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3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5/446

  汪道贯品味着汪孚林这番话,终于忍不住低声嘀咕道:“可这样亦步亦趋为人走狗,当官还有什么意思?”
  “说得好!”汪孚林却反而大赞了一句,见汪道昆又是狠狠一眼瞪过来,他便怡然不惧地说道,“滔滔大势不可逆的时候,硬是撞个粉身碎骨,一二十年之后也许会换个忠烈又或者忠义的名声,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可如果有技巧一些,那么既能在滔滔大势下做出切切实实的政绩,日后也可在大势改变的时候,抓准时机,跟上下一波大势,或者说,自己创造下一波大势!说一句不好听的,王崇古这辈子已经到顶了,而张四维已经入了阁,那么他要说不是冲着首辅的位子去的,谁信?反倒是伯父这边,除却殷部堂,你和许学士的路还挺远的。”
  “想必伯父也应该明白,要说擅权专断,首辅固然都有,但要说知人善任,那也确实一点不差。这些年来,地方督抚有谁不称职?少数不称职的,也是说拿下就拿下,毫不含糊。而整饬学政,整顿驿站甚至是考成法等等,怨言固然不少,可有多少人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又有多少人是因为动了自己的利益?而鼎力支持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是为了表明立场而支持,有多少人是为了攀附而支持?既然本来就分不清,何必假清高呢?”
  汪道昆刚刚被汪道贯气歪了鼻子,可听汪道会转述汪孚林说动谭纶的那番说辞,他本来还挺高兴的,颇有一种家族有后兴旺发达的自豪,可紧跟着汪孚林就开始大放厥词……大逆不道!他抬起手来指着汪孚林,正打算给这小子一番痛骂,可偏偏就在这时候,门外传来了芶不平的声音。
  “老爷,都察院派人传话,陈总宪召见小官人。”
  糟糕!
  这一次,就连汪道会都想起来,汪孚林回来之后住进汪府,只去过一趟叶家见岳父岳母,去都察院报了个到,似乎根本就没过问这次回来会有什么安排。他因为惦记着汪道贯的名次,以及汪道昆的前途问题,再加上被汪孚林雷厉风行的效率而感染,竟然也忘了这件事。
  而听到汪孚林答应一声,满不在乎就往外走,汪道昆终于忍不住喝道:“给我站住!”
  见汪孚林非常听话地停下了脚步,汪道昆只觉得这个侄儿简直是太难把控了,使劲压了压心头那股说不出的愠怒,这才板着脸说道:“你之前在广东巡按御史任上颇有功劳,首辅那边也都是记得的,所以虽说有人弹劾你上任还带了妻子这种过失,没有给你叙功,但毕竟瑕不掩瑜。左都御史陈瓒为人最重纲纪,公正严明,你这种性子他估计看不惯,要是他训斥你就忍一忍,别到哪都惹事。”
  汪孚林最怕的就是这种公正严明的老大人,想想自己如果真的要在都察院继续干下去,他简直觉得人生一片灰暗,所以他回来之后才刻意避开述职这件事,就去都察院点了个卯。此时,他有气无力地答应了一声,随即就磨磨蹭蹭往外走,心里想着要是来日他真的得继续混在都察院体系中,那么是不是挑某个有名的朝中官员开炮,给自己争取个不畏强权的名声之后,就让人把自己踢出京师?
  可这得需要对象啊!纵览朝中,不是张居正的亲信,就是貌似张居正的亲信,比如张四维王崇古,那都简直不是难啃的硬骨头,而是根本就是硬石头!
