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侠(校对)第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217

  三月底,刘昆仑带着自己的团队奔赴阿里,他们是搭乘飞机直接到阿里的昆莎机场,沿209国道走一段路,就到了阿里地区和噶尔县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狮泉河镇。
  狮泉河镇是一座高原小城,这里已经聚集了大批记者。后勤团队早已抵达此处,越野车辆和其他装备物资都完成了准备工作。但是正当决赛仪式即将开始之际,问题出现了。
  两支整装待发的队伍在公路上被噶尔县公安局的警车拦下,要求他们出具进入无人区的相关手续。
  问题非常的无厘头,阿里无人区也是自然保护区,出于环境保护的要求,禁止一切非法穿越。如果是几个人偷偷摸摸溜进去也就罢了,可是大张旗鼓地在无人区进行选秀比赛,就别怪当地政府为难你了。最可笑的是,两支队伍都没注意到这条法规政策,或者他们以为平台已经搞定,就自动忽略了。
  赛事被迫中止,作为主办方的我秀平台保持着沉默,并没有出手干预。
  不能进无人区就无法进行比赛,刘昆仑心急如焚。他思来想去,满脑子都是“非法穿越”这四个字,既然是非法穿越,那就一定有合法穿越,如果人人都不准进入,那又是谁发现的雪人呢。科考队,对,科考队可以合法进入无人区,挂靠他们不就得了,大不了出点赞助。
  无巧不成书,确实有一支科考队在狮泉河驻扎,即将进入无人区考察。他们是兰州大学古文化研究所的科学考察队,拿的是国家拨款,紧巴巴的不太够花。刘昆仑和李明登门拜访,双方沟通得非常顺畅而融洽,可谓一拍即合。
  昆仑团队解决了合法穿越的问题,季宇梵团队也如法炮制,以巨额赞助作为条件,两队合一队,也拥有了合法身份。
  经历了短暂挫折后,赛事再次开始,可是第二次出发时又遇到了问题。警察在季宇梵的队伍中发现了明显人种特征不同的老外,说有规定,外国人禁止进入。所以季宇梵花高价请来的俄罗斯籍、美国籍的退役特种兵保镖和尼泊尔籍的适应高原环境的助理都无法随行,这是不容通融的硬杠杠。
  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长得像中国人的也未必是中国人啊。于是警察又要求所有人出示身份证。一听这话,大家都垂头丧气,心说完了,比赛玩不下去了。季宇梵是美国籍,刘昆仑拿的是联合国护照,都算是外籍人士,别玩了,打道回府吧。
  可是当刘昆仑拿出联合国护照后,警察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条文里没有说联合国护照怎么处理,这是个法律空子。现场指挥的警官电话请示了县领导,决定放行。
  目光集中在季宇梵身上,只见他也施施然拿出了一本联合国护照。
  刘昆仑瞬间明白了,关键时刻通过联合国秘书长搭救自己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位竞争对手。
  经过两轮折腾,大家的兴致都有些降低。季宇梵团队更是元气大伤,超过一半的团员被拦下,连有效直播都成问题。
  阿里无人区可不是遍地6G信号塔的内地,这里连2G都不通,彼此联络用对讲机,和外界联络用的是卫星电话。这里说是无人区,其实还是有人的,只是人烟极其的稀少。整个阿里地区的面积顶得上内地一个省份,可是人口只有区区几万人而已。
  ……
  科考队离开219国道,向西进发,这里有公路,但是是那种很简陋的碎石子土路,坑凹不平,轿车走这种路会托底,只有皮实耐操的日系越野车才能胜任。科考队就租了几辆越野车和一辆拉给养的卡车。而两支明星队的阵容就强大多了,丰田皮卡奔驰大G加乌尼莫克全地形卡车,车上拉着旋翼飞行器,车后还挂着越野摩托,简直是武装到了牙齿。
