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446


第五三四章
姑爷
  众人在刘家口关城停留了一个晚上,次日一大清早便上路启程。自始至终,驻守此地的千总叶思忠就没露过面。对此,汪孚林半点没在意。别说不知道,就算知道他是新进士,人家身为货真价实提着脑袋在东南杀过倭寇的武将,也未必会上杆子巴结,又不是人人都像沈端又或者路怀远似的。毕竟,叶思忠出身义乌大户,不同先前那两位,一直都是戚家军中的中坚人物。
  说来也巧,汪道昆和戚继光是在福建因为抗倭并肩作战,方才结下的交情。戚继光亲自一手打造的戚家军几乎清一色都是义乌人,而汪道昆出仕之后的初任官就是义乌县令,两人可谓和义乌都有不解之缘。由此可见,两人能有那样的交情,也脱不开义乌两字。
  没能见到叶思忠,汪孚林只是有点小小的遗憾,但继续东行的一路上,和向导和亲兵们熟稔了,彼此全都谈笑无忌,他得知了另外一个消息时,那就是真正的遗憾了。因为原蓟镇东路副总兵,统辖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的胡守仁,就在今年刚刚被调回福建担任总兵官,追剿倭寇——其实也就是盘踞在那一带的几个海盗集团。作为戚继光麾下官职最高的将领,此人从东南到蓟镇,能打仗,能吃苦耐劳,是戚继光最得力的臂膀之一。
  “当年去义乌招兵的,就是胡大帅,谁都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快就当到总兵啦!”
  尽管之前正是汪孚林亲口借了钟南风三人,但这一路上,钟南风并没有主动凑上去,彼此之间也就谈不上很多交流。另两个浙军老卒显然也因为在南京被何四骗了的那一次,对人对事全都多几分提防和警惕。久而久之,三个人和其他人之间,就有一层明显的隔阂。他们也都察觉到了,可汪孚林身边的人是一个圈子,沈家叔侄一行人又是一个圈子,剩下的亲兵向导还是一个圈子,他们自己不主动套近乎,只能是被排挤在外围。
  此时此刻,听到向导老黄在那唾沫星子乱飞地说着胡守仁的战绩,钟南风和另两人却破天荒一改往日的心不在焉,听得很起劲。
  “胡大帅这才多少岁?嘉靖三十五年,他开始跟着戚大帅抗倭,现在才三十五六,战绩全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民间不是有传言说,胡大帅嘉靖四十二年袭封世袭指挥佥事军职的时候,才二十岁?现在当上总兵也还刚刚三十?”
  “那是瞎胡闹,胡大帅因为家里是军中世家,没袭职的时候就是百户,那时候好像是嘉靖三十五年?总不成他十三岁就从军了吧,家里也不让啊!”
  发现一帮人渐渐开始争论胡守仁的年龄问题,钟南风也就没了兴致,当看到身旁两个浙军老卒不停的往汪孚林那边瞟,他这才想到三人这些日子的处境,忍不住低声说道:“汪小官人也算是仗义的好人,我这人牛脾气,拉不下脸去套近乎,你们要是愿意,可以去道个谢,总好过凡事被人撇在外面。”
  两个浙军老卒都是当年胡宗宪命人编练出来的兵卒,并不是义乌出身的戚家军,上阵少,战功也就远比不上戚家军的辉煌,可此刻听其他人闲扯的时候,他们注意到的并不仅仅是胡守仁的那些战绩,而是一直注视着汪孚林身侧的几个人。尽管这些人没怎么说话,离开也远,但他们注意对方不是这一天,而是之前天天都在关注,故而此刻竟没怎么听清楚钟南风的话,只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屁股都没挪动一下。
  钟南风只以为他们并不愿意,也就没放在心上。可没过多久,休息够了要上路的时候,他就听到背后两个人低声说起了话。
  “你瞅准了,真的没错?”
  “不就是在南京城里抬过轿子,当过车夫的李二龙,赵三麻子吗?虽说交道打得少,可我绝不会认错的!”
  “可要是这样,他们也应该认识我们,怎么这一路都走了十几天,他们就一个招呼都不打?”
  “往日他们都是最爱起哄说话的人,现如今却都成了闷嘴葫芦,我也心里纳闷得很……干脆就去问问,否则我心里憋得慌!”
