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46

  “歇够了吧?赶紧去洗手,该走了!”
  直到耳畔有人叫了一声,金宝的思绪才被打断,慌忙丢下桃核,急急忙忙去洗手。接下来的路上,他和之前汪孚林一样,恍惚间迷迷糊糊睡了一觉又一觉,待到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只见面前已经是熟悉的松明山,分明是已经回来了。
  都说近乡情怯,更何况他离开的时候是被兄长卖了给人当奴仆,如今回来的时候却是天壤之别,一时竟有些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乡亲。
  回来这一路,汪孚林考虑到轿夫不能轮换,放慢了行程,因此这会儿已经将近午时,地里还有农人在劳作。他们这一行人一入村,就已经有眼尖的看到了,不多时就有一二十村民围拢了过来。汪孚林主动下了滑竿,上前一一打招呼,尤其当看到内中有当初陪自己进城的那几个乡亲时,更是谢了又谢。
  他这些天在城里的那些事情,早有进城的人回来添油加醋地宣讲过,故而四周看热闹的人无不又好奇,又羡慕。看他这样客气,感慨的人更不在少数。
  从前汪孚林学业虽说还算出色,又早早考中了秀才,可不太理人,哪像这一次一般又是神奇翻盘,又是大出风头,回来时却还如此平易近人?
  而那些知道汪秋和金宝之间兄弟恩怨的,则更是看着金宝唏嘘不已。摆脱了那样一个没人性的哥哥,如今又有了个好爹,这孩子真是苦尽甘来了,而汪秋家媳妇得知消息后便抱了儿子回娘家,这还真是报应不同!当然也少不得有人眼红,对金宝旁敲侧击地探问,奈何小家伙低着头不太说话,一问三不知,却让别有用心的人无可奈何。
  “哥,哥!”
  听到这声音,汪孚林抬头看去,就只见不远处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正朝这边飞奔而来。见她们提着裙子丝毫不顾仪态,他连忙排开人群迎了上去,却不想小妹竟是在最后十几步来了个大冲刺,一下子超过汪二娘,扑进了他的怀里。这时候都是本村民众,没有外人,他便顺势抱起小丫头打了个圈放下,随即打量着那红扑扑的兴奋笑脸,笑吟吟地问道:“在家里这几天,没和你二姐淘气吧?”
  “哥太小看我了,我可不像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能帮二姐很多忙呢!”小妹人小鬼大,仰着头扎把眼睛道,“哥不会是空手从城里回来的吧?”
  “急不死你!”汪孚林指了指后头的滑竿说,“东西都在上头,有好吃的有好玩的,任凭你自己去挑!”
  “哥,我就知道你现在最好了!”
  小妹兴奋地欢呼一声,须臾就钻进人群去检视战利品了。这时候,汪孚林方才看到了汪二娘。只见她明明眼神里全都是激动和兴奋,却硬露出了一副恼怒的样子,瞪着他说:“既然早就把事情都解决了,哥早就该回来了!知道我和小妹等你等得多心急吗?你再没消息,我都想去城里找你了!”
  “对对,是我不好。”汪孚林双手按着二娘的肩膀,笑着说道,“你还怨我回来得晚,大姐昨天听说我要走,还怪我走得太早,和舅舅正好错过。所以说,凡事不能两全。这些天在城里,我挑了两匹好花色的绢,回头给你和小妹裁衣裳。”
  “就知道乱花钱!”
  汪二娘皱了皱鼻子,嘴上虽这么说,但喜悦却满溢在了脸上。看到四周围的乡亲还未散去,她便大大方方地上去团团打招呼,什么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叫得四周围全都是喜气洋洋的笑声,等到小妹跑过来,凑在她耳边小声说了挑夫那儿都有些什么东西,她在心里快速一合计,立刻便开口说道:“哥哥不在这些天,多亏大伙照应我和小妹。哥这次从城里带回来不少东西,我回头清理出来之后再和哥去各家送礼,也算是感谢大家这些天的帮忙。”
  见汪二娘一番话说得四周眉开眼笑,汪孚林不禁叹为观止。只不过,等到人群散去,他还是少不得提醒道:“我可没买足够分送几十家人的东西!”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再说,正好咱们家三户佃仆里头,最老实本分的那家刚来过,送了好几只肥鸡大鸭子,新鲜瓜果,还有十几条鲜鱼,一并给人送一些呗!”汪二娘一扬眉,随即便掰着手指头算计道,“再说,哪有几十户,真帮过咱们的,顶多也就十几户人。再说,哥你从城里平安回来,名声大噪,在咱们松明山村行情看涨,人家难道会让咱们都满手而去,空手而归?”
