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4/1332

  “既然如此,请朝廷出兵协助吧。贾诩是凉州人,如果他能从弘农方向发起攻击,汉中的压力会少得多。至于周瑜,主公还是去信催催刘繇、高干,冬天将至,他们可以用兵了。”
  曹操表示同意。他的压力太大了,必须找人分担一下。刘繇、高干估计帮不上什么忙,但贾诩还是可以考虑的。凉州人大量入朝,这是凉州人崛起的好机会,贾诩不可能无动于衷。孙策封王,他到现在都没有任何表示,几个月前更是将蒋干赶出了弘农,即是明证。
  曹操与法正商量妥当,拟成方案,又派人送往成都,请在成都养病的戏志才斟酌修正,然后送往长安。与此同时,他传书许攸,将亲自带兵增援上庸,请许攸务必坚守。
第1941章
鞠躬尽瘁
  成都。
  戏志才靠在榻上,敞着怀,瘦削的胸膛起伏着,亮津津的汗水不停的渗出,一旁的侍女手里的布巾已经半湿。一个须发花白的道人坐在榻前,手指搭在戏志才皮包骨头的手腕上,眉头紧蹙。
  卢夫人坐在远处,一言不发,眼神中却是掩饰不住的焦虑。
  “祭酒,你需要静养。”道人收回手,用布巾擦擦指尖。戏志才的手腕上也是汗。“在成都,祭酒无法真正安静,伤神太过,已经气血两虚。再这样下去,祭酒怕是尝不到重阳的菊花酒。”
  戏志才收回手腕,拉上衣襟,淡淡地说道:“就算去青城山,我也无法静养。”他闭上眼睛,喘了两口气。“卢夫人,天师道在汉中的信众多吗?”
  卢夫人欠身答道:“我儿入汉中数年,大部分精力都在军政,传道不多。”她顿了顿,又道:“巴山以南倒是好些。”
  戏志才微微颌道:“那夫人还是亲自走一趟吧。黄忠善战,仅以兵法论,令郎未必是他对手。若能让巴郡诸蛮助阵,守住西城,将有大功于主公。”他喘息了片刻。“主公有意以令郎为巴郡太守,夫人切莫错过。”
  卢夫人眼神微闪,与老道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如祭酒言,我这就传令各治,让他们纠集信众,助吴太守一臂之力。”
  “有劳夫人了。”
  卢夫人起身,与老道一起告辞。书佐彭羕从一旁闪了出来,看了一眼卢夫人的背影,又看看闲目喘息的戏志才,眉头紧皱。“祭酒,这样……好吗?天师道在益州影响已经很大了,再让张鲁做巴郡太守,怕是尾大难掉……”
  “事急从权。孙策两路进击益州,势在必得,我们不得不全力以赴。”戏志才睁开眼睛,看了彭羕两眼。“永年,你有才,但是你太年轻了,还是收敛些锋芒为好。天师道在益州信徒甚众,天师夫人又得主公信任,你不宜与他们为敌,当善用其利,因势利导。”
  彭羕撇撇嘴,怏怏地应了一声,从袖子里取出刚刚收到的消息,却没有递给戏志才。“辛长史刚刚收到主公传来的消息,黄忠抢收了上庸城外的庄稼,又伏击了庞羲率领的援兵。庞羲阵亡,全军覆没……”
  戏志才听着彭羕口述上庸的战事,眉头越皱越紧。他一言未发,直到彭羕复述完,他又沉吟了好久,这才说道:“永年,你怎么看这件事?”
  彭羕舔了舔嘴唇,眼中露出几分兴奋。戏志才是曹操的心腹,实际掌控着整个益州的情报,同时还是曹操的首席谋士,曹操在外征战,戏志才就是益州的主心骨。他作为戏志才的书佐,有听戏志才分析战局的机会,这是令很多人羡慕甚至嫉妒的事。现在戏志才居然要问他的主意,这是对他的信任和器重,甚至是培养。
  “祭酒,黄忠在房陵围城一年,水泄不通,应该是在掩饰什么。许义可不是什么性情坚忍之人,就算城中粮食足够,黄忠也没有攻城,援兵迟迟不至,他也未必能坚持得住。许子远说江东军擅长山地战,斥候精悍,无法与房陵联络,可见江东军的重心在城外,而不是城内。所以我想,黄忠很可能是在练兵。”
  “练兵?”
