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9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4/1332

  “说自由他们说,决定还是我来做,作战的事什么时候轮到他们来操心了?”孙策皱起了眉,有些担心地看着虞翻。“仲翔,你是不是被他们带偏了?”
  虞翻苦笑道:“大王,臣不设身处地,如何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又如何能有的放矢,说服他们?就事论事,现在几路征伐的开支的确太大,钱粮都难以支撑,税赋不足,只能向他们借钱。如今物价这么低,借钱是按钱算还是按粮算,这里面差异很大,别说他们是锱铢必较的商人,就连臣也觉得棘手。”
  虞翻又喝了一口水。“大王,臣接到消息,南阳出现了新钱,有人在利用我们缺钱的麻烦割我们的肉。如果不能及时应对,我们就是白辛苦,为人做嫁衣。”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枚五铢钱,摆在孙策的面前。孙策取过新钱,入手很轻,一看就知道份量不足,面值五铢,重量最多三铢。聪明人什么时候都不缺,汉人重利,盗铸钱币的花样翻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这么大的破绽露在他们面前,他们不下手才怪。从长远而言,这会将更多的钱吸引过来,但从短期看,却绝对是亏本生意。
  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货币短缺的问题来得太快太凶猛,远远超出他的预期,必须尽快解决,就算是冒点风险也是值的,总不能看着别人来割肉。
  孙策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仲翔,我有一个设想,或许能解决这个麻烦。”
  虞翻的眼睛顿时亮了。“大王,你有什么妙计?”他在孙策面前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孙策能有好办法。常规的办法他已经都考虑过了,无解,只能指望孙策出奇制胜。
  “造一批合金币,用于大宗交易。”
  “如何防伪?”虞翻应声问道。不管是金币还是铜币,只要面值超过实际价值,必然会有伪造的问题出现,如何防伪就成了关键。大面值的金币是实际价值的十倍甚至百倍,足以让人为之疯狂,哪怕是抓住就杀也制止不住。
  “利用黄大匠最近研究出来的合金工艺,造一批短期内无法仿制的合金币,暂解燃眉之急。可以参考国债,对每一枚合金币都进行登记,每次更换持有者,都需要到官府进行登记备案。一旦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立刻可以判断为假币。这样的话,面值也可以做得大一些。”
  “有这样的工艺?”虞翻表示怀疑。
  孙策勾了勾手指。甄像走了过来,将一枚锦盒放在案上。孙策打开锦盒,从里面取出一枚合金片,递给虞翻。虞翻接过,反复看了看。合金片并不算大,只是比五铢钱大一圈,颜色也不是纯正的金色,偏白,有点像银币或者铁币,表面平滑,光可鉴人,一面有一个浴火凤凰的纹样,一面是个吴字,正是黄承彦主持的吴国铁官的独门标志,不少精工制作的兵器上都有。兵器上有了这样的标志,就说明这件兵器是黄承彦亲手督造,得之者无不奉为家宝。
  虞翻本人就有一柄这样的长剑。
  “这能防伪?”虞翻还是觉得不太靠谱。这币面是光滑,字和凤纹也很清晰,仿制有一些难度,但绝非不可能。
  “这也是我要和你商量的原因。仲翔,你让人拿着这件样品去找人仿制,看看有没有人能仿得出来。如果有,我们就另想办法。如果没有,我们就用这个解燃眉之急。”
第2101章
这锅我不背
  虞翻心生疑惑。虽然还没有验证,可是他相信孙策。用于大宗交易的货币面值不会低,动辙千金百金,而手中这枚合金币就算全是黄金,最多也不过一两左右,何况还不是黄金。其面值和价格相差超过万倍,暴利之下,仿制的人肯定趋之若鹜,尤其是那些别有用心者。如果没点把握,孙策不会这么做。
  可是为什么孙策现在才拿出来?如果早点使用这种货币,他也不至于和海商代表们吵得嗓子都哑了。
  虞翻将手中的合金币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终究还是没忍住。“大王,这种合金币完成很久了吧?”
