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3/1332

  蔡珏在帐中听得清楚,有些狐疑地看着黄承彦。“马上就要中午了,还去比武、游水?”
  黄承彦抚着胡须,打量着蔡珏,含笑道:“夫人,你让他紧张了,激起了他的战意。我和他相识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到他有这样的反应。关心则乱,他对阿楚很是用心。”
  蔡珏莞尔,嘴角微挑,有几分掩饰不住的得意。
  ……
  张纮与郭嘉一起,结合军谋处的几个对经济比较有经验的军谋,根据孙策的建议,很快研究出了一个债务清还计划,只是在如何制作债劵遇到了麻烦,暂时无法施行。有人提出了防伪问题,如果只是一张纸,没有合适的防伪办法,伪造的债劵几乎是必然的事。就算将债劵的面额定得比较小,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差额也非常可观,肯定会有人进行冒险。
  在技术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张纮暂时搁置了发行债劵的计划,只是拟定了还款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所有的债务都将逐年归还,并支付百分之五的利息。这个利息当然不如经商获利丰厚,但没有风险,不受累,又有利可图,还是比较公平的。
  张纮将计划报与孙策,经过反复商讨,最后确定了一个草案。第二天,在访问洄湖的时候,孙策就当众宣布了这件事,并邀请出席的襄阳世家与张纮接洽,对草案进行商定,争取商量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方案出来。听了草案的内容,感受到孙策按计划还款的诚意,襄阳世家吃了定心丸,情绪稳定多了。
  接着,孙策又公布了印坊的工艺流程,从现在开始,只要有资金,任何人都可以开设印坊,但必须向各郡太守府注册登记,接受监督,并承接相关的官方订单。
  消息一出,最开心的就是各县纸坊的坊主。可想而知,一旦大量的印书坊开工,打破垄断,书价下降到普通百姓都能购买的地步,纸张的需求必然猛增,他们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为了筹集资金,扩大生产,不少人打起了债劵的心思,打算将手里的债权出售,换取资金,趁着冬闲之际招收工人,扩大生产。孙策的讲话刚刚结束,他们就开始寻找潜在的目标进行谈判了。
  借着这个机会,张纮公布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尤其是公布了一批需要重大资金投入的项目,邀请南郡、南阳的世家、工坊代表齐聚襄阳,召开会议,商讨税制改革的问题,寻找合作伙伴。
  此言一出,气氛更加热烈,纷纷围上来打听相关的细节,想从中分一杯羹。
  杨介见此情景,福至心灵,当即向孙策请示,希望承办这次会议。他可以负责所有客人的食宿,提供所需的物品,只有一个要求:此次会议要以洄湖命名。
  孙策欣然答应。
  作为嘉宾之首,离孙策只有咫尺之遥的蔡讽黯然神伤。如果不是自己托大,这些好处都将是蔡家的,现在全从眼前溜走了,名利双失。不仅最好的机会与他无缘,等杜畿赶到之后,他还将首先接受清查,名义上是大公无私,先从与孙策关系近的人查起,实际上就是要拿蔡家开刀,杀一儆百。
  虽然心里像黄莲一样苦,蔡讽却没有抵抗的勇气,蔡家印坊连夜开工,印出数百份邀请书,通过邮驿送往荆州各县。襄阳本地世家近水楼台,抢占先机,纷纷赶到鱼梁洲求见张纮,探听口风,寻求合作。
  张纮应接不暇。
  ……
  楼船在码头缓缓停住,下了锚,系紧缆绳,放下跳板。
  杜畿提着衣摆,快步下船,虽然跳板晃动,他的步伐却稳健异常。顾徽在案边等着,一眼就认出了杜畿,上前行礼,报上姓名和职务。
  “将军在哪里?”
  “在大帐里等候使君。”
  “引我去。”
  顾徽躬身领命,带着杜畿快步向大营走去。杜畿的步伐又快又急,顾徽有些跟不上,只得提起衣摆,一路小跑。杜畿看了他一眼,放慢了脚步。
  “你姓顾,又是吴郡人,莫不是与蔡伯喈弟子顾雍同族?”
  “顾雍是我从兄。”
  杜畿有点诧异。“你在将军身边多久了?”
  “两年有余。”
  “一直做文书?”
  “是的。”
  杜畿没再说什么,来到大营,进了中军,孙策正在帐前看郭武等人较技,见杜畿走来,他将手里的长矛交给郭武,招呼杜畿进帐。杜畿绕过郭武等人,走进大帐,说道:“将军居然还有心思演武,真上让人意外。我在路上就听到消息了,说襄阳热闹得很,不少人都在往这边赶。”
  “是热闹,不过和我没什么关系,子纲先生已经忙得不知道白天黑夜了。”孙策哈哈一笑,引杜畿入座。“看你走路带风,看来身体还好。多久没休息了,家人还好吗?”