  “是的,黄忠之前曾经在颍川、河南作战,但那里的山地不如汉中险要,他有必要加强演练,熟悉地形。在房陵练兵,离襄阳不算太远,运粮也方便,总比深入汉中时好一些,磨刀不误砍柴功么。”
  戏志才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彭羕不敢再说了,讷讷的闭上了嘴巴。戏志才沉思了良久。“如果真是这样,那麻烦就大了。两路出击,不求速战速决,还能安心练兵一年,孙策的底气也未免太足了些,他的储备至少比我们估计的要丰厚很多。”
  “其实也没那么多的。”彭羕忍不住说道:“孙策好用精兵,精兵需要的装备更好,训练更精,但他们的饭量却未必比普通士卒多,南阳黄牛天下闻名,如果能配给一些牛肉,粮食的需要还可以再降低一些。总的来说,需要的钱也许很多,需要的粮食却不算很多。”
  戏志才睁开眼皮,看看彭羕,微微颌首。“这是你自己的分析?”
  彭羕迟疑了片刻。“听了秦子勅一些意见。他有几个朋友曾到襄阳求学,对南阳的情况比较熟悉。”
  “你说的是尹默、李譔吗?”
  “是的。”
  “他们什么时候回来的,现在在哪儿?”
  “年前回来的,开春后又去襄阳了。”
  戏志才咂了咂嘴,有些遗憾。他知道尹默、李譔,这两个都是涪县人,离成都不算太远,一直在襄阳求学,师从荆州大儒宋忠。他之前就想招揽这两人进牧府,可是他们太年轻了,出身又比较寒微,曹操担心益州的世家会有意见,到时候刁难他们,反而会让他们的仕途更加艰难。
  “等他们下次回来,请他们务必来见我。”
  “喏。”彭羕兴奋地连连点头。
  戏志才坐了起来,翻身下床。虽然他动作缓慢,体力还是有些不支。彭羕要过来扶他,戏志才却挥了挥手,只是让他去请辛评来,说是有事要商量。彭羕不敢怠慢,端来一碗参汤,匆匆去了。戏志才将参汤喝了,在榻边坐了一会,稍微恢复了一些精神,起身穿好衣服,出了室,在堂上坐好。
  时间不长,辛评快步走了进来,见戏志才正襟危坐,吃了一惊,几步赶了过来,躬身行礼。“祭酒,你身体有恙,有什么事吩咐一声就是了,何必起身,浪费力气。”
  戏志才摆摆手,示意辛评入座。辛评赶紧坐下,神情严肃地看着戏志才。
  “仲治,你最近辛苦了。”
  辛评苦笑。孙策两路进击,益州形势危急,曹操亲自率部阻击,益州的事就交给了戏志才和他,戏志才累病之后,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短短几个月,他就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他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什么时候会像戏志才一样累得病倒。
  “你可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累?”
  辛评眼神微闪。戏志才话中有话,并非只是为了勉励他。“还请祭酒指教。”
  “最近和佐治有书信来往吗?他做了鲁肃的军师,身边应该有不少年轻人做参军吧?”
