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446

  一大把年纪却被长兄这样狗血淋头地训斥,汪尚宣虽说面子上很挂不下来,可眼下不但要赔钱,还可能要搭上最后一点在人前的脸面,他哪里还顾得上在长兄面前的这点自尊心。他近乎哀求地说:“大哥,你还不知道我吗?我哪有那么大的胆量,而且我若是要收别人的钱,区区几百两又算得了什么,这分明是别人有意折辱咱们竦川汪氏。若是我就这样认了,日后焉知人家不会蹬鼻子上脸一个劲地作践咱们?大哥!”
  见汪尚宣说着说着,竟是不要脸面地直接往地上跪去,汪尚宁顿时整张脸都青了。都已经是五十好几的人了,竟然还来这么一招一哭二闹,他怎会有这样一个弟弟?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隔了好一会儿方才冷淡地问道:“你想要我怎样?”
  汪尚宣见总算是有了回应,心情顿时为之一松:“户房司吏刘会是叶县尊心腹,听说之前和族里那些老人和亲戚闹翻了。而且他现如今还不到二十就坐上了这个位子,下头也不知道多少人不服气他。只要大哥一句话,刘家族人一定会很乐意把这么个叛逆的小子革除出宗,到了那时候,他这个户房司吏还能做得下去?如此一来,户房司吏的位子就腾了出来,到时候只要……”
  还不等汪尚宣把心里早就算计好的如意算盘给倒出来,书房外头又传来了敲门声,声音相当急促。汪尚宁立刻吩咐汪尚宣闭嘴,扬声问道:“何事?”
  “老太爷,外头有人求见!”
  汪尚宣顿时火冒三丈,可就在这时候,通报的书童又说出了一句让他大吃一惊的话:“是松明山汪小官人!”
  书房里一下子呈现出死一般的寂静。松明山汪氏人口众多,但在外如此称呼而绝对不会被人误解的,却只有一个,那便是现如今名声在徽州府如日中天的汪孚林!一想到这么一个过了年才刚刚十五的少年给竦川汪氏造成的巨大损害,汪尚宣面色铁青,汪尚宁却也好不到哪里去。兄弟俩对视一眼,最终,汪尚宁用尽量平和的口气吩咐道:“去请大老爷见他。”
  然而,门口在沉默了片刻之后,那书童却结结巴巴地说:“老太爷,可汪小官人……汪小官人求见的是您和三老太爷。”
  如果求见的单单是自己也就算了,可竟然还有本来住在徽州府城的汪尚宣,汪尚宁哪里不知道,汪尚宣的行踪只怕完全在人家掌握之中。他沉吟片刻,最终离开书桌走到门口,一把拉开房门,见那书童脸上写满了迷惑和畏惧,他就头也不回地说:“走吧,去会会那位松明山汪小官人。”
  汪尚宣虽说同样对汪孚林的突然来临大为意外,但心底深处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慌。他还没能对刘会出手呢,汪孚林就主动找上门来,这是想要干什么?一路上,他尽力提醒自己这是在竦川汪家,不是在松明山,也不是在县城,汪孚林纵使强龙也压不过地头蛇,可是,等踏进见客的大厅,看到那个笑吟吟起身相迎的俊俏小秀才,他却仍然忍不住把拳头捏得咔咔作响。
  就是这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少年郎,害得他走到外头都抬不起头!
第二五三章
竦川汪氏带个头吧!
  汪孚林只是笑眯眯地站在那里,便给了两个可以当自己祖父的老人沉重的压力。
  他很有自知之明,自己的妖孽只是在于十几岁的外壳,三十岁的内心。哪怕有句话叫做宁负白头翁,莫欺少年穷,可少年的成长性在于未来,没人会觉得这么点年纪的少年会有多大的才干。所以,汪尚宁的目光最初被汪道昆牢牢牵制住,让他能够有打人一个猝不及防的好机会。而之后吃了那么一个大亏后,汪尚宁到底老奸巨猾,暂时偃旗息鼓了,打算积蓄实力来日再战,可汪尚宣却还傻傻地打那种歪主意,结果把汪家全都给带到了沟里。
  所以,不是他强大,是敌人太轻敌。
  但事到如今,至少这徽州境内,不会再有人因为他的年纪而轻视他了。正因为如此,即便对于已经跌到了谷底的竦川汪氏,他这次也是做足了功课和准备。此时此刻,他用无可挑剔的礼节见过这两位无论年纪还是资历上的前辈之后,这才重新落座。他没理会汪尚宣锐利得仿佛想在自己身上戳两个洞的目光,心平气和地对汪尚宁说道:“今日学生突然求见,也自知冒昧。无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所以不得不来。”
  这样的废话不得不说,汪尚宁也不得不听。他用眼神制止了打算贸然发问的汪尚宣,沉声问道:“汪小官人是受叶县尊所托来的?”