  “多谢将军关心,我很好,家人也好。本该带来拜见将军,可是我走得匆忙,没来得及。我让他们先去吴县了,到时候再向将军致意。”
  “全部去了?”孙策有点惊讶。杜畿是刺史,虽然不算两千石,却是一方大吏,自然要将家属送到吴郡,但送人质并不需要全部送过去,只要有直系亲属就行。“你是忙不过来吧?”
  杜畿笑了,挠挠头。“将军召我来襄阳,我估计这段时间会比较忙,年前未必能结束,很难赶到吴县,所以就让他们一起去了。”
  孙策看着杜畿鬓边的几茎白发,皱了皱眉。“伯侯,我希望你做杜白虎,不希望你做杜白头。你刚刚而立之年就有白发,能坚持多久?要注意休息,不要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创业维艰,江南初定,大批流民和黄巾旧部到江南屯田,千头万绪,不能大意。不过将军也不用担心,现在已经稳定多了,我会清闲一些。”
  “清闲?”孙策才不信呢。他如果能清闲一些,又何至于将家人全部送到吴县去,这是打算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啊。这种态度是好的,但难以持久。“你刺史府的掾吏来了吗?”
  “来了。”
  “那好,你把他们都叫来,我听他们汇报,你在一旁听着。”孙策笑道:“我看看你都挑了一些什么样的人才。伯侯,刺史不仅有监察的责任,还有举荐贤才的责任,你如果身边没有几个得力助手,那就是失职。用一个不称职的人做刺史,那就是我的失职。如果你因为工作累出病来,以后谁还敢为我效力?”
  杜畿很尴尬,心里却是暖洋洋的。“这个……臣的确不算称职。”
  孙策摆摆手,让顾徽再跑一趟,去把杜畿的属下叫来。他这几年没和杜畿见过面,但他对杜畿的情况却不陌生。杜畿是个能吏,智勇双全,江南四郡能这么快稳住局面,他是有功之人。但他既不是儒生,又不是循吏,法家色彩比较浓,很容易被人当作酷吏,现在又领着两千兵,兼文兼武,荆南的读书人都不太喜欢他,不太愿意接受他的辟除。
  手下没有本地掾史配合,一是工作难开展,人生地不熟的,这个刺史不好做。二是所有的压力都背在一个人身上,工作压力非常大。也就是杜畿,换一个人,能不能坚持今天都不好说。
  “荆南四郡人才多么?”
  “人才是有,只是臣无识人之明。”杜畿叹了一口气,露出疲惫。
  “不是没有识人之明,是得罪了人吧?”
  “嗯,是臣不善为人处世,性格又急躁了些,与同僚相处不太愉快,辜负了将军的厚爱。”
  “都跟什么人发生过冲突?”
  杜畿涨红了脸,求饶地看着孙策。“将军,给臣留点退路吧。”
  孙策咧嘴一笑。“杜伯侯,你觉得你还有退路吗?关中,你是回不去了,做了四年荆州刺史,被你抄了家的豪强数不胜数,江夏黄氏都栽在你手里,你把荆州人也得罪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再想和他们拉拢关系,是不是有点迟了?不要想退路的事了,我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你只管往前走就行,只是不要急。”
  “喏。”杜畿大声应道:“多谢将军。”
  “至于那些人,他们有眼无珠,自绝前程,我又何必给他们退路?”
