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0/1332

  ……
  种劭连夜赶路,挨了一夜冻,却迷了路,等他赶到安次的时候,刘备已经回到安次城。种劭还不知道情况,热情的劝说刘备攻击袁谭,夺取涿郡,张则将率部协助。拿下涿郡后,涿郡由刘备兼管。
  刘备不动声色地听完,神情诚恳地说道:“既然如此,请申甫回复使君,容我调遣人马,准备粮草,一旦准备妥当,我立刻向涿郡进军。如果使君能调集诸部胡骑助阵,再拨一些粮草给我,那就再好不过了。”
  种劭急了。“府君,救兵如救火,如今刘和新丧,袁谭初至,立足不稳,急攻之尚有成功的可能,若是让他站稳脚跟,再想图谋涿郡可就迟了。涿郡是府君的本郡,你愿意看着涿郡落入袁谭之手吗?”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刘备一声长叹。“伯珪新丧,将士气沮,我虽然勉力安抚,奈何德浅能薄,无法稳定形势。若仓促出战,只怕难以如愿。”他顿了顿,又道:“申甫兄,我能请教你一件事吗?”
  种劭心乱如麻。他耽误了时间,这中间可能发生了变故,虽然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可是从刘备的神情来看,他对攻击涿郡并不热心。如果不能说服刘备,幽州形势就不由张则作主了,他这次千里迢迢地赶来也会是白忙一场。此时此刻,他哪里想到刘备会问他什么。
  “府君请说。”
  “朝廷是不是要与孙策联姻?”
  种劭一愣,立刻警惕起来。“你听谁说的?”
  刘备笑了,只是笑得有些假。“这么说,是真的了?是不是长公主要嫁给孙策作妾?”
  种劭不吭声了。刘备说得这么详细,说明得到了准确的消息,而且对他的有意隐瞒很不爽,如果他再狡辩,刘备说不定会赶他出去。他叹了一口气。“的确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我离开长安时,朝廷还没有明确下诏,所以这事……”
  刘备点点头,神色稍缓。“这么说,那朝廷如何处置袁谭?”
  种劭心中一动,摇摇头。“朝廷如何想,劭未听说,不敢信口解说,以免误导府君。不过以常理论,既然朝廷选择了孙策,那袁谭的矫诏之罪怕是逃不脱了。袁谭若是肯向朝廷俯首称臣,也许还有戴罪立功的机会。如果没有,那朝廷很可能会派兵征伐。”
  刘备笑了笑。“既然如此,那就请申甫兄赶紧回去与使君商量,将袁谭争夺涿郡的事上报朝廷,请朝廷下诏严斥之,以免刀兵之危。若能兵不血刃,岂不善哉?若是袁谭不识时务,一旦朝廷诏书到,使君下令,备必身率步骑,为使君前驱。”
  种劭无奈,只得点头答应。他也清楚,朝廷没有威信,张则没有实力,已经控制不住刘备了。同样,幽州也失控了。从现在开始,只有幽州人能决定幽州人的命运,威严扫地的朝廷再也不可能靠派一两个强者就能控制住幽州。
  种劭心灰意冷。他静静地看着刘备,躬身一拜。“府君保重,有缘再会。”
  刘备挑了挑眉,没有起身还礼。他看着种劭走出去,心里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空落落的,无依无靠。朝廷靠不住了,张则也靠不住了,而袁谭却将一只脚伸进了幽州,占据了实力最强的涿郡。更远的中原,孙策正虎视眈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幽州。
  我能是他们的对手吗?
  ……
  种劭半路上收到了张则的消息,张则已经撤回广阳。种劭立刻赶回广阳,求见张则。
  三日不见,张则就像老了十岁,头发几乎全白了。种劭出发的第二天晚上,他就收到消息,袁谭进驻涿郡,刘备进驻安次,两人达成了默契,瓜分幽州。
  种劭向张则致歉。如果不是他迷了路,也许不会让袁谭抢了先。张则苦笑着摇摇头。这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挽回。刘备虽然不明大势,但他不蠢,不会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和袁谭硬拼。既然能不费吹灰之力接收公孙瓒的部下,他又何必冒险。
  “申甫,你回长安去吧。”
  “使君呢?”
  “我再坚持一段时间,联络诸郡,看看有没有机会。”张则苦笑道:“朝廷命我来安定幽州,如今幽州局面如此,我怎么能挂印而去,怎么也得接到朝廷的诏书再说。”
  种劭盯着张则看了好一会儿,向前凑了凑。“使君,我以为你还是回长安好。”
  张则转头打量着种劭,眉头微蹙。“为何?”