  “不,汪老太爷弄错了。”汪孚林摇了摇头,这才笑容可掬地说,“学生是受段府尊所托来的。”
  歙县令叶钧耀,徽州知府段朝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级!尽管知府这种地方官看似上升通道狭窄,再往上要么没实权,要么进京去朝中给人打下手,但只要在任一天,那便是真正的灭门令尹,想当初胡宗宪家眷的下场便是最明显的。所以,不但汪尚宁,就连起头心中满满当当全都是愠怒和恼火的汪尚宣,也情不自禁坐直了身子。
  汪孚林很满意这样一个狐假虎威的效果。他自己也保持着正襟危坐的姿态,不紧不慢地说道:“之前绩溪龙川胡家拖欠积年赋税一千五百两的事情,是我在胡松奇求上门之后,拿出银子为他了断的。尽管徽宁池太道王观察已经去职,但这件事还是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南京已经知道了。海抚院对于飞派民田赋税的事一向深恶痛绝,行文彻查,而且明折拜发,请求在整个南直隶彻查,杜绝今后官宦以及有功名的人欲求不满,肆无忌惮转嫁赋役于民家。”
  此话一出,汪尚宁和汪尚宣便齐齐为之遽然色变。一直都有消息说海瑞这个应天巡抚要当不下去了,当不下去了,甚至有传言说海瑞自己也心灰意冷,不若刚上任时那样铁腕,可现在一听说海瑞来这么一招,这无疑是一闷棍扫向了众多南直隶的官宦缙绅!尤其是汪尚宣,他此时此刻连还算镇定的面色都维持不住了,还竭力用强硬的语气反问道:“这些和竦川汪氏有什么关系?”
  “海抚院的威信摆在那儿,南直隶各府都需要有个交待,不是一句本县没有这等人就可以糊弄过去。绩溪那边,胡松奇胡二老爷本可以凑个数,但他毕竟是已经补缴齐全了,可段府尊得到人报说,之前竦川汪氏三老太爷,曾经收人一千二百亩民田,然后在粮长上门催科的时候,将这些赋役全都摊派到了民家。当然,这又和当初胡二老爷有些差别,因为民家也没交,银子就这么积欠了下来,至今已经有七年了,歙县的赋役账本上,就多了这么个大窟窿。”
  汪孚林这番话中,前半截的意思无疑是说,整个徽州府总得有人作为靶子去给海瑞海笔架出气,而本来最好的出气筒胡松奇已经补齐了这一笔,最多让海瑞骂两声。因为后半截的意思赫然是,竦川汪氏曾经在歙县的赋役账册上亏空了重重一笔,偏偏捅出这窟窿的竟然是汪尚宣!
  汪尚宁的脸这会儿比汪尚宣还黑。当着汪孚林的面,他不好侧头去看汪尚宣,但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出仕之后,家中固然买了一部分土地,但更多的是他在南京官任上于南京置办的几间铺子。毕竟,徽州的田地出产太低,保值升值空间不大,这年头就连一等一的徽商都很少在家乡买个千儿八百的地,更何况手头算不上太富余的竦川汪氏?反正家里绝对没有一千两百亩地这么多,汪尚宣竟敢背着他做这种不要脸的破事!
  看着这老兄弟两人的脸色,汪孚林就能猜测到,汪尚宣这档子事,汪尚宁恐怕不知道,但恐怕还不得不维护。可是,他根本不给对方巧言令色的空间,直接欠了欠身说:“历来县令上任,清理积欠虽说一直在日程表上,但那是前任前前任甚至几个十几个前任捅出来的窟窿,所以也不会下死力去填补。如果不是海抚院行文,段府尊日理万机,当然没工夫理会这些,叶县尊也同样不会在秋粮征收在即的情况下,分心清理积欠,所以,二位老太爷还请体谅。”
  汪孚林这话说得婉转,可中心意思就只有一个——如果不是海瑞那名头摆在那,府县都不会非得追着不放。但事到如今,竦川汪氏如果不给个交待,那就别怪他们直接把这件事捅到南直隶那位赫赫有名的海瑞海笔架面前去!
  自从胡松奇坦白舒邦儒用这一招威胁他,汪孚林就忍不住想学一学。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但也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阳关路还是独木桥,请君二选一!