  辛评听懂了戏志才的意思,却没有说话。辛毗的确比他轻松得多,一来辛毗只负责河南一郡,事务本来就没他多,二来辛毗在鲁肃身边任军师,招揽了一些年轻人做参军,协助他处理一些事务,很多日常事务都不需要他亲自处理,有什么想法,他也只需要安排一声就行,不像他们很多事都只能亲力亲为,忙得昏天黑地。
  但他们却学不来。他们在益州没什么根基,从荆州、豫州来的人不多,而且要么是世家子弟,成名的名士,比如来敏,不可能为他们做掾吏,二来益州大族在看着,要招也是先招他们的子弟,一旦这样的人多了,益州就有可能失控,对他们来说弊大于利。所以明知很累,也只能咬牙硬撑。等曹操击退孙策,再次加官晋爵,在益州真正站稳脚跟,再慢慢辟除一些寒门子弟为吏。
  这些道理戏志才都清楚,甚至就是他本人的主意,他现在突然说这些是什么意思?辛评虽然没说话,却想到了一旁的彭羕,不免有些不以为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只有戏志才这样的狂士才会将彭羕这样的少年当作人才,这么郑重其事的栽培他。州牧府里早就有人对此不忿,说什么的都有,只不过知道戏志才在曹操面前影响极大,没人敢把这样的话传到他的耳中。
  “汉中危急,我刚才答应了卢夫人,请她发动巴郡诸蛮助战。若能击退黄忠,则任张鲁为巴郡太守。”
  辛评一愣,随即抬起头,面色变幻,话涌到了嘴边,费了好大力气才咽回去。“祭酒,事关重大,我要向主公请示。”
  “这是自然。”戏志才又道:“巴郡太大,地形又复杂,一个太守怕是管不过来,所以,我想建议主公分割巴郡。你看,益州世家会答应吗?”
  辛评恍然大悟,连忙说道:“当然会答应,祭酒,你这个办法好,你这个办法好。”
  “既然仲治也觉得好,这件事就由你去张罗吧。不仅是巴郡,其他诸郡也可以酌情考虑。”
  辛评大喜过望。这可是一个施恩的好机会啊,多割一个郡,就多一个太守,多几十个掾吏,益州世家当然求之不得。至于卢夫人,她不过是个女巫,听她话的都是一些愚夫愚妇,官职再多也和她没什么关系,得罪便得罪了。利害相较,这当然是一个好事。安抚住了益州世家,就可以辟除一些寒门子弟为吏,为曹操控制益州提供更坚实的基础。这件事做成了,上可得曹操赏识,下可得益州大族支持,足以代替戏志才成为州牧府的顶梁柱。
  戏志才孤身一人,鞠躬尽瘁,时日无多,所以只能将这个机会让给他。除了他,也没人有这个资格,他是戏志才唯一的选择。
  “多谢祭酒。”辛评躬身施礼。
  戏志才看着难掩得意的辛评,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他看了一眼一旁的彭羕,眼神一凛,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彭羕见状,撇了撇嘴,勉强收起不屑之色,低下了头。
第1942章
箭在弦上
  戏志才强撑着安排了一些事,体力不支,冷汗涔涔,只得让彭羕扶他去休息。辛评走之前,戏志才特地关照了一件事,让他抽时间去拜访一下来敏。
  辛评心领神会,一口答应。来敏是南阳世家,开国元勋,与刘焉有旧,在曹操收复益州的过程中有劝谏刘焉之功,本该重赏,只是来敏自恃身份,目无余子,不太看得起曹操这个阉宦之后,一直没有主动来见曹操。戏志才有才,但他的经学水平一般,也不喜欢来敏这样的儒生,乐得耳边清静,这几年一直井水不犯河水。
  但来敏弃家来益,坐吃山空,这两年日子过得并不好。他的学问虽然好,脾气却不好,与益州世家相处也不愉快。辛评是颍川名士,还算和来敏谈得来,在戏志才面前为来敏说了几句话,提醒戏志才,来敏的姊夫是黄琬,他的姊姊不久前已经去了太湖与黄琬团聚,如果他在益州待不下去,回了南阳或者干脆也去依附黄琬,对曹操的名声不利。
  戏志才一直没理会,现在却让他去拜访来敏,自然是松口了。
  辛评回到自己的官廨,考虑了一番,带上侍者,出了州牧府,径直来驿馆寻来敏。来敏初来益州时,因为刘焉的关系,借住在州牧府里。后来绵竹失火,刘焉搬到成都,随即败亡,曹操成了益州之主,来敏不能再住州牧府,就买了一座宅子。来敏出身富贵,手脚大惯了,这座宅子花了不少钱,在成都也算是有些名声。来敏又好客,从中原来的名士、儒生一时没有住处的,他都请到家里来做客,一住就是几个月、大半年,甚至有住下就不走的。
  辛评赶到的时候,来敏正和河南人孟光谈论学问,旁边坐了几个儒生。见辛评进来,来敏放下了手里的书。“别驾大驾光临,不知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当,却有些事要请教。”辛评知道来敏的脾气,倒也不见气,笑眯眯地入了座,挥了挥手,侍者上前,将一大卷纸摆在来敏面前。来敏瞥了一眼,没有动,只是狐疑地看着辛评。
  “敬达,这是孔文举最近论述王莽的一些文章,你可曾看过?”
