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282

  见耶律延禧如此暴怒,尽管萧瑟瑟一向受宠,此时也不敢贸然闯进,只是在门边站着踌躇。三千人被歼,宁江州失守,这虽然是辽国这数十年来难得的败仗,但却不是真正的大事。她虽然隐隐觉得女真的崛起不容小视,但仍觉得,真正的危机在朝庭之内。耶律乙辛虽然已死,但是,擅权的小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更有甚者借着铲除耶律乙辛余党的名义胡作非为,长此以往,就怕是庞大的一个帝国就从根子上烂了。
  可是,她只是区区一个嫔妃,不是皇后。虽然前有太祖皇后述律平称制摄军国事,后有景宗皇后萧燕燕摄政数十年,但是,如今她有智慧,却没有后援。耶律延禧的两大宠臣萧奉先和萧芷因全都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她若是贸然进言,只怕一旦泄露便会被人指斥以妇人之身干预国政,到了那个时候,只怕满心抱负俱化为烟土。
  沉吟良久,她终究还是举棋不定,不知是该进去还是该折返寝宫。就在这时,内间一阵响动,几个满面惶恐的宦官匆匆冲了出来,一见萧瑟瑟全都一愣,慌忙跪倒。
  “拜见文妃娘娘!”
  萧瑟瑟正欲开口询问,只听得里头传来了一声叫唤:“是瑟瑟么,进来吧!”
  萧瑟瑟这才摆手示意众人退下,自己婷婷入内盈盈下拜道:“参见皇上。”
  “起来吧。”由于心中有事,因此即便对这个一向宠爱的妃子,耶律延禧仍旧是板着一张脸。“宁江州丢了的事,你也知道了?”
  “臣妾从内侍那边听说了。”萧瑟瑟偷眼觑看耶律延禧的脸色,见其神情阴沉,不由又是心中猛跳,但立刻强打着精神劝解道,“皇上,我大辽精兵强将入云,丢了宁江州,再派良将重新夺回就是,若是为此气怒,岂不是遂了他人心愿?臣妾以为,皇上在朝中择选一员良将,再大发诸道之兵,命他们前往辽东镇压。臣妾倒是不信,若有数十万大军,女真人还能翻天不成?”
  耶律延禧闻言眉头一皱,转而大喜过望:“不错,听说女真人能打仗的不到五千人,就算他们有天大的本事,难道还能以一当百不成?朕就好好的挑选几员猛将,哪怕是踏平了辽东,让女真人族灭!”
  “皇上有如此雄心壮志,臣妾就放心了!”萧瑟瑟终于松了一口大气,她并非如表面上那样笃定。只是,若真的动用十万大军,哪怕领兵打仗的再不济事,凭借契丹铁骑的威势,只怕也应该能够一举荡平障碍才对。
  “瑟瑟,你如此关心国事,朕有了你,便觉得心安。”耶律延禧笑着将宠妃揽在了怀中,手中稍稍用了一点力,“你前时刚刚小产,有时间就多休息,别累着自己。”
  骤然听到小产两个字,萧瑟瑟的身子突然一僵,好一阵子才恢复了过来。一个月前的小产对于她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雳,也只有她知道,那所谓小产的真正内情是什么。耶律延禧酷爱打猎,后宫中的女人并不算多,位分高的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余人,可是,即便她如今因年轻貌美而得宠,若是没有一个儿子,将来又该怎么办?恐怕,连一条活路都未必能够……
  次日,耶律延禧当朝宣布,调东京道中京道上京道十万大军前往辽东平乱,但是,这立刻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这其中态度最坚决的便是萧奉先。由于打听到这是萧瑟瑟的主意,再加上对女真人丝毫不重视,因此,他几乎用尽了花言巧语从中阻挠。终于,耶律延禧也改变了主意。
  由当朝国舅——萧奉先的弟弟萧嗣先作为都统前往辽东,领东京道大军六万人,号称十万人。一时间,辽国上下一片哗然。言者纷纷断定,只要大军所指,女真人必定闻风而降。毕竟,比起辽国大军的威势来,区区女真人的数千部队确实是不够看的。只有一些忠直臣子忧心忡忡,辽国承平日久,东京附近的兵将从来没有少压榨过女真诸部,再者诸府兵将新败于女真,士气已经是颓然不振,倘若此番再败,则局势危矣。
  “十万大军?”
