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1332

  荀彧睁开了眼睛。“那要是陛下与胡女生了孩子,将来继位,大汉皇帝岂不成了胡种?”
  “你啊……”唐夫人为荀彧挽好头发,点点荀彧的鼻子。“神农氏姓什么?姓姜啊。什么是姜?羌女为姜,神农氏就是羌人。”
  荀彧坐直了身子,眉头紧皱。“谁说的?这不是诽谤圣人嘛。”
  唐夫人笑了。“好吧,我们不说羌人。那你说,荆州人是不是蛮夷,扬州人是不是蛮夷?荆州是荆蛮,扬州是百越,他们都是蛮夷吧?交州人就更不用说了。真要往上数啊,在孔圣人那个时候,如今的大汉十三州至少有一半是蛮夷,难道现在要把他们都赶出去?”
  荀彧无言以对,斜睨着唐夫人,哭笑不得。“夫人最近谈锋甚健,学问大涨啊。不知道最近都遇到了什么高人,读了哪些书,能不能让我也涨涨见识?”
  “书有很多,南阳郡学的文章我收了七八十篇,你想看,可以让你带回宫去慢慢看。不过,你要留下来吃晚饭,明天早上再进宫。”唐夫人扬扬眉,脸上泛起羞红。“你还有事没做呢。”
  荀彧恍然大悟,拍拍额头,笑着摇摇手。“是我忘了。不过我今天必须回宫,情况紧急,要尽快让联上知道,商量对策。你看,我马上就要走了……”
  “那就别说那么多废话,浪费时间了。”唐夫人提起衣摆,跨坐在荀彧腿上,双手抱着荀彧的脸,媚眼如丝。“我得了一本奇书,想和你一起探讨一下,你说可好?”
  荀彧哭笑不得。“夫人,什么样的书……”
  唐夫人靠了过来,用火热的唇将荀彧的嘴堵住,含糊不清的说了一个书名。
  ……
  尚书台。
  天子脚下生风,快步走入,当值的尚书卫觊等人连忙起身施礼。天子四下看了看。“令君还没来?”
  卫觊说道:“回禀陛下,令君还没来,要不要派人去请一下?”
  天子皱着眉,沉吟片刻。“算了,令君做事一向稳妥,既然未来,必然是有事耽搁了,催也没用。”说完,转身欲走,走了两步,又折了回来。“你是不是有个弟弟字仲道?”
  “正是,舍弟仲道,不过已经亡故数年,无缘得见天颜。”
  天子点了点头。“能有陈留蔡氏结婚姻,河东卫氏必有过人之处。你的书法精妙、文采风流,令弟想必也是俊秀,可惜天不假年。河东卫氏名门之后,诗书传家,除了你们兄弟之外,还有什么人才可以引荐给朕的,可以拟个名册来。”
  “唯!”卫觊大喜过望,连忙躬身致谢。天子点点头,又对其他尚书说道:“你们也一样,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但有人才,不必拘于门户、年资,朕必酌情擢用。”
  “唯!陛下英明,臣等恭领圣意。”尚书们纷纷行礼,感激涕零。
  天子点点头,转身出门,刚下台阶,便看到荀彧从远处走来,脚下生风。身后跟着两个侍卫,手里各提着一个书箱。天子站定,嘴角微挑。荀彧看到天子站在门口,连忙赶上几步,躬身行礼。天子笑道:“令君迟迟未归,归来又是满面春风,是找到什么好书了吗?”
  荀彧满面通红,神情窘迫。天子见状,心中疑惑,吸了吸鼻子。“什么味?令君今天做了些什么,体香这么浓烈?”
  荀彧想起书房里的那一幕,无地自容。这是他有生以来做过的最荒唐的一件事,既有些心慌,却又说不出的畅快,就像他早就想这么做却一直不敢,今天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一样。他来得匆忙,没能再次沐浴清洁,现在被天子闻出有异,顿时心虚。“呃……来迟了,刚才跑得有点急。”
  “哦,是这样啊。”天子皱了皱眉,没有再问。“究竟是什么事?你以往可都是晚饭前回宫的,今天快到子时了,我到尚书台来了几次都没见到你。”
  “陛下有事找我?”
  “你跟我来吧。”天子使了个眼色,示意荀彧跟着他走。荀彧连忙跟上。两人一前一后,离开尚书台,向寝宫方向走去。走了几步,天子抬起头,眼神一扫,紧跟着的王越会意,放慢脚步,向后退了一步,拉开了距离。走在前面的史阿也下意识的加快脚步,赶到前面去了。荀彧一看,知道天子有要紧话,连忙赶上半步,几乎与天子并肩。
  “卫觊有个弟弟,是蔡邕女儿蔡琰的前夫?”
  “是的。”
  “蔡琰为什么离开了卫家,回了陈留?”
  “夫亡,无子。”
  “就这个原因?”
