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282

  赵鼎哪里不知高俅正在面授机宜,立刻坐直了身子。同为一科进士出身,名次相近的人也许却会在之后的宦途上大相径庭,一个可能扶摇直入政事堂,另一个却可能永远在地方上蹉跎岁月,这都是常有的事。而高俅如今交待的便是此中关键,他自然是格外上心。
  “历来考中进士的,先在中枢放一放,然后便到地方做官,这就比那些一开始便放到各地作县尉的高上一等,但是,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见赵鼎听到县尉两个字似乎有些不自在,高俅不禁露出了一丝微笑,“你不要忘了,蔡元长的宦途,便是自钱塘尉起步的!”
  赵鼎旋即感到豁然开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不过是庸人的想法,蔡京能够有如今的地步虽然也沾了机遇的光,但总脱不过手段和才能。他虽然对蔡京的一些行径很看不惯,但是,他却不得不承认,古往今来能够如蔡京这般抓牢君王心意的人实在不多。
  “不过,君子重德小人重才,此话虽有偏颇,但历来君王用人以德为重,而以才次之,虽然因此而养成了一批空有德行而无治事之能的庸才,但是,仍然被人认为是用人的正道,这一点元镇却不可忘!”高俅渐渐语气加重,带上了几分告诫的意头,“七县之中,我也早有了一个比较,余杭在你的治下确实显露出了几分新气象,所以,你必定是要再往上拔的。然而,你太年轻,难免不会招人闲话,所以,该做的功夫你一定要做足,千万别给人留下可以攻击的把柄。就如上次的信徒聚众闹事,若是你当日只以安抚为主,便会被人斥之以惠民损上,幸好你掌握了分寸!换句话说,只要有人保举,地方上的政绩反而是最最可靠的!”
  赵鼎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事到如今,他终于明白了过来。中枢的水实在是太深了,除非是状元,否则区区一个进士恐怕会立刻被淹没,更不用说名字上达天听。而只要有一个得圣意的举主,只要确实在地方上有政绩,则立刻便能够让天子记住,转眼便是将来拔擢的一个砝码。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再多说什么都是空的,当下他便重重点了点头:“相公放心,下官明白了。”
  二十出头的人,正是风华正好的年纪!高俅看着赵鼎沉稳的模样,怎么都没法和当初那个急躁的小伙子联系起来,这不过是区区几个月功夫罢了。
  沉吟片刻,他终于还是带出了那个话题:“令堂也已经是有些年纪的人了,一直独居恐怕也有所不妥。最近内子正好有事情要上京一趟,正好可以去探望一下令堂。若是你有什么书信或是话要带的,不妨让她带进京城。”
  赵鼎先是一愣,但立刻领悟到了高夫人英娘此行的用意。他毕竟没有想到事情会来得那么快,因此竟不知说什么是好,愣了老半天方才蹦出了一句话:“那便有劳高夫人了!”
  宾主又攀谈了一会,赵鼎见高俅似有倦意,顺势起身告辞。高俅也没有起身远送,嘱咐了两句便让管家高丰景送赵鼎出去。
  才出了高俅那座小院,高丰景便突然停下了脚步,转头对赵鼎躬身一揖道:“赵大人,夫人交待说,您倘若方便的话,便再过来一次,若有什么话也好当面说,她必定会将原话带给赵老夫人。”
  赵鼎原本有些恍惚的心神顿时一凝,高俅刚刚暗示完的当口,高夫人英娘又突然提了这话,无疑是说明此事已经大成。他强自按下心头激荡的情绪,微微点头道:“那便请你回报高夫人,多谢她的好意!”
  正房之中,听了高丰景的陈述,英娘便点了点头令他退下,这才对旁边的伊容和白玲笑道:“你们看看,高郎挑中的人真真是聪明透顶的人,这一说他就明白了!要是换作那些一心一意讲究女德的大宅门,要嫁女儿还不是全由长辈做主,哪里有这些多出来的事!就是我当年入门的时候,也没见过他长什么样!”
  “姐姐这么说,岂不是说我和阿玲太会折腾?”伊容见白玲笑得促狭,不由狠狠瞪了她一眼,“蘅儿虽然不是我们亲生的,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毕竟情分深重,总不能让她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嫁了,好歹也得知道未来的良人是什么模样不是么?”