  都察院、刑部、大理寺这三法司,位于京城西南隅,因为处置的都是刑狱大事,自然不免多几分阴森,所以住在附近的几无达官显贵,大多都是平头百姓。这三法司夹在刑部街和京畿道街之间,刑部街得名自然来自于刑部,而京畿道街则因为京畿道御史的衙署就位于这里。汪孚林这个非京城本地人都一直听过谣传此地阴气过重的传闻,今天过来见顶头大上司,他就算再粗的神经也不得不多几分审慎。
  前来迎接他的,是经历司的一位都事,姓杜,圆脸上挂着仿佛永远都不会减退的笑容,热情天生,一路上对他嘘寒问暖,客气到了骨子里。虽说都事也是正七品,和监察御史乍一听似乎品级平齐,但自从知道自己无可奈何地进入了御史序列,又历经在广东十府巡按的这一回,汪孚林自然深入了解了一下所谓堂上官、司官、属官、首领官的区别。
  除却左都御史以及各地挂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这些职衔在内的四品以上高官之外,整个都察院的主体,便是一百一十名十三道监察御史。此外,则是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这四大机构。尽管品级最高的经历司经历也有正六品,但和正七品的监察御史比起来,那却好比一个在淤泥中,一个在天上,不可同日而语。监察御史未必全都是进士出身,偶尔也有出类拔萃的举人,但经历司里头的官员,却都是从荫生提拔的。
  因为这一类的官员,便是所谓的首领官。在州县,首领官指的是典史,从吏员中提拔。在布、按、都三司,首领官则是经历、理问等等,从监生中提拔。而在六部都察院所属有司,则是从监生当中的荫生提拔,家中没点官宦背景还上不去。可一旦出任了这种官职,那一辈子也就是腾挪不了,通常情况下没有前途可言,在官宦之家中只可能处于边缘人物这种地位,又或者属于那些进士举人断档,已经露出颓势的家族。
  但这位杜都事既然笑脸相迎,汪孚林也不会愚蠢到去摆什么架子,一路上和对方言笑盈盈,一直来到了一座五开间宽敞轩昂的厅堂面前,杜都事立刻犹如声音被掐断似的闭嘴,他就明白,自己是到了地头。果然,下一刻,杜都事就压低了声音道:“陈总宪就在里面,这位大人素来言语重,汪侍御之前是直接去广东上任,应该还没见过,一会儿千万沉住气就行了。毕竟,历来巡按御史选任,本来是要皇上钦点的,之前汪侍御这任命有点特事特办的意思。”
  他却还有一句话没说,甚至有老资格的监察御史被这位都御史训到灰头土脸,出门的时候摔了个四仰八叉,笑话传得满京城都知道了!
  汪道昆已经说过陈瓒这人不好对付,如今这位杜都事又强调了一回,汪孚林自忖心里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才到门口报名入内。跨过门槛进去之后,他就看到了正中央坐着的那位老爷子。之所以说老爷子,是因为这位老爷子的年纪实在是太大了,就第一眼的印象,那也至少有七十多了,坐在椅子上腰杆却挺得笔直,瘦削的脸上尽管皱纹密布,却掩盖不了那犀利得犹如刀子一般的眼神。
  面对这位货真价实的堂上官,汪孚林就算成天教训别人男儿膝下有黄金,在这种该跪的时候他也不会非得爱惜膝盖,当下就郑重其事地行礼拜见道:“见过陈总宪大人。”
  可话音刚落,他就听到了一声冷哼:“起来吧,在广东威名赫赫的小汪巡按回来了,我却受不起你这礼数。”
  这摆明了就是找茬的反讽,汪孚林哪里会听不出来。可他却硬是装成只听见前面半截,立刻就很利索地站起身,随即也不吭声,眼观鼻鼻观心地等着陈瓒说话。反正要挑他在广东有什么错处,无非就是担任巡按御史却带着家眷而已,果然,接下来陈瓒痛批了他这种行径,但言语全都是冲着他一个,却不曾只言片语涉及到他的父母妻子,倒也与传言中这位老爷子的风格吻合。
  毕竟父母是为了子嗣传续,妻子是为了孝道,只有他这个事主该担责。
  也许是对他低头听训的态度还算满意,陈瓒疾风骤雨一般痛批过后,脸色就明显缓和了下来,却又徐徐说道:“至于你在广东的诸般做法,有的太过毛躁激进,有的太过想当然,不可取,但却还算尽心竭力,尤其是俘获招抚海盗几乎数以千计,更有林道乾林阿凤这等官府始终没拿到的巨盗,功劳却也不可抹杀,若说功过相抵,却也太过牵强,不够公正。你且先回去,此次回道考评上我会亲自给你写一笔。”
  这老爷子还挺公正的嘛!
