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志异(精校)第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139

  这一日,皇帝在朝会上宣布,将委派十名观风使至各地访查民风民情以及各级官吏的为官情况,而观风使上奏的内容,将作为三年一次“大计”的参考。这一条消息一经传出,顿时使得一众官员为之大哗。
  晚年虽然也有各方巡查御史访查民情,但往往都是限于一省两省之地,皇帝此次一派就是十人,显然是准备大动干戈。最重要地是。大多数官员都不知道何人将任观风之职,因此顿时都如同无头苍蝇。
  外官如此,京官也同样不好受。尽管京察尚未开始,但监察院的御史们却突然活跃起来,从一天一个本章到一天三五个本章。若是被他们逮到错处,竟是一追到底。丝毫不肯放过。也有人到兼着左都御史一职的鲍华晟处抱怨,然而,这位以清正著称的宰相只是淡淡地以一句“清者自清”就搪塞了过去。如此一来,谁都知道这是皇帝整饬吏治的举措,只能心中叫苦不迭,面上的差使却巴结得更加殷勤了。
  谨言慎行的越千繁虽然没有受到弹劾,但那种头上悬着利剑的滋味并不好受。尽管贺莫彬和他一样也是成天苦着脸,但越千繁还要为宫中的事情心烦,面色自然更加难看。这一日,他一回到家中便摔了官帽,一副气乎乎的模样。
  夫人刑氏虽然心中奇怪,但也不好当着下人地面发问,直到把一帮人都打发了出去,她这才问道:“老爷,您如今可是堂堂一品大员,即便心里有气,也不能这样发作。若是被那些御史知道了,少不得又是一通弹劾,这又是何苦呢?”
  越千繁心中不悦,但还是依言捡起了官帽,这才怒气冲冲地道:
  “敢情他们都以为珣贵妃失宠了,一个个说话夹枪夹棒的,就以为我真的好欺么?不说我当年是靠自己地本事才升迁到了户部侍郎,就说如今这情势,皇上也绝不会轻易免了我的官职!哼,想要落井下石,看清局势再说吧!”
  刑氏心中一跳,却仍强打笑脸劝慰道:“老爷不必忧心,珣贵妃是个知礼的人,断没有轻易失宠的道理。我昨儿个还打听到,皇上连着两天都歇在钟和宫,那些乌七八糟地传言不过是空穴来风罢了。再说了,兰贵妃之子不是也要过继给海家么?”
  越千繁却没有那么乐观,他沉着脸摇摇头道:“夫人,你想得太简单了。兰贵妃之子将来是要承继海氏一家的,这是朝中官员都知道的事,自然用不着多想。可是,珣贵妃这事却是没头没脑,突兀得很,你让我如何放心得下?再说了,如今宫中嫔妃日多,说不得今后有人荣宠更佳,皇子上头也少不得会添上几个。如此一来,她虽是贵妃,也非得吃亏不可。这样干等消息不是办法,夫人,你明日进宫去探探珣贵妃的口风,看看究竟是何道理!”
  刑氏点了点头,翌日就进了宫。由于皇帝先前早就给了特旨,因此皇后和三位贵妃的家人可以随时入宫问安,她这一路上也没遇到任何阻碍。不过,刑氏仍旧隐隐约约察觉到四周的目光,心中不仅有些着恼。
  她是早就封赠了一品诰命夫人的贵妇,哪经得起这些微末宫女太监的无礼,若非心中有事,她早就耐不住性子发作了。
  甫进钟和宫,她便感到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往日她只觉得此地过于素净,各样饰品皆无,而今日却不比以往。只见四处都多了几样精致的摆设,看那簇新的样子,似乎刚从库房中搬出来。刑氏心中犯了踌躇,脚下的步子不由也慢了下来,拉过一个宫女一询问,这才得知东西竟全是太后萧氏赐下的。一头雾水的她进里间请过安之后,便在越起烟对面坐了下来,见周围只有纤儿一个,便一五一十地将越千繁的忧虑抖露了出来。
  越起烟但笑不语,只等刑氏全都说完了,她这才悠悠问道:“母亲,你是希望越家这一代富贵还是代代富贵?”
