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6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5/1332

  “在确保冀州安全之前,我不会渡河作战,更不会与孙策发生正面冲突。”
  “还有呢?”
  “将公孙瓒调离幽州。”
  “还有吗?”
  袁谭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沉默了良久。“还有一个条件,想必我不说,姑父也清楚,但我不知道朝廷能不能认可。”
  杨彪冷笑一声:“原来你还知道这些都需要朝廷的认可?”
  “当然,毕竟这件事涉及到孙策,朝廷如果不敢与孙策发生冲突,一意委曲求全,我也无可奈何。”
第1574章
忽悠
  杨彪沉默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情绪在翻涌,直欲喷薄而出,却又被理智牢牢锁住,只能憋在心里。他紧紧的咬着嘴唇,胡须在夜风中瑟瑟发抖,连整个身体都在颤抖。
  他知道袁谭的要求是什么,但让他难受的却不是这个条件,而是袁谭不经意露出的对朝廷的不屑。这件事是需要朝廷认可的,其他的事根本不需要朝廷认可,朝廷同意我要办,不同意我也要办。很显然,袁谭称臣只是策略,只是迫于形势的选择,一旦他稳住了冀州,他会和孙策一样选择割据一方。朝廷的条件对他有利,他就接受,对他不利,他根本不予考虑。
  袁谭只能成为朝廷的盟友,而且只是暂时的。
  刚刚战败,只有一州在手的袁谭都不肯向朝廷臣服,孙策又怎么可能听朝廷的号令?袁谭要求朝廷否决孙策对袁绍的指控,那孙策能答应吗?
  “显思,虽说我无权做最后决定,但我认为朝廷不可能接受这个要求。”
  袁谭反问道:“朝廷不愿接受,还是不敢接受?”
  “这个……”杨彪一声长叹。“显思,不愿接受也好,不敢接受也罢,这有区别吗?”
  袁谭拱拱手,神情恭敬。“当然有区别。姑父,朝廷放弃了洛阳,迁都关中,想来有再受命之意。既然如此,所谓正朔不过是优势之一,而不是理所当然。承认这一点,也许尊严扫地,至少有勇气面对现实,或许能知耻而后勇。不承认这一点也改变不了事实,只能自欺欺人。我宁愿与勇者结盟,哪怕将来对阵沙场,也不愿意与自欺欺人者为伍,以免被他连累。”
  杨彪品味着袁谭的话,虽然觉得很刺耳,却不得不承认袁谭所言有一定道理。
  “先父以诏书行事,这是事实,袁家有意鼎立新朝,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就算我向朝廷臣服,朝廷就能忘过记功吗?我要求朝廷否定孙策的指控,并非请求朝廷的宽囿,只是想稳住文武之心,也有一个和朝廷结盟的余地。如果朝廷认定先父矫诏,我身为逆臣之子还能掌控冀州,还能和朝廷结盟吗?所以,这个条件是我们结盟的前提,若朝廷不同意,结盟就无从谈起。”
  “好计谋。”杨彪微微颌首。“显思,这是谁的妙计?稳健老辣,让人无以反驳。”
  袁谭微微一笑。“姑父过奖了。我麾下虽然没有姑父这样的大臣,谋士还有是几个的,且形势并不复杂,即使我资质愚笨也能说出大概。长安人才济济,我想早就应该分析得一清二楚了吧。姑父,朝廷究竟是什么计划,能不能透露一二?”
  杨彪轻笑一声:“显思,既然你都说了,你不可能真正臣服,只能做盟友,那朝廷的计划又怎么能告诉你呢?你还是想想,如果朝廷不接受你的条件,你该如何生存下去吧。”
  袁谭转身看向远处的袁权和袁夫人,淡淡地说道:“姑父,朝廷不接受我的条件,我就去和孙策谈。叔父之死与先父有莫大关系,我想从妹此来绝不仅仅是祭拜先父。反正都是权宜之计,向谁称臣有什么区别?说实话,如果不是孙策实力太强,我真没兴趣和朝廷结盟。割肉饲虎,智者不为。”
  袁谭笑了笑,又道:“姑父想必也知道,我与孙策亦敌亦友,我们麾下的谋士亦多有瓜葛,如果和他结盟,我的阻力要小得多。”
  杨彪无语,苦笑不已。他打量着袁谭,有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袁谭不仅比袁绍年轻,而且比袁绍更踏实。也许是有被俘的经历,他身上看不到袁绍的傲气,但锋芒内敛,如宝刀藏于鞘中,更令人不安。如果让他度过危机,他的危险不亚于孙策。朝廷与他结盟,会不会是与虎谋皮?
  “姑父,你考虑一下?”袁谭指了指不远处的袁夫人和袁权,示意要去和袁权谈谈。杨彪嘴角抽了抽,故作不屑,甩甩袖子。“你去吧,看看孙策给你带来了什么条件,正好参详参详。”
  袁谭笑着拱拱手,向后退了两步,这才转身离开。他走到袁夫人和袁权面前,拱手施礼。“姑母,这黄泽风光如何?”