  白玲起身掀起了内间的帘子,笑吟吟地把高蘅拉了出来,见她手中那条帕子已经绞得不成模样,顿时明白小丫头的心中并不如表面那么平静。
  “蘅儿,你过来!”英娘伸手示意高蘅上前,爱怜地替她理了理头发,和颜悦色地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虽然我们高家的千金不愁嫁,但是,要选一个如意郎君实在不容易。我见过赵鼎几次,有才干固然是一桩,最最重要的却是有担当,所以,我才没有反对你二叔的主意。只要下一次你看过之后同意了,我便进京和他的母亲去商议婚事,到时候再知会了公公和你娘,便把事情定下来。”
  高蘅的脸色一瞬间涨得通红,好半晌才如同吐出了一句微不可闻的话:“全凭婶娘做主!”
第十二卷
暗潮汹涌
第一章
触景生情泪满襟
  入冬之后的东京已经下了好几场大雪,天也一日冷似一日。不过,即便寒风再大,晚上的东京仍旧是热闹非凡,张灯结彩的地方比比皆是,仿佛整个城市都在过节一般。
  然而,这不过是十一月二十,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节日。没有宵禁的大宋百姓原本就比从前隋唐五代时自由多了,更不用说住在天子脚下的开封人了。有一等人家一年到头炉灶都是冷的,凡是吃食都从外面买来,日子虽然算不上十分宽裕,照样也是其乐无穷。
  既然是吃酒作乐,酒桌上的闲话自然少不了。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朝堂官员相公的家长里短,就连宫中的事情也有人敢拿出来打趣。
  “听说了么,高夫人突然回京来了!”
  “高夫人?怪了,高相公不是去安抚东南了么,高夫人怎么独自回来了,难不成在家受了闲气?”
  “人家堂堂靖国夫人,诰命中的极品,又是高相公的元配,哪会有人给她气受?听说高夫人此次回京,是为了家里的一桩婚事!”
  “高府那位长千金不是才六岁多么?其他两位公子都还小,莫非怎么早就要定娃娃亲?”
  “你们可别忘了,高府里头可还有一位侄小姐,虽然出身不怎么样,毕竟是有血缘的,如今也到了婚嫁的年纪!话说回来,高相公出身市井,如今却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在是羡煞人啊!”
  “谁说不是,也不知是谁那么好运气要娶那位侄小姐,这可是一朝飞上高枝啊!”
  外头之所以传得沸沸扬扬,都是因为英娘一回来便进宫去见了王皇后的缘故。王皇后原本就是恬淡的人,清心殿中的宫人内侍的拘束也少,所以辗转听到了风声便开始传,最后是从宫内到宫外,竟是把一件还没有影的事传得似模似样。好在传言中没有直接点出那个好运的人,但猜测却是在所难免的。
  英娘对于外界的流言却不以为意,外头闹得越凶,越是说明自家在京城里受人关注,因此她除了禁止自家下人到外头胡说八道之外,便当什么事都没发生那样。只不过,事关高蘅,高太公和大嫂金氏那里却一定得禀告一声。
  “大哥死了?”听到高太公的第一句话,英娘心里掠过一丝异样的感觉,面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几许感伤,“大哥不过四十出头,这也着实去得早了些。”
  “他死了我倒省心,免得操心他再惹出什么难以收拾的麻烦来!”高太公却没有多少悲戚,尽管是亲生儿子,但一来没享用到高伸的福分,二来高伸又曾经惹出过莫大的麻烦,因此他自然乐得这个儿子早死。“不过,这样一来,你和二郎便能放心给蘅儿操办婚事了。这丫头在这里呆了几年,无论是性情模样都不比当年,若是嫁了人之后给夫家知道她还有这样一个爹爹,那岂不是丢了我高家的脸面?”
