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8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8/1332

  贾诩咧了咧嘴。“这才像你蒋典客。”
  蒋干本不想接他的话头,可是看贾诩一副居高临下的神情,又忍不住说道:“你想说什么就说,不要故弄玄虚。我有什么失职之处,还请你贾牧不吝指教。”
  “既然是典客,就好好做个典客。”贾诩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蒋子翼,你不是军师,就不要勉强自己。吴王安排你驻河东、弘农,就是维持联盟,而不是由你来决定我们该什么时候出击,或者是否出击。恕我直言,我相信吴王宁愿将这个决定权留在我的手里,而不是交给你。”
  蒋干眉心微蹙,斜睨了贾诩片刻,有点明白了贾诩的意思。杨修到长安之后,他就专门负责与贾诩等人的联络,常驻弘农、河东。得知荀衍进兵河内,他就预计到袁谭有可能从河内进攻河南,一直希望贾诩能够出兵助阵,但贾诩一直没有给他准信,一拖就是半年,直到现在。不仅如此,贾诩还让从凉州赶来的张绣赶到弘农,说是保护他的安全,实际上监视他行动。
  他当然不会在乎张绣,用了几个小手段就将张绣真的变成了他的亲卫,还说动董越屯兵函谷关,从侧面威胁袁谭。但董越很听贾诩的话,贾诩没有命令,董越坚决不肯踏入洛阳战场一步,一直演变到目前的局面。鲁肃放弃了洛阳,退守伊阙关。
  可是贾诩的意思却说这正是他希望的结果,坚持当初没有按他的要求出兵是正确的。他当然不愿意承认,但他却隐隐的意识到,贾诩说的可能是对的,不出兵比出兵更好。袁谭的处境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现在进退两难,既不能进攻伊阙关,又不能放弃洛阳,只能僵持着。
  但是他怎么知道这不是贾诩在调侃他?
  见蒋干神色狐疑,贾诩放下茶杯,又问了一句:“你觉得袁谭能攻取伊阙关,甚至进入南阳吗?”
  蒋干冷笑一声,不屑一顾。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那你是希望袁谭留在洛阳,还是退回河内?”
  “他会退吗?”
  “如果我们出兵,他焉能不退?”
  蒋干沉默不语。
  贾诩接着说道:“对我们来说,袁谭留在洛阳,我毋须担心,就算他进攻弘农,我们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可是他如果退回河内,那我就不能不防,他向西可以越中条入河东,向北可以经天井入上党。不管是哪个方向,我都不得不迎战。你觉得河东和上党的世家会支持他还是支持我?”
  蒋干明白了。嘴上不肯认,心里却一清二楚。袁谭不怕贾诩、董越出兵,他正等着他们出兵,好找理由退出河南,进入弘农或者河东、上党。占据河内之后,他可以四面出击,对贾诩等人形成了全面压力。他在给朝廷的报捷文书中要求贾诩、董越出兵助阵,就有拖他们入局的意图。贾诩早就看破了这一点,坚持不给袁谭这个机会。对贾诩而言,袁谭滞留洛阳才是最好的选择,哪怕多留一天都是好的。
  “你早就知道鲁子敬会放弃洛阳,退守伊阙?”
  贾诩冷笑一声,语带嘲讽。“洛阳是旧京,而且是已经荒残的旧京,四面受敌的旧京,所有的意义只在于天下之中,可以四面出击。吴王的实力尚不足以平定天下,占据这个兵家之地意义不大,据之亦可,弃之亦可。对吴王而言,如果袁谭占据洛阳,因此封王,天下又多一个异姓王分谤,远远比占据洛阳有意义。这一点,鲁子敬明白,辛佐治也明白,只有你蒋子翼不明白,上蹿下跳,仿佛我不出兵,吴王就会被袁谭击败似的。你也不想想,吴王退出洛阳,我还能独存吗?”
  蒋干盯着贾诩瞅了半天,忽然笑了,带着几分说不出的得意。“贾文和,没想到你这属乌龟的也有如此失态的时候啊,真是不容易啊。”
  贾诩愣了片刻,一声叹息。“交友不慎,奈何!”
