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1332

  蔡邕显然很生气,最后不忘刺孙策一句。
  孙策却没心思和他呕气。他暗自盘算着时间。历史上,董卓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王允此刻又与吕布来往密切,应该是已经合谋刺董,这时候建议董卓派手下最能打的将领徐荣和牛辅率领五万精锐分道夹击南阳,很可能目的并不是逼袁术就范,而是调虎离山。
  当然,这并不代表袁术没有危机,只要董卓活一天,王允能否像历史上一样翻盘就是未知数,而两路大军进逼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如果不能挡住徐荣和牛辅,让这五万西凉兵进入南阳,南阳失守几乎是必然的事。
  别说是他,就算是老爹孙坚面对徐荣、牛辅和五万西凉兵,一样要跪。
  怎么才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孙策侧着身子,附在周瑜耳边,把蔡瑁刚刚从曹操那儿刺探来的消息说了一遍。周瑜眉头轻蹙。“可信吗?万一那些骑兵并没有离开南阳,而是在附近游荡呢?”
  “不管是真是假,总之都不什么好事,我们必须尽快发起攻击,拿下宛城。”
  周瑜点点头,突然眼光一瞥,连忙拱了拱孙策。孙策一转头,正好看到蔡邕愤怒的眼神。他赶了那么远的路,睡眠严重不足,眼睛里全是血丝,突然被他这么一瞪,还真有些吓人。
  “先生说完了?”孙策慢慢坐直了身子,面不红,心不跳,没有一点不好意思的自觉。
  “长者在座,你倾身私语,难道是对我所说的不屑一听吗?”
  孙策哭笑不得。这老书生来劲了是吧,处处针对我?你说些什么啊,不就是说王允的不是吗。我算是看明白了,王允把你赶出长安,可能就是嫌你话太多。后来杀了你,也是怕你乱写一气。
  “先生,我和王子师没见过面,也不知道他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无从评价。先生的义愤,恕我不能感同身受。不过,我劝先生不必如此激动,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功过留与后人说。先生还是保重身体,你可别忘了,你毕生最重要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呢。”
  蔡邕迟疑了起来,眼神疑惑。“你知道我毕生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
  孙策笑了,站起身,搓搓手。“先生,我有一个建议,如果先生觉得可取,那就请后将军去安排。如果先生觉得不可取,就当我胡说八道,如何?”
  “什么建议,说来听听。”袁术又一次抢话。蔡邕眼珠转了转,又没反对。
  “天下大乱,关中不用说,已经被西凉羌胡占据,不是读书之地。关东也好不到哪儿去,青徐大战在即,陈留是必争之地,你想回家也未必能行。后将军战南阳,就是想平定天下,重致太平,不过看这形势,恐怕不是三年五载就能解决的。不过有我们这些武夫守南阳,荆州还是很太平的,你举家迁往南郡也行,客居也行,可以闭门著书,也可以开馆讲学。一切费用,你都不用担心,自然会有人赞助。如果没人赞助,我包了。到时候你给我美言几句就行,哈哈哈,我孙家虽然出身卑微,总比曹操那个阉竖遗丑强一点吧。”
  蔡邕的眼角跳了跳,没吭声。他想说孙策不能和曹操比,可是在袁术面前,他这么说和找打没什么区别。袁术可不是什么知书达理的人,惹恼了他,当场翻脸是完全可能的事。他避实就虚,打断了孙策。
  “你还没说,我毕生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呢。”
  孙策笑得更加狡黠。“先生,你这使命是什么,我就不直说了,但是我可以保证两点:第一,笔墨纸砚,我给你提供最好的,将来你写完了,我帮你传播天下,流芳千古。第二,如果有机会,我可以亲自杀奔长安,不仅将你自己私人收藏的书籍带回来,还要将王子师抢救的那些兰台秘书带回去,供你参考。先生,我说得够明白了吗?”
  蔡邕又惊又喜,离席而起,两步跨到孙策面前,紧紧地据住孙策的手。“此……此言当真?”
  见蔡邕前倨而后恭,袁术一脸茫然,看看蔡邕,又看看孙策。“伯符,你在说什么?”