  “很安静,很不错。”
  “姑母亏得是先来冀州,如果是先去了豫州,就看不上这黄泽了。冀州风光虽好,终究不如豫州,尤其是葛陂被阿权经营得美仑美奂,宜居宜聚,姑母可得多住几天。”
  “是吗?”袁夫人拍拍袁权的手,笑道:“怎么没听你说起过?你这孩子,可真是沉得住气。”
  “姑母别听兄长说,他刚忽悠完姑父,又来忽悠你了。”
  袁夫人一头雾水,像小姑娘似的睁大了眼睛。“忽悠?什么意思?”
  袁权恍然,捂着嘴笑了起来。“与姑母说得开心,一时把吴地方言说出来了。这是吴会一带方言,就是……嗯,我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代替,大概就是骗的意思吧。”
  “你看看,哪有这么说兄长的。”袁夫人忍俊不禁。“不过这词倒是形象,我看你姑父已经被他忽悠得站立不稳了,得过去看看,你们俩先说着。好好说话,可不准吵架。”
  袁权道:“姑母放心,我现在是客,可不敢放肆。”
  袁夫人叹了一口气,摇摇头,向杨彪走去。袁权躬身送袁夫人远去,回过头瞅了袁谭一眼,撇了撇嘴。“兄长如今可是英气内敛,重剑无锋了,我有些后悔了。”
  袁谭苦笑。“妹妹不必取笑我,我现在是焦头烂额,早知会是这个结果,不如在平舆养老,安度余生。”
  袁权不置可否,看着远处的袁夫人和杨彪。两人肩并肩,手挽手,沿着小道慢慢地走着。杨彪微躬着背,说不出的颓丧。
  袁谭把刚才和杨彪说的话简单复述了一遍,最后说道:“妹妹觉得如何?”
  袁权淡淡地说道:“我哪里懂这些,你身边有那么多谋士,与他们商量便是了,我是女子,只关心相夫教子,闲来无事便和闺中蜜友说说闲话,找点事做消遣消遣。”
  “妹妹做的事如果只是消遣,那天下就没什么大事可言了。”袁谭自嘲道:“听妹妹这意思,你莫不是来谈生意的?”
  “算是吧。”袁权收回目光,瞅了袁谭一眼。“我受人之托,来冀州接一些人回豫州,还望兄长能予以配合。”
  “如果我不配合呢?”
  “我相信你会的。”袁权笑笑。“你是个聪明人。”
第1575章
无事即福
  袁谭苦笑,一声长叹,意甚怏怏。
  袁权嘴角微挑,既有几分得意,又有几分不屑。“兄长大可不必在我面前掩饰,否则我会觉得这是对拙夫的污辱。如果你真这么无能,送你回来干什么,就为了那三千金?兄长,就算拙夫不知恩图报,也不能容忍你如此羞辱吧?”
  袁谭连连摇手,哭笑不得。“妹妹,你可千万别这么说,再说我就直接跳黄泽算了。”他拍拍额头。“既然如此,那你说说,我有什么好处?”
  “相安无事。”
  “还有呢?”
  “兄长,你不要贪心不足。”袁权笑道:“你应该清楚,如果拙夫倾力北进,你支撑不了多久。相安无事,让你有时间安内攘外,整顿河北,然后堂堂正正的一战,这就是拙夫最大的善意。当然,青州会一直绷着,让显奕无暇与你争权,至于其他的就要你自己处理了。如果连那些人都摆不平,你还是回平舆做客吧,我给你在葛陂留一个小院。”
  袁谭沉吟片刻,又道:“你和姑父、姑母说过这些吗?”