  一句话顿时把刑氏问得怔了,她呆愣了许久,方才迸出一句话:
  “那自然是代代富贵,询贵妃,您问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这还是好事不成?”刑氏毕竟还是女人,往常思虑也不会这么深远,因此品了好半晌,还是没明白越起烟的心意。
  “母亲,浩准虽然失了皇子的名分,但你不要忘了,氓亲王乃是世袭罔替的亲王,而且对朝廷功勋卓著,即便是为了体恤他这位三朝老臣,皇上将来也不会亏待了浩准。他这一脉能够世代得封亲王,还有比这更好的前程么?”越起烟见刑氏答得不成章法,又继续提点道。对于越千繁这位父亲,她向来还是存着笼络的意思,毕竟风无痕还是少不了这位熟悉户部事务的臣子,而她将来即便离了这里,也失不得这个臂助。
  “可是,他将来就不能……”刑氏只说了半句,就知机地闭上了嘴,心中暗怪自己过于大意,竟是把平日在家商议的话说了出来。
  越起烟面色一冷,口气也严肃了许多,“母亲,你这话未免太过了。不说皇后如今已有嫡子,就是论起年岁来,如贵妃之子也最为年长,什么时候轮到浩准能有这非分之想了?陷入夺嫡之争有什么好处,你难道还没有看到先帝晚年的难处了么?如今那两位仍然圈禁高墙,另几位都是韬光养晦,你就真的有把握能让浩准安然无恙地度过这一劫?”
  刑氏被越起烟一连串的问句逼得哑口无言,待要开口却觉得无从反驳。然而,越起烟似乎并未罢休,只见她冷笑一声便站起身道:“越家的心思我清楚得很,若非他们苦苦相逼,皇上也不必出此下策,我也不会轻易答应。浩准是我的骨肉,我知道如何决断对他最有利,与其让他在宫中作靶子,还不若承继了氓亲王一脉来得好。如今越家仗着我在宫中的势力,行事是愈发没有分寸了,你得空告诉越乐,只要我在世一天,越家的事便轮不到他们拿大主意!”
  刑氏晕晕糊糊地出了宫,被冷风一吹,神志才清醒过来。越起烟那些冷冽无比的话犹如还环绕在她耳边,一句句假设,一句句猜想,再加上一句句判断,足以推翻她往日所有的认识。直到此刻,她方才明白,自己和丈夫仍是小看了这个女儿,这个杀伐决断丝毫不逊于任何男儿的女子。
  越起烟却并没有为说服了母亲而感到高兴,她确实将儿子送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她要做的事情也同样非同小可。朝中最近的风波她都是清清楚楚,她也知道风无痕想要整饬吏治,然而,欲速则不达,若是一味地严刑峻法,怕是有不少人都会怀恨在心。乾纲独断固然能够暂时还吏治一个清明,但对于江山的长治久安却并非好事。她看得出来,风无痕似乎有推行新政的意思,那么,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整治一个条陈出来才行。那些东西,就是她献给这位皇帝丈夫最后的留念。
  第二十一章
条陈
  兵部的案子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朝臣们的心中却仍然沉甸甸的。
  须知当今皇帝的秉性不若先帝那般外露,不少事情都是郁积在心底,等到发作出来时,已是无可挽回了。自古处理贪贿案时,雷声大雨点小都是常有的事,然而,一旦至尊真的下定决心,那一场清洗便在所难免。
  风无痕下朝归来之后,便返回了勤政殿批阅奏折,他才拿起一本折子,却发现字迹既熟悉又陌生,不由愣了半晌。仔细端详了片刻,他方才挥手召过汪海,指着奏折问道:“这份折子是什么时候送来的?”
  汪海瞟了一眼之后,便躬身答道:“回皇上的话,先头钟和宫珣贵妃来过,因为皇上吩咐过,奴才也没敢拦着。后来,珣贵妃好像在皇上案头撂下一件东西就走了,奴才也没敢多问,这折子若非外边的大人所上,想必是珣贵妃留下的。”他心中也是奇怪得很,越起烟前一阵子还无精打采,这一次看上去却是气色极佳,只是她一个嫔妃,给皇帝留折子做什么?再者三皇子已经奉旨过继给氓亲王为嗣,人人皆道询贵妃失宠,可眼下却半点都瞧不出来。
  风无痕眉头一紧,见四周并无其他太监宫女随侍,这才对汪海吩咐道:“朕知道了,此事事关重大,你绝不可对外人提起,知道了么?”
