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1/1332

  “将军是没有做生意,但是我听说,几个大织坊都有将军的股份,不知是真是假?”
  “股份?”孙策愣了一下。“这个我还真不清楚,回去要问一下。”
  孟仁笑笑,举起酒杯。“也可能是那些人托将军之名吧,我随便说说,将军随便听听,不必太较真。”
  “但说无妨。”
  “我听人说这南阳的几个大织坊都有将军的股份,所以有什么大生意,通常都由这几个大织坊先承揽,剩下的才会分给其他人。他们财大气粗,可以调集大量的车马,运一次货,少则万余匹,多则数万匹,听说有一次新野邓家贩布进关,用牛车近千辆,沿途的驿亭都要提前准备粮食、草料,普通零散的客人也无法接待。耳目灵通的早早的避开,消息收得迟一点的,不仅路上忍饥挨饿,到关中之后,布匹迟迟无法出手,又多支出不少费用。眼看着耗不起,只好将辛苦运进关中的布匹贱卖,只求早点脱身。如果有实力,那还好说,这次亏了,下次再补回来就是。有些小本经营的直接破产,一下子困顿了。”
  “像新野邓家这样的大布商还有几个?”
  “三家,除了新野邓,还有宛城吴、湖阳樊、安众宗。这四家最大,实力略逊一筹的有十来家,像我这样的小本生意就多了,没人统计过。将军如果要查,可以问问市令,他们最清楚了。”
  孙策点点头,不动声色,举起酒杯,向孟仁示意。“你再给我说说到了关中又如何交易,这么多布,关中那点人口肯定吃不下吧,就算加上凉州也不够。”
  孟仁有些尴尬。“惭愧,我只知道有一部分绢绫去了凉州,应该是去西域了,至于有多少,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我就说不清了。至于到了关中怎么交易,我倒是略知一二。”
  ……
  夕阳西下,孙策走出宛市。在宛市转了半圈,也许是信息量有点大,也许是酒喝得有点多,头昏沉沉的,脚下也有点飘。
  典韦不敢大意,顾不得惊扰百姓,亮出了武猛营的盾牌,护送孙策回治城,直接把他送回后院。
  尹姁正和张子夫说话,看到孙策喝得半醉回来,很是惊讶。张子夫不便滞留,起身告辞,孙策心情不太好,也没留她说话。尹姁将孙策扶到屋里,帮他脱了外衣,让他靠在床上。
  “阿兰呢?”
  尹姁还没来得及回话,外面响起脚步声,麋兰快步走了进来。“怎么喝成这样?”麋兰转身吩咐人去取茶水醒酒,然后坐在榻边,打量着孙策,似笑非笑。“心情不好?”
  孙策点点头,却什么也没说。他心情的确不好。宛城吴,湖阳樊,安众宗,新野邓,全是南阳知名的世家,他一心想打击世家,结果世家还是迅速崛起。布业如此,其他行业也差不到哪儿去,只是没有遇到关中的特殊政策,才没有显山露水罢了。
  感觉自己折腾了这么久,全是无用功一样。
  “行啦,没你想的那么严重。”麋兰拍拍孙策的手。“先睡一觉,酒醒了再说。”
  “你跟着我回来的?”
  “你在宛市转了半天,典子固他们跟着,一个个杀气腾腾的,我能不知道?本来想和你一起回来的,稍微耽搁了一下,就落了一步。”
  “你担心什么?”孙策反手握着麋兰的手,轻轻捏了一下。
  “我担心你一怒之下去找子纲先生或者阎府君。”
  孙策笑了一声。从宛市出来的时候,他的确有那么一刻是想这么干的。南阳出现这样的情况,张纮和阎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算他们无力阻止,他们也应该汇报。如果不是他今天遇到孟仁,他还不知道南阳世家崛起的情况已经恶劣到了这个地步。
  阻止他这么做的是对张纮的信任和敬重,还有自己的面子。张纮是他请来的谋士,直到目前为止,给他的印象都不错。他不想在喝醉酒的情况下与张纮见面,说出什么不计后果的话来。
  “我没喝多少酒,也没醉,就是有点累,心累。”孙策点点自己的心口。“我稍微休息一下,待会儿一起吃晚饭,你把了解到的情况和我说一下。”
  “好啊,那你好好休息,我和尹姊姊去准备点爽口的小菜。”
第1565章
力不从心
  孙策睡了大半个时辰便醒了。米酒的后劲有一点,但他身体强壮,一觉醒来便恢复如初,精神抖擞。只是屋子里酒气薰人,尹姁不得不把窗户打开透气。
  尹姁和麋兰准备了一点小菜。她们的手艺来自袁权,虽然还略逊一筹,但孙策这些天连日饮宴,已经有点厌了,忽然吃到煮得清淡的稀粥,配上清爽的小菜,胃口大开,一连喝了两大碗,有点撑。吃过晚饭,他便在院子里散步消食。
  门外响起脚步声,张纮出现在门口,打量了孙策一眼,有些意外。
  “将军酒醒了?”
