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5/1332

  腊月二十五,大雪。襄阳书院。
  蔡邕坐在窗前,隔着一尘不染的琉璃,看着窗外飘飘扬扬的鹅毛大雪,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他在襄阳住了几年,往年也下雪,但只是薄薄一层,很少有这么大的雪,可是今天入冬以来,这已经是第二场大雪。襄阳如此,老家陈留只怕更冷。以前听人说过,孙策曾经断言天气会越来越冷,他当时觉得孙策信口,现在看来却不能不信了。
  细想起来,这百余年的雪灾、霜冻的确是有点多啊。研究历史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这个史学大家,研究历史十几年,又正在撰写《五行志》,却没有想到这一点,反倒是孙策那个不读书的武人率先提出这样的观念,实在有点没面子。
  难道这灾异真的皇帝没什么关系,只是一个自然现象,一种像四季一般周期性的循环?细想起来,似乎的确有点这种可能。往过了说,豫州在尧舜时还是有象的,现在却一头也看不到了。往近了说,几十年前,并州还是有大片竹林的,现在也非常少了。
  难道这世上真的有天才,生而知之?自己读了一辈子书都没看破的事,却被他一语道破?
  想到这里,蔡邕不禁又叹了一口气。
  “阿舅,又怎么了,哪儿不顺心?”周瑜推门走了进来,解下身上的斗篷,递给迎上来的童子。蔡邕回头一看,很是意外。“公瑾,你怎么回来了?”
  “护送一位贵客来见你,顺便陪你过年。”
  “贵客?”蔡邕很诧异。
  “伯喈兄,你都把我忘了吧?”一个人从外面走了进来,笑容满面的看着蔡邕,拱了拱手,感受到屋子里的温暖,他四处打量了一下,赞了一声:“怪不得你乐不思归,这里真是神仙居处。”
  蔡邕定睛一看,见是赵温,大笑不已,连忙起身迎了上去,一把抓住赵温的手。“子柔啊,你怎么来了?来得好,来得好,快请坐。你要是喜欢,就留在襄阳别走了。我上次就劝你别走,你就是不听。”
  蔡邕一边拉着赵温入座,一边招呼人上茶,连周瑜都忘了招呼。他太兴奋,声音大得连后院的蔡琰都听到了,赶到前面来看发生了什么事,见赵温在座,大感意外,连忙示意蔡邕不要高兴太早。赵温这时候赶到襄阳,绝不会是看望朋友这么简单。
  蔡邕也会过意来,小心翼翼地看着赵温。“子柔,是不是有公务在身?”
  赵温点了点头。“可说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对伯喈兄来说如此。”
  “对我?”
  “你一直想要的秘书,陛下同意借了。”
  “是吗?”蔡邕盯着赵温看了片刻,见赵温脸上虽然有笑容,但笑得非常勉强,问道:“子柔,究竟怎么回事,是不是……还有其他隐情?”
  赵温收起笑容,默默地点了点头。“伯喈兄,这里也没有外人,我就直说了吧。秘书是长公主的嫁妆,陛下要与孙策联姻,将长公主嫁与孙策为妾。”
  蔡邕的脸色当时就变了,他直起身,看看赵温,又看看周瑜。周瑜也很惊讶。“联姻?为妾?”
  赵温有点不好意思。“公瑾,实在抱歉,有些事当时不方便说,只有见到伯喈兄才能说。这件事关系重大,我不敢有丝毫疏忽。”
  周瑜默默地看了赵温一眼,没有再说什么,但神情间有些不悦。他陪着赵温走了上百里,赵温居然没露一句口风,显然是不信任他。细想起来,赵温特意拐到他的大营里去可能还有刺探军情的意思。他这次实在是大意了。
  蔡邕见了,更是着急,拍着坐几扶手,连声催促。“子柔,究竟是什么事如何重要?堂堂的长公主,怎么会下嫁为妾?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子柔,你倒是快点说啊。”
  蔡琰悄悄地拽了拽蔡邕的袖子,不紧不慢地说道:“阿翁,外面下着雪,天气冷得很,你容赵公喝两口茶,暖暖身子再说不迟。”
  蔡邕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虽不再催,两只眼睛却直勾勾地看着赵温。赵温捧着茶杯,慢慢的呷着,看着茶雾在眼前缭乱,冰冷的脸庞渐渐恢复了知觉,两行热泪却不知不觉的涌了出来,一滴一滴地滴入茶盏中。开始还有些控制,后来情绪渐渐失控,索性放下茶杯,伏案大哭。
  蔡邕三人面面相觑,气氛渐渐沉重起来。赵温可不是什么多愁善感的书生,他是颇有雄豪之气的大丈夫,如今伤心成这样,自然是和这次使命有关。虽说赵温还没详细讲述,但仅凭长公主下嫁为妾,又以秘书为嫁妆即可看出,朝廷若非山穷水尽,绝不会出此下场。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作为一个老臣,看到朝廷如此委屈求全,赵温岂能不伤心,就连蔡邕都有些唏嘘。他这些年在襄阳著书,看似开心,实则也是自欺欺人,只是知道自己无力回天,以著书自娱罢了。想当年,他可是因为上书力谏而被流放朔方的。如今年纪虽然大了,一腔热血渐冷,可是那颗心还在,听到朝廷的消息时,总会有些异样的感觉。
  即使明知大汉之火将灭,他只能躲在这里为大汉写一曲挽歌,可是真听到这样的消息时,他还是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之情。
  四百年的大汉江山啊,就这么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吗,只能存留在竹简纸页之中吗?
