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0/1332

第1934章
都是人精
  虽然知道风气如此,难以避免,孙策心里还是有点丧。
  他觉得自己就像那位手持长矛,冲向风车的傻骑士。书生意气,指点江山容易,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难。要和一群天才斗智斗勇,对他来说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回到襄阳城,诸葛亮随孙策进了衙城,在前庭等候。孙策回到后院,见袁权正和袁衡坐在窗下闲聊,却看不到甄宓,便问了一句。袁权说甄宓在麋兰的院子里,需要的话,让人去叫一声。孙策应了一声,决定自己去。他也有好几天没看麋兰和那对双胞胎女儿了。下了堂,走了两步,孙策又折了回来。
  “你最近和汝南还有联系吗?”
  见孙策脸色不郁,袁权连忙起身,一边招呼人去找甄宓,一边将孙策拉到案边坐下,询问详情。孙策将诸葛亮提及的事情大致说了一下,主要是最近有没有和他麾下文武联姻的事。袁权有些讶然。
  “有自然是有的,你身边的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愿意联姻的多不是很正常吗?”
  “我是说,有没有那种就是为了攀附,不问男女双方是否合适的?”
  袁权抿嘴而笑。“你是说有没有那种十六岁的少女嫁给六十岁的老翁,或者明明可以为妻,偏偏委身为妾,只问利益,不问感情的?”
  孙策点点头。
  “大王,说句可能有些冒犯的话,这样的事在小世家很常见,对中等以上的世家反而少见,有也是极少数。无他,大姓高门的选择很多,不需要勉强子女,除非看走了眼,双方至少是般配的。”
  孙策仔细想想,也觉得有理。就以袁家为例,袁家的男子就不用说了,娶的都是大家闺秀,女子也不愁嫁,完全可以慢慢挑,想嫁什么的人就嫁什么样的人,只不过这个选择权未必全在她们自己手中,而是由长辈作主罢了。
  “再说了,你麾下也没什么老翁啊,倒是少年成群。即使不以家世论,也是极佳的婚配对象。难道你希望你麾下的文武娶不到妻、嫁不了人?”
  “姊姊。”袁衡打断了袁权,递了一个眼色,示意袁权注意孙策的脸色。“大王担心的是汝颍人抱团。汝南世家虽说放弃了土地,经营工商以致富,但人心念旧,记怨的多,感恩的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抱有怨念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刺激,很容易做出不知分寸的事来,结成婚姻,有了共同利益,是有可能动摇豫州形势的。大王未雨绸缪也是应该的。你和钟夫人留心一下,如果有做得过分的,该敲打的还是要敲打敲打,真到了那一步,谁的面子上都不好看。”
  袁权含笑点头。
  孙策自顾想着心思,一时倒也没留意姊妹俩的小动作。过了一会儿,甄宓匆匆走了进来,孙策这才回过神来。本想私下里问问的,现在却不能故意避开袁氏姊妹,显得不够坦荡。
  “中山最近可曾有消息来?”
  甄宓不解。“什么样的消息?”
  “婚姻。”
  甄宓仔细想了想。“最近没有,年初倒是有书信来,问起诸葛兄弟。听那意思,好像是我三姊相中了诸葛瑾,我阿母却嫌诸葛瑾脸长,又比三姊大好几岁,想问问诸葛家有没有相貌更佳,年轻一些的子弟。”
  孙策听明白了。这么说,还是甄家想攀附诸葛兄弟,不是诸葛兄弟想攀附甄家。
  “你怎么说的?”
