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2/1332

  “我有信心。”郭嘉摇着羽扇,语重心长地说道:“公达,你的眼睛不能只盯着面前的对手,更应该看看自己身后的同伴,尤其是读书人。”
  荀攸目光微闪。“但愿如此。”
  郭嘉没有再说。荀攸很快就会有亲身体验的机会,等他亲眼看到技术带来的优势,自然会明白。在孙策击破公孙度之前,他也和荀攸一样,只知道孙策有技术优势,却不清楚这个优势有多大。
  “戏志才的事,确认了?”
  “确认了。”荀攸点点头。“他的确去了交州,但是许靖、许劭看不上他,直到高干被骠骑将军击败,丢失番禺,他才得到机会。即使如此,他也无力回天,骠骑将军善战,部下精练,刘繇、士家兄弟纠集起来的部曲根本不是对手,节节败退。不过交州的情况你也知道,到处是崇山密林,僵持是难免的事。”
  “如果你们进入苍梧呢?”
  “会好一些,但意义不大,短时间内无法形成绝对优势,反倒有可能因小失大。”荀攸笑道:“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一个也不占,难以速胜。与其如此,不如缓一缓,先解决中原的麻烦。”
  郭嘉点头表示赞同,互相看了一眼,会心一笑。
  ……
  三天后,周瑜、荀攸离开秣陵,与他们一同离开的还有三千匹战马。
  有了这些战马,周瑜将能组建一支两三千骑的骑兵。这些骑兵将由文丑统领,直属周瑜,保证在需要的时候,周瑜能及时增援荆州各部。
  杜畿在秣陵又留了几天。他有更多的事要向孙策汇报。
  荆州七郡,跨有大江,人口、经济发展都不均衡,即使是江南四郡之间也有很大差距。有差距就会有矛盾,尤其是这几年江南发展迅猛,关中、洛阳的流民源源不断的到达江南,创造了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既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矛盾,也有新豪强与旧世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守旧派与激进派的矛盾。关中的朝廷也好,益州也罢,都在与荆州世家联络,希望找到支持者,尤其是江南四郡。杜畿这两年大部分精力都耗在江南四郡,有点力不从心。与前年在襄阳见面时相比,头上的白发又多了不少。
  综合了周瑜与杜畿的汇报之后,孙策最后做出决定,加强荆州的情报网建设,凡是与关中朝廷和益州相关的事务都归周瑜处理,一旦发现,以通敌论处。杜畿只负责内部的监察任务,确保新旧世家豪强不会坐大,侵占江南发展的成果。
  借着这个机会,孙策向杜畿交了个底。他准备将刺史从行政体系中剥离出来,强化刺史原本的监察职能。在秦与西汉时,监察体系原本是与行政、军事相并列的,中央有御史大夫,郡县有监,汉武帝时又设立十三州刺史,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可是后来官制变迁,皇帝为了分丞相之权,加强了御史大夫的行政职能,监察权则归御史台。再往后,到了东汉,刺史对州的影响力日增,也渐渐成了行政官员,最后更是改刺史为州牧,主掌一州军政。虽然御史台负责百官监察,由天子直接控制,但监察职能却在不断削弱。
  这么做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儒家重教化,轻法治。并不是说儒家不讲法,但儒家对法治的重视明显不够,依据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也让法律条文有了更多的模糊空间,对地方势力的约束力迅速下降。刺史、太守的权力太大,也是地方割据得以实现的原因之一。
  在此之前,孙策已经逐步在郡级重建尉职,分割太守手中的兵权,现在他打算恢复监的设置,剥离太守的监察权,在郡县实现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并形成三个基本独立的系统,不再混淆。