  来敏笑笑,对辛评的亲近不予回应。“略知一二。”
  “敬达以为,谁更有优势?”
  来敏抚着修剪整齐的短须,似笑非笑。这个问题不太好答。孔融的学问、文章都比路粹强,但讨论王莽对所有的儒生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事,不太好说。从忠君的角度来说,王莽自然是逆臣,是篡位的巨奸,尤其是当前为朝廷张目的形势下,王莽更是要讨伐的对象。可是从儒生的角度来说,王莽却是践行儒家圣王政治的先行者,虽然他失败了,但儒生当年曾为之摇旗呐喊,现在也不可能全盘否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孔融未免自缚手脚,反不如路粹放得开,攻势凌厉。
  “这是最新的文章?”
  “是的,不过成都离长安太远,最近的一份也是半个月前的。”
  “那我可得看看,我看的还是两个月前的文章。”
  辛评没有逼得太紧。他知道来敏不太好回答,作为开国勋贵之后,他不可能支持孙策效仿王莽,作为世家子弟,他也不可能认同孙策有效仿王莽的资格,否则也不会滞留益州。就连当初刘焉有谋逆之意,他都是强烈反对的。
  “文章要看,但不能仅仅是看,不平则鸣,敬达就不打算发声?”
  来敏一边翻看着报纸,一边淡淡地笑道:“怎么,曹牧也打算在益州开印坊,办报纸?”
  “敬达有意赐稿吗?”
  辛评笑盈盈地看着来敏。曹操效仿孙策,在各郡县建学堂,兴教育,但郡学、县学的教师大多被益州本地人占据,来敏也不肯屈尊纡贵,去竞争一个郡学祭酒,就连州劝学从事都没兴趣,结果一犹豫,所有的位置都有了人,他就算肯也没机会了。辛评想帮他,却也不敢轻易动益州人的利益,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请来敏主持报纸比较妥。这个职务不是官职,没有定员,谁的文章好就用谁的,不存在排挤谁的问题。
  对曹操来说,来敏如果愿意发声,对内可以打压益州人,对外可以抬高声望,一举两得。对他辛评来说,既为来敏争取到了谋生的机会,也为曹操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样是一举两得。
  来敏考虑了片刻就答应了。写文章不存在丢人的事,更何况是为朝廷辩护。他人在成都,却对南阳的事并不陌生,知道南阳郡学这几年学风大变,学者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甚至在报纸上打笔战是常有的事,不仅不俗,反而很雅,邯郸淳、胡昭与辽东祭酒管宁的隔空争论已经是读书人最喜欢谈论的逸事,他早就想投身其身,而不是作壁上观。
  况且他也需要有经济收入,再这么下去,他这座宅子就保不住了。发行报纸,不仅他个人有了生活来源,与他交往的儒生也有了谋生的机会。
  辛评一点也不意外。他随即说到当前的困境。面对孙策的两路进攻,益州的形势非常紧张。他希望来敏能为曹操执笔,写一封奏疏,请朝廷调集更多的兵力围攻孙策,减轻曹操的压力。来敏的家世、名声出类拔萃,他为曹操发声,朝廷不会掉以轻心。这不仅是为了曹操,也是为了益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