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1/1332

  况且,抛石机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那些比城墙还高的楼车。楼车上的射手不仅能够进行狙击,还能将城中的情况传达给袁谭,毁掉这些楼车,就是打瞎袁谭的眼睛,比毁掉那些抛石机更重要。在进行战术安排的时候,朱然已经多次强调了这一点,确保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什么任务是重点,必须先完成,什么任务是次要的,可以暂时放一放。
  双方开始对射。
  城下近万名袁军强弩手射出密集的箭雨,从四面扑向高唐城,声势惊人,万里晴空为之一暗。
  城上的江东军早有准备,有人躲在城墙后面,有的举起了大盾,尽可能缩起身体。
  羽箭飞驰,嗖嗖有声,箭矢射在盾牌上,如炒豆一般急响,射在城墙上,城墙震动,瞬间就多了一层由羽箭组成的毛发,看起来了更加厚实。
  朱然坐在将台上。高唐城规模有限,将台建在城的中央,四面通透,从将台上可以俯瞰全城,也能看到城外。袁军弓弩手自然也看到了朱然,将他作为主要目标,至少有近百具十石弩瞄准了他。十石弩射程四百步,足以从城外射到将台,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内射杀朱然,这一战就没什么悬念了。
  可惜,朱然早有准备。他在四周挂起了由粗大的麻绳织成的网,绳上抹了泥防火,绳索粗大结实,又是软的,还挂了粗厚的木板,就算是抛石机抛石的弹丸也能被卸去力量,更别说这些十石弩射出的箭了。长矛般的弩箭破风而来,射在这些晃晃悠悠的绳网上、木板上,纷纷坠落在地。
  一个参军捡起一杆弩箭,跑到朱然面前。“将军,你看。”
  朱然接过弩箭,反复检查了一番,有点嫌弃的撇撇嘴。“真粗糙,将就着用吧。”
第1987章
过犹不及
  与袁军铺天盖地,气势惊人的密集箭阵相比,江东军的反击相形见绌,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射手们躲在城垛和盾牌后面,射出一枝枝利箭,就像石子扔进汹涌的河水一般,一瞬间就没了。
  唯一的区别是这些箭虽然不多,却成功的激起了一朵朵浪花,由鲜血组成的浪花。
  推着抛石机前进的袁军士卒中响起一声惨叫,一个士卒中箭倒地,抓着胸口的箭矢,发出痛苦的尖叫,吓得其他的士卒面无人色,不约而同的抬头看向远处的城墙。一百五十步外一箭毙命,这一点实在太吓人,他们原本以为在射程之外,不会成为对方的目标,没想到对方第一时间冲着他们来了。
  士卒们慌乱起来,前进的速度更慢。指挥的都尉大怒,厉声呼喝,命令士卒们加快速度,刚喊了两句,数枝羽箭从远处破风而至,都督身边的亲卫虽然及时扑了上去,挡住了箭矢,都督却被撞倒在地,啃了一嘴的泥。看着被利箭洞穿的盾牌,都尉后背升起一股凉意,头皮发麻。
  久闻江东军的射手技艺高超,今天总算见到了。如果不是袁谭事先吩咐过,所有军侯以上的将领都要重点保护,卫士们盾牌不准离手,他今天就成了对方射手功劳簿上的一个数字。
  在江东射手的赫赫威名阴影下,袁军将领不敢太张扬,尽可能的远离战场,推动抛石机的士卒也提高了警惕,眼睛盯着远处的城墙,一有风吹草动就缩成一团。推进的速度原本就不快,如此一来就更慢了。
  城墙上的箭矢依然一枝枝的射来,每一枝都会引起一阵恐慌,不时有人被射中,倒在地上哀嚎,直到被抬走,或者被督战的亲卫砍死。死亡的气息笼罩着每一个,气氛越来越紧张。逼得最近的强弩手也不例外,即使有盾牌的掩护,还是难免露出破绽,成为城头江东军射手的目标,惨叫声此起彼伏,一个又一个弩手中箭倒地,在阵中指挥的军侯、屯长更是如临大敌,不敢有一丝大意。