第1931章
一出好戏
  蒋干将截获的报捷文书甩给贾诩。贾诩看完之后,有些无奈。这是蒋干惹的麻烦,他却不能不管。
  “尸体在哪儿?”
  “埋了。”
  “挖出来,扔黄河里去。”
  蒋干很快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袁谭的使者死了,这件事瞒不了太久,袁谭收不到朝廷的回复,迟早会查,一旦发现人死在弘农境内,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董越都会有麻烦。把尸体扔到黄河里,顺水而下,有可能会被袁谭发现,到时候推到河盗的身上,袁谭也拿他们没办法。
  “弘农郡有袁谭的人?”
  “不可不防。”贾诩眉头紧锁。“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有几个人在弘农做官太正常了。袁绍本人就做过司隶校尉,其后继任的黄琬、宣璠、赵谦都是袁绍一党,前任太守王宏就是王允的党羽,你或许还有点印象。”
  蒋干点点头。他对王宏的确有印象。王宏和宋翼都是王允的乡党,曾经分别任左冯翊、右扶风,在杀董卓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仅是王宏,贾诩说的其他几个人他都略知一二,只是处境不同,感受没有贾诩这么深。看来袁绍一党盘根错节,对司隶的控制很严密啊。难怪贾诩用了这么多年也没能真正控制河东、弘农。要把这些有嫌疑的人全部换掉,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这两点,贾诩都没有。李儒倒是学孙策在并州设立学堂,招收贫困子弟入学,但那些孩子还没毕业,暂时还派不上用场,离全面控制并州和河东、弘农更有相当大的距离。
  “行,这件事交给你处理吧。”
  “你放心了?”
  蒋干哈哈一笑,不理会贾诩的嘲讽。能让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贾诩如此失态,他很有成就感,也就不计较贾诩的态度了。
  “子翼,你辛苦一趟,回襄阳吧,代我向吴王致意。”贾诩端着茶杯,若有所思。“连你都在怀疑我,吴王身边想必也不乏其人。你回襄阳,为我转达吴王,顺便也让袁谭安心,争取再拖一段时间。”
  蒋干嘴角撇了撇,瞅着贾诩半晌,微微颌首。他并不完全相信贾诩的话,但他记得孙策的交待:与贾诩打交道不能急,不能将他当作普通诸侯,期望值不要太高。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也不要勉强,不要计较一时得失,尤其是现在这种时候。欲速则不达,逼得紧了,反而可能将他变成敌人。
  “你是不是还要演一出逐客?”
  贾诩拱拱手。“事急从权,还请子翼见谅。”
  ……
  弘农出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
  吴王使者蒋干因纳妾与董越女董青发生冲突,连续数次大闹后,两人决裂。又因蒋干多次催促董越出兵攻击袁谭,引起董越反感,贾诩从并州赶来调解不成,不得不礼请蒋干出境。
  礼请当然只是客套说法,其实就是驱逐。蒋干大怒,当天就离开了陕县,向南去了南阳。
  消息传得波澜不惊,而且被人刻意掩饰了,却逃不过有心人的眼睛。几天之后,消息送到了袁谭的案头。与这个消息同时到的还有使者未能如期到达的消息。袁谭派出的几批使者都失踪了,没能到达华阴。他们最后出现的位置是黾池。黾池到华阴之间还有三个县,但这些地方一直是董越控制得最严密的地段,县令、县丞都被撤换成西凉人,消息打探远不如其他方便。
  郭图接到消息后,对照这些使者的行程,估计他们是黾池与陕县之间遇害,再对照蒋干离开弘农的时间,这两件事明显有关联,他分析使者的尸体可能会被扔进黄河,顺水而下,随即派人沿河搜寻。不出所料,两天后,他们就陆续发现了使者的尸体。这些尸体虽然被泡得肿胀发白,却不是溺水而死,而是被人杀死后抛尸河中。
  正当袁谭考虑是不是要借机发难的时候,贾诩赶到函谷关,派人向袁谭致意。我已经收到朝廷的诏书,集结了三万步骑赶来助阵,就驻扎在天井关,董越也集结了两万步骑,在函谷关待命,但并州户口不足,钱粮无法支撑大军作战,愿意用河东的盐铁和你换一些钱粮。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能在十天以内赶到洛阳,参与作战。