  “没有。”袁权转身看向远处。“姑父一心想做大汉的忠臣,延续刘氏天下,姑母则一心希望你能重振旗鼓,建立袁氏新朝,他们哪会听我的。这些话,我只和你说,你心里有数就行。老一辈的恩怨情仇,该报的也差不多报了,只剩一个曹操,也是迟早的事。接下来,你们几个各施手段,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好。”袁谭用力的点点头。“一言为定,我不反对你接走那些人,但如何做,还要你自己想办法。”
  “你放心吧,我不为难你。说不定,我倒能顺手帮你解决点麻烦。为了救下田元皓,你可把郭公则得罪狠了,趁这个机会缓和一下吧。郭公则虽然私心甚重,在颍川人中尚有威望,你要想扶持颍川系,与冀州系保持平衡,还需要他的帮助。”
  袁谭苦笑,无奈地点点头。他心中明镜也似,袁权此来,肯定是奉了孙策之命,借着吊祭名义行事,传递一些孙策只能和他说的话。所谓相安无事,并不是孙策关照他,而是这个结果对孙策更有利。战后复盘,他就觉得孙策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听到袁权说出“相安无事”四个字,心里就更加肯定了。
  至于给他机会与郭图缓和关系,也不是纯粹为他着想。郭图是老臣,又倚仗拥立之功,一心想独揽大权,这并不是他期望的结果。但他现在又不能和郭图决裂,他还需要郭图帮他稳住局面,给冀州系增加压力,让他有时间真正掌握权力,消化袁绍留下的遗产。
  两人随即又商量了一些细节,讨价还价,在所难免。
  ……
  八月十四,袁谭一行到达邺城,杨彪以亲友的身份祭拜了漳水侧的袁绍墓,又在袁谭的陪同下观看了邺城附近的几个工坊,和郭图、沮授等重要的文臣武将见了面,了解冀州的情况。
  大儒郑玄就在邺城,故北海相孔融也在,杨彪也以私人身份拜访。孔融是杨家故吏,他是杨彪的父亲杨赐任司徒时辟召的司徒掾,和杨彪早就相识、禀性相投。董卓乱政时他们都是反对派,互相声援,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情谊。这一次在邺城再会,感慨良多。
  几乎没什么犹豫,孔融就接受了杨彪的建议,收拾行装,起程去长安。与他同行的还有祢衡。袁谭没有拦着,设宴为他们饯行,还送了一笔丰厚的程仪。他对这两个人都没什么好感,一是名不副实,夸夸其谈,而且嘴特别臭,搞得人人侧目,影响团结;二是这两人都是袁熙引荐的,在邺城到处为袁熙说好话,对他并不友好。
  但是对于郑玄,袁谭坚决不同意他离境。他采用了软硬两手,软的一手是为邺城设立学堂,请郑玄为祭酒,登堂开讲,并承诺为他著书注经提供人财协助,仿蔡邕例,又征召他的弟子为官,其中尤以崔琰为最,出任车骑将军府长史,其他几个弟子如国渊、许慈等也分别各随所好授予官职,县令长不乏其人。
  杨彪忙于拜访冀州名流、贤士的时候,袁权也没闲着,她拜见了郭图妻李氏,转达了郭嘉妻钟夫人的问候,并奉上丰厚的礼物。在此之前,李氏对郭嘉夫妻都没正眼看,可是时移事迁,如今郭嘉成了孙策身边的心腹,钟夫人也成了袁权的闺蜜,她自然不能再掉以轻心,拉着袁权拉起了家常,了解颍川的情况。
  官渡之战后,孙策对颍川世家进行清洗,郭家也不例外。郭图早就将家人迁到了邺城,人员没有伤亡,只是家里的产业都被没收了。不过袁权向李氏保证,这只是公事公办,郭家的损失已经用其他的方式补偿,暂时由钟夫人保管、经营,获利甚厚,只要李氏需要,钟夫人随时可以将这些产业以私人的名义逐步转到邺城,保证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李氏倒也不担心。事实上,郭图的生活一直很优渥,郭嘉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孝敬,各种新奇货物源源不断的送来。有了袁权的承诺,将来如果在冀州呆不下去,郭图大可以拂袖而去,回到颍川养老,做个富家翁。
  袁权随即提出了自己的来意:接辛氏族人离开邺城。
  李氏将袁权的要求转告给郭图。郭图权衡了一番之后,找到了袁谭。袁谭心知肚明,嘴上却再三推辞,直到郭图说,孙策这么做自有其险恶用心,他愿意花代价来接辛氏族人,不管成不成,辛氏兄弟都会感激他,如果因为你的反对而不成,辛氏兄弟就会恨你。不仅辛氏兄弟恨你,荀攸也会恨你——荀攸的姑姑嫁入辛家,生有一子辛韬,现在也在邺城。与其如此,你不如接受孙策的要求,而且要做得比他还到位,礼送辛氏族人离开邺城,留个善缘。
  袁谭很勉强地答应了,算是给郭图一个面子,化解两人之前的尴尬。
  经过一番运作,袁权见到了辛毗的家人,其中包括辛毗五岁的女儿辛宪英和四岁的儿子辛敞。辛毗离开邺城时,辛敞还在娘胎里,出生之后就没见过辛毗,现在终于能离开邺城,一家团聚,他们都非常开心。袁权对辛宪英最为欣赏,从这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数日后,杨彪再次起程,赶往兖州。
  袁权带着辛氏族人相随。刚过黄河,还没进濮阳城,袁权便安排人将消息用快马送往南阳。
第1576章
睁眼看世界
  八月的宛城热闹无比。
  先是周瑜大婚,整个宛城都为之骚动。不仅双方父母赶来参加婚礼,孙策也亲自从汝南赶来庆贺,荆州文武只要能抽得出时间的都赶来祝贺。周瑜是镇南将军,荆州地区的最高将领,英俊儒雅,少年得志,自不必说,蔡琰是南阳幼稚园祭酒,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女子特有的温柔和耐心,因材施教,成绩斐然,几乎每一个幼稚园学生都对她赞不绝口,每一家有小儿的都希望能将孩子送到幼稚园,由她亲自启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