  汪尚宣一张脸已经涨红成了紫色,可偏偏这时候,他只听身旁的长兄开口说道:“汪小官人,村外有一处梅林开得正好,可否和我前往一观?”
  在面临这种艰难抉择的时刻,汪尚宁还有精神去看梅花,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便是对方想要私下谈谈。对此,汪孚林当然没意见。当他想也不想开口答应之后,汪尚宁又开口吩咐道:“三弟,幼旻刚刚能够下地行走,你这个当祖父的也该去看看他了。虎毒不食子,你一大把年纪了,别让人笑话你这个祖父连长孙都弃之不顾!”
  撂下这话,汪尚宁便用力一推扶手站起身来,随即虚手请道:“汪小官人,咱们走吧。”
  直到汪孚林冲自己含笑点头,跟在汪尚宁身后出了厅堂,又过了足足好一会儿,汪尚宣才清醒过来,待想要追上去,却又没那胆量。此时此刻,他原本对胡家出岔子时的那点幸灾乐祸,全都变成了深恶痛绝。到底是谁那么缺德,把胡家的事情捅给了王汝正,以至于惹出了海瑞这个肆无忌惮的家伙?对了,肯定是绩溪县令舒邦儒,除了一县之主,谁还会有这么明确的数据!
  尽管知道汪尚宁是随便找借口,可是,当看到那棵光秃秃的梅树,汪孚林还是忍不住扫了这位汪老太爷一眼,见其若无其事,他不得不感慨人在官场就是脸皮厚。这会儿他是骑马过来的,汪尚宁是包裹成粽子似的坐着滑竿过来的,随从远远散开,就他们两人面对面。
  既然没有外人,汪尚宁就很爽快地开口说道:“直说吧,你到底想怎样?”
  汪尚宁爽气,汪孚林也不拐弯抹角:“很简单,竦川汪氏带个头,把今年该交的秋粮给交了,一千二百亩地的这笔秋粮,劳烦三老太爷掏腰包,顺便协助一下本里里长催科。至于之前的,段府尊也好,叶县尊也好,全都可以暂时不追究。”
  只是暂时不追究,而不是永远不追究!汪尚宁不禁再次深深看了汪孚林一眼。追积欠对于一个县令来说,如果能办到,当然也是不小的政绩,考评是会加分的,可却无疑是在前头那些县令的脸上打了重重一巴掌,日后万一做了同僚或上司下属,那就有得好磨了。相形之下,人家要的只是竦川汪氏眼下的顺服。他不知道这是叶钧耀的主意,还是汪孚林的建议,一下子沉默了下来。
  汪孚林并不心急,既然把主动权捏在手上,他不怕汪尚宁来什么鱼死网破的招数——他又没打算一网打尽不是?正当他死死盯着这一棵一朵梅花也没有的梅树,努力地数着那些结疤和树洞的时候,他终于等到了汪尚宁的答复。
  “这一千二百亩地的秋粮,我会即刻派人前去完纳。”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汪孚林转过头来,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得体,而不是得意。他又抬起头来看了看这棵老梅,认认真真地说:“多谢今日老太爷带我来此赏梅。花开得很好,很不错。我想三老太爷大概不太会想再看到我,我这就回去向段府尊复命了。容我告辞。”
  他抱拳行礼,随即便大步往外走去,等到和今天跟自己来这里的一个随从会合,一出竦川,他就开始策马疾驰了起来。虽说迎面吹来的风一阵冷似一阵,但他的心情却颇为亢奋。不管汪尚宁是嘴上答应,暗地里还准备抗争,又或者就打算认了,甚至是还打其他的主意,后续预案都已经做得相当充分。这一次的秋粮征收收尾工作,应该不会像上一次那般闹出重重事端来!