  “这其实不是货币,是合金样品,是铁官送给我做纪念的。”孙策一边翻看五年计划的统计表,一边说道。黄承彦苦心研究合金数年,花了不知多少钱,如今总算有一种可以正式量产的合金。这种合金坚硬耐磨,虽然是钢铁为主,却不易生锈,最大的特点是配合精铸工艺,可以铸造出精细入微的花纹,目前现有的材料和铸造工艺根本无法仿制。
  这种材料和工艺最适合铸币,所以他一开始就要求黄承彦保密,包括他自己在内,掌握具体配方和工艺的人不超过五人。只不过真正下决心用这种材料铸造高面值的货币还是刚刚的决定,谨慎固然可取,但让别人割肉却不行,总不能自己勒紧裤腰带,抓革命,促生产,以身作则,励行节俭,却喂肥了对手。
  几乎不用想,他都敢确定,那些铸小钱的人背后肯定有刘巴的影子。此人擅长经济,这类金融手段对他来讲没有任何难度,何况之前有无数人已经干过类似的事情。
  “大王何不早下决定?”虞翻忍不住,单刀直入。
  孙策放下手中的计划,手指轻叩了两下,眼皮微挑。“仲翔,你对王莽新政有研究,应该知道王莽后期的大泉和金错刀,你觉得这种合金币和那些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虞翻略作思索,摇摇头。“大王深谋远虑,防微杜渐,的确令臣钦佩,但世上金铜有限,总有一天会不敷使用,使用其他材质为币是必然的事,如今钱币紧张,已然影响到经济民生,岂能因噎废食,不敢越雷池一步?”
  孙策笑了笑,有些无奈。虞翻意气风发,眼光也很敏锐,他亲眼见证了重视技术、振兴工商对财富增长的巨大作用,也意识到了货币紧缺将是一段时间内的常态,并因此预见使用黄金和铜以外的材质作为货币是必然趋势,但他却低估了人心的贪婪。
  一旦掌握了铸币权,没有人能一直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超发货币几乎是必然结果,而超发货币引发通货膨胀也是水到渠成,谁都挡不住。二十一世纪那么多精通经济、金融的人都拦不住,就凭现在的经济、金融水平和政治观念,超发货币和作死差不多。
  王莽就是典型的例子,从货币改革到经济崩溃没超过十年。
  “仲翔,过犹不及,与其过,宁不及。如今黄金紧缺,出海找黄金有利可图,正是激励臣民出海探险的好机会。如果过早地依赖这种手段,不仅是饮鸩止渴,还浪费了一个走出去的好机会。你仔细想想,然后再做决定,这合金币就算要造,也一定要控制数量,只能救急,不能舍本逐末。”
  虞翻点了点头。他能理解孙策的担心。大量发行货币就是掠夺民财,孙策能控制住自己的贪婪,不代表别人就能答应,尤其是那些渴望建功的将领。这件事的确该谨慎些才好。
  “这些支出皆因战事而起,要向天下人说清楚,我们不能背锅。”孙策收回话题,指着案上的统计报告说道。如果按照实际结果,五年计划可以说是失败了。生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消耗却远远超出了当初的估计,仅今年一年,军费支出就超过两百亿,不仅将今年的收入消耗殆尽,还吃掉不少老本。如果不是这几年发展得还算不错,他又一直比较克制,不敢太浪,宫里也尽可能的节俭,攒了一些家底,今年的这几场大战就能让他破产。
  战争不是他主动引起的,是曹操、袁谭发起进攻,后来天子又跳出来惹事,他不得不应战。当初这么做是为了省钱,毕竟进攻太烧钱,防守能省不少,现在却成了理由,将五年计划没能实现的责任推到天子、曹操、袁谭等人身上,合情合理,一点也没冤枉他们。
  如果不是他们惹事,五年计划是完全可以超额完成的,农工商的发展都很迅速,比他预期的还要好。这当然是因为拟定计划的时候比较保守——那也只是他自己认为,张纮等人可没这么认为,他们都觉得不可能完成——也和这几年一直没有发动大的战事有关。基础越扎实,发展后劲越足,这一点他是非常清楚的。也正因为看到了前几年的上计结果,今年才有底气全面开花,只是没想到这一浪就浪过了头,超支了。
