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1/1332

  今天的议题是如何应对河南的严峻形势。天子与袁谭合兵,共有步骑五万余人,鲁肃、吕范兵力不足,如何应对,必须尽快做出决定。调动兵马,筹集钱粮都需要时间,越早做出决定,准备的时间越充分。
  一提到这个问题,所有人的神情都严肃起来,就连一向跳脱的孙尚香都规规矩矩的坐稳。
  情况很严峻,尤其是豫州。南阳还有险可守,豫州却是一马平川,一旦天子占据虎牢、浚仪,就可以长驱直入豫州腹地。考虑到兖州的形势不稳,这个危险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极大。如此一来,淮河以北都有可能成为战场,而南阳则面临着三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郭嘉首先拿出军师处拟定的方案。他倒是比较平静,毕竟这个局面早在他的规划之中,预案也不是准备了一天两天。可以说,从他离开河北的那一天起,他就在考虑这个问题。虽然方案多次调整,也是向好的方向调整,至少比他最开始预想的局面要好得多。
  军师处提出了两个方案:孙策率主力增援豫州,进驻许县附近,随时准备进军河南;或,孙策按兵不动,委任将领前往豫州指挥战事。
  郭嘉话音未落,张纮就提出了疑问:“祭酒的意思是说以守待攻?”
  郭嘉点点头。“虽说豫州没有什么地利可言,但越是向南,对骑兵的限制越多,这已经是几次作战证明的事实。我军骑兵数量不多,但凡有一丝限制骑兵的可能,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且朝廷、冀州孤注一掷,利在速战,我们大可不必遂其心愿,能拖一日是一日,待其自乱。”
  “计是好计,只是如此一来,豫州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受影响。”张纮抚着胡须沉吟道:“春不耕则秋不收,豫州今年不仅没有钱粮可以提供,还需要大量的钱粮补充,这个数字不会小啊。”
  “张相有何意见?”孙策问道。
  张纮欠身施礼。“臣以为,或可暂缓汉中攻势,一部留守,黄忠率主力撤回,征发颍川、汝南郡兵,进驻许县,为鲁肃、吕范后援,观形势而动。若能将战线维持在睢水一带,豫州南部的春耕或可不受影响……”
  “张相,何必拘泥豫州的春耕?”虞翻打断了张纮的发言,不以为然的扬扬手。“豫州无险可守,一旦睢水防线被突破,淮水以北皆是战场,种了又能如何,让朝廷或者袁谭看到希望,继续坚持吗?”
  张纮眉心微蹙。“依虞相之见,又当如何,看着土地抛荒?”
  “敢问张相,人与地孰重?”
  张纮一声叹息,欲言又止。虞翻拱拱手。“民以食为天,张相心怀百姓,令人钦佩。只是事有经权,决战之时当以克敌为要。此战若有不利,中原皆为霸道所苦,纵有积粟满仓亦不得食,适可资敌尔。不仅地里的庄稼如此,就连他们家里的存粮也会如此。大王推行新政,减轻赋赋,使百姓家有积储,难道是为行霸道的敌人准备的?”
  虞翻摊开双手。“既然如此,倒不如不耕,一心作战。”他高高的举起手,又用力一挥。“为王道而战!百姓是王道的爱益者,自然应该是王道的保护者,如今王道受到霸道的威胁,他们难道只能等着大王去救?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大王行王道,减免赋税,办学堂,开启民智,练伍卒,使户户有弓弩,习战阵,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如果衣有帛、食有肉,春秋读书,夏冬习武,却不敌耕战之民,行王道又有何用?一起行霸道算了。”
  张纮沉吟不语,鲜于程目瞪口呆,郭嘉却抚掌而笑,一边笑一边挑起大拇指。“虞相威武!”
  虞翻拱拱手,又向孙策施了一礼。“大王,臣失礼,还请大王恕罪。”
  孙策不置可否。虞翻说出了他的心声,但他却不能夸,要不然这厮更张狂。张纮是首相,话还没说完就被他打断了,一顿抢白,虽说有理,未尝没有故意抢风头的意思。不过,始作俑者却是郭嘉,是郭嘉给了诸葛亮一个优级甲等的高评,激起了虞翻对青徐系的敌意。
  “奉孝,你以为如何?军师处的两个方案都是以守代攻,似乎有未尽之意啊。”
  郭嘉收起笑容,躬身施礼。“更详细的方案还在准备,但制定更详细的方案之前,必须确定攻守方略。攻守势异,消耗大有不同。譬如张相所言,若是暂缓对益州的进攻,情况则大不相同。”他顿了顿,又道:“有些事有迹可循,只是取舍之间,有些事却只是猜测,消耗更难估算。”
  “比如说?”