  “你做过护羌校尉,在羌人中颇有威信。幽州事虽不谐,但朝廷对你的忠心和能力都是认可的,也许会派你再去凉州。幽州已乱,并州又在牛辅的手中,朝廷可以依赖的就只有凉州了。虽说朝廷没有诏书明示,但从各种迹象来推测,朝廷可能会冒险一搏,引凉州人入关中,充实人口,强者为兵,弱者为民,再与关东较高下。”
  张则眉头皱得更紧,半晌才道:“这可是饮鸩止渴啊。”
  “没错,明知这是一杯鸩酒,朝廷也不得不饮。关中人口不足,朝廷仅靠益州是无法平定天下的。且曹操本是阉竖之后,当年亦曾随袁绍左右,他能忠于朝廷到几时,谁能知道?引凉州人入关中,在关中屯田积谷,练兵备战,就算不能平定天下,至少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以待关东自乱。”
  张则目光一闪。“关东为什么会自乱?”
  “我不清楚,但当年六国亡于秦,如今形势与当年依稀相似,朝廷也未必就没有一点机会。若非如此,荀彧又何必建议陛下迁都关中?”种劭顿了顿,又道:“荀彧虽然年轻,却不是唯利是图之辈。我听说他拒绝了孙策的邀请,孤身赴关中,又反对朝廷与袁谭结盟,一心只为朝廷。就算所有人都放弃了朝廷,他也不会。”
  张则抚着胡须,思索良久,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我给朝廷写一封奏疏,说说这幽州的情况。”
第1688章
一南一北
  浙江之畔,沙洲之上,孙坚与孙策并肩而立,孙权、孙翊等人在身后站成一排,遥望对面的山坡,那里是富春孙氏的祖坟所在,常被人提及的卖瓜者孙钟就葬在那里。狭长的沙洲上站满了人,既有孙氏宗族,也有吴氏、徐氏姻亲,隔着窄窄的江面,沿岸站着富春长关南和富春大大小小的家族,那些没身份的普通百姓只能站在更远处,遥望孙家父子衣锦还乡。
  孙坚感慨不已。“伯符,弱冠离家,我从来没想到会有今天。”
  孙策拱手道:“这都是父亲二十年奋战的成果。”
  孙坚笑了,拍拍孙策的肩膀。“我二十年奋战,不及你五年经营。伯符,你不用谦虚。谦虚也从来不是我们孙家的家风。”他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吴夫人。吴夫人和他的妹妹——徐绲的母亲正在说话,面带春风,孙捷、孙胜正在她们身边玩耍,徐绲的一对儿女也在,只是有些胆怯,远远地看着,不敢上前。袁权、袁衡等人乖巧的站在吴夫人身后,轻声说话,更衬得吴夫人尊贵不凡。“你母亲对你很满意。”孙坚转过头,笑道。
  “那父亲呢?”孙策含笑问道。
  孙坚抬起手,五指张开,摩挲着颌下修剪整齐的短须,瞅瞅孙策,哈哈大笑。“你啊,总是问这些奇怪的问题,一点也不像你小时候。”他顿了顿,又道:“满意,只是有些遗憾。”
  孙策心里有点小紧张,陪着小心。虽然他们父子在一起的时候不多,但孙坚毕竟他的父亲,还是可能看出异常的。“遗憾什么?我改就是了。”
  孙坚瞅瞅孙策,不禁莞尔。“遗憾的是你太像我了。”
  “呃……”孙策无语,苦笑道:“这我可没法改啊。”
  “哈哈哈……”孙坚再次大笑,转身向孙捷、孙胜招了招手,两个小家伙奔了过来,扑入孙坚怀中。孙坚一手一个抱了起来,满脸是笑。“伯符啊,我十七岁因杀海贼立功成名,你十七岁夺取南阳,我这两个孙儿今年都是三岁,再过十四年,他们也该出道了,到时候你可不能压制他们,挡着路不让。”
  孙策笑了,伸手掐掐两个小家伙的脸,又若无其事的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孙权。“只要他们有这本事,我绝不会拦着他们,天下很大,大得超出我们的想象,容得下我们父子兄弟。”
  孙权低下了头,装作和孙翊耳语,避开了孙策的眼神。
  孙坚很满意,用胡子扎孙胜的脸,惹得小家伙一边推他一边笑,孙捷大叫道:“大母,大母,大父又用胡子扎弟弟啦。”
  吴夫人赶了过来,从孙坚怀中抢过孙胜,瞋了孙坚一眼,又要来接孙捷,孙捷却抱着孙坚的脖子不放。孙坚开怀大笑。“还是大虎亲大父,来,再靠一下。”
  孙策一脸无奈。孙坚给这两个孙子起了小名,一个叫大虎,一个叫小虎,算是继承他江东猛虎的称号,才三岁的孩子就教他们习武、背兵书,这两个小子连游戏都是骑马打仗,当然骑的不是真马,而是他们的大父孙坚。孙策问过母亲吴夫人,他们兄弟小时候都没享受过这待遇,也只有小妹孙尚香有过一两次,那时候孙坚已经三十大几,知道为人父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孙坚虽然认命,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毕竟四十出头,正是能打的时候,却不得不赋闲观战,含饴弄孙,实在无奈。
  孙策想了想,拍拍孙捷,将他接了过来,放在地上,指指徐绲的女儿。“去,找那个小妹妹玩去。”
  孙捷清脆地应了一声,飞奔而去。
  孙策和孙坚并肩,沉默了片刻。“父亲,有件事,我一直想问你。”
  “你说。”
  “你是喜欢在北方的草原上征战,还是喜欢在南方的丛林里征战?”