第二五四章
大家一起去杭州
  随着竦川汪氏在汪孚林的告诫,又或者说威胁下,如数缴纳了今年的秋粮,众多常常拖到最后,把自家应交的粮食拖没了的歙县大户,也不得不审时度势,最终完纳了全部,又或者至少大部分的秋粮。这在往年是几乎不可能的,可汪尚宁汪老太爷的气焰都给打压下去了,刚刚复出的松明山汪道昆家中,亦是该免的免了,该交的一文不少,叶钧耀这个歙县令现如今名声如日中天,人家又是第一年上任,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谁也不好太过分。
  至于寻常百姓,则是因为今年各家粮商收购秋粮时,并没有像之前夏税那样拼命压价,给出的价钱颇为公道,而今年是个丰收年,结余下来的钱还能给家里添两样东西,自然也就对赋税没有那样大的抗拒了。里长们各得好处,粮长们各得贴补,到最后歙县又是抢在其余五县之前第一个交出了秋粮十足十的答卷,叶钧耀在段朝宗面前顿时倍有面子。
  而各里收各里,里长征收,全里帮贴的新政,段朝宗甚至动心考虑要不要趁着任期还有最后一点时间,赶紧推行下去,如此也能作为自己在徽州的政绩。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这么来一手,只是将这样的制度原原本本写成了奏疏先行递送南京。
  而汪孚林并没有闲着,就算现在他背靠预备仓,又通过程家的网络,严密监视徽宁池太道新任观察以及南京方面的动静,不用愁收来的粮食放在预备仓里又被人挑刺,可总不能放任粮食就这样堆积储存——即便这些粮食眼下看着吃不完,可却不够接下来徽州百姓在没有收成的四五个月中消耗,到时候甚至需要外买粮食来补充供给,就犹如富庶的苏州松江杭州如今是整个东南最缺粮的地方一样——可光是就这样囤粮,无疑是极其没有效率的行为。
  所以,成立还不到半年的米业行会近来一直在不停地碰头,开会,汇总各方面收集到的消息,集思广益进行分析,研究,就连最初曾经在歙县公堂上吃了个哑巴亏,按理最痛恨汪孚林的休宁吴氏米行东家吴兴才,叶青龙的前东家,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五个手指头捏成拳的效率确实不错。尽管大家还是免不了勾心斗角,但总体都是为了谋利益。
  比如汪孚林那种根据徽州人口,计算需要留存多少粮食,卖出多少粮食,杭州苏州的粮食消耗以及补给情况,他就觉得很有用。更何况,再也不用等待那些行商过来收粮食,而是可以自己组织船只送到杭州府甚至更远的苏州府去变卖,这是他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谁让他们没有搞定沿途关卡的能耐?
  可今天,汪孚林抛出的,是一个谁都没想到的提案。
  “在渔梁镇造米业行会的总仓?”
  听到这话,粮商们面面相觑,最终不得不承认,这是最方便的一个办法。从前是因为倭寇肆虐,所以官府的粮仓,私人的粮仓,全都恨不得放在最坚实的府城之内,可自从隆庆开海之后,倭寇再不见踪影,渔梁镇虽说没有围墙,可镇上百商云集颇为繁华,在那儿建造水路总仓,也就显得极其合适了。可一想到万一有盗贼,众人仍是有些疑虑。可就在这时候,汪孚林说出了一句让他们哑口无言的话来。
  “若是诸位觉得不安全,我有一个建议,要知道,从前戚家军的戚百户和众多老卒,如今可是还定居在城里。”
  居然忘了这个!
  吴兴才率先叫了一声好,紧跟着便想到,在座这么多人里,谁和那帮昔日煞神最有交情?汪孚林。谁能指使得动那帮老卒?同样还是汪孚林。答应这个提议,无疑意味着他们需要进一步绑在汪孚林这条船上。可看看其他人那兴高采烈的样子,他就把小小的嘀咕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既然大家都同意,总仓就动工吧。大家立约,各出本钱,在这座总仓之中各占股本。同时,各位应该已经听说过了。因为听说杭州米荒,从南直隶其他各地到湖广运去那边的米堆积如山,杭州粮价比之前又跌了四成。不少粮商焦头烂额,却又不得不咬着牙硬挺,希望能卖个好点儿的价钱,所以我的建议是,这时候我们一面建总仓,一面组织人去杭州买米。”
  就算杭州那边价格现在落到了最低点,可总比之前他们从百姓手中用银子收购秋粮的价格还高点儿,而且他们正发愁仓库里头粮食堆积如山,竟然还要去杭州买米?
  一个个粮商全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等到汪孚林细细说明缘由,众人方才恍然大悟。
  “只要派人去收,然后装上一两船运回徽州就行了,发愁卖不掉的粮商因为水路便利,定然会自己运来徽州卖。再看到我们在渔梁镇修总仓,闻讯而来的就自然更多,到时候价格就可以进一步压低。我们虽说发愁粮食卖不掉,可也并不愁资金,低价囤一批,渔梁镇那边造的总仓也就不至于空着。一两个月之内,苏杭粮价没起色,徽州本地照样能够消化。苏杭粮价有起色,我们就再运过去出卖,等粮价下落再买回来补充本地即可。”
  彼此计议停当之后,当汪孚林说,自己打算亲自去杭州一趟,一帮粮商们顿时来了兴致,一个个毛遂自荐,就差没打起来。最终,吴兴才和胖粮商脱颖而出。就连叶青龙也有些兴致,可被汪孚林一压,他只得怏怏作罢,却用嫉妒的眼神扫了一眼旁边那个之前汪孚林推荐来的小伙计于文。
  这小子真是好运气,竟然能跟着汪孚林出去见识见识,他长这么大还没离开过徽州呢!
