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5/1332

  “应该到那个山头……”黑头回身指了一下,突然语塞。他眯起眼睛,仔细地看了一眼,突然跳了起来。单夫、相虎吃了一惊,连忙拉住他。“你发什么疯?”单夫低声骂道,同时看了一眼江中的楼船,生怕声音太大,惊动了这些猎物。
  “那……那……”黑头伸手指着远处,面色惶急。
  单夫和相虎不约而同的看去,只见远处的山头人影晃动,亮光点点,隐约还能看到一面战旗。战旗火旗,在树林中非常显眼。单夫突然觉得头皮发麻。他在这里蹲了半天,对那面战旗非常熟悉,最大最漂亮的楼船上悬挂的就是类似的战旗。
  只是他们什么时候跑到自己后面去了?
  “不好!”单夫突然反应过来,伸手拔出腰间的短刀。“快走,我们被包围了。”
  话音未落,一声刺耳的厉啸响起,单夫来不及多想,下意识的举起了手中的藤牌,遮住面门。相虎和黑头也做出了类似的动作。作为寨子里最机敏的猎手,他们对这种声音太熟悉了。
  “呯呯呯!”连续几声闷响,藤牌被弩箭射中。弩箭强劲有力,远超他们的想象,锋利的箭头射穿了藤牌,射进了他们的手臂,鲜血汩汩而出,痛彻心肺。黑头动作慢一点,被一支弩箭射中了胸口。他身上的竹甲没能保护他,箭头深入,黑头挣扎了两下,就倒在地上不动了。
  一阵箭射罢,单夫和相虎都受了伤,虽然没死,却也基本失去了战斗力。他们看着从四周树林、草丛中缓缓站起,端着弩,一步步逼过来的敌人,面色煞白。原本自己早就被人包围了,对方之所以一直没有发起攻击,绝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在等头领。
  远处传来了战鼓声,传来了熟悉的呼喝声,但是那些呼喝声中充满了恐惧,充满了绝望。
  毫无疑问,头领和部落里的人被包围了。他们从那道山谷经过,知道那里的地形多么便于伏击,只要将两头的狭道守住,谷里的人根本逃不掉。
  ……
  战斗结束得很快。一轮急射过后,兴冲冲赶来打劫的几百蛮子就倒下了大半,剩下的举着盾牌,龟缩在石头、树木之下,不敢轻举妄动。
  一些士卒在山坡上露出身形,他们举着盾牌,提着雪亮的战刀,三五成群,互相掩护着走下山坡,进入山谷,即使地形逼仄,他们也没有放弃阵型。更多的士卒依然伏在山坡上,端着弩,严阵以待。
  见敌人走到身边,两个蛮子从藏身处跃出,大叫着扑了过去。
  一声厉啸,三枝弩箭同时飞到,一个蛮子被应声射倒,发出痛苦的哀嚎,另一个冲到了敌人的面前,与他正对面的江东军士卒稳稳地停住,身体微侧,瞅准来势,抡起盾牌,狠狠的砸在蛮子的侧面。蛮子扑倒在地,还没等他回过神,一只穿着战靴的脚凌空而落,狠狠的踹在他的脖子上。
  “咔嚓”一声,蛮子脖颈折断,当场气绝。
  江东军士卒却没有放松警惕,战刀贴着蛮子的脖子用力一划,干净利落的割断了蛮子的颈动脉。即使蛮子没被踩断脚颈,几息之间,他也会因失血过多而死。
  紧接着,他们又割断了已经中弩倒地的蛮子的脖子。
  丛林中地形复杂,危险往往就在咫尺之间,确保敌人死亡是基本作战准则。
  江东军士分工明确,弩手负责掩护,前面的盾手身强力壮,确保挡住敌人的第一击,后面的反应敏捷,擅长近身格斗,以最快的速度杀死敌人,不留后患。在他们默契的配合面前,幸存的蛮子虽然很勇猛,甚至奋不顾身,却什么便宜也占不到。一旦从藏身处跳出来,立刻遭到弩手的狙击,侥幸逃过弩箭,也会面临以寡敌众的不利局面,一两个回合之内就送了性命。