  甄宓掩着嘴笑了起来。“我当然是帮着三姊啦,说诸葛兄弟脸都长,诸葛瑾算是最好看的一个了。我三姊早就相中诸葛瑾了,说他脾气好,将来不会欺负她。诸葛瑾去我家作客,所得程仪有大半是我三姊的私房钱,还关照我阿舅照顾他,别让他受了委屈。”
  “你阿姊还怕人欺负?”袁衡有些意外。
  甄宓自知失言,有些不好意思。“冀北人性子野,夫妻争吵打架是常有的事。女人嘛,就算有些力气,真打起来也是要吃亏的。”
  袁氏姊妹哑然失笑,像是听到了奇闻。中原世家夫妻不和也很正常,但最多言语交锋,真动手打架的却不多见。孙策也觉得不可思议。甄家虽说算不上一流世家,却不是普通人家,可是听甄宓的语气,似乎这样的事也很常见。这冀北的民风还真不是一般的野,难怪冀南人瞧不上。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冀州民风开放,甄宓也不可能跳出入阵曲那样热情奔放的舞蹈。
  孙策的心情也轻松了些,把诸葛亮来请示的事说了一遍。甄宓这时也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了,收起笑容,很严肃的把事情经过从头至尾说了一遍。诸葛瑾游历幽州的时候,她已经出嫁,没有亲身经历,但她们姊妹感情很好,经常有书信来往。姊妹之间的私信更是无话不说,每次的书信都是厚厚的一迭。三姊倾慕诸葛瑾的事,她就是从书信里获悉的。不过那时候诸葛瑾行踪不定,能不能从草原上活着回来都不知道,自然也谈不上婚姻。去年年底,张鸿去辽东做生意,拜见太史慈时见到了诸葛瑾,消息传回中山,这才正式考虑婚娶。
  不过,听完诸葛亮与孙策的对话后,甄宓柳眉微蹙。“大王,我怎么觉得诸葛亮的来意主要不是他长兄,而是他二姊呢?不会是他二姊看中了大王身边的什么人,却不好说,这才借着我三姊的事来探路吧?”
  孙策仔细回想了一番,将信将疑。他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但他知道诸葛亮是有城府的人,而且手段高明,玩弄话术,耍点小心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不过他也没把握,谁知道甄宓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这些都是人精,没有一个是傻白甜。
  孙策忽然想起司马徽对诸葛亮的判词,暗自咂舌。姜还是老的辣,水镜先生这双眼睛是真的毒啊。难道他也是穿越者?
  被一群天才包围,我好累!
  ……
  郭嘉和孙策一起听取了诸葛亮的述职。
  袁谭退出河南,睢水防线也可以松口气,准备秋收。秋收之前发生大战的可能性不大,秋收之后却不好说。孙策打算趁着这个机会调整一下防线。
  根据之前的计划,在北线暂时采取守势,以牵制为主,将人力、物力集中到南线,供应周瑜开拓武陵。只不过纯粹的守无法实现预定任务,由太史慈在辽东挑起战事,迫使袁谭不能兼顾,不能全力南下,也是计划中的要点。
  孙策原本打算将诸葛亮调到辽东,协助董袭,现在却改变了主意。
  青徐系在辽东的实力已经很强,如果再把诸葛亮调过去,辽东就真的成了青徐系的天下。董袭是江东系,但他勇猛有余,斗心眼不是这些青徐人的对手。要想维持平衡,必须调一个非青徐系的去辅佐董袭,而且最好是江东系。可是江东系能做好参谋工作的人也不多,目前而言就是陆议。陆议去了浚仪,暂时不宜轻动。
  江东人才储备也不够,至少和汝颍、青徐相比没有优势可言。
  从另一方面讲,孙策也不打算让诸葛亮统兵,他更希望诸葛亮能从政,将来做个丞相。他麾下能统兵作战的人很多,擅长政务的却有限,诸葛亮无疑是良相之才。从私心里说,他也不愿意让诸葛亮这样一个有权臣潜质的人染指兵权。
  郭嘉深谙孙策心思,提出一个建议:让诸葛亮去东南协助张勋,负责周瑜大军的后勤调度。周瑜出征武陵,每年需要五十亿的巨额开支,需要调动的人员也以万计,难免有人从中做手脚,张勋的能力和年龄都应付不了这么重的事务,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帮手。诸葛亮心思缜密,年富力强,又擅长宣传鼓动,对征发徭役得心应手,协助张勋几年,将来就能独当一面。
  孙策觉得有理,随即征求诸葛亮的意见。
  诸葛亮欣然从命。
  诸葛亮要去江南,一去就是好几年,自然要安顿好家务。他现在急需解决的除了弟弟诸葛均的生活,就是二姊和他自己的婚事。见孙策关心,诸葛亮也没有再掩饰,他自己的婚事好办,他和孟建的妹妹孟月有感情,孟月已经二十了,一直在等他。这次去汝南,也是孟月一直在里里外外的照应。虽然谈不上十全十美,也算是情投意合。
  孙策眉心微蹙。甄宓说得没错,诸葛亮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诸葛瑾与甄家的婚姻,而是他的二姊。诸葛亮的二姊很可能是看中了一个人,但这个人是他身边的近臣,身份敏感,就连诸葛亮自己都觉得不合适。
  “你二姊相中了谁?是不是我身边的?”