  当乌雅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面上不由笼罩了重重阴霾。十万人,那可是十万人!完颜部虽然勉强统一了女真各部,但是,所有部族民众加在一起只怕也只有这些。虽然有大宋暗中的援助,但从他们和辽国开战以来,大宋的商船便不敢冒险靠近,时至今日,所有交易和缴获得来的战马、兵器、盔甲,所有这些只够武装五千余人。五千人对十万人,这能有胜算吗?
  阿骨打、迪古乃、习不失、石土门等人全部环坐在侧,听到辽国十万大军来攻的时候,脸上都有些色变。若不是辽主欺人太甚,他们也不会在没有做万全准备的情况下举起反旗,毕竟,要献出女真青壮作为奴隶,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阿骨打看了座上的乌雅束一眼,见其脸色青白眼睛凹陷,知道这些天的操心让其精神憔悴。不管是谁,肩上压着这样的担子,只怕也同样会患得患失。此时,他沉声出言道:“大家不用这个样子,这一次,辽国动用的仍然是东京道的兵将。打下宁江州之后,我们女真勇士的威名已经深深种在了契丹人的心里,所以,他们虽然兵多将广,却未必一定能够取胜!”
  有了阿骨打这句话作为铺垫,迪古乃也立刻接口道:“不错,此次辽国举兵号称十万,但是,算上殿后以及辎重兵,再算上诸多水分,大概最多也不过六万人。而我女真诸部世居辽东,对于地利远远比契丹人熟悉,只要能够出其不意,未必就会占了下风!”
  奇兵出击!
  听到这句话,所有人都觉得眼前一亮,就连座上的乌雅束也阴霾尽去。没错,本来就是以少敌多,谁说要堂堂正正和辽国决一死战。倘若能够借着辽军初到之际加以奇袭,趁其阵脚大乱的时候再进行掩击,说不定会有别样的战果。
  “此次的统兵大将乃是辽主皇后的弟弟萧嗣先,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大本事,只不过凭着身为贵戚得到任用而已。辽国用此人作为大将,分明是小看了我女真勇士,送我们一场成功!”石土门适时站了起来,向正座的乌雅束抚胸行礼道,“请都勃极烈派出探马打探辽军行踪!”
  “好!”乌雅束的信心和斗志同时高昂了起来,掷地有声地道,“那就让契丹人看看,前些时候我们的那三场大胜,绝不是侥幸得来的!”
  辽主诏令下达后第六日,大宋中枢终于得到了消息。原本就热闹的枢密院顿时更热闹了,那帮子尝到了甜头的年轻官员更是没事就往枢密院跑,那个沙盘战事推演已经变得如火如荼,甚至还演变成了有人当擂主,有人专门攻擂的局面,就连始作俑者高俅也没有料到。
  须知大宋重文轻武是自太祖朝就传下来的,所以,文臣对于武将总是抱着一种轻蔑的态度,哪怕是沙场名将,调回京中在文臣的面前也总得矮一头。而此次纸上谈兵虽然为一些宿将所不屑,但着实提高了那些文臣论兵的兴趣。防范武将做大固然没错,但是,阉割一个民族的血性和志气却更不足取,在高俅看来,若是全民尚武,哪怕是有再多的游牧民族入侵,堂堂华夏也不会落得后世的处境。
第三十一章
宋廷亦重辽东事
  “十万大军兵发辽东,想不到此次辽主竟有这样的决心!”