  高太公的想法自然和英娘不谋而合,只不过,身为长辈的高太公能这么说,英娘却不能随意指摘。想到丈夫行前的交待,她便把赵鼎家里的状况又复述了一遍,然后便解释道:“赵鼎是今科进士,才学顶尖不说,年纪也和蘅儿正好相配。他家里虽然并没有多少产业,但是,相公和我都以为,他自己求上进方才是最重要的,否则纵使家财千万,败光了也是白搭。再者他的母亲又是贤名在外,想必不会是那种刻薄的婆婆,蘅儿嫁过去之后,一家人也应该也会和和美美,不至于闹别扭。”
  “你和二郎认准了就好。”高太公原本还有些在意赵家的家境,听到媳妇这么说,也就索性撂开了手,“我一把年纪了,哪里还有这么多讲究,只希望儿孙都有福也就够了!”说到这里,他突然顿了一顿,然后便轻轻叹了一口气,“英娘,你当年吃了那么多苦,如今也该享福了。除了金氏之外,几个媳妇都有了儿子,可你却至今只有嘉儿一个,虽说二郎决不会嫌弃你,但这样终究不妥。我还是得白嘱咐你一句,别忘了养儿防老!”
  听公公说得真挚,英娘也忍不住心里一阵酸涩,只不过这种事情却不是想有就有的。她已经三十五岁了,若是眼下不成,今后便是想生也有心无力,因此也曾经日夜祷祝,希望上天能赐一个麟儿,只是这个心愿却始终不能实现。
  离开了高太公的院子,她在门口怔怔站了好一会儿,这才转去了大嫂金氏的住处。金氏本就是个最没有主见的,一听说高俅夫妇已经给女儿找好了人家,她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下来,甚至连男家的情形也没有多问。倒是英娘觉得有些不忍,解释了一番丈夫的用意后,便将高蘅亲自绣的锦帕拿出来送给了金氏。
  “不管怎么说,蘅儿终究是大嫂你的女儿,赵家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又和赵老夫人商量过了,你若是愿意,将来可以把你接去一块住。不过,大嫂你也可以留在这里。总而言之,将来的事情大嫂你不用操心。”
  自从得知丈夫的死讯之后,金氏便颇有几分兔死狐悲的味道。尽管高伸活着的时候当她如同猪狗一般,但是,那毕竟是她的丈夫。她也只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方才能够在高府安居下来。她守了多年的活寡,早就习惯了这样清静的日子,再说这里月给一向丰厚,她更没有半分去意。如今丈夫已去,她最怕的就是高家强逼她改嫁或是将她逐出,听英娘这么说方才放下了心。
  “弟妹,我都习惯了一个人的日子,只要今后蘅儿能够时时来看我,我就知足了!”她低头望着那锦帕上活灵活现的牡丹,忍不住垂泪道,“我生来命苦,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若非二弟和弟妹好心,兴许我们便要在街头冻饿而死。这份恩情我今生是难以报答的,今后一定日日烧香拜佛,为你们俩祈福!”
  英娘心中暗叹,又劝了金氏几句便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院落。同样是只有一个女儿,金氏如今是寄人篱下勉强过活,而自己今后如何,现在也说不准。走着走着,她脚下的步子越来越慢,最后便在院中的一棵梅树下停住了脚步。
  “又下雪了……”
  她仰头望着渐渐阴暗下来的天空,忍不住想起当年贫贱时,一人在家挨饿受冻的情景,眼泪无声无息地便落了下来。都说人生便和做梦一个样,眼下家中如日中天的盛景,焉知便不是一场梦?
  “英娘,英娘!”
  听到背后的叫声,她连忙伸手在脸上擦了擦,这才转过身来,却是自己的爹爹宋泰。她勉强挤出一个微笑,低下身子行了一个礼:“爹爹!”
  宋泰如今年纪大了,又不像师弟高明那样最喜欢东奔西跑,因此便留在京城很少外出。尽管如此,他的一身功夫却没有落下,但凡进高府的护卫,全都得经过他的一番管教,因此真正算起来,他竟差不多算是一个教头。此时,见女儿脸上带着两道明显的泪痕,他的眉头便皱了起来。
  “怎么回事,是有事情不顺心么?”
  “只是刚才想到了一点旧事罢了,爹爹不用挂心!”英娘轻描淡写地搪塞了过去,又岔开了话题,“倒是爹爹愈发老当益壮了,这筋骨看上去越来越结实!”
  “你就别给你爹戴高帽子了!”话虽这么说,宋泰却是哈哈大笑,“你爹我在这里养了这么多年,自然是红光满面,否则别人岂不是要说女婿亏待了我?对了!”
