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7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9/1332


第1720章
机会来了
  细作检查了一番,确认木盒完好无损,没有被人动过手脚的可能。诸葛亮有些奇怪,沉吟半晌,小心翼翼地取下封泥,确保封泥无整,这才打开木盒。
  木盒里有两封书信,一封是诸葛瑾的家书,另一封是刘备的。
  诸葛亮笑了,将木盒上的封泥取了过来,与两封信上的封泥放在一起。木盒上的封泥虽然也是诸葛瑾的私印,几乎一模一样,可是在高手的眼中,细微的差别还是掩饰不住。细作一眼断定,木盒上的封泥用印是仿制。诸葛瑾是白身,用的私印是铜质,仿制起来并不困难。如果有机会拿到原印,甚至可以用翻铸法造出一个和原印看不出区别的赝品。
  诸葛亮已经明白了刘备的用意。其实很简单,刘备只是截获了诸葛瑾的私信,然后伪造了诸葛瑾的印信,又加了一个木盒,在里面夹带了一封他自己的信,如此而已。
  诸葛亮拿起木盒,来到中军大帐,孙策正和徐琨说话,见诸葛亮进来,只是看了他一眼,也没说什么。诸葛亮也不吭声,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徐琨说完喝水的时候,他才走到孙策身后,将事情的经过大致说了一遍,又将木盒摆在孙策面前,连同那枚敲下来的封泥。
  孙策扫了一眼,示意诸葛亮打开两封信。诸葛亮先打开诸葛瑾的信。诸葛瑾的信内容很多,是一个长卷,他提到了在无终城西遭遇马贼,行囊被劫,生命危险,幸被巡边的刘备所救的事,刘备对他很热情,不仅设宴款待,还邀请他入幕,他没有答应,只是接受了刘备的一些馈赠以便完成行程。
  诸葛亮随即又打开了刘备的信。刘备非常客气,先是大赞诸葛瑾的人品、学问,又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最后说明他的困难,希望诸葛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一些帮助,最后又对伪造诸葛瑾私印一事坦然相告,表示情非得已,非常抱歉云云。
  孙策笑着摇摇头,心里暗自得意。刘备是真的急了,幽州什么都好,就是有两点不好,一是人才少,二是刘备的出身瞒不住人,就算有人才,知道刘备的出身后也未必肯为他效劳。此刻的刘备仁义的名声还没养成,反复的臭名却已然昭著,再加上坐山观虎斗,看着公孙瓒与刘和火并却不救,顺手接收了公孙瓒的人马,对他不屑的人只怕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再客气,诸葛亮也不可能选择他。
  孙策叫来朱然,让他将木盒和刘备的信送还给简雍,并下令禁足,不准简雍等人离开大帐,随便外出。朱然领命而去。孙策想了想,又道:“孔明,你兄长遇到的马贼不管是真是假,总之幽州游历都不太安全。你立刻写一封家书,我派人送到中山,交给中山商人,请他们与你兄长联系,接应他回来。”
  “喏。”诸葛亮心中欢喜,立刻答应。代郡、上谷一带是中山商人的地盘,甄家在中山影响很大,甄宓的舅舅张鸿就是一个实力强劲的中山商人。有中山商人帮忙,诸葛瑾的安全可以得到更多的保障,旅途也会轻松很多,至少不会有冻馁之苦。
  徐琨提醒道:“将军,只是看住简雍怕是不够,公孙续冲动,有可能会主动去找简雍。我刚才在营外看到他,就觉得他情绪很不稳定。”
  孙策的目光转向郭嘉。郭嘉说道:“这是个不错的机会,等诏书一到,就可以让他回去送葬了。公孙瓒的死讯是我告诉他的,这件事也由我来处理吧。”
  ……
  公孙续坐在帐中,一手拿着刚烤好的野鸡,一手端着酒杯,嘴里嚼着肉。春天的野鸡的确没什么肉,他的心思也不在肉上,只是一口接一口的啃着,吃相凶狠,就像啃的是杀父仇人一般,连骨头都咬碎了才吐出来。
  帐外一阵骚动,卫士田青走了进来。“少将军,郭祭酒来了。”
  “郭祭酒?”公孙续愣了一下,连忙放下手里的肉和酒,又将满嘴的肉吐了出来,双手在布巾上用力擦了擦,起身相迎。他刚站起来,郭嘉便撩帐而入,看了一眼公孙续,笑出声来。
  “躲在帐里吃肉,公孙伯嗣,你这个孝子还真是不拘俗礼啊。”
  “呃……”公孙续很尴尬,随即又梗着脖子说道:“我算什么孝子,家父被人杀害,我不能回去报仇,甚至连孝服都不能穿。”
  “你除了我们的消息之外,还收到过其他消息吗?”