  御座上的赵佶脸色分外凝重,毕竟,以女真遏辽国乃是大宋施行了两年多来的策略。倘若辽国一旦平了辽东之乱,那么,他日辽国便再无后顾之忧,那么,西北好不容易取得的优势,恐怕又要拱手让人。
  此时此刻站在殿上的全都是中枢重臣,既有枢密使蔡卞和枢密副使安惇,也有政事堂的诸位宰执,人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就连高俅自己,思及这战局心中也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要知道,这一次女真的揭竿而起比历史上至少早了七八年,他岂能轻易断定胜败?
  只不过,对于从辽国送来的线报,他看得比谁都要仔细,所以从中也察觉到了一丝端倪。见旁人都在皱眉沉思没有开口,他便上前一步奏道:“圣上,辽国只是号称十万大军,实则兵马只有六万余人,而这些兵马正是出自东京道。须知女真自从起兵以来,败的都是东京道的守军,斩杀的将领也全都是这一带的契丹贵族,所以从士气上说,女真人强过辽军不止一筹。”
  蔡京斜睨了高俅一眼,见其侃侃而谈万分笃定,便绝了出言反驳的心思。出乎他意料的是,就连一旁最喜欢和别人唱反调的张康国也没有跳出来,提出异议的反倒是蔡卞。
  “伯章相公说得虽然有理,但是,即使辽军乃是新败之军,士气上的分别仍然不能弥补数量上的差距。据报,女真在下宁江州之后,兵力增加到了五千余人,但是,这仍然和辽军相差不止十倍,若是如此亦可取胜,那契丹铁骑岂不是徒有虚名?”蔡卞一边说一边朝御座深深一躬身,“以臣之见,我朝应该做好女真兵败的准备。之前李乾顺的求和使者已经被晾了许久,而西北战事也已经暂时停歇。如今我朝要么接受议和,要么索性加大用兵力度,否则,等到辽国从辽东抽手出来,恐怕就来不及了!”
  赵佶闻言不由万分犹豫,从大局上,他当然希望辽东战局能够胶着,但是,从情势上,他却觉得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毕竟,就算女真兵卒再悍勇,那也应该有个限度,绝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少胜多。
  “圣上,臣刚刚的话还没有说完。”高俅含笑朝蔡卞点了点头,又解释道,“兵马的士气是一个方面,而统军大将的素质又是另一个方面。此次奉命任都统的乃是萧嗣先,此人乃是辽国皇后的嫡亲弟弟,能够领到这一次的任务,也是因为其兄长萧奉先一再力挺的缘故。论文韬武略,他是样样稀松,到辽东也只是想趁机捞到大功劳,然后回朝加官。而且,自恃有大军在手的萧嗣先绝对不会把女真人放在眼里,也根本不会考虑什么战术战略。但是,女真人世居辽东占据地利,只要来一次奇袭,未必不能够取胜。”
  “伯章相公,你设想的情势未免过于理想了。”蔡卞紧皱的眉头丝毫没有打开的迹象,反而是要了摇头,“这几天来,前来枢密院推演战局的官员已经有了好几十人,谁也没能找到女真取胜的办法,由此看来,女真此次至少是九死一生之局。至少,渤海遗民在起兵不久之后便偃旗息鼓了。”
  所谓的渤海遗民,指得乃是当年渤海国的国民。渤海国乃是粟末靺鞨部所建,为辽国所灭后,其子民流散各地,时时怀有复国之心。而女真的前身乃是黑水靺鞨,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渤海遗民其实和女真人出自同支。