  他的面色瞬间变得无比严肃,眸子中还闪动着一缕寒光。
  汪海本能地后退了一步,神情愈发恭敬惶恐,“皇上放心。奴才不是那等多嘴多舌的人,此事就是烂在肚子里也不会吐露一个字。”帝王家总有几件隐秘,汪海跟着宛烈皇帝风寰照多年。自然也知道这点规矩,此时此刻。他分外痛恨自己的多嘴,刚才说不知道不就结了么?
  风无痕又看了汪海一眼,这才挥手示意他退去,自己聚精会神地看起那个条陈来。自从他登基之后,越起烟便很少再动笔。因此他一时半会倒没认出笔迹来。只见上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工整地小楷,字里行间竟无一丝涂改的痕迹,看上去赏心悦目。然而,风无痕自不会只注意这些表面功夫,里头的实在东西才是他最重视地。
  不过,只看了第一眼,风无痕便觉得心中悸动。原来,越起烟建议的头一条竟是废除恩荫制度。条陈中写得分明,除了殁于王事地官员可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期满候选。也就是称作难荫的特例之外,其余的特荫都必须废除。原来,特荫是指功臣子孙可送吏部引见加恩赐官。
  一般而言。一品官的荫生以五品缺用,二品官的荫生以六品缺用,三品官地荫生以七品缺用,四品官的荫生以八品缺用。至于袭荫的顺序。
  则是按嫡长子孙、嫡次子孙、庶长子孙、庶次子孙、弟侄依次进行。如此一来,世家子弟往往选择各种好缺肥缺,而经科举上来的寒门子弟却要苦苦熬资格,等待升转。
  风无痕虽然也觉得勋贵子弟占了朝中过多的官职,也曾考虑过各种新举措,但还未像越起烟这般激进。若是真正论起来,此事牵连到的范围太广,如今朝中大员中,子弟成器的毕竟只是少数,毕竟不是人人都像鲍华晟这般家教森严,像鲍锋萃这样从科举出仕的豪门子弟更是凤毛麟角。废除特荫制度固然可以让平民百姓得益,但它在京城中引起的波动却相当可虑。
  有些心烦意乱的风无痕又转过头来看第二条,面上这才露出了些许笑意。原来,越起烟有感于众多出仕地进士始终在翰林院等候调缺,在出任实缺时却没有半点实务经验,提出了见习制度。所有翰林在三年任期满时,依照考核成绩出任知县、知州属官,待做出实绩后方才授予真正地方实缺。这一条以往虽然也曾实行过,但由于不少进士恃才傲物,在高祖皇帝时便废黜了。如今越起烟骤然又提起此事,不外乎是因为十年寒窗苦读的进士当中,迂腐的书呆子过多地缘故。
  风无痕淡淡地一笑,又翻过去看接下来的,这些自然就是有关肃清吏治了。历来新君登基,都会使用这一套,可到了晚年却往往仍是吏治败坏,周而复始,可以说是从未找到根治的法子。越起烟当然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她也只能提出些许设想而已。饶是如此,她是商贾世家出身,看得也比朝中大员更富功利一些。
  官员上任前需至吏部登记家财田产,离任后也需同样进行登记。倘若家产变化过大,此人又无法交待明细地,地方官员由三司共同问罪,而京官则由大理寺公审。官员在任期间,不得收受他人贵重馈赠,即便是亲友往来,礼物也不得超过纹银一百两。官员亲属为商者,若有欺压百姓之举,连同该官员本人一同问罪。官员离任确属清廉者,由朝廷出资赏赐匾额,准其世代悬挂于家庙,功勋卓著者另外褒奖,可刻碑留存。而先辈为官清廉者,其子弟在科举时可优先入榜。