  公孙续不吭声,眨着眼睛,不知道郭嘉究竟是什么意思。郭嘉坐了下来,拿起案上烤好的野物看了看,又扔了回去。“简雍来了,就在客帐里,本来他是打算与你见面的,但是他们的小手段让将军很不高兴,禁了他们的足,所以这个消息就由我来通知你。你如果打算回幽州去,可以收拾一下,很快就可以起程。”
  “当真?”
  “当然是真的。父子之情发乎自然,将军岂能不理解。只是时候未到,仓促让你回去只是白白送了你的性命。他与令尊惺惺相惜,令尊被人所害,他鞭长莫及,无法救援,已然愧对故人,总不能看着你再死于非命。”
  公孙续神色稍缓,却依然不平。“我现在回去就不会送命了?”
  郭嘉抱着腿,神色从容。“如果你自己回去,生死只能由你自己负责。如果由将军派人送你回去,那你的生死就由将军负责。即使由将军负责,也不可能万无一失,但总会有把握些,对吧?当然,选择权在你,你如果想凭一己之力,手刃仇人,将军也不能勉强你。”
  公孙续慢慢坐了回去,半晌没有说话。公孙瓒年前就死了,直到此刻,除了孙策收到的消息,没有其他的消息传来,就连他的叔叔公孙范没有派人送信,这说明刘备已经控制住了局面,公孙范等人要么是屈服了,要么是死了。如果没有孙策的支持,只是他自己回去,别说报仇,就连自己的小命都未必能保得住。为此,他多次向孙策请求,但孙策一直要求他耐着性子再等等。
  他不知道孙策是在敷衍他,还是真的在等什么,所以一直很焦虑。现在郭嘉说他可以回去了,而且孙策可以负责他的安全,看来是孙策的确是在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第1721章
小心机
  公孙续终于露出了笑容,多了几分温顺。“将军肯出手助我?”
  “当然,朝廷下诏,任命将军为车骑将军,使持节,都督八州,幽州也在将军的节制之列。出了这么大的事,将军总得派人去看看。”
  “都督八州?”
  郭嘉竖起指头,一一念给公孙续听。“除了荆豫青徐扬五州,又增加了兖冀幽三州。”
  公孙续又惊又喜,伏在案上,凑了过来。“那孙将军什么时候能出兵,有多少人马?”
  “你希望多少?”
  “当然是多多益善。”公孙续脱口而出,随即又有些不好意思,解释道:“刘备阴险,手段狡诈,如果我早些回去,也许还有机会争一争,如今三四个月过去了,先父的旧部恐怕已经被他吞并了,就连叔父都未必能幸免,我只有这几十人回去,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郭嘉瞥了公孙续一眼,忍俊不禁。“原来你也知道?”