  这个超支也是相对于他而言,其他人未必这么想,觉得吴国财大气粗,实力雄厚,完全可以再征二十万大军,直接碾平冀州、打进关中的大有人在。这么做也不是不可能,却不是他的理想。又不是生死存亡,为什么要和对手拼得两败俱伤?我完全可以再发展几年,然后轻松的碾死他们,连汗都不流一滴,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文明,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
  我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啊,谁愿意和这些人街头混混一般的撕打,丢身份。
  虞翻对孙策的心思很清楚,一听就明白了。“大王言之有理,我这就让他们将军费开支单列出来,重新整理一份。”
  孙策目送虞翻离开,随即让人叫来了路粹。五年计划的最终结果发布还有几个月,现在就要开始舆论铺垫,先让百姓知道谁是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谁不想让他们幸福地生活。这种活交给路粹干最合适不过,此人就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保证字字诛心,笔笔见血。
  又有新任务,路粹热血沸腾,雄赳赳、气昂昂,像一支出征的公鸡,大步流星地走了。
第2102章
山花烂漫
  汤山精舍。
  虽然已经是寒冬腊月,院子里却温暖如春,不用穿厚重的冬衣,一件春衫足矣。院子一角,用玻璃罩起的花房温室里,鲜花争相怒放,宛如阳春三月,就像走进另一个世界。
  孙策背着手,站在一株叫不出名字的花前,揉了揉鼻子,有点无奈。对花鸟虫鱼这些雅致的玩意儿,他一向不怎么在行,眼前这个长着七片叶子,中间一朵花的东西,他面生得很,旁边那个长着椭圆叶子,颜色浅绿,如同翡翠的也不认识。
  “阿翁,这是……什么新品种?”
  “我也不知道。”黄彦直摇摇头,指了指不远处正和黄月英窃窃私语的蔡珏,低声说道:“都是她张罗来的。大王小心,别踩坏了。这里面有些花草是从深山里采来的,稀罕得很,有钱也未必买得到。”
  孙策连连点头,脚下更加小心。为了和黄承彦商量铸币的事,他特地和黄月英一起省亲,来到黄承彦与蔡珏在汤山的住处。蔡珏看到女儿很开心,拉着她小花房里赏花,孙策也跟着来了,却发现自己成了野蛮人,一窍不通。
  “那件事……阿楚和大王说了?”
  “哪件事?”孙策一时没反应过来,过了一会儿才想起来。不久前,黄月英怀孕了,说起一件事,蔡珏有个心病,觉得自己没能为黄承彦生个儿子,性格又太强势,不准黄承彦纳妾,绝了黄承彦的嗣。她希望黄月英将来生的孩子中能一个姓黄,继承黄承彦的爵位。孙策对此非常理解,况且他正愁儿子多,养不起呢,当时就答应了。“哦,说了,不过我可不敢保证这一胎就是儿子。”
  “这个倒无所谓,其实我们对儿子还是女儿不怎么在意的。如果不是遇到大王,阿楚一样能继承。我倒是觉得我这个女儿比很多男子强。”黄承彦抚着胡须,掩饰不住得意。
  “那是,阿楚是人中龙凤,能比她强的男子屈指可数,最多二三人。”
  “我也这么觉得。”黄承彦表示赞同。
  “其中就包括你们二位,对吧?”蔡珏在远处直起腰来,回头看了一眼,板着脸,却藏不住眼角的笑意。黄月英站在她身后,偷偷的做了个鬼脸,向孙策表功。看得出来,她将蔡珏哄得很开心。蔡珏扬扬手。“你们也看不懂,就别勉强了。夫君,你陪大王去喝茶吧,床头的冰柜里还有几罐夷茶、槐花蜜,你煮点山泉水,陪大王一起品品。”
  黄承彦很诧异。“你不是说夷茶送人了么?”
  “送什么人?这建业城里谁敢收我的礼?你随便请人喝,都浪费了,我就藏起来了。”
  黄承彦转过头,嘴唇翕动,却什么声音也没有。孙策看在眼里,暗自发笑,这两口子还真是有意思,人到中年,却还是和初恋一般。他跟着黄承彦出了花房,来到正堂,黄承彦安排侍女煮水,自己进了卧室,捣鼓了一顿,过了一会儿,抱着两个罐子出来了。一只毛竹做的罐子,一只却是玻璃罐,里面放着满满一罐金黄透明的液体。黄承彦将罐子放下,取过两只杯子,一边洗一边笑道:“今天请大王喝点新鲜的,蜜茶。这蜜是阿楚的母亲自己种的槐花,专门请来的蜂匠酿的槐花蜜,加一点在夷茶中解苦,味道更醇厚。”
  “阿母还养蜜蜂?”
