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5/1332

  徐庶笑容更加灿烂,只是多了几分狡黠。“不瞒你说,我也一眼就相中了你那匹马。”
第1713章
群贤毕至
  一寸长,一寸强,这是常识。
  剑长四尺,矛长一丈二尺,即使以前手论也有六尺余,长度优势很明显。如果对手是普通士卒,马超即使持剑也有信心取胜,但他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擅长用剑的刺客,对剑法的优劣知之甚悉,他没有必胜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刚才徐庶一出手,他就看出了端倪,这是孙策所创的矛法,内蕴太极之意,并非简单的战阵之矛,他用剑取胜的机会非常渺茫。
  很明显,徐庶挖了一个坑,而他欢天喜地的跳进去了。
  “行,你狠。”马超松开刀柄,摊摊手。与其战而后败,不如主动认输。“那匹马送你了,朋友一场,何必呢,对吧?”
  徐庶收起长矛,拱手施礼。“承让,承让。来人,将马将军的坐骑牵到马厩去,好生喂养。”
  一个卫士应了一声,飞奔下城,从马超卫士的手中接过马缰,头也不回地走了。马超趴在城墙上,眼巴巴地看着马被人牵走了,脸上还要挂着笑,回头笑眯眯地看着徐庶,等着徐庶投桃报李。没想到徐庶就像忘了这事,热情地招呼道:“马将军,待会儿请你喝酒。”
  马超连忙赶了上去,拦住徐庶。“徐元直,你这就不对了吧?”
  徐庶一脸茫然。“我哪儿不对了?”
  “我把马送你了,你难道……”马超有点急了。“你们儒门不是常说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吗?你总得回点礼吧?”
  “可那是我赢来的,不是你送的。”徐庶伸手推开马超。“你如果一见面就送我,那我当然要还礼。可是现在是比武之后你才给我,我是赢来的,为什么要还礼?你不服,那我们再比一次就是了。”
  马超很无语,双手晃了又晃,气急反笑。“行,行,徐元直,我现在算是看明白了,怪不得孙将军这么信任你,让你在武关一呆就是四年。你就是一扇铁大门啊,谁都别想从你这儿占点便宜。”
  徐庶很谦虚地拱拱手。“过奖,过奖,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要不然真是对不起孙将军的信任啊。”
  “噗!”马超彻底无语。遇到这种针扎不透、水泼不进的对手,除了认栽,别无他法。让他和徐庶翻脸,他既丢不起这脸,也没这胆量。这个哑巴亏只能认了,就当买个教训。
  两人沿着城墙一边走一边闲聊。城墙上是全副武装,精神抖擞的士卒,城下是正在训练的将士,今天是自由练习,大多数人正在练习攻防,也有人绕着校场跑圈,校场的西北角,有一百多年轻人正在一个老兵的指导下练习弩射。教的严格,学的认真,没有一个人打闹说笑,一副临战的紧张气势。
  马超被徐庶平白坑了一匹好马去,心中不爽,忍不住调侃道:“元直,你这是准备打不过就抢,还是故意示威?”
  徐庶微微一笑。“首先,我不会输。其次,你马将军是友非敌,也不是吓就能吓得住的人,示威大可不必,这些都是日常训练,你来不来,他们都会这么做。”
  马超倒也不奇怪。他在孙策麾下那么久,知道孙策的部下训练极严,除了有任务或者轮休,每天都要习武讲兵,不是个人练习技能,就是演练阵法。只有如此,到了战场上才能以少胜多,减少伤亡。孙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联想到关中的形势,马超有点明白了。徐庶虽然不是向他示威,却是在防备关中的攻击。凉州人迁入关中,天子发兵攻击武关是完全有可能的,徐庶加紧练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马超抬头看看远处山峦上的烽火台,见上面挺立的人影,暗自咂舌。孙策安排徐庶守武关还真是用对了人。这徐庶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是一个谨慎的人,想占他的便宜的确不是易事。
  明白了这一点,马超收起了玩笑之心,认真观察,发现城墙不仅修缮一新,很多地方都进行了加固,将士们练习的项目也大多与城池攻防有关,弩射、长矛、以什伍为单位的搏杀,都是适应城墙上空间有限的针对性练习。