  公孙续尴尬的摸了摸鼻子。这几个月,他可没少使性子,孙策、郭嘉想必都看在眼里。之前是觉得忍无可忍,现在却觉得自己过于幼稚。他连连向郭嘉拱手,并请郭嘉代为向孙策请罪。郭嘉挥挥手,表示孙策能理解公孙续的心情,也没有计较他的意思。
  他随即向公孙续讲解了孙策的安排。
  公孙瓒战死,罪魁祸首是刘和,幕后黑手是袁谭。如今朝廷已经宣布袁绍是矫诏逆臣,刘和自然是附逆,他进攻公孙瓒就是报私仇,无关公义,甚至是违律,而公孙瓒则占据了道义,朝廷不仅不能降罪,反而要为他声张正义——这就是孙策的职责所在,也是孙策在等的机会。
  既然公孙瓒无罪,那他的爵位就必须保留,公孙续是嗣子,毫无疑问的继承者。孙策不仅要送他回去嗣爵,还要向朝廷请求官职。考虑到公孙瓒之前只有将军之衔,无太守之任,并没有真正属于他的地盘,因此发展受限,孙策打算上表朝廷,拜公孙续为右北平太守,让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
  右北平在渔阳东,耕地少,人口更少,不足万户,远不及渔阳郡,靠自身力量也无以自存,所以孙策表太史慈为辽西太守,策应公孙续。如果公孙范还活着,而且有报仇的意愿,孙策打算表他为辽东属国都尉。如此一来,三人合力,至少可以让刘备不敢轻举妄动,公孙续的安全就有了保障。能活下来,才有机会壮大实力,才有机会报仇。
  听郭嘉说完,公孙续离席,匍匐在地,痛哭流涕。“多谢将军,多谢祭酒。小子无知,一意任性使气,对将军多有冒犯,死罪死罪。”
  郭嘉将公孙续扶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道:“伯嗣,将军冷落你这么久,也不仅仅是等朝廷的诏书,更是希望你能有一个冷静的机会。幽州形势复杂,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险。你叔父战死豫州,将军父子为之痛惜,如今令尊又被奸人所害,他岂能不小心?”
  公孙续无地自容,连连请罪。郭嘉安抚了他一阵,又道:“公孙度与你家可有什么渊源?他如今坐镇辽东,如果能请他协助,你报仇的机会又多了一分。”
  公孙续连连摇头。公孙度是辽东公孙,与他们这一支辽西公孙非常疏远,几乎没什么往来,根本指望不上。论亲近,公孙度远不如孙策。
  郭嘉心知肚明,他也只是这么说,并没有指望公孙度能够协助公孙续,甚至并不因为如此。孙策送公孙续回幽州是为了他的幽州战略,而不是为了让公孙氏坐大,但他取辽东要有一个理由,公孙度不肯帮公孙续就是一个不错的借口。当然,如果公孙度愿意帮忙,孙策也不用太担心,正好将公孙度调离辽东。公孙度是辽东人,按制度,他不可以担任辽东太守,那是董卓的乱命,早就该改过来了。以前是朝廷力不能及,现在他节制八州,有这个实力,而且名正言顺。
  辽东郡有六万多户,近三十万口,实力与渔阳相当,他当然不能让这么重要的地盘落在公孙度的手中。
  “试着联络一下吧,毕竟同姓,也许有用呢。”郭嘉说道。
  公孙续无可无不可,一口答应。
  ……
  四月初,赵温带着诏书,护送长公主到达彭城,随行的还有马超的妹妹马云禄。
  孙策率领亲卫骑赶到彭城迎接。出迎一百余里,也算是给了朝廷足够的面子。朝廷虽然没有直接封王,却给了相当于封王的食邑,让步很大,孙策也不能逼人太甚,相应地退了一步。
  徐琨已经做好了准备,派长史陈矫到边郡迎接,他本人镇守彭城,以防出现意外。既有朝廷的使者,又有孙策本人亲临,他不敢有丝毫大意。如果在他的辖区内出了事,就算孙策不怪他,他母亲孙夫人也饶不了他。
  陈矫字季弼,广陵人,游历至彭城时与徐琨相识,徐琨对他很欣赏,就请他做长史。王相的长史如郡丞,不是守相自己就能辟除的,但徐琨身份特殊,很多部下都是他自行辟除,事后通报孙策一声即可。孙策看过陈矫的名字,见他又是广陵人,自然没有异议。
  第一次与陈矫见面,孙策和陈矫聊了几句,先问了一些彭城的情况,后来又问了几句陈矫家里的事。陈矫不卑不亢,应答如流,话不多,但句句中肯。孙策对他非常满意。
  到了彭城之后,孙策与徐琨见了面,问起陈矫其人。之前他曾和徐琨商量过青徐的事,想找几个合适的人选担任守相,徐琨提了几个建议,唯独没提陈矫。他知道陈矫有才,有史书中有传,但史书记载有时候未必靠谱,没有亲自见过面,他一般不会直接予以重用。徐琨不提,他还以为陈矫名不副实呢。
  徐琨一听就笑了。“这人不错吧?”