  “抛石机,抛石机怎么还不来?”一名屯长转身看向如乌龟一般缓慢前进的抛石机,气得破口大骂。有卫士举着盾牌上前保护,却被他一掌推开。强弓硬弩再密,终究奈何不了城墙,想破坏城头的防务设施还要靠抛石机,他们只是为抛石机提供掩护。抛石机拖延得最久,他们的伤亡就越大。
  话音未落,一枝羽箭破风而至,正中屯长后心,强劲的力量带着他扑倒在地,挣扎了两下就不动了。
  袁军的抛石机还没到位,江东军的抛石机却开始怒吼,一枚用蒲草包起的泥弹飞上了高空,迎着密集的箭雨,逆风而行,扑向一座楼车,楼车上的射手看得真切,发出惊恐的嘶吼,顾不得射箭,缩起身体,紧紧的抱着楼车的立柱。
  泥弹擦着楼车呼啸而过,又飞跃数十步,砸中了后一架楼车的基座,粗大的木柱发出巨响,应声而折,楼车倒了下来,上面的射手惊呼着飞起,下面的士卒也被飞散的泥块击中,头破血流,惊呼声四起,乱成一团。刚刚幸免的楼车也没能支撑多久,接连两枚泥弹飞来,几乎不分先命的命中,楼车轰然倒塌,士卒们惊呼着,转身逃跑,督战营极力拦截,也无法控制局面。
  泥弹一枚接着一枚的从城中飞出,又快又准,几乎三四枚就能命中一枚,即使射失,也不会全无效果,密集的袁军阵型成了最好的目标,楼车下的士卒被殃及者不计其数,原本规模的阵营开始出现混乱,督战营嘶吼着四处弹压,砍下了一颗又一颗的首级,才勉强控制住形势。
  但督战队控制得住慌乱的袁军士卒,却控制不住江东军的抛石机,随着一颗颗泥弹射出,袁军的楼车陆续被击中,再也看不到城里的情况。
  ……
  离城墙三百步的地方,四周用厚厚的木板挡起来的将台上,袁谭背着手,俯视阵地,脸色平静。
  攻击受挫,并不令他意外,这些都是事先就能想到的事情,他也没想过一次攻击就能拿下高唐城。他不是鲁肃,朱然更不是傅允,半日夺城的奇迹就算能复制,也不会由他来完成。
  “元观,能顶住吗?”袁谭侧过脸,打量着高览。
  高览的脸色也很平静。“请使君放心,只有箭矢、泥弹能供应得上,我一定能持续攻击。”
  袁谭笑道:“我们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
  高览也笑了,但笑得很勉强。他和袁谭都清楚,这次冀州全力以赴,征发了二十万大军,如果不能迅速拿下青州,冀州必然出事,不管是粮草不济还是黑山贼趁火打劫,都将使冀州陷入困境。成功的希望就寄托在迅速攻克高唐、历城诸城上。有青州世家的支持,只要能攻克这几个城,将徐琨、沈友赶出青州,青州就是袁谭的。
  但这几个城不易攻,尤其是眼前的高唐城,虽然不大,却极其坚固,就像一根刺,深深的扎在袁谭的嗓子里,让他吐不出,又咽不下,非拔出不可。袁谭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他却没有一点必胜的信心。他知道袁谭想听到他的承诺,但他不敢给袁谭这样的承诺。
  袁谭等了好一会儿,也没等到想听的答案,心里有些失望,却什么也没说。
  “元观,尽人事,听天命。”
  “喏。”高览拱手施礼。“使君,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里太危险,你还是回中军吧。”
  袁谭又看了一眼正在激战的战场,点了点头,转身下了将台。沮鹄在下面等着,一看袁谭下来,立刻举起一面盾牌,护住袁谭,其他几个卫士也拥了过来,将袁谭护在中间。江东射手天下闻名,即使这里离城墙已经超过两百步,他们还是不敢大意。
  袁谭回到中军大营,进了帐,郭图正在帐中烤火。见到袁谭,他站了起来,躬身施礼的同时递过来一个眼神。袁谭会意,挥手让沮鹄等人退下,脱了大氅,在火塘边坐下,又示意郭图坐。郭图重新坐好,斟酌了片刻。
  “孙策班师,可能和一个叫朱建平的有关。”
  “朱建平?”袁谭仔细想了想,有点印象。这个沛国相士在汝颍士人圈子里很有名,给很多人算过命。“孙策算命了?”