  阎象摇摇头,哭笑不得。“这孙郎,还真是有些门道。”
第0153章
我有一计
  蔡邕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当然是著史。
  蔡邕是诗赋大家,被人称为汉赋的殿军。他是书法家,飞白书被评为神品。他是音乐家,焦尾琴是文人雅士喜闻乐道的故事。他的经学水平一流,曾批定五经,刻熹平石碑,传抄天下。
  但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是著史。他已经为此准备了很多年,《独断》就是为作史写的一部分札记,是后世研究汉史不可或缺的资料。流放朔方之前,他就写好了十志。如果不是他被王允杀掉,《后汉书》根本不需要等到两百年后由范晔来完成,成为前四史最后完稿的一部。
  立德立功立言,对于蔡邕来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立言。立言不是写几首诗就能立言的,那都是小道,不值一提,能让他立言的除了注经就是写一部史书,特别是一个朝代的完整历史。某种程度上来说,著史甚至比注经更接近立言的目标。注经的人很多,但史书通常只会留下一部。
  所以太史公司马迁宁愿受腐刑也要完成《史记》,而蔡邕被杀前也表示愿意接受断足的刑罚,只求让他留下性命,完成汉史的写作。
  孙策说,我提供给你最好的笔墨纸砚,我为你夺回藏书,还包括王允带到长安的朝廷档案,除了写史还能有什么用处?这是蔡邕的梦想,一听到孙策这句话,他就无法矜持了。何况孙策说得没错,天下大乱,著史又是一项大工程,非十年之功不能完成,不仅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还要有充足的财力供应。长安、陈留都不行,襄阳才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方。
  消除了蔡邕的心防,孙策接着询问长安的情况,特别是董卓身边有哪些文臣武将,徐荣、牛辅手下有哪些将领和谋士,有多少人,现在的位置在哪里,他们的粮草由哪里供应,一一问清。蔡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又主动要求进城劝降曹操,避免袁术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增。
  孙策知道蔡邕书生气又犯了,就算曹操和他关系很好,但曹操为袁绍出力,一旦蔡邕进了城,曹操知道袁术面临内忧外患,肯定会死守宛城,拖死袁术,才不投降呢。
  孙策给袁术连使眼色。袁术还不太明白,阎象却明白了孙策的意思,连忙起身阻止。
  “先生一路辛苦,还是先休息吧,保重身体为要。”
  不说还罢,阎象这么一说,蔡邕立刻觉得浑身酸软,也没心思去看曹操了,出营去休息。
  大帐里又恢复了死寂,比蔡邕来之前还要寂静。心腹之患未解,强敌又至,怎么看,袁术都没什么活路可言。当此危机之际,阎象也没心思和周瑜较劲了,对袁术恳切地说道:“将军,事不宜迟,还是退守襄阳吧。抢在徐荣赶到之前,加强襄阳城防,至少可以保南郡、江夏不失,收拾江南,还有一战之力。”
  袁术斜靠在案上,将指关节扳得啪啪响,眼神一会儿凶狠一会儿沮丧。他想了好久,摇摇头。“元图,退守襄阳是老成之计,但就这么放弃南阳太可惜了。南阳富庶,人口众多,又有铁官,一旦落入徐荣之手,我们就很难再夺回来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言放弃。”
  阎象劝道:“将军,南阳的确很重要,一旦丢了南阳,不仅我们无法北上,关东诸侯也无法西进。如果牛辅再攻取洛阳,形势很可能又会恢复到去年的模样。可是我们守不住啊,曹操摆明了要死守宛城,我们如果全力攻击,就算攻破了宛城,宛城被打残了,也无法坚守。我军攻打庄园已经与诸家结仇,他们也不可能支持我们。没有他们的支持,那些新降的士卒能用吗?”
  袁术苦笑,转头看向周瑜。“公瑾,你说呢?”