  钟南风正听得有些莫名其妙,暗想这都说得谁跟谁啊,却没想到,两人竟是牵着马真凑过去了。他想着这两个家伙刚来喜峰口的时候,比自己当初还要莽撞冒失,很有些不放心,赶紧也牵着马跟上。等快到汪孚林跟前时,他眼看两人并没有去和那位汪小官人搭讪,而是直奔了几个随从,不禁更加摸不着头脑。他这种说不出的疑惑,在听见人开口问出来那句没头没脑的话时,更是达到了顶点。
  “这两位兄台,我们之前是不是在南京城里见过?”
  突兀的问题过后,便是长久的沉默。足足好一会儿,被问到的两个人之一方才笑了一声:“居然能忍到现在,还真是不容易。这不是说话的地方,等晚上找到住的地方再说!”
  在钟南风看来,这只不过是搪塞,可看到自己的两个同伴虽有些不满足,却真的就此放过了,他不禁更加奇怪。可接下来要赶路,在这寒风呼啸的季节,一面骑马赶路,一面说话,那简直是给喉咙里灌风,自找苦吃不说,回头病了就是大麻烦。所以,他这满腔疑问就一直憋到了界岭口关城。这边驻守的把总比较殷勤,腾出了不少屋子安置他们,眼看两个同伴又跑去找人了,好奇的他干脆就又跟了过去。这一次,他就被自己撞破的事实给吓了一跳。
  “你们是说,汪公子在南京把当年被遣散的那些浙军老卒都收拢了来,合股开了一家镖局,所以你们才跟了他?”
  钟南风情不自禁问出口,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一惊一乍在别人看来不但交浅言深,而且问得有点蠢。他迟疑了一下,就把汪孚林在杭州时,帮忙安置他那些打行兄弟的事说了,谁知道那四个随从中,为首的李二龙一点都不奇怪,反而嘿然笑道:“就是因为姑爷说了杭州的事情,咱们这些人才不服气。要说你们打行那些乌合之众训练训练,都能开镖局,咱们好歹当初是经过正规训练,还打过仗的,难道还能不如打行?”
  受过钟南风不少照应的两个浙军老卒,都是家境贫寒的农人出身,自从胡宗宪当初招募农人练兵成军,家里的田地就给兄弟亲戚给分了,回去之后他们没田可种,又没什么大出息,也就懒得回乡,只在城里混。两人一个叫封仲,一个叫刘勃,但别人都按照排行,叫他们封老二,刘三子。这会儿他们不禁异口同声地问道:“姑爷?”
  就连钟南风也忍不住问道:“你们不是汪公子收拢招募的吗?为什么称呼汪公子姑爷?”
  李二龙这才发现自己叫顺口了,刚刚竟是不知不觉带了出来,顿时生硬地遮掩道:“我乐意,你管我?反正不止是我,张喜和张兵在南京镖局里头各管一趟事情,我们几个没别的能耐,就跟着姑爷出门上京。封老二,刘三子,你们两个上次在南京险些捅了天大的马蜂窝,要不是自己硬气把事情闹开了,险些就累及一大堆兄弟,所以之前我们就怕你们又犯浑,都没搭理你们,想不到你们总算还长点眼睛,竟然凑了过来。”
  要是别人那么说,封仲和刘勃都能跳起来,可这会儿被李二龙这样讥讽,他们却只是嘴角抽了抽。南京城就那么多老卒,彼此之间不说都交情很好,也总有些往来,如今汪孚林把那帮人几乎一网打尽了,他们却被何四坑得险些害苦了一大堆人,哪里会没有愧疚?
  钟南风毕竟没有真正从过军,想法却又和屋子里这几个老卒不同。他仔细算了算,突然发现汪孚林那个新科进士的名头也许对于寻常百姓很能唬人,可他们这些真正打过交道的,方才能够领会到其在其他方面的能耐。只在杭州和南京,这位汪小官人就聚拢了多少人?哪怕不能说一声令下就让人替他杀人放火,可他很清楚自己那些兄弟的讲义气,这些老卒料想也绝不会差,如果汪孚林在其他地方也和在杭州南京一样遍地施恩,为其效力的人会有多少?
  “李二哥,赵三哥,你们在不在?”
  突然沉默下来的钟南风以及封仲刘勃乍然听到外头那个清脆得有些过分的声音,这才回过了神。可抢在他们之前,李二龙已经去打开了门,侧身让了一个大约十七八岁的后生进来。三人认出那似乎是汪孚林最贴身的两人之一,可还不等他们多看一眼,其他人就已经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就只听李二龙和赵三麻子与人低低交谈了许久,他们只能隐隐约约听到几个字眼,似乎是在向人解释他们的来意。很快,那后生就离开了,只不一会儿却又折返了过来。
  而这一次捎过来的话,却是让李二龙陪着封仲和刘勃两人过去一趟,唯独没有钟南风。对此,钟南风只觉得心里挠痒痒似的,说不出什么滋味,尤其是看到封仲和刘勃带着深深的提防和警惕过去,约摸两刻钟之后回来的时候,恰是眉飞色舞神清气爽,他就更加满腹疑问了。偏偏封刘二人压根没注意到他的郁闷,封仲竟是对李二龙说道:“李二哥,你放心,我和刘三子虽说没有赦免不能回南京,但接下来我们一定好好干,不会丢了姑爷的脸面!”