  如果发生战事,我可不来,来了也坚决不上阵。马超暗自嘀咕。
  ……
  宛城,宗氏印书坊。
  宗承快走出门,向张纮施礼,笑容却不太自然。“长史大驾光临,真是蓬荜生辉啊。”
  张纮拱手还礼,又介绍身边的赵温。一听说这是当朝司空,宗承喜出望外,连忙请赵温入内,同时不忘向张纮致谢。宗氏印书坊开业居然能请到当朝司空大人到贺,这是个好兆头,看来宗氏要复兴。
  宗承将张纮、赵温引到中庭,院子里已经站了不少客人,一个个站得笔直,神情肃穆,见张纮走来,一一拱手致意,如临大宾,只是掩饰不住眉宇间的不安和尴尬。他们都是来庆贺的,只是没想到张纮会来,听到消息的那一刻,他们就没人笑得出来了。
  宗承曾率部与孙策作战,又与曹操关系匪浅,后来南阳世家背叛袁绍,宗承也有无法推脱的嫌疑,孙策控制南阳之后,宗资就被抓了起来,关了大半年,后来经亲友营救才重获自由,但家产却没了,就连这座院子都是亲友帮忙赎回来的。
  仅仅三四年时间,曾经显赫一时的南阳宗家就成了破落户。不过宗资毕竟是南阳名士,没有了产业还有亲戚、朋友,年前孙策公开印书工艺,宗资迅速抓住了机会,借了钱,筹建印书坊。以他在南阳的人脉,这件事办得非常顺利,还没开张,就有人送来了订金,订单足够他忙一年的。
  此刻院子里的客人都是南阳名流,不是世交,就是南阳名士,郡学祭酒邯郸淳等人一个不落。娄圭、黄忠没有来,只是派人送来了贺礼,被宗资放在了显眼的位置。不过客人们在意的不多,他们都清楚,这是官面上的事,迫不得已,私下里真把娄圭、黄忠当回事的人不多。如果张纮也不来,就算知道他们来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可现在照了面,以后就不太好说了。
  张纮的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笑容满面。“宗君不愧是南阳名士,群贤毕至,甚是热闹。”
  众人心里有点打鼓。别看张纮笑得很和蔼,心里打什么主意,谁能说得清?究竟是群贤还是群闲,大家心里有数。在座的几乎没有担任重要官职的,可不都是闲人。
第1714章
百家争鸣
  见气氛尴尬,众人忐忑,宗承拍了拍手,隆重向众人引荐赵温。他不太清楚赵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但既然是朝廷司空,自然要比张纮这个长史更尊贵。也许是因为赵温的要求,张纮才会出现在这里。
  听说是司空赵温,众人都有些惊讶,面面相觑。虽然心中不安,他们还是一一上前拜见,报上自己的姓名和家世。宗氏印书坊开业,当朝司空大驾光临,这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可是张纮笑眯眯地站在一旁,整件事就完全变了味。这等于自投罗网,一个个在张纮面前亮相,连躲一躲的机会都没有。张纮笑得越和善,他们就越后悔。早知道会是这种情况,打死也不来。
  赵温为官多年,一眼看破了这些人笑容背后的无奈,知道自己可能被张纮利用了,却无可奈何。
  身为主人,宗承的压力最大。他不敢多说,等众人与赵温见完礼,便引赵温去参观作坊。作坊规模不小,有近百名工匠,仅是刻版的就有三十余人。开业之前,宗承已经试运行了一段时间,流程都已经正常运转,各个工序的工人忙碌而有序,看着印书工人手中的棕帚在纸上来回滚动两次,一页书就印好了,赵温惊奇不已。
  “这么快?”
  “的确挺快的。”张纮也表示很满意。“这都是请来的熟练工匠?”
  宗承有点紧张,点头称是。
  张纮对一个正在操作的少年说道:“小子,你做这一行多久了?”
  少年起身行礼。“回长史,今年是第三年。”
  “以前在蔡家印书坊的吗?”
  “以前是在颍川印书坊的,庞太守印行《盐铁论考释》时,我便在那里学艺了,有幸参与其中。”
  “颍川人?”
  “不是,我是河南新郑县人。河南有战事,逃难到颍川的。”
  张纮笑着点点头。“颍川印书坊经营得不错啊,你怎么又到南阳来了?”
  少年有些不好意思。“这里……佣钱高。”
  赵温忍不住问宗承。“他一个月多少佣钱?”
  宗承干咳了两声。“司空有所不知,他虽然年轻,却有经验,可以做工头,每个月五千。”
  赵温吃了一惊。每个月五千的佣钱不低,正常一个壮劳力每个月佣钱也就是三千左右,每个月五千佣钱足以养活一家五口,还能有所剩余。“这么高?”