  换句话说,杜畿以后升迁就不是转为太守,而是直接升任九卿。当然那是后话。就现在而言,最实际的问题在郡设立郡监。郡级的监察官本是督邮,是太守的属吏,向太守汇报工作。设立郡监,提升监察官的品级、俸禄,督邮依然保留,却从太守府剥离出来,由郡监负责。
  换句话说,杜畿将增加大量的部属,而这些部属大多由他来推荐,是一个结私恩的大好机会。孙策不可能去考察每一个人,谁能做郡监,基本上由杜畿说了算。
  杜畿并没有欣喜若狂,反而有些担心。孙策首先在荆州试行,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考验。做好了,他的前程不言而喻,孙策鼎立新朝后,第一任御史大夫非他莫属。如果办砸了,不仅会影响孙策的改制,还会影响荆州的安定,而荆州现在是不能乱的。
  杜畿考虑了很久。“主公,事关荆州的稳定,臣以为风险太大,还是由其他州试行比较好。”
  孙策笑了。他非常清楚,变更制度的阻力极大。选择在这个时候改制,又选择在荆州试行,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天子如果要纠集州郡,建立联盟,对他实行三面包围,面对关中和益州的荆州自然是最关键的前线,加强对荆州的控制是当务之急。加强控制务必要增加官员,尤其是增加对朝廷没什么感觉,在旧有体制下基本没有升官可能的官员。只有这样的官员遍布基层,才能将荆州真正的控制在手中。
  但增加官员就会对现在的官员产生冲击,排斥在所难免,弄不好,甚至可能引发叛乱。要想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增加荆州的兵力,做好应变措施。增加兵力需要有合适的理由,应对朝廷可能的进攻,在荆州实行军事管制,驻扎重兵,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理由。谁敢冒头,直接镇压,就像以通敌罪名清理荆州的世家一样,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和平时期反而不能这么粗暴。光武帝以皇帝之尊,亲自推行度田却遭到世家阻挠而失败,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
  此外,杜畿是关中人,对他的猜忌和流言从来就没少过。杜畿亲自赶来汇报工作,表达了他的忠诚,投桃报李,在这个时候选择在荆州改制,许以第一任御史大夫的官位,就是对他忠诚的回报,一举两得。
  “伯侯,这件事我已经和公瑾商量过了,他会与各郡太守通气,配合你的工作,张长史那里也不会有问题。荆州现在是前线,各郡太守又多是武人,他们的作战任务很重,正需要人来分担行政和监察的事务。有战功相诱,他们不会拒绝。其余诸州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反而容易滋生事端。你如果还是不放心,我亲自坐镇荆州。”
  见孙策决心已定,杜畿没有再说什么,躬身领命。他随即提出一个建议:从南阳政务堂选择一批学生,充实到各郡。这些官员接受过基础的政务训练,又没有受到官场习气的污染,有读书人的抱负,朝气蓬勃,不怕得罪人,最适合执行监察任务。
  孙策笑了。杜畿很谨慎,反而极力避嫌。南阳政务堂是由张纮负责的,算是张纮的弟子,而且以南阳普通百姓子弟为主,享受过新政带来的福利,对新政也最为拥护。将这些人补充到基层,就像将退伍老兵补充到基层担任亭长之类的职务一样,天然有超出普通人的向心力。
  “伯侯,你为人谨慎,不愿惹人猜忌,这是好的,但凡事都有利弊,没有几个信得过的人,你也很难施展拳脚。那些人跟了你几年,吃了不少辛苦,总不能让他们一点希望也看不到。”
  “主公说的是,可是臣……”
  孙策抬起手。“荆州七郡,需要七个郡监,这些人不是政务堂的学生能够胜任的,由你推荐。你秉公而论就行,不必有太多顾忌。我只有一个要求,兼顾关中、洛阳,七个人中至少要有一个关中人,一个洛阳人。要不然新迁来的百姓心不安。你说对不对?”