  “应该是。”荀彧问道:“陛下听到了什么了吗?”
  “这倒没有,我就是觉得奇怪,以陈留蔡家的门户,与河东卫氏结亲也算是屈尊了,怎么合而复散。可惜了蔡邕父女这样的大才,没有为朝廷效力,却为孙策鼓吹摇旗。令君,你可曾读过蔡琰写的《士论》?”
  “刚刚收到,下午读了。”
  “如何?”
  荀彧沉默了片刻,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臣以为,震聋发聩。”
  天子回头瞅了荀彧一眼,嘴角习惯性的扬起。他没有说话,向前走了几步,眼看着寝宫在望,他却没有继续向前,而是上了一旁的秘书台。屋内灯火通明,刘晔和孔融正在说话,见天子和荀彧走来,起身相迎。天子摆摆手,示意他们入座。天子坐了主席,孔融坐在上首,荀彧、刘晔坐在下首。一个秘书走了过来,在荀彧面前摆上一份刚刚抄录好的文章,正是天子刚刚提及的《士论》。
  “我们没有印书坊,只能抄录了。不过关中很快就会出现这篇文章的印本。令君,人心惟危,百姓愚昧,不辨朱紫,我们不能不防。”
  天子说着,给荀彧使了一个眼色,又看了看孔融。荀彧会意。他刚才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天子现在说这样的话分明是提醒他孔融持反对意见,而且非常强烈,否则天子不会三更半夜的等他来议事。《士论》传到长安,孔融肯定会发表意见,而且他的意见肯定是禁止,绝不会是支持。
  荀彧没吭声,默默地坐着。天子见状,转身孔融。“少府年尊,德高望重,不如先说说意见?”
  “唯!”孔融当仁不让,抗声道:“臣以为,此文离经叛道,寡廉鲜耻,简直是诲淫诲盗,一派胡言。臣知读书以来,未见如此卑劣之文也。蔡伯喈一世英名必因此女而毁,遗臭青史。他就算花再多的精力,写再多的文章,也无法掩盖这篇文章带来的耻辱。臣以为,当严禁此文,有敢读者,以名教罪人视之……”
  荀彧忍不住笑了一声,孔融大怒,横眉冷目。“令君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高见不敢当。”荀彧收起笑容,躬身施礼。“敢问少府,你读过此文了吗?”
  “当然读过。”孔融随即意识到自己言语过激,有失妥贴,连忙又说道:“我虽读其文,却不附其议,正当鸣鼓而攻之。”
  “这么说,少府将作雄文以声讨之?”
  “当然。”
  “那少府有没有想过,南阳有印书坊,其文将以千万计,数日间就能传遍关中,有水井处则可见其文。少府准备派多少人抄写文章,与其抗衡?彧为少府计,与其声讨,不如立刻作文,安排人抄写千份,散至各郡县乡亭,晚了可就来不及了。”
  “你……”孔融脸涨得通红,却无言以对。荀彧说得对,南阳的文章一到,很快就能传遍整个关中,靠禁止是禁不住的,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手去查禁。要想打笔仗,留给他的时间不多。可是他写文章容易,抄写千遍却不是一件易事。就算拨十个书吏给他抄写,每人抄写百篇,没有几天时间也是写不完的。当然,时间紧、任务重只是困难,还不足以让他生气,让他生气的是荀彧的态度。看得出来,荀彧不仅反对他的看法,还有调侃他的意思。
  “依令君之见,又当如何?”
  荀彧招招手,站在外面的鲍出走了进来,将手里提着书箱放在荀彧面前。荀彧将书箱打开,取出一卷卷文章,起身在天子、孔融面前各摆了一些。天子展开一卷看了看,嘴角抽了抽,又取出一卷看了几行,默默地放下了,咬着嘴唇,强忍着笑意。
  孔融打开一卷,刚看了几句便变了颜色,又拿起一卷看了一点,将文章扔在地上,气得脸色苍白。“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令君今日迟迟未至,就是收集这些东西去了?”
  荀彧点点头。“少府说得对,我也觉得这些文章荒诞不经,如果坐视不理,让这些奇文怪论流毒关中,祸乱人心,后果不堪设想。只是学问有限,不敢置喙。少府家学渊源,博通经传,一人能当万众,批驳这些文章的重任,非少府而其谁?礼乐之存亡,唯在少府。”
  孔融眉头紧皱,瞅了荀彧片刻,又转向刘晔。“这些文章流布关中,秘书台可曾收到消息?”
  刘晔不动声色。“秘书台经费短缺,人手不足,只能专注于收集军事、经济情报,没有余力关注这些街头巷尾的流言非语。不过晔赞同荀令君的意见,这样的重任非少府不能当,还请少府尽快作文批驳,莫使民心动摇。”
  孔融冷笑一声:“那关中的民心舆情由谁负责?司隶校尉是谁,他是聋了还是瞎了?”