  孙坚盯着孙策看了一会儿,收起了笑容,揽着孙策的肩膀,沿着江岸缓步而行。“我想去长安。”
  孙策吃了一惊。“去长安?”
  孙坚抬起手,示意孙策不要着急。“我记得我跟你说过,你我虽是父子,但经历不同,所以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我做我的大汉忠臣,你做你的开国之君,并行不悖。”
  孙策叹了一口气。孙坚的确说过类似的话,但他没想到孙坚到现在还坚持这种想法。
  “五州人口虽众,但利于守而不利于攻,你又厉行新政,夺了很多人的产业,背地里想对你不利的世家不知凡几。你需要时间,我去长安,能为你争取一些时间,至少可以让朝廷听到我们的声音。”
  孙策想了想。“父亲希望陛下能知天命,顺应形势,禅让于我?”
  “这难道不好吗?”
  孙策沉吟道:“不是不好,只是可能性太小。”
  “可能性是不大,但是值得争取一下。”孙坚重新抬起头,看着远处的祖坟。“我去长安事君,你在江东发展,数年之后,你羽翼已成,不管朝廷是不是认命,都影响不了结果。万一陛下能顺应天命,禅让于你,两全其美,若是不成,再战也不迟,你说是不是?”
  孙策见孙坚坚持,没有再说什么。这件事影响太大,一时半会的说不清楚,还是找个时间坐下来谈。他回头看看,笑道:“这么多乡党等着,我们不能太失礼了,还是先见一见吧。”
  孙坚点点头,转身向孙静走去,大笑道:“幼台,听说你现在潜心学问,成果颇丰,连彭城张子布看了你的文章后都赞不绝口。你这功劳可比我们父子征战立功还要大啊,我们孙家也算是出了一个读书人。”
  孙静连连摇手,面带笑容。“兄长说笑了,我那算什么文章,只是搜罗隐逸,游戏之作罢了。况且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几位都是乡里贤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兄长,我来为你介绍。”
  孙静引着孙坚来到一群儒士面前。这些儒士都是富春、钱唐、余杭一带的土著,读过书,有的还略通经学,但水平实在很一般,没什么名气可言。几年前,孙静受孙策之托,在附近乡里搜罗古物件,采集故老传说,成果颇丰。他们底气不足,没敢直接付印,先将文稿送到汝南,本来是想给孙策看看的,到了才知道孙策去了荆州,就顺便请张昭看一看。张昭对那些传说不感兴趣,但是对他们收集到的古物很感兴趣,认为里面有些是上古的礼器,推荐他们去襄阳找蔡邕鉴定。目前结果还没出来,但是得到张昭的认可,孙坚已经觉得很自豪了,觉得孙家不再是寒门武夫,也出读书人了。
  孙策正准备跟进去听听,朱然快步走了过来,看起来有些紧张。孙策眉头微挑,有些不悦。今天是他们父子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大喜日子,就算有什么事也没必要现在说吧。
  朱然看出了孙策的不悦,连忙说道:“将军,六百里加急。”
  听说是六百里加急,孙策不敢怠慢,但脸上也没太多的动静。既然是六百里加急,自然是远处的消息,远处的消息就算知道了也很难立刻做出反应。
  “哪儿来的?”
  “南边一份,北边一份。”
  孙策再次惊讶。要么不来,一来就两份,一南一北,这么巧?他看看四周,转身回到江边。
  “说。”
  “北边是麋将军转来的,公孙瓒与刘和大战,同归于尽,刘备接管了公孙瓒的部属,袁谭接管了涿郡。”
  孙策脑袋有点疼。公孙瓒怎么这么废,就这么死了,我那些投资岂不是全便宜了大耳贼?这还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我刚刚想打辽东的主意,策应公孙瓒,决议还没敲定,公孙瓒先挂了。他有点明白郭嘉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通知他了。既然消息送到他手里,公孙续很快就能见到信使,如果不事先考虑妥当,公孙续可能会失态。
  “南方又是什么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