  在朝官员四品以上官员中,各按品级推选英才以供朝廷选拔,为科举之外的另一条出仕途径,而推举的人选不得出自四品以上官员的家系中。朝廷在得到名单之后,由监察院、吏部共同进行考核,择才干出众者交由皇帝或总理王大臣及大学士宰辅御试,若确实极为出众,则推举者因荐英才有功,由吏部叙功晋升,而候选者也依照才干补缺出仕,品级自八品到五品不等。不过,风无痕究其根本,却发现这仍旧是面对寒门士子的一条捷径,对于朝中大员来说,尽管可以因此加官进爵,却对子孙好处有限。
  最后一条,则是有关爵位继承的。由于宛烈皇帝风寰照也对那些勋贵子弟游手好闲的极度厌弃,因此特意命宗人府对所有袭爵子弟进行考评,凡有不合格者剥夺继承权,从家族旁系子弟中遴选更为优异者入嗣。然而,他的这个作法虽然勉强为那些王公贵族保持了一点活力,却也是治标不治本。
  越起烟却在其上又加了一条更狠的,勋贵子弟中若是有多人具有真才实学的,朝廷可赏赐承袭双爵,也就是在本来爵位的基础上赏赐另一个减等爵位。不仅如此,国子监考核通过之后,还可奏请皇帝授予官职,不计人数。对那等子弟不成器的,则不仅收回爵位,另外下旨切责。
  风无痕看到最后,鼻尖上已是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可以肯定,若是真的全部推行,那引起的朝中动乱绝对不可避免。这些都是猛药,只能一步步地缓慢试行,否则只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所幸这些东西和他近日要求鲍华晟等人研究的税赋变革并不相干,触动的是世家大族的利益,要推行还可以试探着来。他正在那里想着得失,突然发觉折子里头还有一张小小的夹片,不由又将其拿了起来。
  不看还好,一看之下,他立时愣住了。原来,这竟是越起烟的陈情书,她花费了足足一个月功夫才理清了头绪,写下了这些在胸腹中存在已久的条陈之后,深知自己违反了朝廷礼制和宫规,因此要求出宫隐退,再不过问朝中政事。不仅如此,她还承诺闽南越家与京城越家从此之后不再有实际往来,除已出仕子弟之外,越家两代之内不再投身科举,这一条条竟全是避嫌的意思。风无痕看着看着,想起了自己先前的旨意,不禁摇头苦笑。他何尝不知道自己只是在苛求圆满,现在看来,以越起烟的胸中所学,若要真的相争,确实后果难测。
  想到这里,风无痕取过案头上的一个小箱子,郑而重之地将这份折子锁了进去,这才唤来小方子,嘱咐其至钟和宫传口谕,但其中只有一个‘准’,字。有些莫名其妙的小方子不敢多问,急匆匆地便奔了出去。
  豫丰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珣贵妃越起烟染恶疾,经太医多番诊治后仍无疗效,逝于钟和宫,享年三十岁。皇帝念及当年情意,分外哀恸,遗赠其为珣宜皇贵妃。
  三日后,氓亲王风氓致辞世,享年八十六岁。皇帝念其三朝辅政,功勋卓著,重加其身后哀荣。时值三皇子风浩准年幼,因奉旨乘嗣氓亲王一脉,在乳母侍卫扶持下扶棺出殡,守孝三夜。皇帝以特旨晋封幼龄的风浩准为氓亲王,赏食双亲王俸。
  豫丰六年除夕,皇帝下旨,由年仅三岁的五皇子风浩前入嗣海家,为海从芮之别,准其沿用原名,是为海浩前,并晋封海从芮为三等承恩公。
  至此,风无痕膝下仅余如贵妃所出皇长子风浩扬、琬嫔所出二皇子风浩方、皇后所出五皇子风浩嘉以及容妃所出六皇子风浩明四子。
  豫丰七年元旦,皇帝奉太后萧氏懿旨,晋封萧重华之女珑贵人萧氏为珑嫔,贺莫彬之女谨贵人贺氏为谨嫔。曾经在先帝晚年争斗不休的贺萧两家,由于皇帝的这一道旨意,再次令所有朝臣侧目。这一年,皇帝风无痕刚好二十九岁。
  第二十二章
说服