  “好啊,我家二妹妹真会算账!”汪孚林顿时笑开了,可紧跟着就看到汪二娘的眼光看向了一个方向,他往那边看去,发现赫然是金宝,顿时暗叫糟糕。毕竟,汪二娘可不像长姐汪元莞,又是顶级的泼辣凶悍属性,他不得不轻轻咳嗽了一声,“金宝的事情,等回家之后我给你解释……”
  可他这话还没说完,就只见汪二娘根本不理会他,径直就走到了金宝面前,从头至脚好好打量了他一番,当听到金宝结结巴巴叫了一声二姑之后,她就眉头一挑道:“你叫什么,我没听清!”
  金宝鼓足勇气,提高声音又叫了一声二姑,可紧跟着旁边就又凑过来一个脑袋:“那我呢?”
  汪孚林没想到就连小妹都去凑热闹,登时气不打一处来,连忙快步上去。可这时候,金宝一声小姑已经叫出了口。就只见小妹脸上一下子绽开了欣喜的笑容,欢呼雀跃不止:“太好了,以后我不是家里最小的啦!”
  说完这话,她一合双手,喜笑颜开地说:“金宝,以后听小姑的话,小姑就给你吃糖葫芦!”
  就连原本死沉着一张脸的汪二娘,也一下子被小妹这童言无忌给逗得扑哧一笑。直到这时候,提着一颗心的汪孚林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家和万事兴,只要能在外头那两位他还没照过面的爹娘回来之前,把家里安顿好,将来见面那一关总能过得容易些!
第二十七章
鬼才要当粮长!
  汪小妹兴高采烈地摘掉了汪家最小的帽子,汪孚林一路上又犹如讲故事一般,将府城县城中发生的那些事情娓娓道来,汪二娘终于忘记了心里那几分不痛快,时而惊叹,时而紧张,时而气愤,时而欢呼,彻头彻尾一副她这个年纪少女该有的样子。尤其是等回了家,一家人围桌而坐吃饭的时候,听到汪孚林提到自己那会儿要和程乃轩割袍断义,却被程乃轩和为官众误以为高风亮节的时候,她差点没笑岔了气,小半碗饭全都扣到了一旁汪小妹的裙子上。
  “二姐!”汪小妹却还听不太懂这些复杂的东西,这会儿顿时气鼓鼓的,“你赔我裙子!”
  “好了好了,送给你和你二姐那两匹颜色新的丝绢,尽你先挑,赶明儿就裁一条新的马面裙!”
  汪孚林立刻当了和事佬,帮忙小妹收拾干净后,他见汪二娘也赶紧收拾了地上饭粒,又埋怨他偏在吃饭的时候讲笑话,他却不管不顾,一本正经地又说起了程乃轩挨打的事。果然,汪二娘又笑开了,整个人都因笑容而显得鲜活亮丽了起来,反应过来后又是脸一红,凶巴巴地叫道:“哥,你故意的!”
  “对,我就是故意的!”汪孚林笑着在她眉心按了按,这才提醒道,“小小年纪,别时不时就这么凶,还皱眉头,小心变老!以后家里人口多,你哥又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都得靠你这个精明的妹妹操持,你也得常常多笑笑才是,反正日后能干活的人多了!”
  自从兄长从长时间的昏迷中苏醒过来,而后开始恢复,汪二娘就只觉得往日那个生人勿近的书呆子哥哥渐渐变了,变得开朗和煦,可亲可敬。此时此刻,她破天荒没有发火把人凶回去,双颊微微有些红,嘴上却犹自硬邦邦地说道:“哥你说得轻巧,是吃饭的人多了才对!爹娘都在外头,我管着家里开销,现在家里已经没剩多少钱了,只等上半年的租子,否则咱们就都去喝西北风啦!”
  金宝自打回来还没怎么和汪二娘好好说上话,此刻听到她抱怨开销,他正想开口揽活,却只见汪孚林犹如心有灵犀一般朝他瞪来一眼,顿时老老实实不敢多事,心里却寻思着自己能够从别的地方帮什么忙。可下一刻,他就看到汪孚林解开了身边一个小包袱,把一锭雪花大银放在了饭桌上。
  汪二娘也不过嘴上说说,压根没指望哥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她目瞪口呆地看着桌子上这银子,竟没顾得上这会儿饭还没吃完,伸手过去抓起来一掂量,又一看底部,当即瞪着兄长道:“哥,你这打哪来的?竟然是都转运盐使司铸造的官银,怕不有十两重!”