  高俅沉吟片刻,当下便开口说道:“圣上,渤海虽然一击之后便再无音讯,但恕臣直言,其中隐情我大宋一无所知,不能妄下推断。不过,女真一而再再而三地打败了辽军,声势已然大振,他们和渤海遗民本就是一脉相承,倘若招纳这些人,许之以复国,那么,女真便能在短短时间内聚集到更多的人。所以说,渤海那边偃旗息鼓,对于女真而言不仅不是坏事,而且可能是更大的臂助。”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赵佶一时间真的没了主张,最终只得把目光投向了蔡京。
  见此情景,蔡京不好再旁观下去,轻咳一声便出言道:“圣上,如今没有更多的消息,要下判断着实不易,不如先应付西北这边。西夏的使者到京城也已经有两个月了,就这么干晾着也不是办法。听说李乾顺已经频频使人前去辽国求娶公主,虽然前时因为女真之事而耽搁了,但是,此次辽主必定会允准。再说,严均达坐镇西北,恐怕也在等着朝廷的音讯。”
  “辽东一片大乱,想必辽国更想笼络住了西边,此次联姻肯定是定了。”赵佶见蔡京转过了话题,心想女真之事并非迫在眉睫,也就顺势接上了话,“银州城既得,如今正可兵迫石州洪州龙州,一旦下了这三城,则横山几乎全数为我大宋掌握,即使要议和,也得等到那个时候。”
  天子官家的态度一下子如此强硬,倒是让在场众人全都是一惊,但细细一思量,这却也是应有之意。每每下了西夏城池之后,李乾顺都会纵兵劫掠秦凤路和永兴军路一带,但是,倘若一步步用兵逼近,那么,其纵深渐渐加大,西夏能够活动的范围就越来越小。兼且西北如今云集了整个大宋最精锐的军队和最善战的将军,赵佶会接受议和才是怪事。
  提到西北,高俅又想起了前时王厚的奏报和那封书信,趁着这个时候便提了出来:“圣上,熙州王厚来报,已经投靠了西夏的多罗巴一心想要夺回青唐故地,趁着我朝的注意力集中在永兴军一带时,他纠集了西夏卓逻和南军司兵马,仍然准备再度进犯。先前王厚西征的军马已经多数回归熙州,除此之外,湟州驻兵一万五千余人,廊州驻兵一万余人,西宁州驻兵一万余人,而除了西夏卓逻和南军司之外,廊州的南面还有溪哥城,河州的南面还有临洮城,皆为羌人所居。所以,王厚的意思是,允许他继续平羌。”
  一面伐夏,一面还要继续平羌?
  赵佶的脑海中转过这样一个念头,但转念一想,王厚大军既然在熙州不能随意调动,不若先安稳了后院,然后才能放心出击,当下他便肯定地点了点头。
  “也罢,既然平羌,临洮和溪哥城又没有多少兵将,索性一概取了也好。”
  “圣上,臣并不是这个意思。”高俅见赵佶会错了意思,又见其他人纷纷侧目,只得上前一步解释道,“当初之所以弃守西北之地,无非是因为他们孤悬于外,易攻难守,况且,因为我朝取了羌人故地,倘若再一味进兵,恐怕羌人之中仍会有不满的情绪。据臣所知,溪哥城几乎是空城,兵将人力都不足,溪哥王子臧征扑哥又是色厉内荏之辈,其实并不足惧,所以,溪哥城若要取之,只需派一员统制引兵数千即可成功。而元符二年曾经边军曾经攻下临洮城,弃守后虽然为羌人盘踞,但是,要取得并不困难。”
  赵佶一时听得糊里糊涂,情不自禁地问道:“伯章的意思是……”
  “臣的意思是,边功固然该赏,但是,须得提防边将冒领功勋。”从王厚的信上,高俅敏锐地觉察到,这件事的背后有童贯在撺掇。须知梁师成刚死,他对阉宦的提防正在最高的时候,此时童贯跳出来,无非是撞在枪口上。“圣上可晓谕王厚继续进兵,但不可再如当初下湟州以及鄯州那般厚赏,否则,对于永兴军路和秦凤路的将士而言,便有不公之嫌。”
  原来是这个意思!