  他猛地一拍巴掌,从袖子中取出一个形状奇特的玉坠递了过去:“前些日子我在集市上遇到了以前的一个老友,他已经落魄得不成样子了,所以我就资助了他几十贯钱,他为了答谢,便送给了我这个玉坠。说什么可以趋吉避凶。我一个老头子留着这种东西没有用处,你自己戴了或是送给嘉儿都成!”
  英娘也不好和父亲客气,赏玩了片刻便直接收了起来,又开口问那个老友是谁,宋泰却只是摇头不肯说,她也就不再多问。当她提到高蘅的婚事时,宋泰却叹了一口气。
  “如今高家这光景确实是不比从前了,以往哪里能料到一个个都能和官宦人家攀亲,还有资格挑三拣四的?那时候我把你嫁给高俅的时候,人家都说我瞎了眼睛,后来就连我自己也后悔,想不到竟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英娘你也得让他注意一些,须知盛极而衰乃是世上常理,不能一心一意只顾着向上,却忘了这个道理。”
  “爹爹放心,高郎不是愚人,自然知道这些。”英娘点头答应了,便亲自扶了父亲回房,“您就好好享福,想干什么干什么,就是真的想念以前那些朋友了,也大可以派人去找找,免得一个人闷得慌。您看,高叔叔就从不窝在一个地方……”
  宋泰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我怎么能跟他那个猴精比,人老了,只想守着家就完了!”
第二章
贵妇云集闲话多
  既然回到了京城,英娘少不得各处拜会,尚书右仆射赵挺之那里自然是必去的,然后依次便是阮大猷、刘逵、何执中等朝廷重臣的府邸。尽管高俅和这些人或是盟友或是政敌,但是,这并不妨碍一群夫人在后面交往密切。最后,一群顶尖的诰命便相约齐集在阮府的后花园赏雪。
  受到邀约的全是各府的正室,往日都是谨守妇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管束着家里的小辈和那群姬妾,今日有这样的机会也确实难得。毕竟,私底下就算有些交情,也得顾忌着丈夫在朝廷中的立场,若不是提议的是英娘,恐怕不少人就会推托了事。
  丈夫做到这样的高官,这些人自然已经不再年轻了。尽管脸上都涂了厚厚的脂粉,但是,眼角的鱼尾纹和额头的抬头纹却难以掩饰得住,不过,大多数人仍旧维持着姣好的身段。毕竟,诰命都是要时常进宫的,倘若连女人的最后一点本钱都失去了,落了自家男人的脸面不说,就连自己也面上无光。
  尽管都略通一些文墨,但是,要吟诗作对却难为煞了她们,因此,谁也不提那些舞文弄墨的勾当,一面在那里掷骰子掣签取乐,一面便在说着京城中的笑话。虽说阮大猷的夫人李氏乃是此地东主,论年纪也是年长的几个,可她却事事不占先,气氛自然愈加融洽。
  聊着聊着,几个女人不知怎的便提起了西北战事,紧接着便唉声叹气了起来。赵挺之的夫人郭氏一想到前几日丈夫回来铁青的脸色,更是忧心忡忡,免不了埋怨了一句道:“圣上什么都好,就是对打仗太上心了。西北已经连年战事,听说陕西六路都差不多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难道就不能消停几天么?须知有些地方即便打下来也是不毛之地,还要拿钱去养……唉,我家相公如今成日里愁眉苦脸,在家里的脾气也越来越大了!”
  听到这句抱怨,英娘顿时心中一滞。尽管秦凤路名将云集,但是西夏晋王李察哥靠着骑兵之利,仍然在秦凤路闹出了一场颇大的风波,甚至连熙河也不断传来急报,这自然使得朝廷焦头烂额。她一个女人不懂得什么军事,可在座的一些诰命或多或少地抱怨了几句,足可见她们家里的男人都在朝堂上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这样看来,西北似乎不算太妙。
  见几个女人在那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一旁的蔡夫人吕氏突然轻咳了一声。如今蔡京虽然已经不是宰相,但是,国公的爵位仍在,去职前又留了开府仪同三司,因此吕氏在开封的贵妇圈子中依然是说一句算一句。
  “大家都是女人,这些外头的事交给那些男人也就罢了,何必管这么多?这么好的雪景,谈这些岂不是大煞风景,也平白辜负了阮夫人的一片好意?”