  蔡邕越想越难过,也不禁红了眼睛,与赵温相对而泣。
  周瑜和蔡琰见状,不动声色的使了个眼神,悄悄地起身,命人准备些热水,待会儿让蔡邕和赵温洗脸。他们走到廊下,看着从天而下的鹅毛大雪,并肩而立。蔡琰伸出手,接过两片雪花,看着雪花在掌心渐渐融化成一滴水,一声轻叹。
  “大雪兆丰年,可是有些百姓怕是看不到明年了。这一场雪,不知道要冻死多不人。”
  周瑜眯着眼睛,看着阶下已经深及膝盖的大雪,突然说道:“昭姬,你知道袁邵公(袁安)的那个故事吗?”
  蔡琰略作思索。“你是说他客居洛阳,因大雪封门险些冻死的事?”
  周瑜点点头。“这就是伯符说的小冰河啊。”
第1696章
雪灾
  “小冰河?”蔡琰柳眉微蹙,疑惑不解,脸上露出几分孩子般的好奇。周瑜转头看了她一眼,一时出神,脸上也露出浅笑,却不说话。蔡琰抿嘴而笑,挽着他的手臂,靠在他的肩上。“什么是小冰河?”
  周瑜恍然,收回心神,抚着蔡琰的手臂,将孙策说服刘辟、龚都等人南下的经过说了一遍。这么多年了,他一直以为孙策当时是骗刘辟、龚都,现在却有点相信孙策了。由眼前的大雪想到袁安被困的那场大雪,再想到军中的寒冷,似乎都在验证孙策所言。
  蔡琰听完,沉思了片刻,一声轻叹。“孙将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你也相信这种说法?”
  “从我所知的史事来看,这种说法有可能是事实。一天之中有子午寅卯十二个时辰,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年岁之上,焉知没有以千年、万年计的冷暖周期?天地五行,周而复始,这也是可以推而论之的,只是人生百年太短,有如夏虫不能语冰,难以理解罢了。典籍就是我们的记忆,可是这记忆……”
  蔡琰闭上了嘴巴,没有再说,只是转头看了一眼蔡邕的书房,心中若有所思。孙策请蔡邕著史,会不会是希望蔡邕发现这种以千年、万年为跨度的规律,而不仅仅是王侯将相的功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蔡邕现在所做的就远远不合格了。
  周瑜低头看看蔡琰。“怎么了?”
  “没什么,只是觉得孙将军太高深了,时有让人惊讶之言行。夫君,你还听过一些什么,说来听听。”
  周瑜仔细想了想,却发现自己与孙策相处的时间虽然不短,而孙策那些出格的言论却是那次拜访陆康碰壁之后,后来不久,他们便来到襄阳,再后来就各自统兵征战,聚少离多了。
  “我知道的非常有限,而且……他对儒门颇多不敬,你真想听吗?”
  蔡琰笑了。“听听又何妨,只是你声音小一点,别被那两位听到。”说着,抬抬下巴,示意周瑜留心书房里的两位老人。周瑜会意,低下头,在蔡琰额上亲了一下。“那我贴着你的耳朵说。”
  蔡琰猝不及防,瞋了周瑜一眼,随即又笑了。“都是做将军的人了,也不沉稳。”
  “这你就不懂了。伯符说过,夫妻之间,举案齐眉是最无趣的事,当时刻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存赤子之心,方能灵肉交融,魂魄相依,成一世之好……”
  “嗯,照这么说,这世间岂不是只能一夫一妻,不能纳妾了?以他对诸夫人的宠爱,岂不……”蔡琰自觉失言,连忙掩住了嘴,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随即又看了看肚子。周瑜看得分明,顺得蔡琰的小腹向下看了看,似乎有些微微隆起,不禁一怔。
  “昭姬,你……有了?”
  “有了。”蔡琰轻抚着肚子。“上次回来,你说我脸色不好,便是因为他。”
  “哈哈……”周瑜挣脱了蔡琰的手臂,单腿跪倒在地,抱着蔡琰的腰,将耳朵贴在她的腹部倾听,很快就听了两个心跳声,一个是蔡琰的,另一个自然是胎儿的,强劲有力,竟似比蔡琰的心跳还经清晰一些。他心中兴奋。“我儿子好健壮,这《天下至道谈》还真是神仙术……”
  蔡琰满面通红,伸手掩住周瑜的嘴,将他拽了起来。周瑜嘿嘿傻笑,连连拱手。“多谢夫人,我终于也有儿子了。”
  “谁说一定是儿子?也许是女儿呢。”蔡琰白皙的面皮上泛起桃花般的微红,眼神微乜。“怎么,你只喜欢儿子?”
