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8/1332

  贾诩不置可否,呷了一口茶,又思索片刻。“伯俭,有一件事,我不太明白,还望伯俭能为我解惑。”
  “请先生直言。”
  “你上次对我说,希望我能为凉州想一想。可你们如此支持天子,于凉州何益?秦有关中之地,又行耕战百余年,大小百余战,伤亡近百万,方一统天下。如今天子行霸道,以凉州百姓为兵,欲行秦之故事,你们有没有算过,以凉州的户口能支持几年?就算天子中兴,又能剩下几个凉州人?”
  阎温眉头皱得更紧。“依先生之见,又当如何?”
  “你们欲入朝为官,如今已入朝矣。凉州百姓欲入关定居,如今已入关矣。知止不辱,知足不殆,你们是不是该适可而止,重新考虑一下如何做更有利于凉州。”
  阎温心中骇然。贾诩的话说得很隐晦,却不难理解。贾诩愿意见他,不是想帮天子,而是为了凉州——当初他也是这么请求贾诩的。如今天子已经给不了凉州更多,只会给凉州带来死亡,他们就没必要支持天子了。从凉州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明智的选择,可是从君臣大义来说,这是背叛,有悖气节。
  贾诩从来就不是朝廷的忠臣,他没有这样的负担。可他们是天子信任的大臣,亲手提拔的年青才俊,如何能背叛天子?
  “先生……”
  贾诩抬起手,轻轻地摇了摇。“伯俭,你不用多说,我知道你一腔忠义,想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我年轻时也这么想过,可是现在老了,没有这样的雄心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况且大势如此,纵使高祖、光武再世,怕是也无能为力。心尽如此,你也不用勉强我,我很快就要回凉州老家去了。临行之际,有几句话想对天子说,烦请你转达。”
  他笑了笑。“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天子册封的姑臧侯嘛。有这一份情谊在,总得进几句逆耳忠言。”
  “敢不从命。”
  ……
  阎温出了门,回到驿舍,收拾行礼,准备返程。
  牛盖一直在驿舍中等着,得知阎温回来,他立刻登门拜访。阎温本不想见他,可是想到贾诩的话,也觉得毕竟都是凉州人,不宜拒人于千里之外,便抽空与牛盖聊了几句。
  得知贾诩还是不肯去见天子,不日将返回凉州,牛盖心里有些失落。不管怎么说,贾诩终究还是见了阎温,他却连贾诩的面都没着,回去怎么和董越交待?后来听说贾诩派毌丘兴去送奏疏,牛盖心思又活了。毌丘兴跟了贾诩有大半年,算是贾诩的弟子。贾诩派他去见天子,自然有推荐毌丘兴入仕,为毌丘兴安排一个前程的意思。如果能将毌丘兴拉拢过来,也算是维系了和贾诩的交情。
  牛盖做了一番准备,在门口等着毌丘兴。当毌丘兴带着行礼,赶到驿馆来见阎温时,牛盖主动迎了上去,殷勤倍至,与毌丘兴寒喧,再次转达董越对他的承诺。毌丘兴怀里揣着贾诩给天子的奏疏,知道这次去见天子,只要应对得当,出仕是意料之中的事,自然不会再将董越承诺的校尉放在眼里,坦然地接受了牛盖的殷勤,却没太放在心上。
  牛盖心知肚明,却不肯放弃。他不仅陪着毌丘兴去见阎温,又送了一匹好马,供毌丘兴代步。一路上,他与毌丘兴形影不离。阎温心里有事,只是催着赶路,倒也没心思去关注这些。
  数日后,他们一行人到达河内。
  天子第一时间召见了阎温,询问此行经过。阎温将贾诩与他说的话选择性的转达了一些,没有全说——贾诩的有些话显然不能对天子直说。好在贾诩本人有奏疏送到,还是让天子自己看比较合适,他只要将毌丘兴引荐给天子就行了。
  听了贾诩对形势的悲观分析,天子心情很复杂,既有些失望,又不敢掉以轻心。贾诩的分析并非凭空臆说,他是从相关的文章和公文推算出来的,就算有误差也相去不会太远。有些情况,他自己也是清楚的,只是一直不愿意面对,如今被贾诩指出来,心情无比恶劣。从阎温的神情可以看出,贾诩肯定还说了些什么,对阎温触动不小。他现在能依赖的就是阎温等人,如果他们也动摇了,对他绝不是好消息。
  天子随即召见毌丘兴。
  第一次觐见天子,毌丘兴既兴奋又紧张。好在有贾诩的教导,预先练习了相关的礼仪,总算没有出错。天子对毌丘兴印象不错,毌丘兴年轻,有朝气,身高、相貌也都不错,眼神中对朝廷的敬畏更让天子欣慰。
  河东毕竟不是凉州,朝廷的威严犹在。
  天子和毌丘兴聊了几句,问了他的籍贯、仕途履历,以及对当前形势的理解。毌丘兴准备充足,应答如流,而且越说越自信。天子非常满意,便有了爱才之心。贾诩虽不能来,送来一个年青才俊,也算是为朝廷尽了一份力。
  天子打开贾诩的奏疏,迅速浏览了一遍,心情不太好。