  “具体情况不清楚,只知道朱建平受袁夫人之邀,为其妹袁王后相过面,后来又受邀去见孙策,然后就没有再露面。大概半个月后,孙策就班师了。”
  郭图说着,递过来一张纸条。袁谭接在手中,看了一眼,不由得轻笑一声,顺手将纸笔扔进火塘里。纸条被火舔着,迅速化为灰烬。袁谭搓着手,沉默了片刻。“这么说,我们可能有一年的时间?”
  “是的,所以我们不用急。”郭图淡淡地说道:“不妨派人围住高唐、历城和临淄,先接收了青州再说,青州抛荒的土地很多,我们可以在这里屯田,以战养战,减轻运输负担。”
  袁谭沉默不语,仔细斟酌着郭图建议背后的用意。郭图虽然现在和沮授、田丰相处得还算和睦,但那只是汝颍系的精英接连出走,实力大减,形势又危急,不得己的权宜之计,如果有机会重振汝颍系,郭图一定不会放过。
  接管青州,在青州屯田,这样的机会自然要给汝颍系,汝颍系有了土地,又和青州人结盟,就有了和冀州系抗衡的实力。对他来说,这可能是个好机会,也可能是个麻烦,不能不慎重考虑。他不是郭图,站的角度不同,考虑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尤其是这种时候,引入新的派系会增加很多不确定性,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无疑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也是个办法,可以讨论一下。”袁谭抬起头。“郭公,你说朱建平这件事背后会不会有人在推动?”
  郭图有些失望,袁谭等于搁置了他的建议,至少要和沮授、田丰商议再做决定。可是在他看来,沮授、田丰根本不可能赞成这样的决定,否则他也不用避开沮鹄。
  “只能说有可能,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郭图很谨慎,没有给出明确的建议。“我倒是觉得,这更像是孙策自己搞出来的一计。”
  袁谭皱起眉头,看了郭图一眼,想了想,也道:“倒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以他目前的形势,守则有余,攻则不足,诱我们主动进攻当然更有利。”
  “凡事皆在度,过犹不及。孙策向来谨慎,这次未免谨慎过了头。大兵压境,三面受敌,就算他守得艰固,只要有一点被突破,可能就是溃败之局。显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郭图有些着急,声音也大了起来,花白的须发抖动。
  袁谭沉吟了良久,又问道:“若依郭公之见,取青州之后,三城未下,接下来该如何?”
  郭图脱口而出。“取兖州。”
  袁谭心中一动,眼神闪了闪,直起身,大手轻拍膝盖,微微颌首。
第1988章
亡羊补牢
  征发二十万大军出征,对袁谭来说是最后一搏,不胜则亡,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偏偏还没出手就碰上一个硬茬,徐琨、沈友闭城不出,几乎放弃了半个青州,集中兵力死守高唐、历城和临淄。如果说历城和临淄还在意料之中,那朱然守高唐则是事先完全没有料到的事。
  从刚刚的战事来看,即使集中兵力猛攻,在短时间内拿下高唐的可能性也不大。近百具十石弩的集射也没能将朱然要一览全局的将台上赶下来,己方的抛石机和望楼却遭到对方的重点打击,在军械的制造和使用能力上,己方的劣势都非常明显。
  高唐如此,历城和临淄可想而知,强攻硬取是不是明智,就成了萦绕在袁谭心头的一个问题。舍青州而取兖州,对他的吸引力着实不小。青州有江东军,兖州没有啊。
  袁谭铺开地图,目光在兖州来回扫视,越发心动。就孙策的防线而言,与兖州接壤的地区其实是一个薄弱环节。因为与曹昂结盟,孙策削减了兵力,尤其是将原本镇守睢阳的吕范调往浚仪,最近又因为鲁肃进攻弘农,河南出现空缺,吕范再度西移补防,连陈国的吕蒙、蒋钦都调走了,整个兖州防线只剩下纪灵一个都督,再就是负责屯田的桥蕤。
  纪灵善战,桥蕤却是个平庸之辈。袁谭对这两个人都不陌生。如果能控制兖州,从兖州进攻豫州,对孙策的威胁无疑更大。且纪灵自身难保,也无法增援历城,对夺取青州也有好处。
  唯一的问题是如此一来,他很可能又要面对孙策的主力。