  包围圈越缩越小,江东军士卒步步为营,不给对手任何机会。
  ……
  贺齐坐在楼船之上,看着远处宛若方壶的山峰,嘴角微挑。
  地图上显示,那座山叫壶头山,就是伏波将军马援征讨五溪蛮时驻军的地方。有史以来,五溪蛮就是让中原王朝头疼的存在。不管多么善战的将领,多么精锐的人马,一旦进入这片大山、丛林,少有不受挫的。即使一时取胜,也无法久居,用不多久,这片山林依然是蛮子的山林,想叛就叛。
  不是蛮子善战——蛮子的确悍勇,但他们的武器和战术都不见得比郡兵强——而是他们熟悉地形,郡兵很难真正重创他们。以前的战术都是攻其必救,抢他们的粮食,烧他们的寨子,逼得他们不得不战,或者请降。这只能一时打击蛮子,无法真正征服蛮子。一旦蛮子恢复元气,他们又会卷土重来。
  这次出征,主要目的不是蛮子,而是进入益州。只是山路曲折,大军需要的辎重时刻面临着被劫的危险,所以周瑜要先立威,用最狠厉的手段震慑这些蛮子。贺齐身为武陵尉,当仁不让的做了先锋。他利用蛮子的贪婪,诱他们主动前来打劫,然后在合适的地形埋伏精兵,以逸待劳,将来犯的蛮子一网打尽。
  他暂时不会主动攻击这些蛮夷部落,但是敢来打劫他的,一个也不放过。
  迟早有一天,他要建立让马援也望尘莫及的功勋,彻底征服这片大山。对此,他非常确定。
  一颗颗首级挂了起来,就悬在岸边的树上,血水滴下来,流入沅水中。部落首领的首级也被砍了下来,用石灰腌好,派人送往各部落巡视,以儆效尤。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贺齐却非常享受,他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来,想象着周瑜接到战报时的表情,心情非常愉快。
  都说我太奢侈,喜欢炫富,现在你们知道炫富也是有用的了吧。我根本不用去钻山沟,这些蛮子就主动送上门来了。祖郎那个山贼风餐露宿,在山林里走了上千里,斩获的首级未必有我这一战多。
第1927章
持久战
  沅南,西征军大营。
  周瑜看完贺齐的捷报,嘴角微挑。他闻得出贺齐字里行间的示威和挑衅。不服他这个九都督之首的人很多,贺齐已经算是比较含蓄的了。毕竟是读过书的人,不会将面皮撕破。就算不给他面子,也要给吴王孙策留几分面子。
  “看样子,贺公苗是铁了心要效马伏波故事了。”周瑜说道。
  “但有所欲,便是破绽。贺公苗能用兵,是将才,但他太好名,将来怕是要吃些苦头。”荀攸慢悠悠地说道:“清浪滩险急,蛮夷据险而守,这一战是个机会,都督不可错过。”
  周瑜看看荀攸,没吭声。相处日久,他清楚荀攸的意思,这个机会既是重创蛮夷,打出威风的机会,也是让贺齐受点挫折的机会。清浪滩是沅水流域有名的险要所在。当年马援征五溪蛮就被堵在这里几个月无法前进,直到病死,马革裹尸。贺齐没有趁蛮夷未集之际迅速进军,却一路招摇,吸引蛮夷们来战,刻意复制马援的故事,要一战取胜,正如荀攸所说,有斗气的成份。
  马援病死有其客观原因:一是马援的确年纪大了,六十多岁,又有伤病,本不该再深入丛林作战,实在是朝廷连战连败,无人可用,他这才主动请缨。二是当时经新莽之乱不久,武陵有几十年时间不受朝廷控制,实力已经坐大,又连年与汉军作战,接连取胜,熟悉了汉军的战术,士气也旺盛,这才能相持不下。这两个条件少一个,结果都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实际上马援死后,监军宋均就招降了同样筋疲力尽的蛮夷,如果马援的身体能再坚持几个月,熬到冬天,胜利还是他的。