  “这是程乃轩的父亲,程老爷送的程仪,你收好。”汪孚林解释了一句之后,见汪二娘歪头沉吟了起来,他冷不丁又是一指头按在了她的眉心,“好了,别想这么多,我知道人情债难还,日后一定会设法还,不用你操心。你只要好好管着家里开支帐,至于从哪里弄钱,那是你哥我的事!”
  汪二娘还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官银。尽管汪孚林把那位程公子形容得犹如丑角似的,可只看程老爷的大手笔,只看他能拿出官铸银两,程家豪富身家便可想而知,而这样的善意,全都是冲着哥哥的面子。于是,她没有再多说话,只拿出手帕将这一锭银子仔仔细细包好放入怀中,等拿起碗又拨拉了两口饭,她方才突然想起另一件事。
  “哥,你这次进城的时候那么急,我只来得及给了你一把散碎银子,大约二三两,你住了这么多天客栈,这次又捎带了这么多东西回来,钱哪来的?”
  “从小到大,压岁钱的银锞子也收了不少,足足一二十两,我之前就料到有这事,全都剪碎备在那里,不就有钱了?”
  汪二娘登时愣住了。她小的时候,家里比现在更殷实,和那几家最富裕的族亲都有往来,每逢过年,长辈们常常会打赏那些铸造精致的银锞子,什么纹样都有,几年也攒下来好些,可后来父亲突然常年在外行商,母亲守着家里少有和那几家走动,这样的待遇也就没了,就连过年时舅舅给的压岁钱,也就是新铸造的几十文新钱而已。那些锞子她一直都珍藏着,闲来无事常会数数,记得哥哥暗地里也是,没想到哥哥这一次竟是动用了!
  “哥……”
  见一贯泼辣凶悍的汪二娘竟是眼睛微红,汪孚林有些不能理解她的情绪。毕竟,他没有从前那段家境转变时刻的经历,对于那些他认为是私房钱的银锞子,当然也没有太多的珍视。他想了想,没有开口安慰妹妹,也没有递什么帕子,而是岔开话题道:“大家赶紧吃,吃完了整理一下东西,否则明天怎么送礼?”
  这一夜,一家人折腾到很晚,才把一份份的礼物分好。至于这次跟着回家的秋枫和连翘,空屋子虽有,但还没收拾出来,也就只能让连翘暂时跟着汪二娘和汪小妹一间屋,秋枫和汪孚林金宝一间屋。这一夜,有人睡得安稳,有人辗转难眠,次日早起收拾了之后,众人立刻开始了一家家送礼。
  汪孚林记着之前南明先生送那四个轿夫的人情,亲自带着金宝去了松明山下那一座座豪宅之中最雅致的一座,目的自然是道谢兼送礼。
  他刚递上帖子,门房却先端详了他一眼就笑道:“那几天得知小相公成功翻转了局面,维护了名声,老爷高兴得不得了,还夸汪氏一族后继有人。不过今天小相公来得不巧,我家老爷前几日就应邀和两位叔老爷,还有丰干社的几位相公去了河对岸西溪南村吴氏果园会文,不在家中。要不,小相公留下东西和帖子,赶明儿老爷回来,小人送个信给您?”
  汪孚林知道这应该不是搪塞,而是这一趟真不巧。他也没什么气馁,留下拜帖和礼物就告了辞。接下来,他又带着金宝去了一趟族长汪道涵家。
  这一回,汪道涵对两人的态度便亲切和煦多了。不论是看在汪孚林凭借一己之力,成功翻转了对己不利的功名风波,还是在大宗师面前诗文出彩的份上,他都得对族中这位后起之秀客气一些,所以收礼之后,他的回礼却贵重好几倍,竟是赠了汪孚林一方歙砚,一锭徽墨,又激励他好好上进求取功名,甚至还鼓励金宝好好读书,孝顺长辈,说了好一番场面话,他才送了客。
  接下来其他各处送礼就容易多了,汪孚林带着金宝和两个妹妹,送出去的是糕团点心,以及从江南特产的各色花布,别人回赠的则是自家收获的各式粮米菜蔬,甚至还有直接送几块腌肉,一小篓鸡蛋,就这么当成回礼的。总而言之,汪家现如今收到的回礼足够吃半个月都有余。
  从明里花团锦簇,背地里明枪暗箭的县城回到了这一片宁静的松明山,汪孚林只觉整个人从内到外都松快了不少。他又恢复了从前那种每日晨练,整村散步刷人缘,读书写字教金宝的日子。而且,现在不用像从前那样担心功名随时随地会丢了,又把汪秋那个滚刀肉丢去了服刑,他这日子甭提多逍遥了。他还认真考虑过是否要把金宝送去社学正经念书,可一想到这种大锅饭的进度,却又寻思着是不是托那位未曾谋面的南明先生找个靠谱的西席先生。
  问题是那边会文成了长住,人至今都没回来!