  杜畿感激不尽,欣然从命。
第1854章
引路人
  满宠、陶商接踵而至,沈友也派来了别驾滕胄。
  孙策直接监领的五州中,扬州一直没有设立刺史,实际事务由虞翻承担,但虞翻是扬州人,按例不能担任扬州刺史,而孙策现在又不能任命司隶校尉——这就太明目张胆了——所以他只给了虞翻权力,却没给虞翻名份。敏感时期,孙策更不打算节外生枝,平白给人指摘的借口。
  几个刺史一见面,得知孙策打算加强监察权,满宠当即表示赞同,滕胄虽然没有直接表态,神色却也没有反对的意思。刺史要由外地人担任,郡监却有机会从本州选拔,尤其是天下尚未一统的时候。陶商却保持沉默。孙策这明显是分权,将行政权从刺史手中剥离出来。没有行政权就没有油水。徐州的实权已经落入吕岱之手,如果再没有油水,他这个徐州刺史就彻底没意思了。
  孙策将他们的神色看在眼里,却没有接受满宠的请求。更改制度是大事,不能仓促施行,荆州是试点,要先看看实施效果如何,再考虑是不是全面推行。万事开头难,只要荆州推行顺利,其他州就容易多了。
  陶商暗自松了一口气,表示赞同。
  杜畿冷眼旁观,对陶商便有些不屑。虞翻更是连正眼都不看陶商一眼。陶商也有些窘迫,如坐针毡。与杜畿等人坐在一起,他的压力很大。
  孙策随即安排各州近期的任务。各州情况不同,工作重心也不一样,需要做针对性的安排。
  豫州是中原腹地,户口多,耕地多,粮食生产和工坊是重点。豫州世家多,监察任务重,又有一定的战略防备任务,满宠的责任最为繁重。孙策与满宠商量,虽然暂时不实行监察权独立,却可以先加强县级的监察力量,将各县的督邮独立出来,再从吴郡政务堂抽调一部分人补充到各县,让满宠可以腾出精力,关注全局。
  青州是前线,还兼管着一部分辽东事务,任务也比较重,不仅不能分权,还要集权。
  徐州是腹地,军事任务较轻,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为青州和幽州提供后勤补给。考虑到徐州的户口损失比较大,而耕地又有限,养殖业、渔业是关键。在泗水以东的滩涂地养猪的效果不错,应该进一步加强,再多建几个养殖场。
  陶商正中下怀。事情由吕岱做,油水由他捞,再过几年,就算辞官不做,他也可以做个富家翁。
  孙策安排完整体规划,虞翻继续与各州磋商具体事务。
  ……
  杨柳依依,春风拂面,秦淮水碧波荡漾。楼船靠在码头,从吏们鱼贯登船,整装待发。
  孙策与满宠并肩站在岸边。该说的话大部分都已经说完了,满宠很快就要登上楼船,由秦淮水入江,下一次见面又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伯宁,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
  “请主公明示。”
  “将来三权分立,你是打算继续做刺史行法,还是打算为将领兵,或是做太守治民?”
