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7/1332

  ……
  颜良的尸体摆在帐中,医匠已经将他的头颅缝好,鲜血洗去,但残破的肢体还是让人触目惊心。即使诸将都是见惯生死之人,看到这一切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关羽和颜良有血海深仇吗?还是说这人天性暴虐,贪残好杀?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关羽的武艺绝非等闲人可比。此人的悍勇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与他对阵还是谨慎一些的好,千万不能恃勇。虽然他们都不太喜欢颜良,但颜良的武艺高强却是无法否定的。
  “诸位,颜良不幸战死,关羽也受了重伤。若非他退得快,今夜就是另外一个结果。”袁谭强按不适,尽可能平静地说道:“为将者,当以大局为重,不可恃勇斗狠,白白坏了性命。”
  “喏。”荀衍等人躬身领命。
  袁谭叹了一口气,有些惋惜。颜良虽然脾气不太好,有些不合群,但他的悍勇和临阵应变能力却是屈指可数的,如今居然阵亡,对士气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尤其是在张郃受伤之后。荀衍、高览的指挥能力也许不在颜良之下,但他们的武艺不足,临阵经验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不能稳住局面,他一点把握也没有。
  他转头看向沮授。“公与?”
  沮授微微欠身。“使君,颜良阵亡的确可惜,但这是意外,非战之罪。关羽虽然侥幸未死,却也身受重伤,否则不会主动撤退。从战局而论,我军并未受挫,只是运气略微差了一些而已。”
  袁谭想了想,觉得有理。他转头看看荀衍等人,荀衍等人纷纷附和,赞同沮授的分析。
  沮授又道:“关羽虽然自负骄狂,但他关爱士卒,练兵有方,所部将士战力为刘备麾下最强。我们能挡住关羽的攻击,就能挡住别人的攻击。关羽受伤,数日内难以再战,诸君正该利用这个机会,吸引教训,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训练,以备再战。我军新卒居多,这样的经验尤其难得。使君,我建议将昨夜临战的校尉、都尉、军侯乃至都伯都集中起来,详细询问当时的战况,分析利弊。”
  袁谭非常赞同。他知道孙策每次战后都会进行类似的活动,并形成正式的文书,作为军中将校的辅导教材。刘备、关羽的练兵之法就是从孙策那儿学来的,想必也会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加以研究,下次作战很可能还会受挫。
  “诸君,别驾所言有理,这件事不能拖延,当尽快施行。”
  荀衍等人再次领命,尤其是荀衍,主动提出由诸将一起参与,复原当前的战局,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细节。他还建议,不仅要了解关羽现在的战法,更要推演他可能的变化,为下次接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袁谭非常满意,决定由荀衍、高览共同负责这件战后复盘。这两人虽然武艺不如颜良,但用兵调度并不逊色,尤其是荀衍,进步最快。他不仅自己琢磨,还想方设法收集孙策麾下讲武堂的听课笔记,加以揣摩。这件事以前是由郭图负责的,郭图出使草原后,这些事就由他兼管,想来这段时间收益良多。
  荀衍领命,不顾一夜辛劳,命人准备酒食,把相关的将领都请到大帐,温言抚慰。这些校尉、军侯刚打了败仗,又死了上官,正是心慌意乱的时候,说起话来也有些前言不搭后语,荀衍却不着急,耐心的询问,一点点的拼凑细节,并命人仔细记录。
  忙活了几个时辰,第二天中午,荀衍和高览把相关情况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报告,并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正如沮授所言,这一战并非战败,只是运气稍微差了些。一是关羽手中的刀非常锋利,颜良准备不足,先被关羽劈碎了盾牌,伤了左手,失了先机;二是关羽能全身而退,关键在于太史慈用出神入化的箭术阻击骑兵,打断了骑兵冲锋的节奏,才让关羽全身而退,否则关羽必死无疑。
  关羽手中的战刀也好,太史慈也罢,都和孙策有关。
第1772章
将计就计
  收到这个报告,袁谭和沮授面面相觑,良久无语。
  孙策的影响真是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仔细想来,又岂止是关羽手中的战刀和太史慈,包括关羽练兵的方法,他们复盘战局、研究关羽战法都是从他那儿学来的。再往深处想一想,刘备是听了孙策的建议才回到幽州的,袁谭则是被俘后孙策放回的,这场战事就是他间接促成的。
  他们都是孙策手中的棋子,身不由己。
  沮授曲起手指,轻叩案几。“使君,平原那边……可能会有麻烦。”
  袁谭也想到了这一点。孙策不在场,只是靠之前布下的棋子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直接面对他的袁熙会有多少大的压力?臧洪和牵招的增援能不能解决问题?
  “那公与有何妙计?”