  春光明媚,碧波荡漾,杭州的西湖之上,此时正是泛舟的大好季节。只看湖面上一艘艘精致的画舫,还有其中隐隐约约的各色纱衣,足可见江南的富足繁盛。两江总督秦西远虽然年岁不小,但在政事上头却是半点不含糊,无论是应付商贾还是上司下属,他都是谈笑风生,得体大方,把江南治理得顺风顺水,因此这几年倒是受了朝廷不少封赏。
  正因为如此,当这位位高权重的总督也出现在画舫上时,旁人便俱是震惊不已,就连号称江南第一世家的凡家家主凡准曦也是变了脸色。
  这艘画舫虽然乍看上去并不起眼,但里头却是别有洞天,一琴一画,一桌一凳,全都昭显了主人的高雅素净,不同凡俗。不过,里头坐着的一圈宾客却全都泛着一股铜臭味,江南有名的富商大贾竟是无一人落下,全都云集此地。再加上贵为总督的秦西远亲至,总有几分不同寻常的意味。
  不过,主位上的那个人却是年轻得很,和一众宾客相比,此人的风骨便显得雅致了许多。只见他一身月白长袍,手中一柄折扇一开一合,隐隐约约可见其中的墨宝。不同于其他富商金玉满身的俗气,他只是在腰间悬了一枚奇特的玉饰,脚底则是一双杭州最名贵的糅皮软靴,脸上却含笑不语地看着众人。尽管此人面目并不是十分出色,但在一群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人当中,无论如何都是那种光芒四射的人物。
  凡准曦见其他人都不肯率先发话,只得咳嗽一声。拱手客套道:
  “早闻越公子大名,想不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想当初越老先生一手打开了越家仅限于八闽地局面。如今越公子子承父业,更是如日中天。真是不简单啊!“话虽如此,他心底却着实有些鄙夷。上头这位越公子自从八年前初次露面之后,便不断地在越家安插势力,最后竟是一举代替了掌握越家大权的总执事越乐,隐隐成为下一代家主的当然人选。可是知根知底地人心中都清楚。这位所谓名门贵公子,最初却只是越千节在外头风流一度的结果而已。“凡老过奖了,越起喆不过是后学末进,哪里及得上诸位叔伯坐拥家财百万地风光?”主位上的人只是微微一笑,却把气氛都带活了一些,“今日实在是冒昧得很,连秦制台也亲自驾临,真是让在下惶恐不已。”他的话虽然说得卑微,但面色仍旧不变,显然。对于秦西远这个威震两江的总督,他的恭敬也仅是有限。
  也难怪他地倨傲,这几年来。越家非但没有因为询贵妃的去世而遭到排挤,皇帝反而是优容有加,逢年过节也常常厚加赏赐。不过,越家也并未敢恃宠而骄。本家几乎是从不与京城的越千繁一家人联系,看在外人眼中,自然知道他们的避嫌之意。
  越起喆虽然看上去极为年轻,但实际上却已经是年近四十,他便是改作了男子装扮的越起烟。八年前,她在得到风无痕承诺之后,诈死从宫中脱身,随后便在一众亲信扶持下逐渐掌握了越家大权。由于越千节深知此事底细,因此这几年竟是在府中闭门不出,只是由着越起烟顶着个男子名头在外边闯荡。在京城历练多年,越起烟的手腕自然是更胜以往,就连原先的总执事越乐,也在见识了这个所谓珣贵妃钦点接班人的处事手段后,再也不敢有一点异心。
  不仅如此,在越起烟的大力支持下,越家和罗家已是几乎成了一家人,两家子弟通婚的不在少数。继承了家主之位地罗生纲本来在珣贵妃的死讯传出后极为颓废,但在得知了越家这位新主事的来历后,也近乎对其言听计从,仿佛是从中看到了他深深倾慕地那位贵人的影子。有了罗家的辅助,越家的生意逐渐遍布了大江南北,只是有些诡异得是,越家不仅没有将京城分号扩大,反而是退出了京城。但凡越家人,若无紧要大事从不进京。