  “大王,除了司州、益州、荆州,臣还担心交州。交州一直没有消息来,太平静了,平静得有些反常。”他瞅了虞翻一眼。“臣正想请虞相卜一卜,看看是凶是吉。”
  孙策心有同感。这一点,郭嘉和他想到一处去了。
  “仲翔,要不,你卜一卦?”
  “不用卜。”虞翻一甩袖子。“不管交州发生了什么事,不在大王控制之内就是凶,大王宜按兵待变,中原的战事尽量由中原的兵力来解决。”他搓着手指,胸有成竹。“荆豫两州有户近两百万,胜兵者至少有百万人,百姓手中的积储足支一年,击败朝廷和袁谭并非难事。困难肯定有,伤亡也会有,甚至会很大,可若是虎狼都冲到门前了也不敢反抗,还能指望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大王当初在南阳讲武堂论士道之三重境,为生存而战、为自己而战就是第一重境。荆州人已经证明了他们自己,现在该豫州人了。”
  郭嘉眉心蹙起。“虞相的意思……是只凭豫州自身的人力、物力取胜?”
  虞翻不解。“祭酒何出此言?大王虽在建业,江东子弟兵奋战在前线的却不下数万,守高唐的朱然、解陈留之围的陆议可都是吴郡人,更别说沈友、徐琨这二位都督了。”
  郭嘉尴尬地摆摆手。“虞相误会了,我可没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大王行精兵,兵与民毕竟不同。豫州百姓每年训练也不假,可他们毕竟……”
  “祭酒,关中、冀州之卒可都是如此,他们还吃不饱饭呢。论装备、训练,未必就比豫州之民强,要说优势,也就是战阵经验罢了。可若是不战,哪来的战阵经验?满宠与董昭交战……”
  郭嘉也有些急了,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虞翻。“那幽并凉三州的骑兵又怎么说?刘备有一万幽州骑兵,天子麾下也有近万的并凉骑兵,他们如果侵入豫州腹地,仅凭豫州百姓的零星伏击可对付不了。”
  虞翻冷笑一声:“骑兵又能如何,难道他们还能攻城?祭酒刚才也说了,越是向南,对骑兵越是不利。只要豫州坚壁清野,纵使两万骑兵入境,无可劫掠,也只能不战而溃。正因为如此,我才建议不春耕,示敌以必战之意。”
  郭嘉勃然变色。“虞相,你这是以肉饲虎,恕嘉不能苟同!”他离席而起,向孙策深施一礼。“大王,臣反对虞相之计。”
第2023章
君子当自强
  孙策向后靠了靠,摩挲着扶手,目光扫过郭嘉等人的脸。
  他知道有派系就会有分歧,政治就是妥协,就是平衡,分歧在所难免,但分歧大到这个地步,他还是有些意外。
  创业还没有真正成功就开始内斗了?
  不过想想也是,如今半有天下,就财富而论,早就超过了一半,对很多人来说也算是家大业大了,派系又这么多,不争岂不吃亏?何况这个时代宗族、地域思想浓重,这些人从来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背后都站着宗族、地域派系,有些事情不是他们不想争就可以不争的。
  不过他也不急。在座的都是聪明人,知道分寸。即使是虞翻,他也不可能坐视中原易手。正如他所说,数万江东子弟战斗在前线,前有沈友、徐琨,后有朱然、陆议,江东籍将领一直是中流砥柱。相比之下,豫州人的积极性的确有待提高,尤其是读书人,包括军师处的一些参军。
  见孙策不说话,虞翻也严肃起来,收起了笑容,欠身施礼。
  “看来分歧不小啊。”孙策轻叩扶手,不紧不慢地说道:“那就不急,慢慢来,一个一个的说,把话说透,说清楚,说在明处,免得猜来猜去的猜不明白。”他转向张纮,微微欠身。“张相,由你先来。”又对虞翻、郭嘉说道:“张相说话的时候,你们不许多嘴。打断一次,罚俸一月。”
  虞翻和郭嘉相视苦笑,只得回座,向张纮致意。“恭听张相高见。”
  张纮欠身还礼,又向孙策行礼。“大王,臣以为中原、江东,俱是一体,不可分离。荆豫青徐为皮囊胸腹,江东为五脏,若胸腹洞开,五脏岂能不伤?”