  沮授苦笑。按他之前的分析,平原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他只是按照常理推断,现在看来,与孙策作战不能仅仅按常理推断,说不准哪个细节上出现了误差就被孙策抓住了机会,没问题的计划就出了大问题。与孙策为敌,还是要谨慎一些为好。
  “请田元皓增派一些援兵,务必要守住平原。张燕不过一守成贼耳,就算一时得手也不至于影响大局。”沮授沉吟了片刻,又道:“派人联系郭公则、许子远,解决了辽东问题之后,请他们尽快赶回来。”
  袁谭看了一眼沮授,点了点头。“那涿郡如何处理?”
  “立足于战,实在不行的话,就放弃。”沮授搓着手指,不紧不慢地说道:“刘备、关羽深得孙策练兵之法,士卒精练,却无良谋,正是我军磨砺刀锋的好机会。且观孙策之意,当是希望刘备与我纠缠,令刘备不得东向,绝不会希望他进取冀州。我们不妨顺水推舟,以退为进,将刘备诱入冀州境,看看孙策的反应。”
  袁谭有些不安。“这样……合适吗?”
  “无妨。”沮授胸有成竹。“就算与孙策无关,将刘备诱入冀州作战也有好处。他离涿县越远,儁乂的腾挪空间越大,我们反败为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袁谭反复权衡了一番,觉得沮授所言有理。秋收已经结束,这时候诱敌深入的损失有限,反倒可以拉长刘备的补给线,还能将他诱离涿郡,进入河间。河间虽属冀州,却是较早被袁绍控制的,人心依附,被刘备利用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刘备还像现在一样用强,只会击起强烈的反击。从地形上来说,这片区域有不少水系,巨马水、易水、泒水,还有一大片的沼泽地,可以削弱骑兵的优势。
  袁谭与沮授商量已定,又召来诸将,统一意见,休整两日后,派高览为前锋,向关羽的大营逼去,主动挑战,袁谭率主力随即跟进,摆出一副决战的姿态,暗地里却派人收集船只,驾设浮桥,随时准备后撤。
  关羽重伤未愈,得知袁谭逼了过来,支撑着伤体,出营列阵迎战。他不能上阵搏杀,只能坐镇中军指挥,反倒可以从容的观察整个战局,强化指挥能力。双方连战数日,关羽见袁谭部下诸将轮流上阵,越战越勇,也猜到了袁谭的用意,生怕有什么损失,派人向刘备汇报,请刘备做好接应的准备。
  得知关羽斩杀袁谭的大将颜良,自己也受了重伤,刘备且喜且忧。喜的是阵斩大将,先声夺人,此功不亚于太史慈重伤张郃。忧的是关羽旧习难改,统兵万人居然还亲自上阵搏杀,实在令人失望。这次运气好,只是重伤,如果运气不好,岂不是和颜良一样阵亡了。
  刘备不敢怠慢,立刻率部接应。
  得知刘备赶到,袁谭下令撤退。刘备紧追不舍,双方又战数合,各有胜负。刘备虽然兵精将勇,一心想重创袁谭,奈何袁谭守得严实,根本不给他机会,且战且退,一直退过了巨马水,据易县而守。
  在要不要围攻易县的问题上,刘备非常犹豫。过了巨马水,就算进入冀州境,易县是幽冀交界的要塞。如果能攻占易县,就等于在冀州踏了一只脚,将来进攻冀州就方便了,但易县易守难攻,他的兵力不足,得手的可能性非常小。弄不好,骨头啃不下来,反倒崩了牙。
  关靖极力反对。刘备的目的是夺取涿郡,重点是攻取涿县,如今涿县未下,又贪图易县,绝非明智之举。不仅关靖反对,赵云也反对,关羽也不赞同,太史慈也委婉的表达了反对意见。
  刘备也知道这么做不妥,但他就是舍不得放弃这个机会。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袁谭是冀州之主,沮授是袁谭智囊,荀衍、高览等人都是袁谭最后的精锐,如果能击败他们,将来进攻冀州就易如反掌。至于涿县,张郃重伤未复,又有张飞监视着,能出什么事?现在回去也无法攻克涿县,最多只能围城,还要担心袁谭随时来援。张郃和袁谭哪个重要?不如狠下心,重创袁谭,涿县自然得手。
  双方僵持不下,一晃又是数日。
  就在这时,袁谭接到了袁熙的消息:孙策撤走了。他烧掉了准备好的攻城器械,撤离了平原。
  袁谭大喜过望,心中大定,耐心地和刘备纠缠。
  ……
  孙策的平原攻势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平原是平原国都,位于黄河北岸。夏秋之际,这里就是由青州进入冀州的必经之路。袁熙被沈友、太史慈击败,退守黄河北岸后,一直驻扎在这里,在逢纪的辅佐下苦心经营,将平原城变成了一座真正的要塞。
  孙策的楼船出现在渤海口,袁熙就进入战备状态,全境戒严,地里还没完全成熟的庄稼都收割一空,连点秸杆都不给孙策留。其他诸县倒是相对容易攻取一点,但大多离河岸较远,孙策如此派步卒上岸,难免会遭到冀州骑兵的突袭,风险系数太高。
  所以军谋处从一开始就否决了攻取诸县的建议,专注于平原。