  听吕氏这么说,英娘便顺势把话题岔开了去。不过,女人家的话题向来就只有这么几个,她们不好学那些年轻的媳妇那般说什么胭脂香粉,最后便说到了哪家姬妾过于骄纵,哪家主妇难以立威,个个都流露出自己治家有方的语气。
  见她们自吹自擂,吕氏不禁轻蔑地一笑。她在家里向来是如同菩萨一般不好管事的,所以才会是长子蔡攸揽过大权,但是,要说任事不知,她也白当了这个主妇。尊卑有别,要是身为大妇去和姬妾一争短长,那这大把岁数岂不是活到了狗身上?
  见旁边的英娘也微微蹙起了眉头,她便挪动了一下身子靠了过去。不管怎么说,蔡高两家人中间都有着一层姻亲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和一般的盟友关系自然没法比。其他贵妇还在那里唠叨着如何管教家中姬妾,而他们两家却已经有了三个诰命,哪里是那些人可以比拟的?
  “英娘,听说你这次回来先去见的王皇后?”
  听到耳边这个低沉的声音,英娘登时转过了头,见是吕氏,她便含笑点了点头。因为高傑的缘故,她便比吕氏矮了一辈,以往走动得也相当频繁。见这句话问得蹊跷,她便低声问道:“吕姨说得不错,只不过,这都是应有之义,难不成有什么不妥?”
  “原本是没有什么不妥,皇后是六宫之主母仪天下,你既然是为了家里小辈的婚事回来,自然应该先去拜见。”吕氏原本以为英娘知道此中关节,见她神情不似有假,顿时明白对方也许尚未想到那一层,便把丈夫对自己说过的话点了出来,“最近这些时日,圣上常常把京兆郡王带在身边,甚至还领着他见了外臣。须知圣上如今尚未立太子,这一举动的意义,便是不言自明了!”
  英娘久别京城,一时间没有想得这么深入,此时不免脸色微变。对于宫中的事,她和伊容一向都是分头行事,所以对于郑贵妃和王淑妃那里,她走动得自然就少。如今王皇后郑贵妃王淑妃都有一子,倘若真的立太子……
  想到这里,她连忙欠身道谢:“多谢吕姨提点,我改日一定代伊容去拜会郑贵妃和王淑妃!”赵佶突然亲近京兆郡王赵桓她也曾经听高俅提起,只是两人一直认为是赵佶对王皇后有所愧疚,并不以为赵佶会这么快立太子。只是,吕氏都已经这么提点了,难道真的是事出有因?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便在一群贵妇的闲侃中过去了,自吕氏开始,一个个诰命便纷纷起身告辞,脸上俱有掩不住的得色。今日的事情只要传出去,她们在自己那个小圈子里就会更加水涨船高,若是运气足够好,那些带回去的消息说不定能够让自己丈夫的位子挪动一下。见英娘和阮夫人李氏依旧在那里说话,她们都不以为意,毕竟,谁都知道阮大猷算是高俅在京城的铁杆死党。
  见旁人都走光了,李氏便命人前来清理房间,自己却和英娘并肩走到了雪地里。“妹妹,那一日崇政殿中的争执确实是针尖对麦芒,我家相公回来之后脸色都是白的。何相公虽然是蔡相公的人,但往日在政事堂一向不显山不露水,却不料想会这样和刘相公针锋相对。”说到这里,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却不知道是被这寒风冻的还是想到了当日的情景,“总而言之,我家相公说,圣上决不会放弃西北,高相公尽可放心,只是这朝局如何却难说得很。”
  英娘心知这都是阮大猷通过李氏的口通风报信,当下便一一应了,但随后便想到了另一件事。“李姐姐,既然赵相公和刘相公都建议止息西北之兵,那么,为何台谏那里就没有动静?”
  “听说台谏那里被压住了,其实就连陈谏议也认为西北连年动兵劳民伤财,朝廷应该为万民考虑,不可好大喜功。”李氏对于这些大事原本就不懂,话从嘴里说出来便很有些生涩,此时不免歉意地一笑道,“这些事我也说不好,他有一封信让我转交给妹妹,说是要紧的话都在里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