  车队匀速行驶,深入阿里腹地,窗外的景色美不胜收,蓝天白云雪山,像极了世外桃源。但是再美的景色看久了也会疲劳,再加上高原反应和严酷的气候,着实不是一次舒服的旅程。
  在这种道路上任何车辆都开不快,车队前行了五个小时,在一个岔路口分道扬镳,兰州大学的科学家们继续前往,而两支明星队则要进入雪人出没的区域。临行前大家互赠礼物,互相祝福。兰大科考队里有个年轻人是昆仑的粉丝,对季宇梵的艺术造诣也很钦佩!这小伙子叫丁家骏,也是近江人,他拿出卫星电话说:“万一找不到路,打我电话。”
  所谓的比赛正式开始了。天色已晚,队伍扎营休息。阿里地区常年低温,到了晚上更是没事就来一场暴雪,无人区的名头就是这么来的,不是没有人,而是人类无法定居。
  夜间的荒漠戈壁,寸草不生,繁星灿烂,因为空气稀薄,能见度极高,整个银河就横在头顶。对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能看见这样壮阔的星河就是一种享受!大家都默默地拿出手机和相机,拍摄着夜空,谁也不曾料到,这是暴风雪来临前最后的静谧。
  午夜时分,在帐篷里打坐的刘昆仑听到异响,掀开帐篷一看,外面暴雪肆虐。古人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一点都不夸张。阿里的雪劈头盖脸,夹着狂风怒号,三米外看不见人。得亏营地在李明的指挥下扎得结实,用车辆做外围屏障,不然光是这风就能把人吹走。
  对讲机里一片嘈杂,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竟然有电子干扰,但是还能听见李明提醒大家,不要擅自行动,切勿出帐篷,等雪停了再说。
  暴雪一直没停,天亮时分只是下得没那么肆虐了,周围积雪半人多高,管你什么越野车,只要是带轮子的都开不动了。换句话说,大家全被困在这儿了。
  李明召集两个队的负责人在车里开会,他非常严肃地说道:“遇到大麻烦了,我建议立即取消行动,呼叫救援。”
  “有这么严重?”季宇梵眉毛一挑:“我倒是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听说雪人总是在大雪天出现。”
  李明冷笑:“别找什么雪人了,这场雪来得蹊跷,昨天晚上还晴天呢,突然就暴雪了。要知道现在可是四月,即便是阿里也不会有这么大的雪,搞不好会出人命的。”
  季宇梵说:“现在什么年代了,你以为还是彭加木、余纯顺的年代么,现在一个电话就能呼叫直升机救援。”
  李明说:“下这么大的雪,到处受灾,是先救牧民还是先救我们,难道命还有高低贵贱脂之分么。再说了,这里可是高原,普通直升机飞都飞不动。”
  季宇梵笑笑,拿出了自己的卫星电话,竖起天线,开始和外界联络,但是怎么打也打不通。他走出车门,将天线旋转寻找卫星的方位,依然找不到信号。
  其他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不光季宇梵的铱星系统打不通,天通一号和海事卫星电话都没有信号,连对讲机都失灵了。
  这下所有人才慌张起来,科技的发达对抗不了大自然的威力,大家被困在无人区腹地,大雪还在下,天知道什么时候救援才能来。
  有人提出派人出去求援,虽然大雪封山,但我们有旋翼机啊。事实证明这个想法非常幼稚,旋翼机在这儿根本派不上用场。且不说电池在极端严寒下严重缩水,就是这稀薄的空气都难飞起来。
  这会儿雪又下紧了,大家各自窝在帐篷里用高压锅煮热食吃。每个人都在咒骂着姬宇乾,这家伙太变态了,非要把明星整到无人区里搞什么比赛,闹出人命来看姬宇乾怎么收场。
  ……
  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姬宇乾也接到了报告,阿里地区突降五十年一遇的暴雪,数万人受灾,两支队伍失去联系。
第259章
雪山魔笛