  除了赵佶之外,在场诸人脸色各异。要知道,古来边功最重,之前下湟州鄯州廊州,除了边将之外,得利最多的便是高俅蔡京,这一次高俅居然提出赏罚须得公允,在他们看来自然是一件奇事。倒是蔡卞执掌枢密院,略知一些内情,此时只是晒然一笑也就罢了。
  “唔,伯章此议有理,若下空城和下坚城一概赏之,确实有失公允。”赵佶当然猜不出高俅打的是什么主意,略一沉吟便点头应了。
  出了福宁殿,高俅深深吸了一口气,目光落在了前面的蔡卞身上。今天蔡卞和他虽然大唱反调,但是,他却能够隐隐约约感到,蔡卞似乎别有一番深意。否则,凭着蔡卞执掌枢密院这两年多来的时间,决不至于如此泛泛而谈。难道是,蔡卞已经有了别的心意?
  晚间,他一到家中,管家高丰景便立刻递上了一封信。“相爷,这是七公子命人捎来的,送信的人才走没一会。”
  “小七送来的信?”高俅心中一奇,一边走一边信手拆开了弥封,看了几行字便脸色大变。
  黎阳盗祸,常平库被劫,死伤军士数十!
  那可是黎阳,河北西路靠近京畿的县城之一,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来不及多想,连忙停住了脚步,匆忙朝下看去,临到最后方才露出了忧虑的神色。县官犹如流水似的换,但胥吏却没有换,而一个不懂民政的县令要治理好一县之地,往往需要这些胥吏。而这一次与其说是盗祸,还不如说是吏祸!
第三十二章
黎阳盗祸缘何起
  河北的盗祸其实远远比众人想象的更加严重,中原承平日久,但是,百姓却绝不富足。其实从根底来说,却是因为大宋的赋税太重了。初唐时用租庸调税制,中唐时出现了两税法,但是,虽然名义上是两税,事实上,自中唐到宋代,名义众多的苛捐杂税仍然让百姓苦不堪言。一旦有战事,那么,百姓往往要承担更重的税赋。所以,当年汉武帝用兵远征匈奴,结果虽然远驱匈奴千里,中原大地却十室九空,几乎亏空了文景二帝打下的坚实底子,如今的大宋虽然没有那么强大的武力,但面对的情形几乎也是一样。
  如今的大宋表面欣欣向荣,实则也同样是隐患累累。熙丰变法、元祐复旧政、绍圣元符再附新政、建中靖国两法并行,而后再到崇宁革新,可以说,朝廷的每一次政令更改,都没有给百姓带来任何的余地。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拱手奉上该交的赋税,要么就干脆坐牢。尽管茶法的改革让大宋多出了每年四百万贯的收入,几乎填补了军需之用,但民众要承受的却是为此带来的沉重包袱。尽管没有花石纲,尽管没有大兴土木,但是,盛世之下隐忧仍在,这是任何一个帝王也无法消除的。
  自从去岁年底北上之后,燕青就几乎在整个河东河北转了一大圈,真真切切地见识到了这号称富庶之地的种种景况。为了路上安全,他一共带了十几个精壮手下,原本以为这一路上必定不会惹出任何麻烦,却依旧不可避免地遇上了数十拨盗匪。收拢了几拨人之后,他却发现大多都是失去了田土的百姓,至于真正有案子在身而不得不落草为寇的一百个里头都挑不出一个。久而久之,官逼民反四个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虽然有心让这些人从良,但是,思及自己此次北上的真正目的,燕青仍旧是冷下了心肠,从中挑选了一个最聪明机灵的作为头目,许了他一通富贵之外,又让带来的心腹手下教他们武艺。由于始终没有以真面目示人,因此这些山匪只知称呼七哥,别的一概不知。最后,燕青便以自己要做大事为由,令这些人分别投靠各山头。
  这一招果然有效,由于这些人经过半年训练,比寻常流民强了许多,一进去便多半是小头目,久而久之,各式各样的消息便传了出来。一番分析下来,燕青便逐渐得知各地的盗匪并未有横向的串联,心中自然放下了心。
  于是,他便换了个方式,假称是皮货商少东和一干商人打上了交道,从侧里打听盗匪情况。由于出手阔绰兼且手腕高明,久而久之,河北各地的商人也认识了不少。此番路过黎阳时,因有人说有大买卖要商谈,他便带人宿在了一个商人家中。
  然而,刚刚睡下没多久,他便听到一阵异常的响动,立刻把自己的手下都召集了起来。不一会儿,邀他前来住宿的皮货商刘平也被惊醒了,让两个家人到外边一打探,却得知有盗匪进了城。
  听到这个消息,燕青立刻感到了问题的严重。黎阳虽然只是县城,但至少也是中等县城,论及城防远远比西南那些州县来得结实,城门更是驻扎有守军。既然如此,盗匪怎么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城?