  袁熙闭门不战,剩下的办法就只有一个:强攻。
  孙策身边除了甘宁的水师,就是亲卫营步骑,因为楼船容量有限,总共不到万人,想强攻龟壳一般的平原城无异于痴人说梦,尤其是得知臧洪和牵招正率步卒两万人,骑兵两千赶来增援的时候。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孙策明知机会不大,也只好硬着头皮实施作战方案。他一面派人伐木,准备打造攻城器械,一面派人召济南太守徐琨,准备和徐琨演练一下水陆配合的战术,聊以自慰。
  准备了十来天,攻城器械准备了一半,徐琨也赶到了,战斗却没能如期开始,他收到消息,公孙度尽起大军,号称十万,正在猛攻沓氏,为他出谋划策的不是别人,正是南阳名士许攸。
  听说许攸在辽东,孙策不敢大意。许攸虽然贪财,人品也不怎么样,能力还是有的,有他为公孙度出谋划策,凌操、麋芳未必顶得住,沈友跨海增援的兵力也有限,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孙策与郭嘉等人反复讨论后,决定放弃平原,以辽东为重。平原的得失于他而言无关大局,只是为了策应刘备取涿郡而已。沓氏却是他攻取辽东的第一步,关系重大。
  于是,孙策烧毁了打造的攻城器械,扬帆起航,赶往沓氏。
  在半路上,孙策收到了太史慈的消息,了解到最新战况,得知关羽冲阵,刘备又想拿下易县,孙策直摇头。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关羽好勇斗狠,统领万人还把自己当斗将,居然会亲自冲阵。刘备更是见识短浅,涿县未下就想着取易县,想把袁谭一网打尽,也不看看自己能不能吃得下。
  不管怎么说,刘备已经陷在涿郡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干涉辽东的事,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正好趁这个机会攻取辽东。
  楼船乘风而行,日夜兼程,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赶到了沓氏。
  沈友已经赶到沓氏,但沓氏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一是兵力太少,而是地理不熟,他们只防住了几个要害,却防不住公孙度派人穿插奔袭,外围防线已经靠破,公孙度已经兵临城下,将沓氏围得水泄不通。沈友虽然赶到,却兵力有限,无法突破公孙度的包围,望城兴叹。
  好在孙策一开始就有所准备,凌操、麋芳在城里加固了城防,又准备了充足的粮食军械,公孙度一时也无法攻破城池,正在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沓氏。
  听完沈友的报告,孙策问了一句:“公孙度究竟有多少人马?”
  沈友说道:“十万肯定是不可能的,五万绰绰有余。”
  “这么说,辽东精锐大半在此?”
  “差不多。公孙度一向自负,对我军踏足辽东很是不爽。他还说……”沈友咂了咂嘴,欲言又止。
  孙策瞅了他一眼。“他说什么?”
  “他说……君侯是浴火凤凰,可这里是北方,北方……属水。”
  孙策忍俊不禁,嗤之以鼻,这一套五行相克的说法他根本不信。
  沈友苦笑不语。
  郭嘉摇摇羽扇,插了一句嘴。“公孙度不会这么客气吧,他没说点更难听的?比如灭了君侯这把火,再薅了他这浴火凤凰的羽毛,让他变成烤鸡什么的。”
  沈友尴尬不已,但是他的神情已经说明,公孙度就是这么说的。
第1773章
郭嘉的自信
  孙策哭笑不得。他倒不至于因为公孙度的几句狂话就暴跳如雷——论骂人,他还真没怕过谁——可眼前的困境的确有些挠头。
  几天前还在笑刘备贪得无厌,居然觊觎易县,一转眼就被事实打脸了,他比刘备更贪,步子迈得更大,扯着蛋了。公孙度也真是,不就是一个沓氏县么,至于这么大动干戈么,居然起兵五万来争。
  五万啊,我所有的机动兵力加起来也就这个数,而且是以步卒为主。
  这可怎么打?
  虽然心里有些懊悔,孙策也不能表露在脸上,只能耐着性子分析形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困难的局面总要面对,总不能形势不对就撤吧。沈友早有准备,铺开地图,讲解战局发展的形势。公孙度来得很突然,他兵分两路:一路沿襄平、新昌直抵沓氏的官道,步骑参半;另一路却是迂回了一个大圈,从西安平方向过来的,全是骑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7/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