  在丛林中作战,最好的机会是冬天,而不是酷热雨多的夏季。
  贺齐很年轻,不存在突然病死的可能。他所领的江东军在豫章作战多年,秉承孙策精益求精的习惯,对山地丛林作战的认识已经算得上当世高手,绝非那些蛮夷所能匹敌。他麾下的将士也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精锐,不是屡败屡战的汉军。
  他与马援的情况看是相似,其实相去甚远。相同的只是地理形势而已。
  “只是会耽误时间。”周瑜来回踱了几步,剑眉微蹙。“夏天到了,丛林湿热,将士容易生病。”
  “无妨,正好让本草堂的医师有熟悉的机会。黄汉升围房陵围了几个月,吴王都不急,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荀攸难得地笑了一声:“今年冬天能赶辰阳就行。”
  周瑜忍俊不禁,笑着点点头。孙策没有给他时限,他也清楚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战事,早几个月、迟几个月其实没什么区别。现在还是积累阶段,不仅将士们要熟悉丛林作战的战术,辎重营的工匠也要熟悉丛林特殊地形下如何打造军械、搭建工事,随军的本草堂医匠也要熟悉丛林中的湿热环境对人的影响,搜集草药,炼制药剂。在这些都准备好之前,仓促深入并不明智。
  他们要改变以往打完就撤的思维,长期维持对这片区域的控制,迫使那些蛮夷放弃官军来了就投降,走了再造反的想法,实现长治久安。
  “都督,军师。”桓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名单。“这是五溪首领的资料。”
  周瑜放下捷报,接过名单看了一眼,很是满意。“伯绪辛苦了。”
  “这是职责所在。”桓阶眉间有些担忧。“这些蛮夷野惯了,突然要求他们奉守朝廷教化,怕是有些难。这等于逼他们反啊。”
  周瑜有些惊讶地看了桓阶一眼。“你是这么认为的?”
  桓阶拱拱手。“都督,不仅是我这么认为,武陵贤达都这么认为。先楚以来,蛮夷与华夏即不同治,勉强为之,只会徒增困扰。”
  周瑜放下名单,打量了桓阶片刻,又看了荀攸一眼。“看来还是吴王有远见,这件事还真的急不得。”
  荀攸不动声色,只是微微颌首,以示附和。他比周瑜更早预料到这种情况,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对孙策的决定表示支持,劝周瑜放弃速胜的想法,将西征作为一生事业来对待。
  桓阶却不明所以。难道吴王孙策还能未卜先知,知道他会说这样的话?不过他也不在乎,他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周瑜推荐他出任武陵太守,他有责任将这些情况通报给周瑜,让他做好心理准备。周瑜是要建功的,如果不了解武陵人的心思,他怎么可能得到武陵人的支持?
  周瑜拱着手,沉默了片刻,神情也变得凝重起来。“伯绪,你是武陵太守,担负着教化武陵百姓的重任,有这样的想法实在不该。大军征伐在前,儒生教化在后,相辅相成,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武陵蛮或服或叛的痼疾。否则武陵蛮未反,我们又何必兴师动众?”
  桓阶惊讶不已。“都督进军武陵,不是为了取道武陵,进攻益州吗?”