  孙策摸了摸鼻子,有点勉强地笑道:“怎么,我喝醉的消息传得这么快,先生都知道了?”
  张纮微微一笑。“将军是凤鸟之命,上动于天,但有举动,岂止宛城可知,整个天下都会震动。”
  孙策看了张纮片刻,“噗哧”一声笑了。张纮转身看看四周,吸了吸鼻子。“好香的味道,是袁夫人来了吗?我还没用晚餐,如果有剩的,给我来一点吧。”
  孙策眨眨眼睛,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张纮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洒脱,又或者,他这是故作洒脱?他冲着麋兰使了个眼色,麋兰会意,一边命人去取,一边笑道:“先生误会了,袁姊姊可没来,是我们东施效颦,正好请先生尝尝。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先生包涵。”
  “无妨,无妨,名师出高徒,仅闻这味道,就知道有七八分神韵了。说起来,我上次品尝袁夫人的手艺,还是三年前的事。将军,时间过得真快啊。”
  孙策也有些感慨。侍者端来晚饭,张纮也不客气,自行入座,呼呼啦啦的喝了两碗粥,放下筷子,擦了擦嘴,便算结束了。孙策看在眼里,很是惊讶。
  “先生吃饭一直这么快?”
  “以前不是,现在习惯了。事情多,能省点时间就省点。将军来的这些天,天天陪着饮宴,我也是苦不堪言。听说将军在宛市喝醉了,我可是窃喜得很。”
  孙策打量着张纮憔悴的面庞,心中涌起一丝歉意。张纮不是那种热衷仕途的人,否则他早就出仕了,不必等到自己去请。这样一个人就算施政方略可能有些守旧,却不太可能因为利益关系而故意放纵,对他们来说,义利之辨不言自明,怀疑他循私枉法无异于污辱他的人格。
  孙策原本沉重阴暗的心情明朗了不少。“先生,我到宛市可不仅仅是喝酒,还听到了不少消息,其中不乏对先生不利的。”
  “我知道,所以我赶来听听。平时听到的多是谀辞,可没什么人会当面直言。”张纮叹了一口气,苦笑道:“将军,我有时候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南阳是帝乡,虽说民风豪奢,但南阳人也骄傲惯了,很少有人会对官员如此恭敬。现在则不然,即便豪富之家也是见官三分笑,逢吏貌必恭。将军,这是你期盼的盛世吗?”
  孙策眉梢微颤。他打量了张纮两眼,笑了一声,欲言又止,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张纮。他不希望看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这样的事,不希望豪强横行乡里,兼并土地,与朝廷争人力、物力,制造离心力,但他希望看到所有人都畏官如虎吗?有经济实力的人尚且如此,那普通百姓又拿什么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一个万马齐喑的盛世,不是他想要的盛世,也不是真正的盛世。
  孙策沉吟了片刻。“先生,我听说太守府每日高朋满座,门槛都换了好几条,先生那里也是如此吗?”
  “差不多吧。”
  “那普通百姓还有机会一窥先生容颜吗?”
  “比较难。”张纮淡淡地说道:“如果我敞开大门,来者不拒,那我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我不仅是将军的长史,还将是南阳太守、宛令,说不定还要兼任这治城的城门都尉。只要是有权的,能管辖到一部分人的职务,都有可能落到我的身上。”
  “这么说,将军只接待那些大商人,比如宛城吴、湖阳樊之类?”
  “是的,他们是债主,是他们借出大量的钱财帮将军击败了袁绍,将来还要靠他们帮将军对抗朝廷。”
  “对抗朝廷?”孙策歪了歪嘴,一丝笑意从嘴角绽放。“先生,你打算如何依靠他们对抗朝廷?”
  尹姁送来了茶,张纮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将军,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具体的办法,但朝廷为了从丝帛贸易中得利,不惜让普通百姓衣不蔽体,我很反感。我打算减少对关中的布匹供应,但中小商户太多,无法统一行动,只有让他们知难而退,生意集中到几个人的手上,我才能居中调度。”
  孙策喝着茶,静静地等着。
  “将军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实力一般的中小商户宁愿去关中做生意,也不愿意在本地经销?虽说荆州布价低,也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新衣的。”
  “为什么?”
