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1/1332

  蔡珏冷不丁问了一句。“听你这意思,阿母今年怕是又抱不上外孙了。”
  “什么?”黄月英一愣,随即满脸通红,抱着蔡珏的手臂撒起娇来。“阿母,你又来了。”
  “唉,教了你那么多,一点顶用的都没有,那几个都生了,有的还怀上了第二胎,你倒好,一年多了,一点动静也没有。船船船,你就知道船,有时间也不知道造几个人。你真的打算让你父亲纳妾生子,继承他的爵位?你让阿母这张脸往哪儿搁?”
  “那你也不用这么着急嘛。你还不到四十,可以再努力努力,为我生个弟弟。你看小姨比你才小几岁,不是接连生了两个?我听说她又怀上了,是不是真的?”
  蔡珏点点头,又嘀咕了一句什么,黄月英也没听清。过了一会儿,两人的话题就转到了勾股殿。王宫新成,孙策大会群臣,王后提出要让女子上殿,在朝野激起不少的议论。蔡珏心里是有些担心的,黄承彦封侯是迟早的事,但她一直没生出儿子,终究是个隐患。
  “早知如此,就不将你嫁与他了,招婿入赘多好。儿子能嗣爵,女儿也能,更何况你还能自己挣一个。我说你当时怎么就糊涂了呢?还非他不嫁。”蔡珏瞥了黄月英一眼,半真半假地说道:“他可没非你不娶呢,这个亏吃得有点大。”
  黄月英抱着母亲的手臂,窃笑不已。母女连心,她清楚母亲心里在想什么,自然也不会往心里去。“不急的,不急的,小姨能生,阿舅也生了好几个,你一定也能生,只是酝酿的时间长了些。这就和酒一样,酝酿的时间越长,生出来的最聪明。就像我,你也不是成亲几年才生的?这个弟弟酝酿了二十年,一定是个天才。”
  “噗嗤!”蔡珏忍俊不禁,捏捏黄月英的鼻子。“近朱者赤,你这说话的轻佻劲儿,越来越像他了。”
  黄月英昂着头,骄傲地说道:“这叫夫妻相。”
  蔡珏撇了撇嘴,欲言又止,想想又咽不下这口气,伸手弹了一下黄月英昂得高高的脑门。黄月英“唉哟”叫了一声,手捂脑门,委屈地撅起了嘴。前面的孙策貌似不经意的回了一下头,然后又若无其事的转了回去,不紧不慢的和黄承彦一起走着,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蔡珏看得分明,脸色转霁,宠溺地摸摸黄月英的脑门。
  ……
  孙策莅临金谷园,虽然没有刻意大张旗鼓,虎士的出现却足以引起有心人的留意。能接到蔡瑁请柬的人都是人精,得知吴王来了却不露面,自然知道其中的意味。有的奉承蔡瑁与吴王交情匪浅,有的则转弯抹角的想与吴王见一面,哪怕远远的行个礼,看一眼,递个名刺也行。
  蔡瑁却不敢大意。他虽然不知道孙策为什么突然班师回建业,但孙策出行的警戒比往常严密却是事实,怎么可能让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竭力安抚众人,请大家稍安勿躁,他会请示吴王,在合适的时候接见大家,即使吴王政务繁忙,不能亲至,诸位的名字也可有机会传入吴王耳中。
  众人正在议论时,座中一人起身,大大方方地走到蔡瑁面前。“德珪,吴王何在,我去拜见一下。”
  蔡瑁一看,见是钟繇,不免有些为难。“钟君,这……”
  “无妨,我自有分寸。”钟繇举手轻摇,从容不迫。
  蔡瑁无奈,只得领着钟繇出门,叫来一个侍者,领钟繇去见孙策。至于孙策见还是不见,那就与他无关了。他回到堂上,面对神色各异的客人,心中明镜也似,却只能装没看到。作为荆襄系的商界领袖,他很清楚钟繇的身份,也知道钟繇很快就会得到孙策重用,他去见孙策,孙策十有八九是要给点面子的。钟繇在这个时候如此高调的表现,本身就有彰显存在的意味。
  钟繇跟着侍者,来到孙策游览的花苑,当值的郭援看到,连忙上前行礼。钟繇挥手示意侍者自便,与郭援聊了几句。郭援毕恭毕敬,不敢放肆,有问必答。
  孙策在假山之上,远远地看见,不禁心中暗笑。钟繇这老滑头还真是会抓机会。他本想过过两天就见钟繇的,既然在这里遇到了,自然不能撅了钟繇面子,便示意郭武去请。
  黄承彦目力不足,不知是谁。孙策告诉他是钟繇来了,黄承彦便心领神会的笑了。“钟元常的书法妙绝,刚柔相济,古雅有余,蔡公甚是称许,自愧不如。”
  孙策也笑了。钟繇的书法的确是好,和蔡邕相比也不逊色,但黄承彦说这话却是另有深意,暗指钟繇滴水不漏,偏偏又不失君子雅致,内外兼顾,非常人能及。聪明如蔡邕,得了面子,却失了里子。黄承彦正相反,得了里子,却失了面子。
  “钟繇来建业后,黄公可曾见过?”