  “她有的是时间,尽钻研些稀奇东西,尤其是花草,家里这些花都是她弄的。哦,对了,有言在先,以她蔡家那小气劲儿,茶不是白喝的,待会儿还有事要找大王帮忙。”
  “能为阿母效劳,求之不得。”孙策笑着应道。他知道蔡珏不是蔡瑁、蔡珂,对财富没什么兴趣,不会是找他要好处。“究竟是什么事?阿翁说说,我也好有个准备。”
  “前些日子,她设计了几个梅瓶,就是用来插梅花的瓶子,想请豫章的师傅定制,什么都准备好了,就是上面的题字找不到人写,想来想去,就想到大王了。知道大王忙,原本准备等年后再说,偏巧大王就来了。”
  孙策一口答应。他的字是不错,但蔡珏放着那么多书家不请,偏要留着让他写,怕是要的就是独一无二。放眼天下,能请他在梅瓶上题字的能有几个?蔡珏并不是无欲无求,只是她求的比较高雅而已。
  见孙策答应得爽快,黄承彦也松了一口气。他命人拿来梅瓶图纸,请孙策赏鉴。孙策看着那个细颈大腹的梅瓶,暗自称奇。蔡珏的审美还真不是一般的高,这梅瓶看起来就雅致,前世他就在某个博物馆里看过类似的,被称为镇馆之宝。说实话,这样的梅瓶应该由蔡琰那样的书画名家题字才够格,由他来题着实有些可惜了。
  不过他也没说什么,蔡珏如果想请蔡琰题字,蔡琰也不会推辞,请他题自然有她的想法,于自己也不过是举手之劳,满足她的这点虚荣心便是了。趁着黄承彦烧水的功夫,他命人取来纸笔,先练习了一下,找找手感,又问道:“题什么字?”
  “随便写几个字就行了,没那么多讲究。”
  “谁说没讲究?”蔡珏和黄月英手挽着手走了进来,嗔了黄承彦一句,又道:“听说大王送了甄夫人一首诗,今日能否也送阿楚一首?”
  孙策苦笑道:“甄夫人那首是偶得,现让我做,我哪做得出来。”
  “无妨,也没说一定要今天写啊,大王哪天有了诗,哪天再写也行。”蔡珏笑盈盈地说道,很客气,却没有一点让步的意思。黄月英吐了吐舌头,一脸无奈。孙策看得明白,这是怄气啊,蔡珏大概是忍了很久了,请他题梅瓶只是一个借口,说不定就是专为了这事来的,只是黄承彦没意识到而已。说是不急,可若是他今天真的不写,这顿饭大概都吃不开心。
  “容我想想。”见躲不过,孙策也不纠结,沉吟了片刻,忽然心中一动,笑道:“阿母,我是武夫,吟诗作赋本不擅长,若有什么不得体之处,还请阿母海涵。”
  蔡珏还没说话,黄月英抢先说道:“你这阿母叫得比我还甜,阿母还能苛责你不成?就算你随口说两句,阿母也不会说什么的。文章诗赋讲究直抒胸臆,本不能强求。”
  蔡珏责备地看了黄月英一眼,也笑道:“阿楚说得不错,诗言志,只要写出你对阿楚的一片心意就好,其他的不必强求。”
  “阿母,这还……”黄月英有点急了,生怕孙策写不出,向蔡珏求饶,蔡珏却梗着脖子,忍着笑,背着孙策向黄月英挤挤眼睛,又悄悄地捏了捏她的手。黄月英无奈,只好撅起嘴巴。
  孙策看得清楚,也不着急,提起笔,在纸上挥洒起来。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见孙策提笔就写,蔡珏颇有些好奇,虽然没有起身,却歪着头看,暗自吟诵,看了前面四句,已经暗自点头,颇为满意,再看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时,不禁心中一暖。女儿一心忙于木学堂的事务,也没时间和那些夫人争宠,平时不免有些担心孙策会忽视了她,看到这两句,知道孙策没有忘了女儿,自然欢喜。只是再看到最后一句,又不免生气。
  “大王,不知道这山花烂漫当作何解?”
  黄承彦看到这一句时已经觉得不妙,再听到蔡珏的质问,暗自叫苦。黄月英也有些尴尬,连忙说道:“阿母,春天来了,山花烂漫,多好看啊……”
  “那你的意思是说,我这梅瓶里的花就不好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