  “司隶校尉荣邵,少府应该有些印象,他当初入仕还是少府举荐的。”
第1628章
阳谋
  孔融讥诮的目光从荀彧、刘晔脸上扫过,冷笑一声。他转身向天子施了一礼。“臣有眼无珠,举荐不明,不堪重任,请自免少府,闭门思过。”
  天子很为难,看向荀彧、刘晔。孔融虽然话多烦人,但他忠心可嘉,名声又响,如果就此免职,对舆论不利,以后谁还愿意来长安?
  刘晔无动于衷。荀彧不慌不忙,笑眯眯地拱拱手。“陛下,臣冒昧。”
  天子打量着荀彧,有一种说不出的奇怪。“言者无罪,令君可直言。”
  “唯!臣以为,陛下任命文举为少府,意在重名臣,奖忠贞,本无不可,但少府掌皇室财税、诸监器作,乃繁复琐碎之务,如今关中人口不足,赋税锐减,陛下为此节衣缩食,诸监都用作公务,少府有名无实,不能尽文举之才,非用人之道。”
  天子点点头。他也对这个任命非常后悔。“令君所言甚是,朕见孔君欣喜,失之考虑了。”
  孔融冷眼旁观,一言不发。
  “臣以为,存亡继绝,君子之功。大汉存亡之际,不仅要重振尚武之风,整军备战,平定叛乱,更要匡正民心,使百姓知廉耻、明真伪,信朝廷。夫子云:足食、足兵、足信,食、兵可去,信不可去。如今人心惶惶,来去不定,正须文举这般名臣硕儒鼓之吹之,使民信之。孙策武夫,尚知尊崇蔡伯喈,使其襄阳著史。袁谭小儿,亦知奉郑康成以养名望,朝廷正朔所在,岂能无人相抗?臣以为,论德论才,唯文举堪与匹敌。论年资,文举正当不惑,更胜蔡伯喈、郑康成一筹,若能委文举以重任,伟业可成。”
  天子明白了,不禁松了一口气。他转身看向孔融。“少府以为如何?”
  孔融明白荀彧是嫌他烦,要让他离开天子身边。天子也有这样的心思,只是不好意思说,要借荀彧之口。不过他不在乎,他觉得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正如荀彧所说,没有人能比他更合适做这件事了。这简直就是宿命。春秋末世,礼崩乐坏,先人孔子整理六经,为华夏留下了道统。如今大汉日薄西山,能不能再续命,谁也不清楚。他挽救不了这个乱世,但他至少可以为后世留下一些记载,总不能让蔡邕做一言堂。
  “臣不胜荣幸。”孔融转身看向荀彧。“著史作文,别的供应可以省,纸笔不能省。令君能保证及时供应吗?”
  “不敢保证,但一定及时供应。关中有纸,南山有烟墨,想来应该问题不大。”荀彧说着,取出另一卷纸。“待文举大作成,我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文举印行天下,以正视听。”
  “印行?”不仅孔融愣住了,就连天子和刘晔都吃了一惊,不绝而同的惊呼出声。
  “是的,我刚刚得到了印书坊的工艺。”荀彧顿了顿,又道:“严格说来,这已经不是秘密,孙策公布了印书坊的工艺,我只不过早几天知道罢了。用不了多久,关中就会建起很多印书坊。”
  天子和刘晔、孔融面面相觑。印书坊是孙策的一大利器,南阳、平舆印行的书籍非常畅销,是文人雅士之间互相送礼的首选,最近印行的一套《说文解字》更是风靡长安,有价无市,不少人都要去预定。他怎么突然公布了印书的工艺,放弃了这一大财源?
  “这是怎么回事?是真是假?”孔融夺过纸卷细看,很快就闭上了嘴巴。印书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和拓碑非常相似,只是把正写的碑文变成反写的印版而已,其他的都很简单,说破了一文不值。孔融有一种被人欺骗的感觉,勃然大怒。“既然你已经知道了印书的办法,为什么不先印文章批驳蔡琰的流毒?”
  荀彧不慌不忙。“非不愿也,乃不能也。一者,有工艺未必就能印,建一个书坊,再将工艺运到实处,没有两个月是实现不了的。二者,这印书的工艺搞不清来源,有可能是女子发明的。我担心文举不屑使用,故而不说。”
  孔融的脸颊抽搐了两下,火辣辣的,识趣的闭上了嘴巴。如果织布裁衣是女人的本份,女人做的衣服照穿无妨,这文章可都是男人的事,现在却由女人发明印书技艺,他身为男子,的确有点丢脸。
  见孔融闭了嘴,不再聒噪,天子松了一口气,思索良久,越想越觉得不可理解。“孙策为什么要公布这印书的工艺,会不会是一个阴谋?”
  刘晔摇摇头。“陛下,这不是阴谋,是阳谋。”
  “哦?”
  刘晔看向荀彧,问道:“令君,你的细作知不知道孙策为什么要公布这个工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