  贾诩的态度很诚恳,却只字未提使者失踪的事,也没有提蒋干的事。袁谭哭笑不得。这个贾诩简直太阴险了,一点也不像凉州人。他这五万步骑——如果数量属实的话——是来助阵的吗?天井关是由河内进入上党的要塞,函谷是由河南进入弘农的要塞,他分明是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却用钱粮不足的理由来掩饰,还假惺惺的要用河东的盐铁来交易。
  可是抛除双方的敌对,即使是沮授也不得不承认贾诩的应对滴水不漏,软硬兼施,既让他们找不到借口,也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没有孙策在侧,即使贾诩做好了准备,他们也有把握强攻取胜。可是现在形势错综复杂,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明知贾诩说谎也只能当是真的,撕破了脸对他们没好处。
  袁谭随即派使者去函谷关,与贾诩面谈。袁谭还写了一封亲笔信,一方面向贾诩表示感谢,一方向询问使者的下落,并与贾诩商量以盐铁交换钱粮的相关事务。他婉谢了贾诩出兵助阵的美意,表示自己已经攻克洛阳,鲁肃退走,暂时没有交锋的可能。如果有需要,再向贾诩求助不迟。
  贾诩接到消息,随即大张旗鼓的派人查案,过了几天,给出一个答案:使者可能在陕县渡河时遇到了河盗,附近发现了疑似作案现场,正在派人追查,相信会还使者们一个公道,给袁谭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过他还是对在弘农境内发生这样的事表示内疚,不仅送还了找的几具遗体,还送了几匹战马,以表歉意,并保证会派人加强剿匪,绝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袁谭接到回复后,再次向贾诩表示感谢,并赠送回礼。对贾诩想要交易的钱粮却绝口不提。
  双方你来我往,一本正经地谈得热火朝天。袁谭很快又派出一批使者,带着捷报赶往长安。这一次,这些使者在张绣率领的骑兵保护下安然无恙的通过了弘农郡,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赶到了长安。
  袁谭击退鲁肃,收复旧京洛阳,在长安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1932章
水镜先生
  大将军长史杨修率先发难,在朝会上痛心疾首,指责朝廷反应太慢,姑息养奸。当初曹操入侵荆州,侵占巫县,朝廷没有及时制止,只是不痛不痒的发布了几道诏书。如今袁谭效仿,变本加厉,居然入侵司隶,蓄意挑起战争。
  如果朝廷再不及时严斥袁谭,大将军一怒开战,山东危矣,朝廷危矣,大汉危矣。
  话音刚落,便有人反驳。曹操入侵荆州,大将军为什么不在三峡反击,反而派兵围攻上庸。三峡仰攻不易,难道上庸就容易了?结果证明,黄忠出兵快一年了,不仅没能拿下上庸,连房陵都没解决,是大将军决策失误还是黄忠无能?再说到洛阳,袁谭侵司隶,鲁肃节节败退,这样的人也能做洛阳督?
  朝廷上响起一片讥笑之声。大家心里都有些数,朝堂上吵架都是虚的,战场上的胜负才是重点。曹操占了巫县,孙策无力夺回,在汉中的攻势又迟迟无法取得进展,周瑜年初出兵武陵,半年过去了,还滞留在武陵境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进入益州。如果说丛林作战的确不易,那现在鲁肃放弃了洛阳就足以说明问题:孙策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在任何一个方向都进攻不足,防守也堪忧。
  换句话说,这一年多的战事证明了他们之前的猜想:孙策并非不可战胜。既然如此,大将军长史杨修喊得越凶,说明孙策越心虚,越着急,朝廷也就越发毋需理会。
  杨修嗤之以鼻,痛斥那位官员是非不分,为虎作伥。他辞锋犀利,在朝堂上无人能及,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大家心里都有数,战场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在朝廷上靠唇舌翻盘的可能性微乎其乎,说得再好听也无济于事。
  争论的焦点最后涉及到一个问题:朝廷是否应该迁回洛阳?