  汪孚林在心里这么嘀咕了一句,脸上却依旧恭恭敬敬,毫不勉强地行礼谢过。可正当他要告退离去的时候,却只听陈瓒又开了口。
  “历来都察院御史都要先试职,方才实授,巡按更是绝不轻授,你之前可以说是破例了。要知道,十三道监察御史外放巡按是很难得的,但凡南北两京畿道、南北直隶提学御史、巡按顺天、真定、应天、苏松、淮扬以及其他十三道的巡按,再加上巡视京营,这是大差,若是死抠从前旧例,三年御史考满之后,才能外派这样的大差巡按。相形之下,辽东、宣大、甘肃以及屯田巡盐等等,都只能算是中差,巡视五城、皇城、十库、卢沟桥等等,那就只是小差了。”
  尽管汪道昆也曾经挂过右副都御史这种职衔,但却一天都没有真正在都察院呆过,所以对这些旧制也不是十分清楚,汪孚林当然也还是才第一次了解这所谓的差遣还有如此大的分别,顿时为之汗颜。可他又不能说我一直都不想当御史,去年上任那是硬派的,所以不清楚都察院这些规定。再说,老爷子这提点也算是金玉良言,他便再次躬身谢道:“是,谨记总宪大人教诲。”
  陈瓒这才放了汪孚林离去,可等到人一走,他突然拍了拍额头,醒悟到自己忘了最重要的另外一点。
  巡按御史位卑权重,极端情况下甚至不用太在乎地方督抚,所以若真正按照旧制,回京之后不需经过本院就能直接面圣。如今天子尚幼,大小公务都是张居正独揽,之前是因为张居正还在殿试读卷,所以汪孚林没法去见。要这么说,他这个左都御史先召见汪孚林,其实也已经违例了!
  汪孚林却不大清楚陈瓒此时正在深深懊悔中。他出了大堂就长舒一口气,却发现杜都事竟然还等在那里。见他安然无恙出来,这位在都察院中资历甚至久过大多数御史的首领官满脸堆笑地上前,先是盛赞他在陈瓒面前应对得体,随即方才低声说道:“按理接下来汪侍御需得去见广东道掌道御史。广东道御史总共七人,掌道御史钱侍御在都察院年资最久,已经出过一任巡城,一任巡按,最是有清名。”
  在广东巡按的时候没有上司的日子太好过,如今骤然回到京师,一想到都察院中这么多人,光是广东道就有七个御史,扣除巡按,在京的还有五个同僚,其中更有一个压在头上的小上司掌道御史,汪孚林自然免不了心中叹气。可人在官场飘,想要一辈子没上司压着,那本来就是痴心妄想,因此他少不得答应了一声。就在他跟着引路的杜都事,来到了一处看上去都显得斑驳老旧的厢房时,就只听背后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
  “哪位是汪孚林汪侍御?内阁紧急传话,首辅大人召见!”
第七五八章
首辅截胡
  广东道掌道御史钱如意今年四十岁。
  若是从年纪以及他如今正七品的官衔来看,他的官途似乎并不顺利,但事实并非如此。他隆庆二年中了三甲同进士,先是在陕西一个不起眼的县里任县令,然后却因为投了陕西巡按御史的眼缘,三年任满就升调都察院为御史,如今已经历经一任巡城御史,一任巡按御史,在都察院呆了整整四年,从这一点来说,他不认为自己是凭借年资久才成了广东道掌道御史,而是凭的铁板钉钉的政绩。
  所以,哪怕汪孚林这次在广东折腾出来不少事情,甚至还有俘获海盗头子,招抚了近千海盗的大功,可在他看来,那也不过是年轻人瞎折腾而已,本打算在见到汪孚林后,如若对方年少气盛,那么就好好敲打敲打,让其明白在这广东道到底是谁话事。为此,他早就叫了经历司的杜都事过来,嘱咐了其好一通。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听那声音汪孚林分明跟着杜都事到了门外,内阁却突然命人紧急传话,直接把人给他截胡了!