  在奏疏中,贾诩先是说了一些感谢朝廷恩典的客套话,然后分析了一下形势,说得很简略,与阎温、毌丘兴转述的差不多,最后为天子献了三策。
  上策:禅位吴王,为刘氏保留一份封地,祖宗得以血食。
  中策:远征西域,避吴王锋芒,另辟天地。
  下策:退守益州,跨有关中,去霸道,行王道,与吴王争民心,以待时变。
第2054章
未尽之言
  天子想了想,将贾诩的奏疏转给阎温,脸色虽然平静,眼神中却有些愠怒。
  阎温看完,暗自叫苦。虽说有心理准备,却还是有点后悔。早知贾诩的建议是这些,他就不答应贾诩代为转达了。平白无故惹得天子猜忌,又是何苦。
  贾诩这三策看似为天子考虑,实则为凉州考虑。
  天子如果同意禅让,那贾诩便是首倡,凉州籍文武也襄赞之功。将来孙策得了天下,论功不能少了贾诩,凉州人也得以在新朝占据一席之地。
  天子如果取中策,远征西域,凉州人更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天子若想取胜,势必要加大对凉州人的依赖。且天子西征,避免了与孙策的交锋,等于将关东拱手让给了孙策,与禅让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孙策同样要见贾诩和凉州人一份人情。
  至于下策,和等死没什么区别,不说也罢。对凉州人而言,由霸道而王道,倒是得了便宜。
  对天子而言,这三策是不是忠言且两说,逆耳却是毋庸置疑。费了那么大心思,却求来这么一个结果,天子没有当场翻脸已经给他留面子了。
  阎温无言以对。
  天子没有再说什么,连对毌丘兴都失去了兴趣,让阎温领他出帐。毌丘兴兴致勃勃地等着天子赐官,现在全落了空,心情也非常失落,怏怏地跟着阎温出了门。
  杨阜就在门外等着,一看阎温这副神情,连忙上前询问。阎温一五一十的说了,杨阜狐疑地瞅了毌丘兴一眼,觉得有些诡异。如果贾诩真的觉得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为什么还要派毌丘兴来见天子?难道就是为了尽最后一份心意,对得起天子封他的姑臧侯爵位?
  贾诩似乎不是这样的人。
  杨阜反复考虑了一番,与毌丘兴拱手见礼,拉起了家常。
  ……
  天子派人请来了刘晔,将贾诩的奏疏给他看,又补充了一些阎温转述的内容。
  刘晔仔细阅读了奏疏,又问了一些细节,忽然笑了。“陛下,贾诩与阎温等人不同,他是董卓旧部,曾为董卓请杀皇甫嵩而不得,如今又被陛下夺了河东和并州,他怎么可能为陛下尽心尽力呢。说实话,他能为陛下建此三策,臣觉得已经很意外了。”
  天子眉梢轻挑,欲言又止。他想了一会,又道:“子扬是说,他有未尽之言?”
  “理当如此。”刘晔放下奏疏,轻轻敲了两下。“陛下,恕臣冒昧,如果贾诩建议陛下孤注一掷,奋勇向前,与孙策决一死战,陛下会怎么想?”
  天子眼珠转了转,恍然大悟。他不信任贾诩,贾诩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不管贾诩说什么,他都会报以谨慎的态度审视一番。如果贾诩建议他与孙策决战,他大概率会认为贾诩在欺骗他,不可能接受。
  所以贾诩干脆不提。
  “若是如此,有可胜之机吗?”
  “有,虽然不多。”刘晔目光闪烁。“陛下,臣想见见那个毌丘兴。贾诩的未尽之言或许就在毌丘兴的口中。若非如此,他何必安排毌丘兴来此?”
  天子一拍脑门,懊丧不已。他还是太年轻了,不是贾诩的对手。贾诩看破了他,他却没能看破贾诩。若非刘晔提醒,险些错过毌丘兴这招暗棋。如果毌丘兴在他这里受了冷落,失望而去,甚至转投孙策,将贾诩的计划转告孙策,那也怨不得贾诩,只能怪他自己有眼无珠。
  天子一边派人去召毌丘兴回来,一边向刘晔问计。刘晔说,贾诩的分析并没有错,当前形势对朝廷的确不利,秘书台收集到的情报也能证明这一点。天子顿兵于河内,袁谭滞留在兖州,甚至要与孙策议和,本身就说明情况危急,已经到了非冒险不可的时候。如果继续拖下去,取胜的只会是孙策。
  之所以还没有冒险,只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
  总的形势而言,孙策的确占优势,但他的优势还没有大到横扫天下的地步,否则他也不会保持对峙,早就反击了。或者说他还有弱点,只是比较隐蔽,一时还未被人发现。他愿意等,自然是因为时间对他有利,在没有必胜把握时,他宁愿再等一等,等他积攒了足够的优势,弥补了所有的缺点,再大举进攻。
  贾诩一直在关注天下形势,收集与孙策有关的情况,他应该有所发现,只是他知道天子不信任他,所以没有直说,而是让毌丘兴见机行事。
  “臣以为,这个弱点很可能是粮食。”刘晔说道。
  天子将信将疑。孙策有地有人,还会缺粮?