  起初姬宇乾并不担心,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可能失联,但是随之而来的后续报告让他开始心慌,包括普通无线电台在内的所有手段都试过了,还是联系不上。
  卫星电话和GPS定位属于高科技装备,但电台这东西是最简单最原始的通讯工具,各国都保留着电台设备,就是未雨绸缪,应对核大战之后的通讯需求,所以这东西是不会失灵的。队伍里配备了无线电台作为补充,可是谁也没有收到他们发来的求救信号。
  姬宇乾调取了谷歌卫星的实时照片,阿里地区一片白茫茫,完全找不到踪迹。
  与两支明星队伍一起失踪的还有另一支兰州大学科考队,但全球观众只关心前者的安危,甚至对科考队失联完全不知情。
  ……
  来自内地的人们终于知道大雪封山这个词儿的可怕之处,厚达一米多的积雪将人困死在原地,无法自救,只能等待外界救援。可是这里不是内地,是广袤的阿里无人区,救援队找过来也需要时间,在被发现之前,确保不冻死饿死是当下最紧要的问题。
  好在大家都是聪明人,危急关头谁也不再提什么比赛了,两队合成一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制度,所有燃料食品统一调配,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建造庇护所,固守待援。
  因为时间已经是开春,谁也没预料到天气骤变,所以携带的帐篷并不能抵御严寒。连卡车里加的柴油标号都无法和低温匹配,为了保证温度,只能时刻怠速运转,一旦熄火就很难再启动。
  虽然大家都带了防寒衣物,但是应对这种极端天气也稍显不够,夜晚睡眠时会失温,再加上高寒区域氧气不足,很容易在睡梦中死去。
  李明吓唬大家说,曾经有一队军人,在某个地方宿营,第二天早上,这队人全死了,从此那个地方叫做死人沟。有些人以为这是开玩笑,但几个来过西藏的人都证实,李明说的是真实的事情,死人沟是新藏公路上一个著名的地标。
  两支队伍一共二十多个人,包括技术人员和司机向导等,但谁的经验都不如李明丰富,他曾经常年混迹在青藏高原无人区,所以大家推举他担任临时总指挥,保全大家的生命。
  雪还在下,围成一圈的车辆被积雪淹没了大半,需要派人不断地挖雪保证排气管顺畅。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油料很快就会耗光,光靠体温支撑不了太久。
  关键时刻,季宇梵贡献了一个办法,模仿爱斯基摩人,用取之不尽的原料建造雪屋。这个建议立刻得到大家的赞成,但是问题来了,谁会建造雪屋,爱斯基摩人千年智慧可不是说学就能学来的。
  “我们有电脑。”季宇梵打了个响指,“电脑会给出详细的图纸和施工步骤,甚至每一块雪砖的数据,照着做就可以了。”
  季宇梵说得没错,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是很有技术含量的。这种穹顶雪屋的建造材料需要有一定的弧度才能完美贴合,使屋子坚固保暖,凭空想象还真造不出来。幸亏季宇梵的电脑里有这个软件,否则网络连不上,有电脑也白搭。
  男人们迅速行动起来,取风口处软硬适中没有空洞的雪块,用尺子量好,用链锯切割。他们要建够三十个人栖身的雪屋,工作量极大,好在这会儿天气放晴,也没有刮风,抓紧时间轮流上阵,挥汗如雨。
  干活的主力,不是那些藏族司机向导,而是两支队伍的核心,两位明星,刘昆仑和季宇梵两人一组,配合默契,工作效率远超其他组。简艾拿着摄像机将他俩劳作的画面忠实记录下来。
  李明站在车顶上,轮流用几部卫星电话试着和外界联系。真是见了鬼了,卫星电话全部失效,无线电台发出求救信号,也无人应答。
  这很不正常,和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雪一样突兀。李明望着天边快速移动的乌云陷入深深忧虑,但他并不打算告诉队员们。
