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4/1332


第1821章
远虑和近忧
  “非常之功,当待非常之人。”
  孙策含笑看着田畴,有些得意,却不敢大意。话说到这一步,田畴只是承认这个设想大胆,并没有认为可行,更没有主动请缨,这是他的谨慎之处,也是他的可贵之处。人非圣贤,孰能无求,田畴不求富,不求贵,但他毕竟是读书人,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愿望肯定是有的,在这样的千秋功业面前,他还没有失去理智,一口应承,足以说明他的心性坚定,与众不同。这样的人只要认定了一个目标,一定会坚韧不拔,有始有终,就算遇到困难,他也不会轻言放弃。
  有他辅佐,太史慈如虎添翼,幽州就可以放心了。太史慈极力促成田畴来见,想必也是这样的考虑。在田畴这样的名士面前,估计太史慈多少有些不自信,这才请他出马。
  “君侯错受,畴感激不尽,只不过千秋功业难以速成,亦非一人之力可任。”田畴缓缓地摇着头,双手拢在袖中,神情纠结。“我还是觉得将乌桓人纳为编户有些仓促,恐怕难以成事。”
  “你说得没错,这件事……的确不容易。”
  田畴眨眨眼睛,打量着孙策。他不知道孙策是真的同意他的观点,还是礼貌性的附和。在他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最大,毕竟孙策一直在说化胡为华的事,幽州的诸多胡人中,乌桓人与汉人的关系最密切,化胡自然应该从乌桓人开始着手。
  “数百年以来,乌桓人由塞外迁到塞内,每年的赏赐越来越多,部落大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不仅支持叛臣造反,更以王位自称,他们眼里哪里还有中原的王朝?这时候让他们的部落成为编户,夺去他们治理部落民众的权力,他们自然不愿意。”
  孙策搓着手指,眉心微蹙,不紧不慢地说道。他的确有些挠头。太史慈打得漂亮,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四场大捷,直接搞定了东部鲜卑,速度之快超出他的预期,比公孙度投降还要让他意外。但这也造成一个后果,时间太短,乌桓人又没有参战,未必有感觉,更谈不上损失。俗话说得好,无知者无畏,万一他们真的起兵反抗,免不了又是一场恶战。
  他把握不准,也就难以决定。不过既然太史慈提出了这个建议,他就选择相信太史慈的判断。万一错了,就当是交学费。
  “那君侯有解决之道吗?”
  “方案有几个,但没有一个有十足的把握。”孙策坦然以告。“所以我还是做两手准备,万一乌桓人不服,起兵反叛,太史子义又力不能支,我就率大军亲赴幽州,再战一场。”
  田畴看着面色从容的孙策,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孙策说得云淡风轻,可是这“再战一场”四字后面却不知道是多少人的生死。
  孙策摇摇手,主动中止了话题。“这样吧,你远来辛苦,想来也疲惫了,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先看看子义的汇报,考虑一下,明天再议,如何?”
  田畴答应了。这件事的确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全部解决的,先冷静一下未尝不可。孙策让朱然带田畴去休息,随即又派人去请郭嘉。他打开木盒,取出太史慈的战记,从头阅读。
  时间不长,郭嘉披着貂裘,摇着羽扇进来了。见孙策在读公文,他也没吭声,在一旁坐下。朱然从炉子上取下铜壶,倒了一杯水。郭嘉将羽扇扔在案上,抱着杯子焐手,一边呷着茶,一边打量孙策的神情。
  孙策很快就读完了,将战记递给郭嘉。郭嘉接过,放在案上,却没急着看,笑眯眯地说道:“太史子义打赢了?”
  “赢了。”孙策回味着太史慈的四场战斗,轻拍案几。“丝丝入扣,妙不可言。”他顿了顿,又道:“与周公瑾风格迥异,自有另一番精采。”
  “他们本来就不是一类人。”郭嘉将公文摊开在案上,一边看一边说道:“周公瑾是精通音律的翩翩佳公子,不仅要胜,还要胜得漂亮。太史子义是神箭手,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发则已,发则必中。虽不在意形态,却美在其中。”
  孙策笑了两声,没有接郭嘉的话头。郭嘉最近在看《般若经》,还喜欢和人讨论这些话题,连说话都有些玄乎,带着机锋,颇有后世玄学的苗头。不过细想想,郭嘉的分析倒也没错,周瑜和太史慈的确不是一类人,他们各有各的优势。如今太史慈威镇北疆,接下来就看周瑜能不能再立新功,迎头赶上了。
  郭嘉看文章很快,两口茶的时间就将二十多页纸的战记看完了。他抱着茶杯,皱了皱眉。“太快了。”
  “什么太快了?”
  “太史子义胜得太快了。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于战事本身而言固然是好事,可是于整体局势而言却不够好。”郭嘉又呷了一口茶,幽幽地说道:“别的不说,若刘备邀他去助阵,他是去还是不去?”