  “因为关中布匹价格高,有利可图。本地百姓大部分刚刚温饱,还不知道将来能否如此,就算手上有钱也不敢用,要存着以备不测。至于那些刚从关中、洛阳迁来的百姓,就更不敢将有限的收入用于添置新衣了。我查了一下,他们很多人都在工坊做工,因为做工的人太多,佣工的价格一降再降,幅度超过布匹价格的下降。”
  张纮一声长叹。“将军有所不知,南阳这两年的赋税增涨很快,几乎每年增涨两到三成,赋税增加是好事,可是增加的问题却也让人应对不及。就拿宛市来说,以前只有不到千户,现在已经超过两千,商户倍增,市吏数量不足,每个人都要承担更多的事物,俸禄却不增,难免有人不满,中饱私囊的现象屡禁不止,查得严了,很多老吏宁可去职,人手更不足。查得松了,吏治败坏,一发不可收拾。将军,我们现在也是焦头烂额啊。南阳如此,南郡、江夏的情况只会更严峻,论治民理政,李通、文聘不如阎象远矣。有空你问问杜畿,看他怎么说。将军,我总觉得自己就像一头老牛,力不从心。”
  看着一脸无奈,甚至有些沮丧的张纮,孙策点了点头。他知道问题所在了。张纮当年曾提醒郭嘉,法家凡事务求控制的做法难以实现,他现在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经济快速增涨,尤其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对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那一套管理办法跟不上了,通晓政务的官吏数量不足,已经开始拖后腿。
  政务堂的建立刻不容缓。
第1566章
筹建政务堂
  “不是先生老了,先生刚逾不惑,正当壮年,岂能言老,只是变化太快,有些措手不及罢了。”
  “是么?”张纮打量着孙策,将信将疑。“将军……有所预料?”
  孙策笑笑。“我有准备,但是也没想到这么快。”他当然知道工商业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潜在危险,只是他一来没有真正的行政经验,不知道经济危机的酝酿过程有多长,初期又会有什么征兆;二来忙于作战,根本没时间考虑这些问题,总觉得刚开始发展,正是快马加鞭的时候,没必要太过担心。
  他忘了一件事,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一点点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时,最有机会从中受益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实力更强的既有利益获得者。正如原始社会解体了,成为奴隶主的绝对不是会普通氏族成员,而是已经占据高位的氏族部落头领一样,当他在南阳推行新政,振兴工商时,从中受益最大的也不会是普通百姓,而是他一心要打击的世家豪强。
  襄阳蔡家就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当时蔡家还只是襄阳首富,现在大概已经是荆州首富了。不过没关系,蔡家再强,命运也掌握在他手上。张纮不是说了么,南阳的世家现在见官三分笑,逢吏貌必恭,乖得很,所谓宛城吴、新野邓什么的,也不过是张纮手里的几把刀,想用谁就用谁,想毁了谁就毁了谁。
  “荆州的上计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
  “月底吧,八月上计,到太守府要月底,今年事务多,甚至可能延期到九月上旬。”
  “工坊、商户都在上计范围内吗?”
  “在的,用工、产量都会进行统计。”
  “普通百姓呢?都统计什么内容?”
  “这个是难点。如果已经落籍,那自然在统计范围以内,户口、年龄、家产,概不例外。可若是流民,还没有落籍,那就没办法处理了。他们可能今天在宛城,明天就到了棘阳,如果统计,必然重复。如果不统计,又明显是个遗漏。袁绍南侵,河南百姓南下的可不少。”
  “这都是问题,只靠以前那一套是不行的,要想办法解决。人手不足,就招募掾吏,那么多读书人,找几个愿意为吏的应该不难吧。”
  张纮有些难色。“愿意做官的不少,愿意为吏的不多。况且他们虽然读过书,却不通吏事,至少要学个一年半载的。”
  “这个简单啊。”孙策笑了。“首先,要求不要太高,能识文断字就行,不需要太高的学问,这样的人不仅南阳容易找,各县也没什么难度。其次,你考虑一下,主要是哪些职位缺人,然后找精通这些职位吏事的老吏授课,集中讲解必要的技能,十天半月也就够了,立刻就能上岗。现在开始操办的话,年底就能见到效果。”
  “以吏为师?”张纮眉头微蹙。
  孙策早有准备。不管张纮是否激进,对朝廷的态度如何,他毕竟是名士,是精通儒家经典,也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名士。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行法治的重要标志,向来为儒家诟病。让他主动行秦法,从思想上就有抵触情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