第1615章
毒舌虞翻
  有荀彧、刘巴的例子在前,孙策早就对所谓名士没有太多奢望。与其勉强弄来找别扭,坏了名声,不如放生。不过他也是不是圣人,做不到心无芥蒂,你看不起我,不肯为我所用,我也可以不用你。
  孙策让杜畿写一份名单。杜畿知道,这份名单到了孙策手里,那些人就算不倒霉,仕途也会受阻。他虽然也不喜欢这些人,却也不愿意做得太过份,所以他反复斟酌,只说了三个人的名字,都是志大才疏,眼空一切的无能之辈,就算没这件事,他们也很难在孙策麾下受到重用。
  孙策没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知道杜畿心里有顾忌,却没说什么。究竟是哪些人,他只要想知道,总可以查得到,但杜畿不肯睚眦必报,有君子之风,他不能勉强,免得坏了杜畿私德。
  孙策让诸葛亮记下名单,然后问起荆州的情况。说到政务,杜畿打开了话匣子。
  “将军,荆南虽然不如荆北富庶,但潜力不小,应该加以重视。长沙乃是鱼米之乡,盛产稻米,自不待说,零陵、桂阳、武陵也绝非穷乡僻壤,虽多丘陵,也有不少土地分散在山陵之间。山中多有木材,又有矿产,地图呢,快拿地图来,我指给将军看……”
  见杜畿说得兴奋,孙策不禁莞尔,这是一个能吏,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耿直汉子,不过要爱惜,不能让他英年早逝。整治完襄阳世家,应该让他休息一阵子了。
  诸葛亮取来地图,铺在案上,杜畿移到孙策对面,指图而说,膝盖不知不觉的向前移,碰到了孙策的膝盖犹不自知。他低着头,指着地图的郡县,口若悬河,人口、物产、道路,如数家珍,说到兴奋处,摘下头上的冠搁在一旁,几缕白发在一头油腻的头发中格外显眼。
  “桂阳南行,可直抵番禺。零陵南行,入漓江可入苍梧,入潭水可入郁林。武陵地方广大,与益州南部接壤,民风剽悍而质朴,威恩并用,可为精兵。若放任不任,则难免为敌所用,终至溃烂……”
  孙策连连点头。杜畿这几年带兵积累了不少经验,他在山地战上的能力完全不弱于专业的将领。将来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他也可以统兵上阵。
  正说着,顾徽带着杜畿的随行掾吏来了。杜畿为孙策介绍,这些人没有一个是知名人士,话也不说,看起来都和杜畿有几分相似。他们显然没料到孙策会接见他们,被顾徽叫来,还以为出了什么事,神情惊惧不安,一副等着挨批的模样。
  孙策请他们入座,吁寒问暖,询问各人的特长、家庭情况。得知他们大多出自单门寒族,有的人已经做了一辈子的小吏,不禁感慨。他对杜畿说,长史张纮在筹建政务堂,你可以推荐几个合适的人选到政务堂任教习,将他们一辈子的经验教给更多的年轻人。这些经验都是书上不写的,除了传授给子弟外,人死了就没了,现在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提升基层官吏的办事能力。
  杜畿表示赞成,当即就推荐了两个年龄较长的老吏。孙策让诸葛亮记下他们的名字,等会议结束,再领他们去见张纮。
  两个老吏感激涕零。他们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有一天成为政务堂的教习。师道尊严,这可是难得的荣光。他们先向杜畿拜谢,又再三向孙策表示感谢,高兴得语无伦次,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
  晚饭后,孙策请张纮、虞翻、郭嘉、周瑜等人来议事。
  刚刚完婚的庞统也列席参加,虽然他与荆州的事务没什么直接关系,可是作为孙策的心腹,他多了解一些情况不是坏事。他成亲之前就做好了搬家的准备,行李都打理好了,成亲第二天就搬到了楼船上,新妇张子夫与秦罗、尹姁作伴,闺蜜重逢,有说不完的话,有时候甚至顾不上庞统。庞统就住在孙策旁边的帐篷里,听到消息就来了,见了杜畿,份外亲热。他们都是入幕比较早的一批人,相识多年,但这两年却一直没机会碰面。庞统成亲,杜畿也是公务缠身,只派人送了礼物来,却没能亲自参加婚礼。此刻见面,自然要祝贺一番。
  没过一会儿,张纮也来了。一见杜畿,他就说道:“伯侯,你推荐的那两人不错,精通吏务,人又朴实,话虽不多,眼睛却很毒。你杜伯侯是白虎,他们是老狗,有他们看门守户,可以安卧矣。”
  杜畿笑道:“能让长史满意,我就心安了。”
  张纮看见了杜畿的白发,叹了一口气,拍拍杜畿的肩膀。“伯侯啊,你也要注意身体。将军的大业刚刚展开,正需要你这样的能吏,你才而立之年就白了头,我们压力很大。要不你来政事堂吧,你比我胜任祭酒。一个人纵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多教几个弟子出来才是正道。”
  杜畿笑着还礼。“多谢长史关心。有了长史主持的政事堂,我以后就不会这么累了。”
  “要想不累,不仅要看得开,放得下,还要注意养生。”郭嘉摇着羽扇,晃晃悠悠地走了进来,绕着杜畿转了半圈,微微一笑。“将军说得没错,的确有点虎气,没有你这样的白虎,镇不住那些荆蛮。”
  杜畿略作思索,就猜到了眼前这位是谁。“足下想必是军谋处郭祭酒吧?”
  郭嘉晃晃手里的羽扇。“如假包换。我跟你说啊,你若想强身健体,可以看看这蔡大家所注的《天下至道谈》,多加练习,必有奇效。咦,对了,你成亲了吗?有妻妾几人,可有子女?”
  杜畿有点尴尬。“成亲数年,尚未有子女。”
  “哦,那你可得抓紧了。”郭嘉收起笑容,上下打量了杜畿两眼。“是忙,还是……那个不行?如果是不行的话,那你更得练练了。”
  杜畿面红耳赤,不知如何作答。虞翻推帐而入,瞥了郭嘉一眼,说道:“郭祭酒,你怎么在这儿?你夫人到处找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3/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