  这一次,杨修和凉州派成了盟友。杨修反对朝廷迁回洛阳,理由是洛阳已成废墟,又被袁谭占据。袁谭是谁?他是逆臣袁绍的儿子。朝廷大度,罪止袁绍一人,没有追究袁谭的责任,但袁谭毕竟是袁绍的儿子,他身边还围着一群党人,朝廷迁回被他控制的洛阳岂不是羊入虎口,主动去做傀儡?袁绍在世的时候矫诏,天子如果回了洛阳,袁谭肯定会挟持直天子,代行诏书?
  凉州派也反对天子迁回洛阳,原因更加伟光大。长安本是大汉故都,谶书上说大汉天命已终,当年遭受赤眉之祸,光武帝才迫不得已迁都洛阳,为此还改洛阳为雒阳。事实证明,改名了解决不了洛阳的问题,所以大汉才会遭受此劫。现在既然已经迁回关中,又屯田有成,朝廷中兴有望,为什么还要迁回洛阳?
  也许是杨修等人说得有道理,也许是为了照顾杨修的面子,天子当廷否决了迁都回洛阳的提议。
  随即有人提出,尽管洛阳已经废了,毕竟是旧京,还是要加强监管的。孙策节制八州,却没有节制司隶,鲁肃以吴王麾下都督的身份据洛阳本身就不合情理。袁谭是冀州牧,也不适合节制河内、河南,不如让袁谭领司隶校尉,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杨修强烈反对,但反对无效。朝廷本来就有扶持袁谭与孙策对抗之意,只是鲁肃退得太轻松,袁谭虽然占据了洛阳,却没什么实际的战功,暗地里答应的封王也没办法出口,只能先加个司隶校尉以示鼓励,等袁谭取得更大的战功再封王不迟。
  辩论越演越烈,却影响不了朝政,朝廷很快发出诏书,拜袁谭为左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
  诏书发出,最先着急的是贾诩。
  河东、弘农都属司隶,袁谭为司隶校尉,就有权过问河东、弘农的军政,调整官员,安插亲信。朝廷这么做,显然是在敲打贾诩等人,让他们不要消极怠工,否则下次可能就直接让袁谭节制二郡了。
  河东是盐铁产地,是贾诩手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郡,贾诩当然不肯放手。他随即传书袁谭,一来表示庆贺,二来询问袁谭下一步行动,表示愿意策应袁谭作战。
  接到朝廷的诏书,袁谭前退两难。他看得懂朝廷的意思,要想封王,拿下洛阳一个空城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切切实实的战功,证明自己有充当朝廷鹰犬的实力。他的选择不多,继续进攻,将鲁肃彻底赶出河南最符合朝廷的预期,可是对他来说风险太大。一是伊阙关易守难攻,二是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困难,三是贾诩、董越在侧,他不可能放心。
  沮授为袁谭出了一个主意:暂时稳住洛阳战线,在平原方向发动进攻。相比于河南,在平原作战有几个好处:一是本土作战,后勤压力小;二是青州远离襄阳,孙策增援不便;三是曹昂总比贾诩靠谱些,不太可能突然捅他一刀。
  袁谭觉得有理,随即上书朝廷,举荐故河内太守张杨为镇东将军,行河南尹,移镇洛阳。自己则退回冀州,准备粮草,进攻青州。
  张杨是云中人,和吕布关系很好。河南尹当然比河内太守尊贵,袁谭举荐张杨任河南尹,不仅升了张杨的官,又卖了一个面子给吕布,还顺理成章的将张杨赶出河内郡,可谓是一举三得。
  朝廷几乎没有任何迟疑,迅速答应了袁谭的要求。
  袁谭随即撤出洛阳,顺河而下,赶回冀州。秋收将至,他要确保冀州安全无虞,准备钱粮,攻击青州。河南的得失对他意义不大,他没兴趣为朝廷卖命,平原却是嘴边实实在在的好处,他是真心想取胜。
  ……
  七月,襄阳,镜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8/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