  还不等他再派人去打探消息,城东便突然燃起了熊熊的火光,紧接着,呼声喊声闹成一片。见此情景,他来不及细想就带着手下往外头冲,却一把被刘平拦了下来。
  “七公子,外头这么乱,你还是别出去的好!”刘平一个闪身挡在燕青跟前,脸色苍白地劝解道,“那些盗匪都是些杀人不长眼睛的,再说,他们都知道被抓之后要掉脑袋,多杀一个够本,从不管其他。你别听外边喊声一片,那都是城中的守军,他们都没办法,你带人出去又有什么用?”
  “刘兄,盗匪在城中肆虐,难道你就不怕他们上你家劫掠一番么?”燕青焦躁地望着那一片火红的天边,忍不住一跺脚道,“这是黎阳,离京城不过百里,怎么能容得他们如此大胆!”
  “唉,河北盗匪横行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刘平深深叹了一口气,然后又摇了摇头,“今天闹腾得最凶,平时纵使有盗匪入城,也不会这么明目张胆,看来这一次他们是铁了心。都怪那些小人前几天用严刑打死了一个通匪的汉子,今天肯定是人家来报仇的!”
  燕青哪里耐烦再听刘平多说,侧过身子一猫腰便出了门,在他身后,一干手下自然是紧紧跟上。此时,反应过来的刘平立刻命令家人关了门,自己却在那边唉声叹气。要知道,倘若抓不到来犯的盗匪,指不定官府会抓别人顶罪。到了那时,燕青这群来路不明的外乡人无疑是最好的替罪羊。
  如同瞎子一般乱转的守军抓不到人,自然不会意味着燕青也抓不到人。拎着三个倒霉的盗匪,燕青带人直接闯入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黎阳县衙。正愁找不到人顶罪的县令白强大喜过望,不分青红皂白就想拿人,不料燕青却说有要事禀报。白强一时贪心,便想从对方手中再刮些钱财,谁料刚刚摒退一干公差,他便被燕青和随从的信口对答吓了个半死。
  “七公子,若是高相公知道京畿附近发生如此盗案,恐怕指不定如何震怒!”
  “高永,你错了。震怒的不仅仅是大哥,而应该是圣上,是整个朝廷!”
  那县令白强乃是同进士出身,四十岁科举出仕,磨了九年方才得一任县令,听到相公两个字先是一惊,待得听到大哥两个字,心中立刻叫苦不迭,刚刚的满身官威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这位公子拿下了要犯,本官……下官感激不尽!”白强朝一旁侍立的心腹家人打了个眼色,满脸堆笑地上前道谢,眼睛却在细细打量面前的燕青。待到发现对方虽然年纪轻轻,神色中却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气质时,他更是感到心中不妙,只得语带试探地道,“刚刚公子提到的高相公,可是当朝……”
  “怎么,朝廷上难道还有两位高相公不成?”燕青冷笑一声,徐徐转过身来,居高临下地俯视着白强,好半晌才说道,“白大人,出了这样的事情,你刚才是不是想拿我顶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