  满宠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着远处,轻声笑道:“承蒙主公信任,这些年委臣以重任,行豫州刺史,又统兵两千征战,小有战功。不过臣细细思量,臣虽略通兵事,却不如诸将经验丰富,就攻守而言,也是长于守而拙于攻,于主公争天下之时,臣固然不如诸将。守天下之时,似乎又无功可立。思来想去,反倒不如行法,将来或许能位列三公。”
  孙策莞尔一笑。还是满宠聪明,识得轻重。虽然现在刚开始在荆州试行三权分立,但这是他已经确立的方向,其他各州迟早也会实行。监察系统的独立同时还预示着官员的专业化,跨系统任职会越来越难,除非特殊情况,一个人的仕途在一开始就可能确定。满宠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分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出取舍,既有远见卓识,又有自知之明。
  与满宠相比,陶商就是一头在滩涂地上啃野草的猪,只看到眼前那点利益。
  伸手轻拍满宠的肩膀。“伯宁,北线就交给你了。”
  满宠躬身领命。
  ……
  满宠等人述职完毕,先后离开,汤山又渐渐恢复了平静。
  新年结束,吴夫人也起程返回吴县。汤山虽好,毕竟不是家乡。秣陵虽然也是江东,但口音与吴地不同,她不怎么习惯。
  袁权留在秣陵,为孙策主持内务。形势一触即发,孙策随时可能要奔赴前线,现在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是他难得的清闲时光。借着这个机会,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黄月英、刘和都已经年满十八,正式成为孙策的房内人,初试云雨,正是如胶似漆的时候,几乎形影不离。刘和腼腆些,不太肯三人同聚,黄月英却早就耳濡目染,神经又有些大条,对此毫不介意,经常拉着孙策一起泡温泉,嬉戏打闹,兴致来了就席天幕地的胡闹。
  一番翻云覆雨之后,黄月英伏在池壁上,枕着一双玉臂,看着远处春光烂漫的山峦,身体浮在水中,一双玉足拨打着水花,脸上红晕未消,艳若桃李,眼神却有些游离。
  “怎么了?”孙策移了过来,坐在她身边,将她搂了过来,抱在怀中,上下其手。“这时候走神,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没有,没有。”黄月英咯咯地笑了起来,紧紧地抓住孙策的手,扭头在孙策脸上亲了一下。“不是你的问题,你非常好,是我自己的问题。”
  “你有什么问题?”孙策将下巴搁在她的肩上,看着她坚挺的双峰和修长的双腿,颇有些得意。六年前初见时,黄月英还是一个稚气未褪的少女,如今却是一个少妇了。“因为船的事?”
  黄月英哼了一声,露出几分沮丧。“我好像计穷了,我阿翁、阿母一起帮我想办法,也没想出更好的驱动方式。你说……”黄月英有些犹豫,转头看了孙策一眼,欲言又止。
  孙策忍着笑。“你想问我,既怕我答不出来,我没面子,又怕我答出来了,你没面子,对吧?”
  黄月英撇了撇嘴,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
  孙策没有急着给她答案。他可以给她答案,但这既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对他来说,他已经掌握了技术优势,不需要开挂,建立一个能够良性发展的技术体系远比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拔苗助长并非上策。技术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事,遇到瓶颈再正常不过,而他不是全能的,迟早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其如此,不如早点认清现实,做自己擅长的事。
  “你这么聪明都解决不了,我怎么能解决得了。不过你不用担心,我不会觉得没面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嘛,没什么好丢人的。”
  黄月英“噗嗤”一声笑了,杏眼斜睨。“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术业有专攻嘛。”孙策笑道:“我又不是全知全能的神。”
  “你的专业是什么?”黄月英轻松了很多,调侃道:“听阿宓说,你最大的愿望是长寿,难道你的专业是养生术?你可别跟我说什么德者寿,我才不信那些呢。天地倒是长寿,可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当然,我的专业就是养生术,具体而言,就是房中术。”孙策嘿嘿笑道:“有没有兴趣再切磋一下?”
  “行了,行了。”黄月英迅速从孙策怀中脱身,一个猛子扎进水中,潜到温泉对面,蹲在手中,只露出红扑扑的小脸,笑盈盈地说道:“等着和你切磋的人多着呢,我可不想被人说多吃多占。”
  孙策靠在池壁上,和黄月英调笑了一会儿,又说回正题。“阿楚,我虽然不懂木学,但是学问的道理是相通的。我建议你不要急,沉下心来,多研究点算学。你还记得当初改进抛石机吗?徐公河可是帮了大忙的。现在你遇到了困难,不妨再从算学上寻求突破。”
  “算学?”黄月英若有所思。
  “没错,几乎所有的学问最后都可以归结为算学。你比如说行军作战,也和算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骑卒和步卒在不同的地形发挥的战力强弱,就决定了他们在南方、北方的优劣转换,军谋处在进行推演的时候,这些数据都是必不可少的依据。你造海船,海船越造越大,动力跟不上,成了最大的限制,那你就要研究不同的驱动方式的效率,这些都需要算学的辅助,不能光凭感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