  钟南风一下子瞪大了眼睛。就这么去了一趟,转身回来也叫上姑爷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就在他纠结的时候,冷不防李二龙开口对他说道:“小官人说了,要是你想回杭州,他会设法替你操作操作,找个机会弄个赦免不难。你要是想扎扎实实在戚大帅身边从军,也可以请求戚大帅把你调到三屯营去,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第五三五章
小沈求说情,参将如叔父
  好好想想……这一想,钟南风就一直想到了董家口,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答复自然更谈不上。
  至于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众人竟是在石门城过的,汪孚林和小北夫妻以及沈家叔侄俩,这都是第一次在外头过春节,感受到的是和从前那般富贵喜庆气象大不相同的气氛,至于其他人感触则是没那么深。虽说过年期间还在外头不能和家人团聚,难免有点感伤,可这一路行来那丰厚的打赏,也让每一个人都觉得对得起路上这般辛劳。
  而到了董家口,辽东就已经近在咫尺,毕竟,山海关就是蓟镇和辽东的分界线。
  相比之前跋山涉水经过的那些关口和堡寨,汪孚林这一行人还在路上,就已经听几个向导说明了董家口的不同。驻守这里的,其中有不少都是当年从南边调来的浙军,不乏戚家军嫡系。尽管人数约摸只有数百,但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当初北上的时候全都带着家眷,和原本的驻军的家眷加在一起,竟是使得地处偏僻险峻的董家口关城有几分兴旺气象。
  董家口关城也是蓟镇第一批修缮完毕的关城,隆庆五年完工,而且附近的长城从最初的次边规模提升到了大边的等级,也就是说,是一级边墙。
  正因为这座关口的规格颇高,所以驻守此地的不是千总,而是守备。而且,当汪孚林一行人入城的时候,却得知了另外一个很不小的消息。山海路参将吴惟忠,这一日竟是正在董家口视察!戚继光从东南带到蓟镇的原戚家军将领中,胡守仁、吴惟忠、楼大有、叶思忠是最知名的,但后两者都是千总把总一层的中级军官,而胡守仁和吴惟忠却早就进入了高级军官序列,而除却胡守仁之外的其他三人,都是出自义乌。
  相较于之前叶思忠避而不见,众人入城没多久,便有一队亲兵过来传令,道是吴将军宣见,指名了要见汪孚林和沈懋学。发现自己又没份,沈有容简直是郁闷得无以复加,叔父和汪孚林一走,他和其他一行人跟着亲兵前往宿处的时候,便是始终沉着一张脸。等分配屋子的时候,他瞧见之前汪孚林介绍过的小北正带着碧竹要进屋,他也不知道哪来的念头,突然追了上去。尽管还没到门口,他就被人拦了下来,但他也看到小北诧异地回过了头。
  沈有容转身冲着自己那些随从打了个眼色,见这些沈氏家丁训练有素地各归各屋,他方才压低了声音道:“少夫人,我有事求你。”
  小北这一路上常听汪孚林说沈家叔侄如何如何,又听说沈有容要从军,心里很佩服他,此刻虽觉得意外,想了想还是点点头让人进了屋子,但除却碧竹之外,她少不得又叫上了李二龙在旁边陪侍。可是,等到她在主位坐定,沈有容那突出其来的称呼顿时让她的笑容一下子定格了。
  “婶婶,求你出面向汪叔叔说个情,我只是求他在叔父面前替我讲几句话,让叔父答应我从军而已,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为什么就不肯答应?”
  又不是同姓同族,更不是亲戚,哪来的汪叔叔,我又是你哪门子婶婶?