  “没有。”黄承彦摇摇头。“我最近对接人待物越来越没兴趣了,总觉得有这空闲,不如和蒲元等人一起摆弄坩锅、铁块,这些虽然玄妙,难以把握,却比人心简单多了。”
  “那倒也是,曾有人说过,这世上最复杂的两件事就是人心和宇宙,尤其是人心。能弄得懂宇宙,未必能弄得懂人心。”
  “宇宙也复杂。”黄承彦忽然说道:“说起这件事,我倒想起来了,大王最近和那个严浮调见过么?”
  “本来想见的,一时还没顾得上。估计还得再过几天。”
  “嗯,大王若是与严浮调见面,可以问问他浮屠教义中的宇宙是怎么回事。我听了一些,觉得好像有些道理,却又与我中原迥异。”黄承彦皱起了眉。“我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总觉得不能以小道视之。尤其是那三千世界和四天子之说,用得好,也许能助大王一臂之力,用得不好,也能乱人心。”
  孙策不敢掉以轻心,黄承彦是个务实的读书人,他又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张衡的作品,算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理性学者,他这么重视佛教的宇宙观,甚至有如临大敌的感觉,自然不是信口开河。他正准备细问,钟繇已经和郭武一起走了上来,便将这件事记在心里,等一会儿再和黄承彦探讨。
  钟繇走到孙策面前,躬身施礼,又和黄承彦见了礼。黄承彦对钟繇的确没什么兴趣,寒喧了几句,便拱手告辞,陪妻女去了。
  钟繇抚着胡须,看着黄承彦的背影,微微一笑。“黄大匠如古刀,锋芒尽敛,却又无坚不催,让人不敢轻撄其锋。细想起来,正与大王所说藏锋笔法相符,浑厚苍劲,力不外泄。”
  孙策闻言笑道:“钟君所言甚是,此所谓拙胜巧、直破曲也。”
  钟繇眉头微蹙,沉吟片刻,反问道:“这么说,大王还是信奉以力胜,以直取?”
  孙策从容应道:“我信奉练就千斤力,四两拨千斤。”
第2005章
帝王术
  钟繇抚着乌黑浓密的胡须,沉吟良久,微微颌首。“大王之道,深得易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如竹苞松茂,本固枝荣,自然不惧八面来风。”
  孙策笑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在钟繇这个老官僚面前,他需要维持一点神秘感。若是让钟繇看透了他,以后的事情就不好做了。作为一个曾经的书法爱好者,他对钟繇这位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的书法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他却清楚钟繇绝非一个书法大家这么简单。
  这人绝对是权术高手。别看他在汝颍系的名声不如荀彧、荀攸,可他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在荀彧、荀攸间隔一年先后离世的情况下,正是钟繇接过了汝颍系的大旗。建安二十四年,魏讽政变未遂,牵连甚广,作为魏讽的举荐人,钟繇却毫发无损,仅仅象征性的免官数月,曹丕继王位后立刻官复原职。更让人惊叹的是魏晋嬗代时,钟繇的儿子又成了司马氏的心腹。如果不是钟会最后飘了,他们父子就是三朝勋贵。
  当官能当到这个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要驾驭这样的人精,手里只有刀远远不够,有必要保持一点神秘感。以诚待人是美德,但也要看待什么人。
  见孙策笑而不语,钟繇有些不自然。自从在析县与孙策见过一面后,他就坐实了传闻中孙策轻佻无威仪的印象,连钟夫人都说吴王虽功业赫赫,却不盛气凌人,为人极是随和,与任何人都能谈笑风生。可是今天与孙策见面,孙策却一点也不随和,反倒多了一丝高深莫测。站在孙策面前,他不像年至耳顺之年的老人,倒像是初入仕途的少年,自恃有智,却被人一眼看了个通透,不自然的生出一些窘迫来。
  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久闻建业城外的紫金山原名钟山,与孙策的祖父同名,孙策在这里建都立国,看来这真是天意了。
  “大王如今有几斤力?”