  周瑜沉吟不语。他不同意阎象的意见,也和孙策通过气,要坚守南阳,但如何坚守,眼下还没有商量,面对袁术的问计,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孙策见状,只得挺身而出。“将军所言甚是,元功先生说的是老成之计,将军应该派人加强襄阳的城防,做最坏的准备。”
  阎象垂着眼皮不说话,脸色却缓和了些。他对周瑜、孙策印象一直不好,觉得这两人少不经事,乱出主意,但主要目标是周瑜而不是孙策。在他看来,孙策还不足以被他当作对手。现在孙策又改了称呼,尊称他为先生,建议袁术听他的建议,这让他很有面子。
  孙策话锋一转,又道:“可是南阳不能轻易放弃。”
  阎象霍然抬起头,瞪着孙策。“孙将军,内有曹操,外有徐荣、牛辅,怎么守?”
  “徐荣、牛辅还在几百里之外,什么时候到,谁也说不准。再说了,武关、鲁阳都是险关,只要防守得当,他们没那么容易进南阳。”
  阎象很不高兴,逼问道:“怎么才能防守得当?现在就这么多人马可用,你要攻宛城,就没更多的兵力守武关、鲁阳。你要分兵守武关、鲁阳,别说攻宛城,能不能挡住曹操的反击都说不定。”
  “先生稍安勿躁。”孙策摆摆手,说道:“我们可以分两步走,先派一部分工匠赶往武关、鲁阳,加强城防设施,做好接战准备。至于宛城,先生担心的不是那些新降的士卒不肯为我所用,担心他们临阵倒戈吗?我有一计,也许可以让这些人心甘情愿的为我们所用。”
  “哦,那我倒要听听。如果真能让这些士卒归心,为我所用,我就支持你的建议。”
  孙策笑了。阎象有些傲气,不太看得起他,但阎象是袁术手下不多的谋士之一,有见识,不是冯方那些庸人可比。与他协调好关系,对将来的合作非常重要。
  “将军,先生,那些将士为何支持那些世家?是血脉相连,还是有姻亲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阎象眉毛微挑,眯起了眼睛,双眸闪烁,沉思良久,嘴角露出一丝浅笑。“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将那些世家的土地……分给他们?”
  孙策由衷的躬身一拜。“先生智慧如渊,佩服,佩服。”
  袁术翻着大眼,莫名其妙。阎象笑了,转身对袁术解释道:“这倒是个应急之法。将军,孙郎的意思是说这些将士原本与世家并无瓜葛,只因家贫失田,无以立身,依附世家无非是为求一口饭吃。现在这些世家龟缩在城里,庄园被我军击破,土地也为将军所有,如果将军能将这此家的土地分给他们,让他们重新成为自食其力的编户齐民,他们自然会……”
  阎象话还没说完,袁术就恍然大悟,拍案大叫。“对啊,这些人原本就是编户,他们成为部曲并非自愿,只是迫不得已。我要是将土地还给他们,他们凭什么不支持我?”
  阎象连连点头。“将军所言甚是,就算有人恪守君臣之义,愿为故主尽忠,也是极少数。更多的人会感激将军重生之义,支持将军。”
  袁术一跃而起,大叫道:“那还等什么?立刻去办啊。哈哈,曹孟德,让你守城,乃公挖了你的根基,看你还怎么守。”
第0154章
巨型抛石机
  土地兼并是东汉胎里带的顽疾,当然不能说世家、豪强的土地都是强买强卖来的,那肯定不是事实,但普通百姓出售自己的土地基本是被迫的。没有人无缘无故的不做自由民,心甘情愿的成为别人家的部曲。
  部曲,某种程度上就是奴婢。不仅要卖力,有时候还要卖命。
  农民失去土地大多是因此破产,小农经济特有的脆弱性,风调雨顺的时候还能勉强混个温饱,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甚至生一场病,都有可能变成赤贫。东汉儒学昌盛,孝道深入人心,厚葬的风气从贵族向普通百姓延伸,死人也成了不可承受的负担。为了一个孝名,出售土地往往成为小民最后的选择。
  儒家的礼可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遵守的,得有那物力、财力才行。虽说孔夫子本人说孝顺在心,可他也不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吗,没有羊的礼是很难得到认可的。