  小北在家被金宝叫声娘那也就罢了,毕竟这是早就有心理准备的事,可年纪轻轻就被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叫婶婶,她实在是很想翻白眼。就因为沈懋学常常叫汪孚林贤弟,平辈论交,沈有容平日都管汪孚林叫汪公子,刚刚叫少夫人也没什么问题,可现在这称呼真是……好容易调节了心态,她想到汪孚林之前话里话外透出的口风,当下就咳嗽了一声:“其实这件事他不是不答应你,而是觉得,你叔父肯定会答应你的。”
  “啊?”沈有容不想得到的是这么一个回答,呆滞了片刻方才不可思议地说道,“可叔父之前对我的课业都抓得很紧,还常常拿大哥在进学的时候考了第三,一下子就进了宁国府学的事来敲打我,他怎么会让我去从军?”
  我怎么知道,反正汪孚林是这么说的!
  小北暗自腹诽,看到沈有容一副乞求的模样,她想了想汪孚林之前对汪道昆提条件的时候,一说要她同行,二说要去辽东,她心中一动,故意仿佛为难似的蹙起眉头想了好一会儿,这才勉强答应道:“好吧,我替你再去问问他。不过,还希望你能答应一件事。”
  仿佛是生怕沈有容多想,她立刻补充说道,“相公虽会几手剑术,但却因为之前一门心思都在读书上,自然远远不及你叔侄的造诣。但他此去辽东,其实是特意向伯父汪侍郎请求的,毕竟辽东和蓟镇只直面鞑虏之患不一样,辽东一面正当察罕儿蒙古,一面是泰宁卫,一面正对女真,常常不得不面对各部合击的局面。相公颇有平虏之志,若是到时候有机会,还请沈公子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这还用说?如果有那一天,我当然都听汪叔叔的!”沈有容还以为是什么为难的大事,一听这正是自己平生所愿,他立刻兴高采烈一口答应了,随即一揖到地,“多谢婶婶。”
  小北想起当初汪孚林因为叫吕光午师兄,而调侃自己该叫汪叔叔,现在自己连听到两声婶婶,只觉得心头那种复杂感着实是任何语言都表述不出来的。她勉强端着仪态,直到沈有容神采飞扬地告退离开,她又少不得谢了刚刚请来助阵外加帮忙避嫌的李二龙,直叫李二龙受宠若惊连道不敢。
  等两人都走了,她这才冲着碧竹抱怨道:“这位沈公子和汪家又不是亲戚,大可和他叔叔各论各的,再说汪孚林不是叫他叔叔沈先生吗?他一上来就是婶婶,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他!竟然就只是为了怕他叔父不同意他从军,我看那位沈先生早就知道了,只没点破他而已。”
  “小姐,你以为谁都是和姑爷似的,年纪轻轻就天不怕地不怕?不过,姑爷如果知道小姐用言语把沈公子套了进去,回来一准笑个不停。”
  正在吴惟忠面前的汪孚林觉得鼻子有些莫名发痒,但这会儿他的全副精神都集中在这位山海路参将身上,没顾得上这小小的不适。正如他猜测的那样,吴惟忠竟然已经早一步得到了他和沈懋学沈有容叔侄要走边路行军道到山海关的消息,而消息来源不是别处,正是戚继光。
  “大帅说,如果你们在二月初一之前没到董家口,自是一切休提,可如果你们正月初来的,那就在董家口停留一些时日,正好赶得上一场好戏。”
  这是为什么?
  汪孚林和沈懋学对视了一眼,同时看到了对方眼神中流露出来的疑惑,可紧跟着,两人便同时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莫非接下来会有战事?
