“看来我把老先生得罪狠了,这次要借花献佛,多请他喝几杯才是。”
  周瑜也笑了。“喝酒恐怕没什么用,要想他消气,只有一个办法。”
  “说来听听。”
  “东观藏书。”周瑜不紧不慢,神情平和。“花甲已过,他现在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史书,只要将军能完成他这个心愿,什么事都好办。”
  孙策抹了抹唇上的短须,心中明镜也似。不用说,朝廷有意用藏书为条件,向荆州索取钱粮,但这件事要他点头。他已经将南阳十年内的钱粮赋税都用了,再让南阳世家掏腰包,南阳世家肯定要求更多的回报。除了他,没人敢给这样的承诺。别看南阳作坊不小,真正的金母鸡只有两个:木学堂和铁官,木学堂掌握在秦罗手中,铁官掌握在黄承彦手中,这两个人只听他的命令,不会给其他人面子,尤其是铁官,就算是周瑜和张纮也无权决定。
  什么是核心技术?这就是核心技术。荆州都可以放弃,南阳不可以放弃。南阳可以放弃,南阳木学堂和南阳铁官也不可以放弃。他不怕周瑜有想法,只要黄忠和黄承彦还听他的,周瑜在荆州就翻不了天。
  “公瑾,你的意见呢?”
  周瑜第一次露出了踌躇之色。他沉吟片刻。“将军,我也很难决断,究竟是该完成伯喈先生的心愿,保全那些刚刚逃过一劫的秘书图籍,还是该尽快攻占益州,重致太平。”
  孙策很惊讶。大战过后,将士疲惫,钱粮空虚,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周瑜怎么会想主动进攻益州?他是立功心切,还是看到了什么战机?又或者是有其他的想法,比如拥兵自重,进攻益州是虚,掌握兵权是实?
  孙策想起了郭嘉的计划。郭嘉虽然没有明确建议他削减周瑜的兵权,却建议他对关中保持压力,潜台词就是重新驻兵南阳一带,将荆州的兵力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荆州是西大门,承担着防备益州和关中的重任,全部交给周瑜并不合理。荀彧在关中,辛评在益州,荀攸和辛毗又是周瑜的谋士,这种形势太微妙,一旦出事,不管是不是他们的问题,别人都会往这方面想。
第1546章
心结
  “为什么?”孙策打量着周瑜,脸上在笑,但笑得有些勉强,就像看到一幕悲剧正上演。
  “什么为什么?”周瑜也笑得有些不太自然。他看得出孙策的勉强,也能感觉孙策的疑惑。
  孙策觉得这么笑实在有些虚伪,干脆收起了假笑,开门见山。“为什么想这时候攻取益州?这似乎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是你自己的主意,还是其他人的蛊惑?”
  “我是能轻易被人蛊惑的人吗?”周瑜反问道。
  孙策静静地看着周瑜,左眉微微耸起,又慢慢放平。他十指交叉,轻轻拗动,指关节发出轻响。他听得懂周瑜的潜台词,他不仅是在否认被人蛊惑,而且对之前朝廷的挑拨做出回应。朝廷拜他为镇南将军,与孙策的镇北将军相对应,又拜他为舒侯,虽然和孙策的钱唐侯一样都是县侯,但舒是他的本县,更为尊崇,挑拨之意甚明。周瑜要攻对朝廷至关重要的益州,自然是要还以颜色,正式与朝廷绝裂。
  这才是周瑜要攻益州的目的,至少是目的之一。
  “公瑾,还记得我们合作的那首曲子吗?”孙策突然说道。
  “当然记得。兴,百姓若。亡,百姓苦。这已是荆州小儿都会唱的歌谣,尤其得关中、洛阳百姓喜爱,他们都说能作出这样曲子的人有大仁义。”
  “那你觉得呢?你觉得我有没有大仁义,还是只有假仁假义?”
  “若无大仁义,怎么会在关中受灾时运粮救济,又不顾朝廷尊严,指定分给百姓,又怎么会在袁绍压境之时不惜代价的救治百姓,接受兖州、青州百姓入境,避免重大伤亡。”周瑜露出一丝苦笑。“伯符,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人言可畏,军心易动难安,如果不予以回应,朝廷那些人自以为得计,说不定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蠢事来。三人成虎,曾参杀人,纵使你信我,又岂能违众?”
  听到“伯符”二字,孙策笑了,拍拍周瑜的肩膀。“你的意思是说,我是轻易被人蛊惑的人?”
  “呃……”周瑜连忙摇手。“伯符,我没这个意思……”
  “行了,行了。”孙策抬起手,示意周瑜不必辩解。“不瞒你说,我刚才的确怀疑你的动机。这时候用兵益州,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然了,这是以我的能力而言,也许公瑾你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你……”周瑜叹息道:“伯符,你这将置我于何地?”
  “你敢说你没有一点争胜之心?”
  周瑜哑口无言,在孙策似笑非笑的逼视下,他咬咬牙。“我承认,这几年,你败徐荣,定扬州,战兖州,一战而重创袁绍,连战连胜,已经跻身名将,我却屡次置身事外,无用武之地,的确有些不甘。”
  “我为什么能心无旁骛,与徐荣以死相拼?我为什么能转战四州,与袁绍一决高下,做生死之决?”孙策握起拳头,轻轻击了一下周瑜的胸口。“因为有你在我身后啊。我就算一败涂地,匹马而逃,只要有你,只要有荆州,我就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周瑜吁了一口气,露出几许惭愧。“伯符,我……”
  “行了,虽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但总让你镇守后方,的确有些浪费。我这几年打爽了,也打累了,想休息休息,我们互换一下,我为你坐镇后方,你去建功立业。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们虽然有点家当,却还没到可以挥霍的地步,要么不战,战必有利,你的计划如果没有七成胜算,别指望我同意。以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不建议你攻益州。当然了,你这几年一直在荆州,对益州的情况更了解,如果你有七成胜算,只要能说服我,那也行。”
  周瑜笑了起来。“七成的确没有,仅以战场论,五成而已,可是如果算上朝堂之利,应该有七成。”
  “行啊,既然你这么有信心,不让你说,未免不近人情。你好好准备一下,等到了南阳,见到子纲先生,再召集诸将,我们好好商议一下。公瑾,这是必要的流程,不是特别针对你。”
  “我知道。”周瑜连连点头。
  孙策抬起头,看了看天色,又看看周瑜的脸色。“天色不早,赶到宛城必是深夜,不如就在博望休息一夜,明天安步当车,缓行而归。柴桑一别,转眼两年,你马上要成亲了,又渴望上阵立功,以后未必有这样的机会,今天就好好的聊一聊,把未来几年的规划沟通一下。当年张骞凿空西域,封博望侯,希望我们能借他一丝勇气,将来拓境万里,比他走得更远。”
  周瑜心潮起伏,豪气顿生,一口答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