  “不不不……”周瑜连忙摇手。“女儿也好,女儿也好,如果是女儿,一定像你一样聪慧。只是……我一想到这么好的女儿要嫁给别人,我这心里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儿子好一点。”
  蔡琰忍不住笑出声来,点了点周瑜的额头。“你想得倒远。”周瑜也笑了,凑在蔡琰耳边又说了几句。
  书房门吱呀一声打开了。蔡邕扶着门,一脸不悦地看着女儿、女婿。蔡琰连忙收住笑容,躲在周瑜身后,低声嘀咕道:“都怪你啦。”
  周瑜一本正经地向蔡邕施了一礼。蔡邕招招手,示意他们进去说话。周瑜扶着蔡琰进了屋,温暖扑面而来,蔡琰的脸色更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蔡邕瞪了他们一眼,好在赵温尚在伤心,没有注意到小夫妻的异样。
  “公瑾,关中入冬就下了两场大雪,百姓冻馁,朝廷全力救灾,入不敷出,府库已然空虚,急需粮食,你能不能……”蔡邕没有再说下去,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周瑜。
  周瑜一下子明白了。赵温到他营中可能有窥探形势的目的,但最主要目的却是看粮食储备。他正在准备攻打汉中,虽然最后未必能成行,但各方面的准备却是按照实战来的,仅军粮就准备了五十万石,这几乎是南阳今年秋天收成的大半。这是军粮,即使是他也不能擅自挪作他用,赵温大概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没有开口,只是邀他来见蔡邕,请蔡邕说情。
  周瑜正在考虑如何拒绝,赵温离席而起,整理了一下衣冠,向周瑜行了一个大礼,匍匐在地。
  “请将军救关中百姓。”
  周瑜大惊,连忙避席,还了一礼。“赵公,这如何使得,你这不是……”
  赵温恳求道:“将军,我从关中一路走来,武关内外截然不同,仿若两个天地。武关都尉徐庶虽全力求助,但凡能入关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安置,但他毕竟守土有责,不能深入关中。我也是迫于无奈,不得不出此下策,还请将军看在百姓无辜的份上,施以援手。”
  周瑜左右为难。他既不能擅自拨粮,又不能见死不救,尤其是看着赵温拜在自己面前。就在左右为难的时候,蔡琰说道:“赵公,你就不要为难公瑾了。军粮是不能随便动的,公瑾受孙将军所托,镇守荆州,更不能做这样的事,否则如何对得起孙将军的信任。”
  “昭姬……”蔡邕和赵温同时说道。
  蔡琰抬起手。“赵公,父亲,你们不要急,且先安坐,听我说完。”
  蔡邕非常相信女儿,拉起赵温,让他入座,又催蔡琰快说。蔡琰说道,军粮不能随便动,这是军中规矩,不用再讨论。但南阳除了军粮之外,还有不少余粮存在私人手中。孙策爱惜百姓,行轻租税之政,田租三十收一,百姓手中大多有余粮。现在他们可以通过到工坊做工挣钱,也可以通过运输、做佣工挣钱,手头大多比较宽裕,一般不需要出卖粮食,但是如果价钱足够高,他们还是愿意出售的。
  因此,他们可以通过私人售买的办法买一批粮食,先送往关中,解燃眉之急,赵温本人则迅速赶往江东,拜见孙策,如果能迅速谈拢,以孙策对百姓的爱护,他也不会拒绝运粮救人。只要他有命令到,周瑜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调动军粮。
  赵温有些犹豫。“孙将军……能这么做?”
  蔡琰正色道:“赵公,你别忘了,去年孙将军曾输粮三十万石入关中,还是在豫州大疫的情况下。孙将军对朝廷可能没什么敬意,但他对百姓的好却是有目共睹的。赵公曾在豫州、荆州游历,应该有所耳闻。”
  赵温面红耳赤,有些尴尬。他听得出蔡琰的指责,却无言以对。一来他去找周瑜,打周瑜军粮的主意的确不妥,哪怕他是为了关中百姓。二来正如蔡琰所说,他对孙策还有些成见。若非如此,他就不应该拐到襄阳来,而是顺水而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江东,直接向孙策求援。如果是这样的话,他现在也许已经到了江东。
  “呃,伯喈兄,你看……”
  “我看可行。”蔡邕抚着胡须,连连点头。
  蔡琰又道:“赵公,琰不才,还想多说两句。”
  “昭姬,你说。”
  “既然襄阳都下了大雪,关中甚至成了雪灾,那河北的形势可能会更糟,孙将军与幽州一直有联络,如果幽州也受了雪灾,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向孙将军求援,中原的青州、徐州、兖州也不例外,孙将军虽然屯田有成,但粮食毕竟有限,你如果去慢了,就算孙将军想帮你可能也有心无力。”
  赵温听了,如梦初醒,懊恼地一拍额头。“我真是老糊涂了,自作聪明,却险些误了大事。”他匆匆一拱手。“伯喈兄,南阳的事就委托你,我现在就起程赶往江东,拜见孙将军,你能不能……为我修书,说一说这秘书的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