  “三四斤吧。”孙策倒也不谦虚,形势紧急,他需要钟繇坐镇一方,坦诚一点有利于钟繇把握分寸。“应付任何一个都没问题,同时应付这么多的确有些吃力。一夫亡命,十人难当,况且现在的亡命之徒还不止一个。”
  钟繇不禁莞尔,心中喜悦。孙策自承力有不逮,正是他自信的表现。兵法重虚实,所谓能示之不能,不能示之能,只有心虚的人才会故作强势,真正有实力的人从来不怕暴露。孙策看似无奈,实则笃定。这也难怪,他治下的五州潜力太大了,真到了不得不行霸道的时候,就算三面围攻也未必能奈何他。
  豫州一纸令下,各郡征发兵役超过二十万,钱粮足支一年有余,这是何等惊人的力量。
  “大王谦虚了,我看至少有七八斤。”
  孙策也忍不住笑了两声,摆摆手,示意钟繇跟上。两人并肩而行,看似随意的闲谈,一会儿说眼前的风景,一会儿说葛陂的风光,一会儿说荆州的战事,一会儿又说建业的民生。孙策向钟繇转达了袁氏姊妹的谢意,钟繇为袁隗等人写的墓碑不仅书法精妙,而且文章极佳,她们非常满意。
  钟繇脸上在笑,心里却在骂人。为袁隗、袁基等人写墓碑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不知道捻断了他多少根胡须。他在关中时写了那么多墓碑,加起来也没这几通墓碑花的心血多。
  “钟君,年后想做些什么,可有规划?”
  “德薄能浅,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随遇而安,尽力而为吧。”
  孙策暗赞一声,这句话回答得太精彩了,哪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名士,简直比刚入职场的萌新还要低调,偏偏又让人觉得是可造之材,莫名多了几分雕琢他的期待。
  “不瞒钟君,最近我也在想这件事。原本打算安排钟君去洛水上游屯田备战,窥视关中,现在卢氏被高顺占了,再去洛水上游有些困难。我想调整一下,请钟君坐镇襄阳,教导舍弟,不知钟君意下如何?”
  钟繇又惊又喜。来建业以后,他就暂住在郭家,时常与郭嘉见面,也旁敲侧击的打听过,郭嘉却是不说,只是让他安心等待。他知道结果不会太差,但究竟会如何,心里还是没底。此刻听到孙策的安排,这颗悬着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襄阳无疑是西线的重镇,尤其是黄忠进攻汉中的时候。之前是孙策亲自坐镇,现在孙策返回建业,那里只有孙翊驻守。孙翊是孙策的三弟,性格肖似孙策,跟着孙策多年,如今外放,年龄和孙策当初战襄阳时一般,都是十七,可见孙策对这个弟弟的栽培之意。如果辅佐孙翊的功业可述,下一步不是坐镇一方,就是入朝辅佐孙策本人,至少也是辅佐王子。
  “得大王谬赏,臣诚惶诚恐,敢不竭死力。”
  孙策看着钟繇躬身下拜,行了大礼,这才伸手轻托,以示礼敬大臣。“除了军事之外,还有一些事要拜托你。张相任务繁重,没时间再去南阳,一些事务也要转由钟君处置。舍弟年轻,热血有余,稳重不足,学问也粗浅得很,需要钟君多加教导。”
  “喏。”钟繇不胜欣然,一一应允。
  “郭援武艺不错,又在我身边多年,做事还是稳重的,让他做你的部曲将,保护你的安全。”
  钟繇微怔,随即凛然,收起笑容,再次躬身领命。
  ……
  在金谷园吃了一顿由蔡珂亲自操持的家宴,又见了几个人,孙策偷得浮生半日闲,晚饭后才离开了金谷园,沿着秦淮河回太初宫。
  一路上,借着两岸灯水,他观看了几座临河的宅院,方信蔡瑁所言不虚。这么多园子,虽说各有特色,能超过金谷园的还真是不多。蔡瑁理政统兵都不突出,造房子倒是行家,当初在吴郡、阳羡造的房子虽说价格醉人,质量却着实是好的。太湖那座送给冯宛的宅子也是如此,环境好,布局佳,材料也用得扎实,冯方夫妇喜欢得很,对交上了这么一个有钱的朋友非常满意。