  虞翻身形一动,刚张开口,孙策转身看了过去,竖起一根手指。虞翻及时闭嘴,拱手示意张纮继续。郭嘉看在眼里,忍不住想笑。虞翻翻了个白眼,不屑一顾。
  张纮接着说道:“不过,胸腹既为屏障,自当强壮,正如大王习武,欲成就一番武艺,岂能不吃些皮肉之苦?若遇事则跂足而望救援,有弩而不能张,有矢而不敢发,胸腹唯有细皮厚脂,无有筋骨,又如何能御敌于门外?纵有油膏满腹,亦不过为虎狼之食。本朝重文轻武,士气柔靡,不少读书人空喊浩然之气,却无缚鸡之力,尤以兖豫青徐为甚,是时候激励一下了。普通百姓都知道奋起反击,读书人又岂能袖手旁观?”
  虞翻斜睨了郭嘉一眼,郭嘉耸耸肩,无言以对。张纮说的不仅是豫州,徐州也包括在内,他自然不好说些什么。况且张纮说的也是实情,论尚武之风,中原诸州的读书人的确不如其他诸州,偶有文武兼修者也不为士林所重,这也是汝颍人大多为谋士,很少有将领的原因所在。徐庶、吕范在此之前都是士林边缘人士,如今因祸得福,反成了大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敌当敌,豫州的确当先立足以自救,力有不逮,再请大王出兵增援不迟。若未战先怯,连普通百姓都不如,又如何能以士自居?”
  “可是……”郭嘉忍不住开口,不顾孙策以目光警告,拱手道:“大王,臣愿罚俸禄一个月,只想提醒张相一句:若仅是袁谭所领冀州兵,则豫州自当奋起抗击,但幽并凉骑兵两万,绝非豫州百姓所能御敌。”
  张纮笑了笑。“祭酒,你的担心的确有道理,只是关心则乱,未免过于紧张。且不说大王不会坐视骑兵入境而不理,也不说刘备所领的幽州骑兵、吕布所领的并州骑兵以及董越等人所领的凉州骑兵能不能同心同德,青徐也不是没有骑兵可用。你别忘了,太史慈就在辽东,只要大王一纸令到,他随时可以出击,或击幽冀,或跨海至青州。”
  郭嘉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张纮重新看向孙策。“大王行王道,以四民为士,堪称卓见。臣每每思及,常有钦佩之心。”
  孙策笑着摇摇手。“张相,这些话就不用说了,我听了脸热。还是说正事。”
  “不然。”张纮很严肃地说道:“臣说的就是正事,而且是最大的正事。”
  “哦?”孙策看看张纮,又看看虞翻和郭嘉。张纮虽然不是张昭那种诤臣,却也不是谄媚之人,他又说得这么慎重,应该不是奉承这么简单。虞翻和郭嘉也有同感,凝神静听。
  张纮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不瞒大王,臣最初对大王的新政是有疑惑的,即使看到荆豫稳定,百姓富庶,成果斐然,依然觉得这只是大王的一片仁心,爱民可也,用之则不足。前些日子,睡前读书,正好读到杨公的一篇文章,忽然心有所悟,觉得大王所行正合其义。”
  “什么文章?新作吗?”虞翻忍不住说道。郭嘉立刻向他举起一根手指,一脸的幸灾乐祸。虞翻没理他,盯着张纮。
  “一篇旧作,说官制演变的。”张纮一声叹息,摇了摇头,既有敬佩,又有自责。“上古之事,远不可论,夏商之事也含糊不清,可存而不论,周至秦汉,为一大变,即在于变世卿而为选举,如今之百官,上至三公,下至掾吏,大多是选举而来,不仅不是世卿之家,有很多甚至连士都算不上,只要肯读书,行正道,都可以授职治民,可谓是一大进步。”
  虞翻连连点头,若有所思。郭嘉也露出思考之色。
  “如今大王更进一步,以四民为士,广设学堂,使户有读书之人,选官之外,又选择精通工商百技之人,比起变世卿而为选举,理虽相似,效果却大不相同。郡举孝廉,州举茂才,太学选士,年不过百余人,已经士多职寡,有居郎白首而不得任者。如今四民为士,百倍于前,却无冗余滞塞之苦,堪称仁政。若三十年前有此政,又何至于处士横议,党锢之难?”