  郭图盯着袁谭,心脏怦怦乱跳,有些喘不上气来。这是他冥想苦想的结果,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分兵夺取青州、兖州,引入青州系、兖州系,平衡冀州系,汝颍系才能有机会重新掌权,况且兖州系无疑与汝颍系更亲近,对增强汝颍系的话语权有益。
  袁谭几次想答应郭图,但话到嘴边,他还是咽了回去。临时改变战略方案,这是兵家大忌,必须经过慎重考虑,至少要与几个主要谋士、将领商量,否则就成了一言堂,朝令夕改,下属会无所适从。
  “郭公,计是好计,但影响也大。且不说兖州能否攻取,攻取之后的形势也极其复杂,不能不做预案。”袁谭抬起手,示意郭图不要急。“攻击刚刚开始,能不能拿下高唐还要看几天再说,你好好准备一下,到时候再提不迟。”
  郭图掩饰不住失望,却理解袁谭的心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甚至应该感到高兴,至少袁谭不像袁绍那样轻率。这个计划几乎要改变整个作战方案,牵涉到方方面面,本来就不应该仓促决定。荀衍统兵驻扎在河内,如果要进攻兖州,还要冀州人出力。
  郭图又与袁谭商量了一番,这才起身离去。袁谭一个人坐在大帐里反复权衡,直到沮授匆匆进帐,寒风入帐,吹得火苗摇曳,袁谭惊醒,抬头看去,只见沮授的脸色青白,浑身寒气,手里拿着几页纸,在袁谭对面坐下,将纸递给袁谭。
  “使君,这是上午的战报。”
  沮授的嗓子有些沙哑。袁谭见了,倒了一杯淡酒,递给沮授,顺手接过沮授手中的战报。沮授接过酒杯,一口饮尽,长长了吁了一口气。
  袁谭看着战报,一声叹息。半天激战,被毁楼车三十三座,抛石机十一架,伤亡将士七百余人,取得的战果却非常可怜,看起来列了一些,但真正提得上嘴的却一个也没有。
  袁谭放下战报,手指轻扣膝盖,百思不得其解。“公与,你说,朱然是怎么防十石弩的?”
  “离得太远,看不清楚。”沮授摇摇头,神情沮丧。
  高唐城沿河而建,接近方形,边长两百步左右,城中央的将台到城墙只有一百余步。十石强弩射程超过四百步,即使部署在城外两百步,也足以能射到城中央的将台。考虑到这一点,袁谭才准备了近百具十石强弩,准备一举摧毁将台,能射死朱然更好,不能射死朱然也要让他无法观察城内外的形势。可惜他们的想法落空了,半天时间,百具十石强弩射出了几千枝巨箭,几乎耗光了准备的箭矢,只看到巨箭射上将台,将台却岿然不动,根本没有倒塌的迹象。
  这让沮授很焦虑。面对一个摸不着底细的对手最让人紧张,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取得胜利。在十石弩第一次进攻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后,沮授就意识到不对,冒险登上楼车,近距离观察,但是相隔两三百步,他的目力不足,看不清将台上的部署。
  袁谭看着沮丧的沮授,哭笑不得。沮授最近情绪低落,不像以前那样自信,考虑事情也有些悲观。有些细节难免疏忽。他是读书人,常年读书导致目力不佳,看不清两百步外的将台,可是别人看得清啊,望楼上的射手就可以,他居然没有让射手帮忙,实在是百密一疏。
  袁谭叫来一个亲卫,让他去辎重营找几个经验丰富而又目力好的匠师,赶去前线的望楼,仔细观察,揣摩朱然防御巨弩射击的办法,然后进行仿制,保护己方的楼车。半天时间损失楼车三十三架,超过了制造的速度,绝非长久之计。
  看着袁谭安排人,沮授也反应过来了,有些窘迫。袁谭安慰他道:“公与,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不足为奇。我们围攻高唐,本来就有以战代练的目标,学习对方的军械制造也是练,只不过练的是工匠。欲速则不达,我宁愿在高唐耗费一些时间,也要多学一点东西,就算此战不胜,将来退守冀州也能用得上。”
  沮授深表赞同。“使君所言甚是。江东军军械水平很高,我们虽不能及,却可以奋起直追,哪怕是邯郸学步,也比不学的强,况且有例可循,学起来总是要快一些。”沮授顿了顿,又道:“使君可还记得,孙策战于襄阳时,最先做的事是什么?”
  “什么?”袁谭不知道沮授想说什么,但是他看沮授的神情应该是领悟到了什么,不敢大意,连忙凑了过来,仔细聆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