  孙策心中一动,斜睨着郭嘉,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个麻烦。眼下的情况对他是最有利的,刘备和袁谭在涿郡对峙,谁也拿不下谁。太史慈大败东部鲜卑,为刘备解决了后顾之忧,刘备可以继续坚持,可若是刘备邀太史慈去助阵,双方的平衡又会被打破,涿郡很可能会落入刘备之手。即使刘备不邀太史慈助阵,袁谭收到消息后也可能会撤退。
  太史慈在权谋上还欠些火候,要给他配两个谋士才行。田畴虽然有才,在这方面却帮不了太史慈。
  “奉孝,从军谋处挑两个人去幽州吧。”
  郭嘉点头答应。
  孙策将他与田畴讨论的内容转述给郭嘉。郭嘉静静地听完,笑了两声。“常说人说幽州有侠气,果然不虚。只可惜他读书读得不好,有点食古不化了,脑筋未免不够灵活。”
  “比如说?”
  “如果说鲜卑人一时难以制服,还算有些道理,乌桓人嘛,没那么难,尤其是辽西、右北平和辽东属国的乌桓人。”郭嘉放下茶杯,拿起羽扇摇了摇。“主公,乌桓人附汉多年,早已不是纯粹的胡人,只不过朝中儒生当道,不知因时而变。他们只知道高谈阔论,有几个见过真正的胡人?”
  孙策摆摆手,示意郭嘉不要急着攻击儒生。“你是说三郡乌桓可能接受我们的要求?”
  “让他们直接接受自然不可能,这可是放弃对部落的直接控制权,从此做一个食邑而不治民的列侯,不过与生死相比,我相信他们知道该怎么选。就算有几个人逃到草原上去也无妨,正好做个对比,等那些人在草原上爬冰卧雪,被追得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得安生时,所有的怨气自然平息。”
  孙策捻着手指笑道:“这也行,正好找点事让子义做。”
  “还有一件事,主公,你别忘了那几个和亲的袁家女子,处理得好,这几个女子能起的作用也许比子义的精骑还要大。”郭嘉嘿嘿笑道:“她们出身袁氏,最知大势难违。袁谭自身难保,三郡乌桓被迫向子义俯首,她们除了主公还能指望谁?袁绍送她们去和亲,她们肯定不愿意,只是情势所迫,不得不去。现在主公要化胡为华,她们又能重为华夏衣冠,岂有拒绝之理?”
  孙策觉得可行。他之所以倾向于同意太史慈的决定,除了相信太史慈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据他所知,魏晋之后不久,乌桓人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作为独立的势力出现,应该是和其他民族融合了。他一直没找到原因,现在想想,说不定就是郭嘉所说,乌桓人依附汉人太久,已经有部分汉化,只是中原激战正酣,没人注意到这一点。
  “让孟公威去一趟吧。”郭嘉说道:“他既通权谋,又善言辞,可以留在子义身边做谋士,必要的时候还能当说客。”
  孙策笑笑。“行啊,不过他去之前,我要查查他给你送了多少礼,居然让你这么露骨地推荐他。”
  郭嘉哈哈大笑。“主公,我这可是秉公直言啊,不信你在军谋处挑一挑,还有谁比他更合适。”
  孙策清楚郭嘉那点小心思,不过孟建也的确适合这个职务,按功劳、资历而言也早该外放了,也就不用驳郭嘉面子,只要点他一下,让他不要做得太过份就行。
  公孙度已降,公孙康已经在赶来的路上,没几天就到,太史慈又迅速击败了鲜卑人,坐稳战区督已经不成问题,幽州东部的事大体已定,他也该考虑返回中原了。眼下最关键的是两件事:一是尽可能说服田畴。作为幽州不多的名士,有他辅佐太史慈,联络幽州世家,对将来稳定幽州有益。二是将太史慈缴获的大量战马运回去,这是今年的最大收获,有了那些战马,他就可以组建更多的骑兵,弥补一直以来的短板。
  孙策让郭嘉先安排军谋处做些准备,到时候请田畴一起参加,让他见识一下群策群力的巨大优势,接受对乌桓人进行汉化的安排,然后调配船只,利用风力弱的时候赶往辽西,接收战马。数以万计的战马需要楼船来回走好几趟,选择一个最佳路线能节省不少时间。
  郭嘉欣然从命。
第1822章
度辽将军当度辽
  太史慈的捷报让整个军谋处沸腾起来。
  辽东平定,三郡平定,刘备和袁谭还在涿郡对峙,幽州方略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果,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领了赏赐,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新年。
  孟建和孙邵被选为辅佐太史慈的谋士,打点行囊,准备出发。孙邵字子绪,青州北海国人,孙乾的好友。原本在沈友麾下,后来被调到军谋处,表现不错,尤其是在理政方面有一定特长。他与太史慈是朋友,让他去辅佐太史慈,也是弥补太史慈在理政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是振奋青州人的士气。