  “陛下,孙策大进大出,收入多,支出也大,烈火烹油,形势未必如看起来的那般好。重工商可以迅速增加赋税,却也会增加粮食的消耗,江东原本地广人稀,并非产粮之地,孙策这几年大兴水利,的确开垦了不少土地,但那些开垦土地的百姓本身也是需要消耗粮食的。此外如工匠、学者,哪个不是寄食者?更何况还有十余万长年不耕的将士,要消耗多少粮食?臣收到消息,黄忠、周瑜两路出征,总共不过五万多人,荆州的粮食已经不敷使用,不得不从豫章调粮了。”
  天子觉得刘晔说得有理,孙策重视工商,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赋税,但粮食的产量提升有限,远远达不到赋税增加的速度。自古以来,为什么一直强调重农抑商?就是因为商业的发达会导致大量的寄食人口,增加粮食的消耗。钱再多,买不到粮食也是枉然。
  孙策重工商,又大兴教育,用精兵,这些都会减少耕种人口,增加寄食人口。孙策重视屯田,可以缓解矛盾,却无法根除矛盾,他有很多钱,却没有那么多的粮。否则他有那么多人口,一个豫州就能兴兵二十万,加上其他诸州,有足够的兵力横扫天下。
  可他没有那么多粮,不敢征那么多兵,就连豫州征发的二十万兵也只能据城而守,吃自己的存粮。据城而守不仅可以降低对士卒的要求和数量,还可以大幅减少消耗,在必要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也能维持很长时间。进攻则不然,一旦缺粮,大军就有可能崩溃。
  天子越想越觉得有理。他想起毌丘兴刚才的应对,突然有些后悔。贾诩收集到的信息并不比秘书台多,他之所以能有所发现,和他花的心思有关。他仔细分析了那些数据,进行推算,相对准确的了解孙策的开支,这才清楚孙策的这个弱点究竟有多严重,而不是泛泛而谈。
  不算不胜,但算和算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谁算得越准,谁就越能清晰的把握形势。就像下棋一样,胜负有时候就在一子半子之间,尤其是双方实力相当,难分难解的时候。
  过了好一会儿,毌丘兴又来了,与他一起来的还有阎温、杨阜。在此之前,杨阜已经向毌丘兴了解过推算的具体过程,得出了和刘晔相似的结论,只是还没来得及问其他的。此刻当着天子的面,刘晔再次征询毌丘兴,又以秘书台收集到的情况进行补充佐证,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更有说服力。
  对峙对孙策更有利。他当然会有损失,但损失在可承受的范围以内,如果考虑到他正在推广宿麦,有可能实现稻麦两熟,江东的粮食生产潜力惊人。朝廷和冀州却不行,尤其是冀州,袁谭兴二十万大军严重影响了冀州的生产,冀州也许还能支持一段时间,恢复却不可能,只会越来越弱。
  急攻对双方都不利,尤其是朝廷,要冒很大的险,但一旦成功,收获也很大,不仅可以收复失地,还能获得人口,弥补自身实力的不足。反观孙策,他胜则无所得,败却有可能丢失既有的土地和人口,更会打破他不败的神话,对民心士气造成挫伤。
  权衡利害,当然还是进攻对朝廷有利。
  天子心中喜悦,却没有失态。他看了刘晔一眼,刘晔会意,很客气地对毌丘兴说道:“贾君侯可曾构想过类似的方略?”
  毌丘兴摇摇头。“君侯最近闭门读书,关注的是大势,不在枝末。他远离战场,不了解双方将领,也不清楚双方的装备、士气差距究竟有多大,无法制定具体的作战方略。不过……”毌丘兴咽了一口唾沫,润了润嗓子,既让自己平复一下心情,也刻意制造一些期待感。他很清楚,现在是决定他前程的关键时刻,不能有任何疏忽。贾诩教了他用兵之道,没有给他具体的提示,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让天子满意,他心里没底。
  天子和刘晔互相看了一眼,会心一笑。刘晔追问了一句,语气更加亲切。
  “伯起不妨直言,陛下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定不负伯起良策。”
  毌丘兴向天子行了一礼,稳住心神,缓缓说道:“君侯曾教导我说,用兵虽尚奇,必根于正。何谓正?有所必争,有所不争。必争者,利也,或地利,或人利,或财利。以弱胜强,以战养战,必当争利,战辄有利,方能越战越强。若无利可争,虽胜亦负。”
  刘晔有些不耐烦,他哪有兴趣听毌丘兴讲用兵之道。“伯起以为,当先争何利?”
  “南阳。”
第2055章
亡羊补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8/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