  而随着天气日渐炎热,想起当初那游野泳的闲人,他甚至打算了一番,要不要日后每天早起去练一会游泳!当然,得带上个会水性的救生员才行。身体是本钱,他现如今得先保证自己活得长久,才能承担别的责任!
  回乡数日,西溪南村那位松伯又过来松明山时,提及城中叶县尊一顿乱棒,杖责了被程奎捆了送去县衙的造谣棍徒,两个府学生员吴大江和叶挺虽不归他管,但已经奏请督学御史谢廷杰,把人从府学革退为青衣。虽说只是拎出来两个倒霉鬼,但汪孚林也还能表示满意。
  反正叶县尊之前也差点因此倒霉,理应会揪住这点线索继续深入的,就不用他操心了。
  如今汪孚林最关心的,还是自家经济账,接下来一连数日,他险些磨破了嘴皮子,好容易说服了汪二娘把账本给自己看。这一日午后,他正在清理那些简易账本,突然只听外间大门被人擂得震天响。心头疑惑的他抬起头来,就只听得外间传来了一阵说话声,只一会儿,那声音就变成了吵嚷。分辨出其中有汪二娘那大嗓门,他再也不迟疑,当即起身出门。走过二门来到前院时,他就只见汪二娘正对一个中年男子怒目以视。
  “千秋里这么多大户,凭什么要派我家的粮长?我哥可是秀才,家里能免赋役的!吴里长,你今天要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那可别怪我宣扬出去,我家中父母不在,你便欺负我们这一家幼小!鬼才要当粮长!”
  那中年男子正是千秋里今年轮充里长的吴里长。他被汪二娘说得脸都青了,看到汪孚林从二门出来,仿佛是抓到了救命稻草,撇下汪二娘上前说道:“小官人,这可真不关我的事,我虽是这千秋里的里长,但佥派粮长这种事,哪里是我能够说得上话的,我也恨不得永远别轮到我去充当里长,可这不是十年一轮,逃不过去吗?此事是县衙那边定的,我也就是传个话,谁能知道,那边竟然会佥派令尊为粮长?”
  见汪孚林只不说话,他便苦着脸说道:“我听说这事之后,也曾经诧异地问过生员免赋役的事,可立刻就被那户房的赵司吏喷了满脸。他给我找出了当初的旧例,又说正统元年英庙爷爷就下了旨意的,免的是杂泛差役,里甲正役不免!
  赵司吏口口声声说,这粮长就是里甲正役,别说不是派的小官人你本人,就说令尊正当年富力强,家里有百多亩田,每年田粮十石不止,这已经够格重新定等为上户了,中下户都得轮充帮贴粮长,更何况上户,管领一区粮长是应该的。我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什么办法都没有,只能从县城过来给你送信!”
  “太欺负人了!”汪二娘气冲冲地跑了回来,正要再骂,却被汪孚林一手拦住。
  “吴里长是吧?”汪孚林见面前这中年男子慌忙连连点头,他便淡淡地说道,“既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说清楚的话,那就到我书房来说。金宝,你先带吴里长进书房。”
  等到跟着出来看动静的金宝赶紧过来,把吴里长给带去了里头的书房,汪孚林方才对着紧咬嘴唇的汪二娘说道:“事到临头,光是跳脚没用。你别着急,凡事有我!”
  眼看哥哥像往常对待小妹和金宝似的,竟是伸出手在自己头上揉了揉,随即头也不回地去书房了,汪二娘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整个人一下子蹲了下来,眼泪夺眶而出。隐约听到耳畔小妹焦急地叫着自己,她却在抹了两把眼泪后,仍然难以抑制眼睛和鼻子的酸涩。
  哥回乡才过了不到十天轻省日子,老天爷凭什么总欺负自己一家人?
第二十八章
坑爹的粮长!