  孙策又与沈友商议,调他麾下的部将滕耽接任辽西太守,为太史慈分担一部分压力。辽西户口虽然不多,却是联系右北平和辽东属国的重要环节,幽州东西部之间的要道,需要交给一个有能力而且信得过的人。滕耽早在沈友入青州的时候便为沈友效力,这两年跟着沈友征战立了不少功,该提拔了。
  人事调整大多是之前就有所准备的,现在只是公布而已。尽管如此,得到升迁的人还是非常兴奋,同僚之间互相庆贺,安排践行,沓氏城里的酒肆几乎座无虚席,每天都有人聚饮。
  公孙度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得知太史慈大捷,以万余人马击败东部鲜卑的七万大军,懊丧不已。太史慈曾经到辽东避难,他却没看上太史慈。如今太史慈一战成名,成为幽州东部战区督,他却一败涂地,真是丢脸。
  过了两天,孙策派人召公孙度与会,一起商讨乌桓人归化的问题。公孙度收到命令之后,迟疑了好一阵子,本想不去,又担心孙策不悦,只得勉为其难地来到水寨,登上孙策的楼船。
  会议室里济济一堂,熟识的人互相打着招呼,气氛热烈。公孙度站在门口,考虑着是不是找个角落待着,免得受人注意。诸葛亮快步迎了上来,拱拱手。
  “将军,君侯在等你。”
  公孙度愣了一下,又松了一口气,跟着诸葛亮来到主舱。孙策正和田畴说话。公孙度不认识田畴,也没当回事,拱手向孙策致意。孙策颌首还礼,示意公孙度入座。
  “升济,这是田畴田子泰,幽州刺史府别驾,眼下协助太史子义作战。”
  公孙度刚刚坐好,一听田畴的名字,吓了一跳,转头看向田畴,仔细地打量了两眼。“你是右北平的田畴田子泰?”
  田畴笑着点点头。“正是在下。”
  “久仰,久仰。”公孙度连忙施礼。幽州地处偏僻,名士非常少,田畴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公孙度没有见过他,却听过他的名字。只是他知道田畴不好仕途,淡泊名利,所以也没去请。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田畴,而且田畴已经成了太史慈的幕僚。如此说来,太史慈能立下这么大的功业也就可以理解了。
  田畴与公孙度见了礼。他已经知道公孙度战败归降的事,此刻见到公孙度倒是一点也不意外。两人重新入座。孙策说明今天会议的主题,主要就是讨论将塞内的胡人纳入户籍管辖。
  公孙度抚掌而叹。“君侯所言,我非常赞同。乌桓也好,鲜卑也罢,就该一手征服,一手教化,不能一味迁就。就说这乌桓人,从孝武帝时算起,依附我朝近三百年,时叛时服,到现在还自行其事,不服教化,这怎么能行?依我看,要么为仇敌,要么为臣民,不能两者都不是。”
  田畴忍不住反驳道:“将军豪气,只可惜知易行难。”
  公孙度无声而笑,却没有接田畴的话头。孙策抬起手,笑道:“今天就是讨论这个话题,待会儿有机会各抒已见,不必急在一时。子泰,你先去看看,熟悉一下辩论的对手?”
  想到隔壁的军谋处群英,田畴顿时对公孙度没了兴趣,欣然从命。诸葛亮引着田畴去见郭嘉,引见军谋处的成员。
  孙策含笑看着公孙度。“听说太史子义的事了吧?”
  公孙度很尴尬。他听得懂孙策的意思。“君侯知人善任,堪称明君。太史子义能征善战,足为名将。”
  孙策哈哈一笑。“那你呢,有没有做名将的想法?”
  公孙度沉吟片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能不能至,以后再说,能心向往之便是好事。幽州种族繁多,情况复杂,仅有太史慈一个人是不够的,你这个度辽将军不可或缺。说实话,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度辽将军以前都远离辽水,既然是度辽将军,不应该度过辽水吗?躲在千里之外算怎么回事?”
  公孙度忍俊不禁。“君侯所言有理,我也觉得名实乖离,令人费解。”
  “以前的事我管不着,从现在开始,我希望你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度辽将军,先收复玄菟失地,将高句丽打服再说。有信心吗?”
  公孙度抬起头,直视着孙策,眉梢渐渐扬起。“君侯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那就好。”孙策拍拍大腿。“待令郎一到,我可能就要起程了。明年秋天之前,我会为你准备好钱粮、军械。在此之前,太史慈会调一部分从鲜卑人手中缴获的军械给你,你先用着。粮食问题比较麻烦,他收降了几万俘虏,粮食不够用,没法支援你。所以今年还是以守为主,明年再说。”
  公孙度摇摇头。“君侯给我军械就行,粮食我自己想办法。”
  “你有什么办法?”
  “抢。”公孙度不假思索。“抢高句丽人的,反正要灭他们,饿死和杀死没什么区别。”
  孙策思索片刻。“你对这里的情况最熟悉,斟酌着办吧,我不干涉。”他掐着指头算了一下。“你赶到驻地的时候,太史子义差不多也能将军械送到,我再安排一些军粮给你,以备不时之需。”
  公孙度躬身施礼。“多谢君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