  秦西远对座上主人地说辞只是置之一笑,随后便开口询问道:“越公子,谁不知道你如今是各省督抚的座上客,本官这个区区总督又怎敢例外?不过,本官为官和别人不同,向来是两袖清风,也无所谓身外之物,但本官最钦佩的便是越家绝不发灾难之财。不管是五年前的旱灾还是两年前的洪灾,越家粮号都是平价售粮,光是这一点,便不是那等嗜钱如命的奸商可以相提并论的。今日也无好酒相伴,本官便以茶代酒,敬越公子一杯!”他言罢便举起了手中茶盏,竟是起身相敬。
  这个举动让其他商贾都是大为吃惊,他们和秦西远打了多年交道,深知此人油盐不入的秉性,而今次居然如此谦恭,足可见这位越公子的分量。凡准曦虽然早已和越起烟打过交道,但也没料到对方能深得总督大人看重,此时未免有些慌乱。
  越起烟也连忙站起身来,举起茶盏回敬道:“秦大人言重了,在下同为朝廷子民,自然应当尽些心力,此事其实微不足道。”两人举杯一饮,这才分头坐下。越起烟环视众人,对他们的表情很是满意,这才徐徐开口道:“各位都是江南各大商业的掌舵人,平日也难得一见,今日在下冒昧相邀,也有一件大事需要各位襄助。”
  她见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不由微微一笑道:“各位想必都知道,如今各行都有行会,因此各司其职,分外省力。然而,各省之内格局都是不同,像秦大人这样清廉刚正的官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等脱开自己的范围而将生意开拓到外省的,往往都要冒相当大的风险。”
  这段话一出,众人当然是频频点头,就是秦西远,听到那几句赞誉也不由捋了捋胡子,显然有些自得。越起烟见众人的兴头都上来了,不由又微笑着继续道:“大家也都知道,皇上如今正在逐步推行新政,虽然阻力着实不小,但也可以看到吏治正在不断走向清明。我等虽为商贾,但托着家大业大的福分,如今子弟也有了进学的机会,将来同样可以立于庙堂。因此,各位是否考虑过报答皇上的这一道恩旨,为朝廷出一些心力?”
  凡准曦听得心头大震,不由身子略微前倾了一些,试探地问道:
  “我等虽然是商贾,也不全都是逐利而行的,皇上推行仁政,我等自然也是同样欢欣鼓舞,只是不知越公子究竟是何意?”由于历朝各代对商贾都有极严的限制,其子弟不能出仕为官,但到了这时却早成了虚设。
  只要有钱,给子孙捐一个官职是极容易的,因此年前皇帝便下了旨意,废了这一条规矩,因此商人子弟都是得了这个福分,也算得上是皆大欢喜。
  “在下既然提了出来,自然是早有打算。大家都知道,江南连着两年都是大熟,想必各位粮仓中的米粮都堆满了,何不献给朝廷充作军粮?这两年,虽然天下太平,但毕竟西北零星战事不断,将士都在拼死作战,我等在后方安享盛世,也该为朝廷分些忧才是。”越起烟这番话说得声情并茂,听得所有人都是一愣一愣的。
  而秦西远更是心中叫绝,倘若此事一成,那他这个作巡抚的即便是袖手旁观,最后也能捞一个天大的功劳。这些米面在江南自是微不足道,但放在西北苦寒之地,就是一笔天大的军功。不过,他也清楚,所谓军粮其实是小事,从江南到西北,其中的运费火耗,才是最耗钱的差使。上头那位越公子既然心有定计,也应当考虑过这个才是。
  果然,他刚刚转过那个想法,越起烟便趁热打铁地建议道:“在下知道军粮对于各位都是小事,以这大丰之年,朝廷筹措军粮自然也是容易,只是这运力的损耗着实不小。因此,在下在这里先起一个头,到时由凡老作领头的,我们向西北军前献粮一百万石,诸位意下如何?”