  “大王,我觉得此事不妥。请大王给我一点时间,我再劝劝二姊。”
  “是陈叔至(陈到)吧?”郭嘉忽然说道。
  诸葛亮苦笑着点点头。
  “陈叔至是大王的亲卫骑督,的确不太合适。”郭嘉说道:“孔明,好好劝劝你二姊,有些事不能勉强,该放手时要放手。”
  “祭酒所言甚是。”诸葛亮躬身道:“亮也是如此想。”
  孙策咳嗽了一声:“奉孝,孔明,你们都别自作主张。这件事能决定的人既不是你们,也不是别人,只能是当事人。能不能成,要看陈叔至是不是对你二姊满意。他们见过面吗?”
  “去年陈督回乡省亲,见过一面。”
第1935章
夺关
  孙策知道,有些事不是他想拦就拦得住的。他身边的人也要结婚,总不能因为有结党的嫌疑就让他们都娶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既然挡不住,不如因利势导,把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孙策问清了情况,得知诸葛亮的二姊其实已经主动出击,搞定了陈到的父母,陈到本人也没有明确反对,这件亲事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只是诸葛亮、陈到都有顾忌,这才耽搁了一年。
  孙策随即让人把陈到叫了来。一见诸葛亮在座,陈到就知道是什么事,神情尴尬。
  “给你两个月假,回家结婚。”孙策想了想,又道:“你这几年的假也没休全,索性全补上,在家多住几个月,陪陪家人。如果有事,我会派人通知你。”
  陈到喜出望外,诸葛亮也如释重负,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完美,超出预期。安顿好了姊姊和弟弟,他可以放心的去江南了。
  送走诸葛亮,回到后堂,孙策说不出的疲惫,四肢张开,摊在凭几上,仰首望天,大脑放空。袁权从内室走了出来,见此模样,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孙策歪头看了她一眼,连动都懒得动一下。
  “被阿宓说中了?”
  孙策点点头。最让他沮丧的就是这一点。“你们个个都知道,只有我云里雾里。”
  “这方面,我们是行家啊。”袁权倒了一杯水,递给孙策。孙策不接,她便将孙策搂过来,像哄孩子似的劝道:“喝口水,消消火气,别上火了。”
  孙策赖在袁权怀里不肯起来,就着袁权的手喝了两口水,把事情大致说了一遍。袁权静静地听了,最后说道:“既然如此,我回一趟汝南,与陈夫人一起张罗此事,风风光光的操办一下。”
  孙策想了想,觉得不错。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作为他身边的近臣,陈到的官职虽然不高,只是掌三千骑的亲卫骑督,但他的重要性丝毫不下任何一个方面大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陈到家在汝南还真没什么地位,如果不吆喝一声,婚礼场面弄不好会很冷清。陈夫人是陈蕃的女儿,在汝南的影响力要比陈到大得多,由她和袁权一起出面招呼,一般人都要给个面子,礼物也不能太轻了。
  这么做既给陈到撑了腰,也给诸葛亮的二姊涨了脸,可谓是一举两得。
  孙策想了想,又把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告诉袁权,最后说道:“你说司马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说诸葛亮将来会弄权吗?”
  袁权抱着孙策,轻轻摇晃着身体,很认真的想了好一会,摇了摇头。“我觉得水镜先生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出将入相且不提他,就算诸葛亮有这个能力也没机会实现,文武分治,他只能二选一,不可能兼而有之。至于内圣外王,同样是指道德和能力,未必是实指。真到了内圣的境界,就不可能做逆臣,除非是王莽那样的伪圣人。”
  孙策忍不住笑出声来。
  袁权低下头,打量着孙策。“我说错了?”
  “真圣人比伪圣人更可怕。”孙策坐了起来,盘腿而坐。最近路粹一直在写关于王莽的文章,他几乎每篇都看,而且看得很认真。在后世,就有人为王莽翻案,只不过他留意不多,看了路粹的文章后,他反倒对王莽多了一些认识。按照儒家的标准,王莽就算不是圣人,至少是一个纯粹的儒生,他是真的相信并且想实现传说中的三代盛世的。他的改制几乎都有经学理论支持,都能在儒家经典里找到依据。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失败才让儒生绝望。
  “哪位高人说的?这可有点惊世骇俗啊。”
  孙策愣了一下,见袁权神色凝重,知道自己刚才那句话太超前了,解释起来也麻烦。“呃,一个姓易的先生,也算不上高人,最多七尺多一点。”
  袁权“噗哧”一声笑了,斜睨着孙策。“这位卓尔不群,出语惊人的易先生……不是你?”
  “当然不是我。”孙策哈哈一笑。
  ……
  旋门关。
  张杨一夜醒来,发现自己被鲁肃包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