  宗承用眼角余光看到张纮嘴角带笑,额头流下了汗珠。“司空有所不知,经长史治理数年,南阳如今工坊遍地,百姓生活安定,佣钱也在稳步上升,要不然留不住人。只要肯吃苦,哪怕是女子,每个月也能挣两三千,如果手再巧些,四五千也不足为奇。即使是老弱之人在家放几头牛,一年也能挣一万多。”
  赵温感慨不已。这一点他倒是深有体会。南阳黄牛负重致远,肉质鲜美,不仅南阳境内随处可见,周边几个郡也深受其益,牛车到处都是,只要肯花钱就能吃上牛肉。牛肉畅销的背后自然有大量以牧牛为生的百姓。南阳多山地,放牛又没太多的成本,只要肯花力气,一人放牧三五头牛,一年收入一万的确不是什么难事。
  “子纲治理南阳有功。”
  “司空所言甚是,张子史卧治南阳,不劳烦而大治,如今南阳百姓都深受其恩,他们都可以做证。”
  众人纷纷出声附和,大夸张纮政绩。这固然有捧场的意思,却也不完全是客气话。张纮镇守南阳这些年看起来没什么大刀阔斧的举措,但他恩威并施,南阳的民生蒸蒸日上却是有目共睹的。
  张纮谦虚了几句,坦然受之。赵温却好奇得很,再三追问,宗承等人不能不答,一一为赵温介绍,还举一些例子。赵温听得惊奇自是意料之中的事,就连宗承等人也惊讶的发现他们平时的抱怨有些矫情,孙策虽然夺走了世家的土地,但真正因此而败落的世家并不多,大多数家族的财富都有所增长,成倍增长的也不乏其人,像最初与孙策合作开办纸坊的世家都发了大财。
  宗承忽然有点明白了张纮的来意,态度不知不觉的发生了改变,少了几分掩饰,多了几分真诚,又有几分尴尬。他看了张纮一眼,继续介绍流程,最后来到装订间,拿起两本切好边的新书,送到赵温和张纮面前。
  “司空,长史,这是我宗氏印书坊印的第一部书,是一部文章合集,还请二位指正。如果有什么不妥处,请二位直言当面,我立刻命人拆下来修改。”
  赵温接过来,先赞了一声,这书摆在手里的感觉就非常好,份量适中,手感绵柔,墨香诱人,封面题签“争鸣集”三字,书法精妙,看起来有些眼熟。他想了想,说道:“这是安定梁孟皇的书迹?”
  宗承赞了一声:“司空慧眼如电。”
  赵温笑笑。梁鹄书法精妙,扬名洛阳,后来不知所踪,原来到了南阳。他翻开封面,看了序文,序文是南阳郡学祭酒邯郸淳所作,除了一些客套话之外,就是介绍这部文集的内容,其中特别提到了“百家争鸣”四字,指出这部文集有一大半是针对当今学界观点的批判,有针对学术的,也有针对政治的,也有针对民生风气的。他不禁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然后翻到了目录。
  目录只有一页,共列有文章五篇,第一篇赫然就是《驳王充论衡非圣误》,作者是竟陵人宋忠。
  赵温眨眨眼睛,想了想。刚才与他见礼的人中没有宋忠,应该不在这里,倒是逃过一劫。王充是会稽人,《论衡》是会稽人花大力气整理印行的一部书,本身就有证明吴会学术实力的用意,这部书还没有正式印行,但是有一部分章节已经流传来开来,就连长安都有人谈论。宋忠写文章驳斥《论衡》,虽说是百家争鸣,却也有向孙策叫板的意思。
  他意味深长的看了张纮一眼。
  张纮看书很快,赵温看他的时候,他已经看到第二篇文章了,那是一篇讨论经学的,作者是颍川阳翟人司马徽。赵温对这人没什么印象,此刻也没兴趣关心经学的问题。
  “子纲?”
  “嗯?”张纮转过头,眼神疑惑。
  “宋忠这篇文章如何?”
  张纮眨眨眼睛,笑道:“不足一辩。”
  赵温笑而不语。宗承立刻说道:“那我立刻将这篇文章撤下……”
  张纮摇摇手,示意宗承不必。“这倒不必,各抒己见嘛,没什么需要顾忌的。这篇文章虽然言不成理,空洞无物,看看却也无妨,可作贤愚之辨。”
  “能否请长史赐大作一篇,与宋忠商榷,为学者指迷?”
  张纮哈哈大笑。“宗君莫急,等这篇文章印行之后,自会有人作文辨析。我就不必了,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来写这样的文章。且身为长史,也难免有以势压人之嫌。”他看看宗承,笑容戏谑。“不瞒你说,年前孙将军读《论衡》文稿时就说过,这部书印行之后,必然会有争论。有争论不可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理不辩不明嘛。”
  宗承打量着张纮,见张纮眼神平静,看不出一点怒意,反倒有些欣然,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将文章拿给张纮看就是想试探一下张纮的态度,如果张纮不高兴,那这些文章就不能公开,只能撤掉,哪怕是已经付了润笔也只能认倒霉,他可不想因为文章被禁而影响印书坊的生存。
  “孙将军……这么说?”宗承还有些不放心,要张纮当着众人的面,尤其是当着赵温的面确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