  周瑜哭笑不得。这是对外宣称的理由,但他没想到桓阶也信了,也不知道是自己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还是桓阶被繁杂的事务困住了,居然没有往深处想一想。以桓阶的精明,本不该如此。
  “伯绪,你坐。”周瑜示意桓阶坐下,他要和桓阶好好沟通一下。桓阶是他推荐的武陵太守,责任重大,带着情绪和误解上任肯定是不行的。
  见周瑜神色严肃,桓阶不敢大意,在荀攸对面坐下,向周瑜行了一礼。他经周瑜推荐,由长沙郡功曹一跃而为武陵郡太守,周瑜就是他的故主,恩重如山。即使他比周瑜还有年长几岁,他却必须对周瑜保持足够的礼敬。当然,这也是在周瑜各方面都能让他敬服的情况,换一个人,就算对他再器重,他也未必看得上。
  “请都督指教。”
  ……
  襄阳。
  孙策背着手,绕着沙盘来回踱着步。郭嘉站在一旁,摇着羽扇,诸葛亮、陆议散在四角,一个个神情严肃。就连孙尚香都抿紧了嘴唇,睁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孙策。
  孙策刚刚收鲁肃送来的战报,袁谭率部渡河,进军荥阳。
  荥阳在洛阳与浚仪之间,是洛阳的东大门,位置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鲁肃在成皋部署了两千人,可是这点人马根本挡不住袁谭。袁谭一旦占据荥阳、成皋,就切断了鲁肃和吕岱之间的联络,可进可退。
  孙策并不担心袁谭。他不觉得袁谭有反攻中原的实力,也不相信袁谭会为了朝廷和他拼命,但袁谭想揩油的意图非常明显。年前派荀衍进军河内,年初又击退张燕,控制了黑山,现在又进兵荥阳,他在一步步的试探底线。
  这是进攻方的优势,他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突破,也可以决定是继续进攻还是等待战机。
  考验鲁肃和吕岱的机会来了,尤其是鲁肃。袁谭占据了荥阳之后,可以向西攻击浚仪,也可以向西攻击洛阳。但是浚仪在陈留境界,难免会和张邈发生冲突,进攻洛阳则没有这样的担心。
  这也只是可能而已。袁谭敢不敢远离冀州还是个问题,如果攻洛阳不克,他连到手的荥阳都要吐出来。
  河内是个变数,是推演过程中最不理想的结果之一,却偏偏成了现实。由此可见,田丰、沮授也一直在等机会。机会一出现,他们就出手了。
  鲁肃一直没能控制河内。张杨能力一般,不受河内人待见,鲁肃同样得不到河内人的支持。河内人还是选择了袁谭,荀衍几乎兵不血刃的接管了河内。
  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这就是世家的号召力。作为京畿重地,三河之一,河内郡一直就是世家豪强的势力范围。虽然日后建立晋朝的司马氏还是一个二流世家,影响局限于河内,但河内郡几百年的积累却不可小视,只是等待一个跃迁的机会罢了。
  修武张氏曾经有这样的机会。张歆、张延父子先后为三公。孙策听袁权说过,袁隗在世时,就曾打算与修武张氏结婚姻,但是被拒绝了。能拒绝袁氏的联姻,可见修武张氏还是有些实力的,离一流世家已经不远。只不过张氏没有拿得出手的家传经学,在重视经学的东汉多少有些吃亏。
  孙策停住脚步,扶着沙盘的案缘,做了一个决定。
  “调吕蒙、蒋钦西进,归鲁肃节制。”他曲指轻叩,笃笃几声轻响。“看鲁肃、辛毗能打成什么样。”
  郭嘉轻咳一声。“大王,既然要看看鲁肃、辛毗的战力,不妨看得清楚一点,吕蒙、蒋钦移动到附近待命就是了,不必赶到洛阳。如果形势不妙,再增援也不迟。”
  孙策转头看看郭嘉,眉梢轻挑。郭嘉接着说道:“袁谭只是试探,我们以静制动就够了。动作太大,反而落了下风。”
  孙策权衡了片刻。“也好,那就让蒋钦移驻鲁阳,徐盛到新郑,吕蒙暂时按兵不动,看看形势再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