  袁术也是世家出身,阎象籍贯扶风,算不上世家,最多只能算小豪强,换作平时,让他们把自家土地分给别人,他们是坚决不会同意的。可是现在情况危急,袁术恨透了那些背叛的南阳世家,迫切需要那些士卒的效忠,分的又不是他们自己的土地,难度就小得多了。孙策一提,阎象立刻赞成,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了几条理由。
  当然,授田也不是登高一呼就行的,最近俘虏的士卒成份复杂,有的人是失地农民,有的人却是不愿意耕地的游侠儿,有的则是世家的远支,要区别对待,但这些事不需要孙策去处理,阎象绰绰有余。孙策这时候提出这个建议就是想做个试探,并不想暴露自己。南阳可不是襄阳,这里的世家也不是蒯家、习家可比,帝乡的称号可不是闹着玩的,这种得罪人的事还是让袁术那个二货冲在前面。
  诸将攻打庄园俘虏的士卒几乎都收在自己的营中,壮大自己的实力,孙策营里人数有限。考虑到忠诚度堪忧,孙策在精选士卒的过程中就有意忽略了那些失地农民,只选想搏富贵的游侠儿。当各营将士为了争取一个授田的名额而大表忠心,不惜对曾经依附的世家、豪强大加控诉甚至诬蔑的时候,孙策可以陪着蔡邕悠闲地采风。
  蔡邕一边看一边摇头叹息世风日下,埋怨孙策这个主意出得太恶毒,有损阴德,将来会有报应。庞山民听了,忍不住和蔡邕争论,但是不论文才还是口才,他都不是蔡邕的对手,被蔡邕虐得体无完肤。
  孙策本人倒是很坦然。蔡邕都快六十的人了,读了一辈子的圣人经典,守孝三年,衣不解带,对礼的服膺已经深入骨髓,这样的人让他跟上自己的思路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他支持蔡邕著史,不等于他就对全盘接受蔡邕的观念,历史书同样如此,他对蔡邕的期望在于他的渊博,能留下更多的史料,却不能强求他拥有超出时代的史识。
  谁稀罕和你一个老头子纠缠啊,有这功夫,不如去和他女儿沟通沟通。看蔡邕这身体状况,他很怀疑蔡邕能不能完成全部写作,弄不好这事最后还要落在他女儿蔡琰身上。
  从各营转了一圈回来,孙策知道大事已定,袁术的兵力短缺暂时可以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分配兵力的问题。宛城是要攻的,他和周瑜肯定是主力,但真正的主力却不是他们,而是黄承彦。
  孙策没有回大帐,直接来到了辎重营。
  一群工匠正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什么,争论得很激烈,连孙策走近都没注意到。越过人群,孙策看到了更加激动的黄月英。她挥舞着手臂,大声疾呼。
  “没错,这台抛石机是很重,但是威力也更大。根据我的测算,只要能击中一弹,就能将城门击碎。即使是内城的城墙也足以动摇。不用多,只要三到四台,一天之内,我就可以将城墙打开一个缺口。”
  一个白发苍苍却精神矍烁的老工匠抬起双手,示意大家别吵。“小博士,我们不是不相信你的测算。不信你问问,我们所有人都相信你这台抛石机造出来绝对是攻城利器,没有一个人会怀疑。可是你想过没有,小博士,这台抛石机这么重,根本没法移动啊。就算用车,又有什么车能承受得起这样的重量?你要攻内城,又不能直接从城外攻击,那就必须先进大城,这么大的抛石机连城门都进不去啊。”
  “那就在城里组装,在城里试射。”
  “没问题,我们可以在城里组装,可以在城里试射,但是将军不同意啊。”老工匠一摊手。“小博士,你只要取得将军同意,我们立刻照办,行不行?”
  另一个身材壮实的中年工匠大声说道:“对,只要将军同意,我们立刻照办。将军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可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只要将军一声令下,就算冒着守城弩的攻击,我们也一定将这台抛石机装好。”
  “对,我们不怕死。”
  “就是,怕什么啊,万一战死了,将军也不会亏待我们的家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