  “是不错,为什么你不推荐他?”
  “我舍不得,想留他再帮我一段时间。”
  孙策瞅瞅徐琨,明白了他的小心思。彭城战略位置很重要,但现在已经成了内郡,发生战事的可能性不太大,徐琨在彭城驻守多年,一直没有参与大战的机会,心里痒了,想到前线去。
  “去济南吧,如何?”
  “我更想去平原。”
  孙策歪了歪嘴。青州是前线,平原是前线中的前线,河北的部分还掌握在袁熙手中。太史慈如果被调往幽州,那里就缺少一个能镇得住局面的重将协助沈友,他让徐琨去济南,就是不想让徐琨太冒险,但徐琨显然不这么想,他要去最危险的地方。
  “你再考虑考虑。”孙策说道:“我向姑母承诺过的,不让你太冒险。你要去平原,要姑母同意才行。她就你这么一个儿子,宝贝着呢。”
  徐琨苦起了脸。他权衡了片刻,决定还是接受孙策的安排去济南。他的母亲孙夫人肯定不会同意他去平原,而且一来一回,至少要十几天时间,到时候别平原去不了,济南的机会也被人抢了。先去济南,然后再想办法去平原,反正都在前线,如果有大战,济南也有参战的机会。
  时隔数月,孙策与赵温再次见面,气氛很和谐。赵温宣了诏,内容都是孙策之前已经知晓的,有所出入的只有两点:一是富春被转到了会稽郡。如此一来,孙坚的富春侯就不用变动了;一是丹阳成了长公主的食邑。赵温解释说,公主位比县侯,长公主位比藩王,嫁与孙策为妾有些委屈,天子只有这个姊姊,将丹阳当作她的食邑,与吴郡毗邻,也算是对她的补偿。
  孙策笑而不语,眼神戏谑。他对天子的心思一清二楚,但并不在意。说来说去,都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心机。长公主是位比藩王,却没有真以郡为食邑的,只是一些户口多的县而已。天子破例,以丹阳为食邑,既是在名义上补偿姊姊,让她不至于因为做妾而受委屈,也为以后做小动作留下伏笔。
  汉代女子出嫁,对嫁妆拥有全部的处理权,她可以将嫁妆交给夫家处理,也可以自己处理。丹阳既然是她的食邑,她就有权处理丹阳的赋税,比如补贴天子。丹阳半平原半丘陵,特产丰富,最近屯田有成,发展得很快,赋税增长很迅速,已经不亚于中原的中等郡国。
  出嫁的姊姊补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弟弟,有毛病吗?别说皇家,就算是普通人家也在所难免。
  赵温被孙策看得心虚,不敢直面。不过孙策没有和他计较,说起了闲话。常言说得好,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权谋都是笑话。丹阳在他手里,丹阳太守都是他任命的,难道因为成了长公主的食邑,长公主就能动用丹阳的赋税?除非丹阳太守不想做了。
  接完了诏,孙策随即宴请赵温等人,算是正式纳长公主为妾。纳妾不是娶妻,没有那么多规矩,是隆重还是随意,全看夫家的心情。孙策没有刻意寒碜长公主,借着招待赵温等人的名义办了一个宴会,算是给长公主一个面子。但是,他也不想让朝廷有太多的侥幸心理,宴会一开始,他就宣布了一个消息。
  我的义从骑督庞德明天大婚,迎娶马超的妹妹马云禄,在座的诸位都和马超是旧日同僚,至少也有一面之缘,不要客气,都赏个脸,明天一起去喝酒、庆贺。
第1722章
长公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