  据说一个熟练的爱斯基摩人用一个小时就能建造一座供四个人居住的雪屋。大家都是新手,自然没那么快。他们先试着建造一个小型的雪屋,掌握了技巧之后,按照统一的规格再建造两座大型雪屋。一块块大型雪砖转着圈螺旋上升,不用水泥砂浆,不用瓦刀线坠,就这样靠人工垒成一座穹顶雪屋。最后一块雪砖是八角形的,季宇梵从屋子内部托出雪砖,终于在变天之前完成第一座大雪屋的封顶。
  暴雪再度降临,所有人都钻进了雪屋避难,因为雪屋的进口在地下,冷空气无法进入,整个雪屋除了最上方的通气孔之外并无缝隙,所以能很好地保持温度。这间原本只能容纳十五个人的大雪屋挤进来二十六个人,顿时变得拥挤不堪。高原上本来氧气就稀薄,这么多人挤在狭窄空间内,气都喘不过来。
  李明说:“大家围着圈坐好,都别动,别说话,尽量减少氧气消耗。”
  季宇梵又在屋顶上多开了两个通气孔,同时可以保证室内温度不会过高导致雪块融化。即便这样,空气还是不够呼吸的,好在大家早有准备,带了很多氧气罐进来,没事就吸一口,别管有用没用,至少心理上踏实了。
  外面风雪交加,雪屋里温暖如春,连防寒服都穿不住了,大家脱了外套,只穿着里面的抓绒内衬忙乎着做饭。给养里有不少自热干粮,包装里带发热剂的,加水就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变成热食。这种饭在平时连狗都不吃,现在却成了美味佳肴。
  肚里有了热食,人的心情就好起来了,有人提议讲故事来熬过漫长雪夜。
  “欢迎明哥来一个。”简艾起哄,得到大家的鼓掌支持。
  李明说:“那我就讲一个雪人的故事,咱们这一次来,不就是寻找雪人的踪迹么。传说中有一位德高望重法力无边的大喇嘛可以召唤雪人,他有一支很久很久以前,他的师父的师父留下的魔笛……”
  “什么摩的?就是残疾人开的那种三轮机动车么,早就取缔了。”有人打趣道,引起一片笑声。
  李明没笑:“魔法的魔,乐器那个笛,魔笛是人的骨头做成,吹出来的声音能传得很远很远。但大喇嘛不会随便吹响,只有最为难的关头他才会取出这枚人骨魔笛,吹出悠长的音符。午夜时分,雪人会从高山上下来,来到喇嘛庙。”
  简艾打了个寒颤:“来做什么?”
  李明看了她一眼:“我不说了么,最危急的时刻大喇嘛才会召唤雪人,上一次召唤,是1888年,英国人第一次入侵西藏,一支英印军小队来到寺庙,企图抢劫庙里的黄金,大喇嘛吹响了魔笛……后来,这支英印军小队永远失踪了。”
  大家听得毛骨悚然,为了缓解紧张情绪,一个叫做扎西的藏族司机讲了个和雪人相关的诙谐故事!他说漂亮男人最好别出去乱逛,因为雪人雌性的多,雄性的少,雌性雪人专门劫掠漂亮男人上山当丈夫用,不生出七八个小雪人不罢休。他说的有鼻子有眼,什么他二舅舅的表弟就是被雪人抓走,过了二十年才回来,话都不会说了。
  “雌雪人,三米高,大奶子有这么大。”扎西比划了一下,足有五十厘米长度,引起一阵哄笑,“李指挥,你不用怕,你老了,雌雪人不喜欢。”扎西看了看大家,目光落在刘昆仑和季宇梵身上,“你两个要小心。”
  又是一阵笑声。扎西不认识大明星,口不择言,在平时肯定会遭到斥责,但在这个同甘共苦的时刻,任何能让人放松的话语都不会被视作冒犯。
  大伙儿笑得缺氧,赶紧拿出氧气罐一阵猛吸,但还是觉得憋得难受。季宇梵说我出去看看,也许是雪太大把通风口堵上了。
  “我跟你去。”他的助理说。
  季宇梵面露难色:“还是我一个人去吧。”
  扎西说:“让他一个人去,年轻人是要去撒尿。”
  这回大家笑不动了,一个个有气无力的,眼看着姬宇乾从地下通道爬出去,过了好久也没回来。
  外面雪已经停了,一轮月亮挂在天边!也许是高原的缘故,月亮显得特别大,星河灿烂,月光漫撒,雪地反光,整个世界一片通亮。
  季宇梵拿出一个小小的铜盒子,盒子上刻着藏文,打开,紫色的丝绒衬垫,上面摆着一枚惨白色的人骨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2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