  功名保住,廪生的名额保住,夏税秋粮的目标平安达成,对胡宗宪的祭祀据说从徽州传到了东南各地,士庶呼声颇为不小,而叶钧耀这个知县已经当得有声有色,下头三班六房虽不能说如臂使指,可也已经俯首帖耳,所以,汪孚林静极思动,自然也打算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当然,他很清楚一个区区小秀才出了徽州,那些虚名和光环就会全部褪去,就算汪道昆的招牌也不会那么好使,毕竟人家是郧阳巡抚,不是浙江又或者应天巡抚。
  所以他不打算走很远,去一趟距离徽州水路最快四天,最慢也只要七八天的杭州,而且只是和粮商们打交道,这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既然要走,汪孚林首先当然是叮嘱家里两个妹妹以及金宝秋枫。尽管汪二娘和汪小妹心痒痒的很想跟去,但汪孚林承诺这次先去打个前站,下次一定带上她们,两个小丫头也只能翘着嘴巴答应了。至于金宝和秋枫,他们其他意见倒没有,可秋枫却小声说了一句话:“可县试就没多少日子了。”
  汪孚林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忘了家里这两个小的今年还等着参加县试府试两级童子试!算算时间,县试是肯定赶不上了,但府试却应该没问题,他只能尴尬地咳嗽一声,笑着说道:“区区县试,你们两个前有李师爷,后有方先生和柯先生教导的亲传弟子绝对没问题。你们可得好好考,府试的时候我一定赶回来,到时候要是真的考过成了童生,我给你们摆酒三天好好庆祝庆祝!”
  摆酒……还是三天!这么张扬?
  就连金宝也为之目瞪口呆。可是,汪孚林一如既往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脑袋,眼神中满是笑意,他最终没有说话,心底却发了狠,决定不管如何,这次童子试都一定要全力以赴。就连秋枫也一个劲表决心,看得汪二娘和汪小妹偷笑不已。
  而长姊汪元莞对汪孚林的这趟出远门却大为不放心。不论别人怎么啧啧称赞汪孚林,可在她眼里,小弟就是小弟,不过十五岁的年纪便要独自去杭州这么远,她哪里能当成等闲?汪孚林登门告知的这一天,她便死活把人拉到了斗山街许家大宅,只求许老太爷借两个稳妥可靠的人给自己的弟弟。对于长姊的细致小心,汪孚林着实拒绝不得。因此,最后离开许家时,他不得不接受汪元莞要借俩,许老太爷直接给四个,方老夫人又添了两个这种无奈的状况。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程乃轩很想同去,可他要是走了,徽州这边从义店到林木轩再到状元楼,连个坐镇的人都没有,再加上家里祖母和母亲一压,他只好无奈留下,却死活通过谢管事给汪孚林又塞了两个人。而汪孚林去和戚良打了个招呼,顺便请求在渔梁镇总仓造好之后,接手安保工作,待遇从优。如果不高兴一直在渔梁镇窝着,还可以帮忙训练十几二十个人,戚良不但一口答应,听得汪孚林要去杭州,他到后头一招呼,又给汪孚林添了两人。
  这一圈转下来,汪孚林发现自己的随员队伍竟是越来越庞大,也不知道自己是该高兴,还是该头疼。而当最终造访知县官廨,他对叶大炮解释了一下自己要出趟门之后,却没想到叶钧耀脸上压根就没有任何不高兴,反而眉开眼笑了起来。
  “你要去杭州?这可真是太好了!”
  汪孚林有些懵,难不成叶钧耀本来也打算派人去杭州办事,于是他这一趟顺路就给撞上了?
  可叶大炮说出来的下一番话,让他整个人都有些呆滞:“我把小北的事情写信通知了家里,家母大吃一惊,嘱咐夫人带小北回去,回程的时候,再顺便把我那个才几个月的小儿子带过来。家母说,孩子跟着父母不容易长歪,她都这么说,夫人当然求之不得。杭州到宁波水路也就是一两天,你把她们带到杭州,自然有人来接应她们。对了,明月也会一块去,有什么事可以给夫人和小北帮个手。”
  怎么自己这次去杭州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第五卷
官路商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