  汪孚林还记得,上次汪秋就曾经拿佥派粮长的事情,来和自己软磨硬泡,不但觊觎自家的田产,还花言巧语骗自己将免一丁杂役的特权给他。只不过,在提学谢廷杰的面前,他把倒打一耙的汪秋直接给揣进了监房,如今人都挨过板子去服刑了,他差不多把粮长这档子事给忘在脑后了。如今再次被人旧事重提,他和汪二娘的骤然大怒不同,他更想弄清楚其中这些深层次的名堂。
  而吴里长显然也想把自己撇干净,问一答十,恨不得把所有关节都对汪孚林解释清楚。从他口中,汪孚林终于明白了为何粮长两个字会被人畏如蛇蝎。
  因为朱元璋当年定的制度实在是太坑爹了!
  所谓粮长,是专门收解一整个粮区之内夏税秋粮的人,但却只是民,不是官也不是吏。想当年粮长专挑真正的富裕殷实大户,一旦当上,那就和铁帽子似的,世袭罔替,除非一家绝户,再无男丁,否则永远不能摘掉这件差事。如果光是征收赋税也就算了,问题就在于还要负责大老远地送去京城入库,路上从雇船又或者雇车雇人,一应开销全都自己包干,这些开销有时候比真正缴纳入库的赋税高出几倍都不止。
  贴钱还是小事,万一因为天气原因等不可抗力延期没送到,又或者是少了丢了,那对不住了,脑袋就得借给朝廷用来杀鸡儆猴了!
  当然,在建国之初,粮长一职总算还有些好处,那就是有和朱元璋直接对话的机会,有些粮长甚至因为得到天子赏识,扶摇直上,一举当到高官。与此相比,充军甚至杀头的风险虽然不小,但在乡间说一不二,有时候可以中饱私囊,在父母官面前又有一定的政治特权,也算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勾当。
  可是随着精力旺盛的朱元璋一命呜呼,接下来的天子一个比一个懒散,粮长辛苦依旧,却再也见不到天子,政治上的特权就渐渐越来越少。而迁都之后情况更糟,送粮食已经不再局限于从前的南京,北上京城还要算好漕河封冻的时间,入库时又会遭到从胥吏到内官一层一层严酷的盘剥,于是富家大户再也不愿意充当吃力不讨好的粮长,纷纷借着优免两个字逃脱。
  尤其在徽州这种农商倒置的地方,近年来,盐商越来越不愿意在本地购置土地,家产再多,也都宁可在外地买田建宅,以至于世袭粮长制度成了一纸空文,每县原本固定的一个个粮区也渐渐解体,大粮长几乎全都撂挑子了。于是从正德之后,官府就不管粮区了,一区十一里,干脆每里都让里长挑出富裕的十家人,十年一轮,负责收税,同时摊派两个人帮贴,然后于一区之中佥派大户负责解送入库。
  所谓的帮贴,就是不幸被选中的人只管凑份子出钱,贴补大粮长的开销,可以不用出力负责解运。即便如此,摊上粮长帮贴的,仍需要典当房屋土地,甚至卖儿鬻女倾家荡产。
  可这次户房新司吏赵思成刚上任就耍了新花招,又开始重新选派大粮长。汪家这次被派的,就是歙县总共十五粮区之中的第五区粮长,比每个里的帮贴小粮长更惨,贴钱还在其次,那是要奔前走后收解钱粮,还得负责千里迢迢去解送入库的!这些年徽州府也好,歙县也好,拖欠的各种赋税钱粮很不少,而粮长因此被逼无奈死了逃了的不在少数。
  仿佛是察觉到汪孚林那张脸着实有些难看,吴里长把粮长之役的弊端都老老实实说了,也就小心翼翼地补充道:“当然,粮长之役也不是有弊无利。往年也常常有粮长借机把称银子的小戥换成大戥,说是要交一两银子,实则多收个六七分,八九分甚至一钱的也有。而各区粮长要运粮去南京,还能从下头的各户人家征派贴役和空役钱,这也能落一大笔进腰包。只不过,除非真的能够有本事压服乡里,不怕被人告发,大多数粮长总还有些分寸。”
  敢情唯一的利益就是兴许可以昧良心装腰包;可弊处却是从充军到掉脑袋,整整一大堆!
  汪孚林恼火归恼火,可瞧着可怜巴巴的吴里长,他并没有冲着对方发火,而是客客气气地问道:“那我请问吴里长,我爹如今行商在外,却被佥派为粮长,若只是按照规矩,应该怎么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