  张纮再次行礼,又转向郭嘉。“汝颍多奇士,固为党人巢穴,如今世道变迁,汝颍又岂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空守圣人经义而不能经世济用,扶危济困?汝颍之士并非不能从武,荀公达、徐元直皆是文武全才,吕子衡、陈叔至皆是大将之才,为何其他人就不能文武兼修?若能四民同心,各逞其能,纵有幽并凉两万骑入境,也可令其泥潭陷足,步步难行。若有不足,再由太史慈增援,或大王亲至,必可摧枯拉朽,一击致胜。我想,虞相之意并非坐视中原涂炭,而是冀其自强自救。大王行王道是致民富强,不仅要富其家室,更要强其身心,富而不强,绝非王道。”
第2024章
明争暗斗
  听了张纮的话,孙策感慨不已。谁说中年人就保守,就顽固?张纮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不仅不保守,而且更有洞察力。他也许没有两千年的经验,但他却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意义。
  让他来说,未必就能说得比张纮透彻。
  张纮有些激动,脸色微红,向孙策躬身行礼。“臣失仪,死罪,死罪。”
  孙策坐直了身体,双手虚扶。“张相思维敏锐,目光如电,见人所不能见,这才是真正的王佐。孤得张相之教,幸甚幸甚。”
  虞翻、郭嘉也向张纮行礼,有些不好意思。鲜于程更是离席而拜,行了大礼。张纮一一还礼。有了张纮这一番话,虞翻、郭嘉也不好意思再意气用事,依次进言。
  虞翻再次声明,诚如张纮所言,他并非有地域之见,坐视豫州百姓独自面对强敌,而是从全局出发,不建议孙策包办一切。天子和袁谭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所领的将士不见得就比豫州、荆州将士更强,也未必能持久,这正是锻炼将士的好机会。击退来敌,不仅可以增强士气,还可以从中挑选出一批精锐,为将来反击做好准备。
  半分天下毕竟只是暂时的,将来迟早要一统天下。主动进攻需要更多的兵力,仅凭目前的中军和九都督手中的兵力显然不够,不趁现在这个机会挑选精锐,什么时候再挑?由满宠迎战董昭的战果来看,豫州本地征发的预备役完全可以承担这样的责任。这一战结束,荆豫青徐挑选出三五万精兵没什么问题。加上现有的兵力,进攻关中也许不足,扫平冀州绰绰有余。
  郭嘉承认张纮、虞翻说得有道理,他也会想办法利用天子与袁谭之间的分歧,尽可能牵制他们的行动,但他还是坚持要慎重对待骑兵。天子、袁谭都有孤注一掷的迹象,为了生存,他们极有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骑兵入境,最危险的不是城池,甚至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满宠率领的机动兵力。满宠只有一万多人,一旦被骑兵捕捉到机会,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如此一来,练兵的作用就谈不上了,豫州反倒有可能因为失去居中调度联络的机动兵力而陷入各自为战的窘境。
  因此,就算中军不出,也应该派一部分骑兵赶到豫州助阵。有了辽东之后,江东缺少战马的窘境有所缓解,集结诸部亲卫骑也有六七千骑,加上装备的优势,足以让天子和袁谭有所顾忌,不敢轻易派骑兵深入。退一步说,这也是锻炼骑兵和骑兵将领的好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马适合征战的时间也就是三五年,建安二年平定辽东之后送到中原的战马眼下就是能战的时候,就算不上阵,过了这两年也无法再充当主力,只能退役充任驿马。与其白白浪费,不如上阵,至少让骑兵有实战的机会。将来不管是进兵关中还是进军冀州,甚至于开拓四夷,骑兵都不可或缺,与幽并凉骑兵交锋在所难免,提前积累一些经验也是有必要的。
  孙策深以为然。只要抛开私心,这些人总能拿出最好的方案。他让郭嘉尽快拿出方案,同时决定由陈到率领骑兵先赶去汝南,协助满宠作战。陈到是豫州人,由他参战,有利于提高豫州世家的尚武之风。与此同时,再传书周瑜,调文丑参战。周瑜进入武陵地区后,以水师和步卒为主,骑兵用不上,文丑只充当仪仗队太可惜了。
  基本方案确定,张纮等人告退,孙策留下了虞翻和鲜于程。他指指案上的石砚,问道:“仲翔,这件事,你清楚吗?”
  虞翻看看鲜于程,点点头。“清楚。不过这件事我不好直接过问,已经知会高柔,让他去查,应该很快就有结果。”他沉吟了片刻,又道:“不过,臣斗胆猜测,鲜于都尉恐怕也未必清楚全部实情。”
  鲜于程抗声道:“还请虞相指正。”
  “都尉有多久没回家了?”
  “这和我回不回家有什么关系?难道虞相是说我鲜于家也有人参与其中?若是如此,请虞相依律处置就是,程绝无二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