  主位上的吴惟忠一直在留心汪沈二人的表情,见他们显然明白了,他便笑了笑说:“总而言之,董家口关城乃是山海关北翼的要塞,绝对坚实可靠。你们可以放心地在这里过完元宵和正月再走,那时候,辽东的天气也不如之前那么寒冷,否则,你们要这时候上路的话,得做好被冻掉手脚的打算。”
  吴惟忠既然没有进一步解释的打算,汪孚林和沈懋学也不好追问,当即答应了下来。两人起身要告退的时候,沈懋学先走,汪孚林却被这位山海路参将给留了下来。吴惟忠详细追问了一番他和戚继光相见的事,随即就提到了汪道昆那把剑,眉宇间不无好奇。汪孚林只好实话实说道:“因为来见吴将军,佩剑太不恭敬,我就把剑交托给了家人保管。”
  “这么重要的东西,除非你到辽东见李大帅,否则都大可佩戴在身上。我曾经在戚大帅身边看到过两次双剑相合,这一次却漏过了,想想也有些遗憾。南明先生当初在义乌的时候,断案公允,赋役公平,我们这些义乌出身的都很敬服他。要说大帅从东南抗倭开始,也不知道和多少人共事过,但交情最好的,除了南明先生,再没有别人,就算大司马谭尚书,单论和大帅的私谊而不是公义,也要逊色些……”
  汪孚林见吴惟忠也要对自己叨叨汪道昆和戚继光的战斗情谊,不禁觉得颇为有趣,但他更庆幸的是,戚继光没有对吴惟忠透露小北的事情,也免去了他再次解释说明的功夫。吴惟忠这一年还不到四十岁,正当盛年,又是平易近人的性子,闲话家常起来,一如邻家大叔。汪孚林发觉对方丝毫没有借拉家常来试探什么的心思,只纯粹是对晚辈的态度说话,一来二去竟叫起了叔叔,吴惟忠本来还不肯,可见汪孚林这新科进士半点没有傲气,自然也就顺了他。最后,他竟是硬被吴惟忠留了饭。
  当他回到安排给自己一行人的宿处时,已经入夜了。一进屋子,他就看到小北和碧竹主婢二人正在灯下拿着毛皮做针线。虽说知道赶制这些,是因为这一路紧赶慢赶,风里来雪里去,行头多有耗损,再加上辽东比蓟镇更冷,所以需要更防寒的装备,但想到吴惟忠的吩咐,他还是上前去抢了东西丢到一边,因笑道:“晚上别赶着做这些,小心伤眼睛。别说什么白天要赶路的话,接下来我们要在董家口住到正月过去才能走。”
  小北本待抢回东西,可听到这话不禁目瞪口呆:“这是为什么?难不成吴惟忠故意扣着我们?”
  “不是,你听我说……”
  听完汪孚林的解释,小北这才明白了过来,倒也心有余悸地松了一口气。这一路冒着寒风鞍马劳顿,她确实累惨了,能有个地方暂时休整也好,至于董家口可能会招致的袭击,她半点都没放在心上。毕竟,戚继光既然早有提防,她还怕什么?既然心情轻松,她少不得把沈有容今天来过的事说了,只省去那婶子的奇葩称呼,果然就看到汪孚林笑了起来。
  “我正愁回头如何哄他入彀,既然他主动送上门来答应了你这条件,那就再好不过了!我这次去辽东,除却想会一会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大帅,还想到抚顺看看有没有机缘。如果运气太好的话,真的很需要高手。说实在的,真希望吕师兄在……”汪孚林见小北破天荒没有因为这个称呼而瞪视自己,不禁有些奇怪,但还是继续说道,“如果有天下勇士吕公子在,此行把握就大多了。”
  虽说现在只是万历三年,而不是万历四十六年,但有备自然无患!
第五三六章
正月里的烽炮
  董家口关城中,近半的兵卒和家眷全都是义乌以及邻近县镇的人。所以,在这里逗留,出身南直隶的汪孚林小北以及沈家叔侄,听到各种南方方言充斥在北地的官话当中,颇有一种回到东南的感觉。尽管徽州和宁国府一带的方言,和义乌话并不相通,可南方人碰到南方人,言谈间总不免会说起江南气象,背井离乡多年的兵卒和家眷们都忍不住会问个不停。
  这其中,去过杭州、宁波、普陀山、新昌这几个靠近义乌地方的汪孚林和小北,自然更受欢迎。夫妻俩没过几天就和不少军中将士家眷都厮混熟稔了,小北的女儿身也被好几位热心大娘给看破了。可人家小夫妻结伴出来游历,她们又不清楚对方的身份,谁也不好当面说什么,背地里却不禁觉得如此眷侣实在有趣。
  而吴惟忠这位山海路参将在逗留两日之后就回了山海关,守备冯静中和几个将领便邀了汪孚林和沈家叔侄一块准备元宵。尽管这样的节日不可能像中原腹地那些太平城池一样通宵达旦,一连数日灯火通明,但也是董家口关城这种地方最难得的节日。当一盏盏将卒家眷们亲手做的兔子灯高高挂起,将简陋的灯市也映衬得颇为应景的时候,一块出来看灯的沈有容就忍不住说道:“若是能年年太平,再不打仗,那就好了。”
  “东南尚且会有倭乱,更不要说直面鞑虏的蓟镇了。”沈懋学毫不留情地打断了沈有容的痴心妄想。自从汪孚林帮忙,巧妙在沈懋学面前挑破了沈有容的志向之后,他就一直没有表态,此刻见侄儿讪讪的,他就淡淡地说,“你要从军,就得丢掉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朵颜三卫当年得到大宁为游牧之地,老实过一阵子,可后来怎么样,永乐末年宣德初年,那时候我朝还是兵马雄壮之际,可他们还不是一样蠢蠢欲动?指望虏寇不图南侵,根本不可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