  也许该让他做将作少府,好让黄承彦一心研究冶金。不过这个念头一闪就没了。蔡瑁会造房子不假,贪起来也狠,这么大的工程交给他,不知道要被他黑掉多少钱。算了,这人还是经商比较好,不适合做官。
  回到后宫的时候,天色已晚,黄月英自回勾股殿休息,孙策来到袁衡所在的坤宁殿,与袁衡交流白天的情况。进了宫,侍者张开嘴,正准备大声通报,孙策摆摆手,让他们不要大张旗鼓,一个人背着手,向宫殿走去。侍者神情有些窘迫,却不敢违拗,只能唯唯诺诺的应了。
  到了殿门口,孙策听到里面有说笑的声音,除了袁衡、袁权之外,还有钟夫人,不免笑了一声。这么晚了,钟夫人还在这里,自然是不放心钟繇,要来探听个消息。郭嘉虽然轻佻,还有些惧内,嘴却紧得很,不能说的,钟夫人是一个字也打听不到,况且她也不愿意因为钟繇毁了郭嘉的前程,借着来拜访王后的机会,得空问问他的心情,并不需要十分确切的答案,心里便也有数了。
  进了殿,先看到郭奕带着孙捷、孙胜两个小子在台阶下玩耍。郭奕性格活泼,会讲笑话,不像陆议那样一本正经,深得小孩子的喜爱,孙捷、孙胜也不例外,隔上几天不见,便要问郭家兄长为何不来。
  看到孙策过来,郭奕起身行礼,两个小家伙也站起来,端端正正的行礼,口称“父王”。孙捷虽是尹姁所生,尹姁却带得很少,绝大部分时间是跟着袁权,耳濡目染,礼仪很是周到,小小年纪便有王子气度,很是讨人喜欢。
  听到郭奕等人的声音,殿内的人迎了出来。钟夫人迅速打量了孙策一眼,却见孙策神情平静,看不出喜怒,心里不免忐忑,也不敢多问,寒喧了几句便告辞了。无须孙策发问,袁衡便说了钟夫人的来意,很自然的问起结果。孙策去金谷园,钟繇主动求见,这件事不到一个时辰就传到了相关人等的耳朵里。钟繇作为汝颍系的成年名士,又放弃了朝廷来归,这件事关系到汝颍系的整体利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等结果,袁衡也没有隐瞒的必要。
  孙策将自己的安排说了一遍。这些安排都是和张纮、虞翻以及郭嘉一起商量过的,只有一点意外:让郭援去做钟繇的部曲将是他临时起意,以示对汝颍系的警告。郭援身为贴身侍从,如果外放,至少是都尉,甚至更高,让他做钟繇的部曲将是惩罚。作为外甥,他为钟繇说情通气都可以理解,但私下里通报消息不可原谅。在这一点上,郭武就做得很妥贴,绝不与钟繇有太多的私人联络。
  若不是考虑郭援久战有功,又是郭家子弟,惩罚可能会更重。
  袁衡听了,点点头。“大王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臣妾佩服。只是叔弼才十七,钟繇却为官多年,根基又深厚,会不会喧宾夺主?”
  孙策瞅瞅袁衡,又看看袁权,轻笑一声:“你们觉得钟繇与张相、虞相相比,孰强孰弱?”
  袁衡、袁权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笑了。袁权嗔道:“大王这可是疑邻窃斧,我们可没这意思。”
  “有这意思也好,没这意思也罢,这都是事实。就算你们不考虑,我也是要考虑的。”孙策的目光由袁衡微红的脸蛋向下滑,最后落在她平坦的小腹上。“王后,说一千,道一万,你抓紧时间生个聪明又健康的儿子才是解决之道,否则再急也没用。”
第2006章
满宠上阵
  正月十五过后,新年便算是结束,各行各业的人收拾起心情,重新投入工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