  这些富商大贾中,自然也不乏吝啬小气的,然而,大庭广众之下,又当着秦西远的面,他们谁也不想显露出小家子气来。大丰之年嘛,一石粮食不过是七钱银子,这一百万石粮食也不过价值七十万两,在场众人随便扫扫家里的犄角旮旯,这钱也就富余下来了。可是,最令人为难的是漕运,这运费若是全部加在一起,怕是远远超过米粮本身几倍,这些富商衡量再三,便有些犹豫了。
  越起烟见所有人只是不作声,只是微微皱眉便省到了自己刚才的口误,又笑吟吟地开口道:“诸位叔伯,刚才是我失言了,从江南运粮到西北,这实在不是什么好法子。听说今年四川也是大熟之年,不若各家选一个信得过的人,从四川直接买粮北上,如此一来,便可以省了漕运的那一笔开销。”
  这句话一出,众人便都释然了,凡准曦第一个站起来符合,接着便是其他商贾牵头认捐,不到半个时辰,汇拢来的银钱就有足足一百万两。越起烟自然是心满意足,而秦西远也是同样高兴万分,看来,这个功劳一上奏,他承袭自父亲的子爵爵位又能水涨船高了。
  第二十三章
加衔
  如今已是豫丰十四年的年底,因此京城上下都是一副热闹非凡的景象。这几年来,尽管朝廷在西北履有用兵,大仗小仗不下几十场,当对于远居京城繁华之地的百姓来说,这些都是极为遥远的事。与以往的战事不同,最近几年朝廷不仅没有加赋,反而在大灾之年免去了好几个省份的税赋,因此黎民百姓都是人人称道吾皇圣明。不过,这一头的百姓固然乐和了,户部尚书越千繁却是忙得头晕目眩。如今他是宫里没了靠山的人,为人处事也谨慎了许多,好在皇帝似乎还念着和已故珣宜贵妃的情分,待他倒是一如往昔。
  这一日,越千繁和贺莫彬再次奉旨到了勤政殿,商议的也是西北军饷和军粮一事。越千繁早先便得了江南那边的奏报,因此眉宇间笼罩着的愁云无影无踪,反而是喜色极浓。就连贺莫彬也是面露微笑,大大有别于往日单独面圣时的紧张。
  风无痕见户部这两位堂官都是一脸轻松的模样,不由笑着打趣道:
  “看来今日朕的大司农大人兴致极好,可是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么?往日朕一宣召,你们就都是苦着一张脸,好似生怕朕多要了户部库里头的钱粮似的,今日一反常态,应该有好消息要向朕呈报吧?”
  越千繁闻言立刻站起身来,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恭恭敬敬地双手呈递了上去。“微臣不敢隐瞒,此事倒和微臣两人没有关系,乃是两江总督秦大人的功劳。”他见小方子取去了那奏章。方才继续道,“皇上,闽南越家联合了江南各大富商大贾。欲向西北军前献军粮一百万石。如今,秦大人已是遣了自己的一位幕僚陪同这些人去了四川买粮。近日也许就能运抵西北军前了。这些富商往常都是些不拔一毛地人,此次突然能如此慷慨解囊,自然是吾皇先头那道旨意的恩典。皇上教化四方,天下宾服,真是百姓之幸!”
  风无痕前头还听得聚精会神。后来听着越千繁竟是变着法子颂圣,不由莞尔。不过,他自然知道越千繁这样上奏的用意。自从越起烟“去世”之后,这位户部尚书就时时刻刻都在担心着自己地位子,如今越家牵头做了这么一件好事,越千繁怎能不大力宣扬?想到这里,风无痕不由又想到了此事背后的人物,神情也变得有几分恍惚。许久,他才点头道:“朕那道旨意不过是顺应民意而已,再说了。这些富商子弟中,若是真能科举,浪费了也是可惜。再者他们钱财众多。花几个钱捐官地也不在少数,朝廷也不可太过固执。”
  他见贺莫彬刚才也随越千繁一同起立,便颔首示意道:“这不是正经奏对,你们都坐下吧。不必那么拘束。这几年来,朕一步步地推行新政,尽管赞的人不少,但骂声同样众多。一道‘袭爵令’,既造福了不少勋贵中的杰出子弟,也让那些纨绔公子失了进身之阶。而那道‘推举贤才’的旨意,也同样如此。寒门子弟固然可以更容易地出头,但也掀起了攀附权贵的潮流,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只不过其中利处稍稍大于弊处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1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