  他只听得门外杜都事好一阵慌乱,而汪孚林却还在那犹犹豫豫地说,不是说按理要先拜见掌道御史,赫然把他摆到了和张居正同等的地步,他顿时在心里大骂,却还不得不起身出门,挤出一丝笑容对汪孚林说道:“自然是内阁首辅大人的事情更要紧,汪侍御且先去才是。”
  “那……我听前辈的。”汪孚林笑容可掬拱了拱手,随即就跟着那满头大汗来找人的小吏转身离去。虽说头也不回,可他却仿佛感觉到了那位掌道御史的视线一直都跟随着自己,至于其中有多少善意和恶意,那就很难说了。
  因为之前考中进士之后,汪孚林也就是在京城汪府帮着汪道昆做点迎来送往的事,张居正的家里他还借着张家几位公子的邀约去过几次,可位于宫城的内阁直房,他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来。内阁来传话的是一个小吏,尽管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在内阁这种地方做事的小吏也绝对炙手可热,但对方却表现得不卑不亢,既没有过度热络,也没有一味冷淡,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倒让汪孚林对张居正执掌内阁的情形有些猜测。
  如果这小吏表现出来的态度并不是装的,而且内阁用的其他吏员也都如此,那么,光是从用人来说,张居正实在名不虚传!
  内阁在会极门东边,紧挨着南面的宫墙,左右是制敕房和诰敕房。最初是非常低矮的临时性建筑,但多年修缮下来,尤其是嘉靖后期历经严嵩、徐阶、高拱三人的大规模整修,如今虽不如外头千步廊那五府五部的光景,却也非常气派。尤其是张居正这个内阁首辅算得上是大明开国以来权力最大的,进进出出的官吏宦官虽多,却是一丝杂声也无,许多人就连脚步声也刻意压轻了。
  身处这种肃穆的氛围中,汪孚林也多了几分慎重。然而,尽管他是张居正召见的人,却仍是等了整整两刻钟,这才候到了一个空挡。在这两刻钟之中,张居正除却见过冯保派来的司礼监随堂,还接见过吏部尚书张瀚,户部尚书殷正茂,所以他自然谈不上什么怨言。当轮到自己的时候,他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还在排队等候的其他人,见一个个品级都比自己高,心想今天这一幕传出去,他是张居正赏识之人的名声恐怕更要传出去了。
  这在眼下看来是真傍上了大靠山,可从长远来看,那简直就是嫌死得不够快啊!
  张居正起居办事的直房,曾经住过高拱、徐阶、严嵩,朝向最好,房间最轩敞,但他也和那三任主人一样,忙得不可开交。因此,在汪孚林进来时,他头也没抬地手持宣笔蘸墨疾书不停,直到扫见汪孚林已经下拜行礼了,他方才点头说道:“起来说话,等我拟完这几本后,再与你说话。”
  听到张居正如此说,汪孚林就站起身来,眼睛很不老实地端详了一下这间如今可以算是代表大明最高权力的屋子。除却整齐的家具之外,摆设全都颇为简朴,但四面书架子上满满当当都是各式各样的典籍又或者卷宗,除此之外,并没有一个伺候的人。当发现张居正已经放下笔的时候,他立刻收回了目光,提起了精神,可眼看张居正只是揉了揉手腕,继而就又开始凝神思考起了什么,下笔始终在字斟句酌,和先前奋笔疾书的速度大为不同。
  足足又等了盏茶功夫,他才听到张居正轻轻舒了一口气,这次总算是真正放下笔抬起头来。尽管曾经见过,但他就只见这位大明首辅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了好一阵子,端详得非常仔细,他就干脆坦然任其打量。
  “三年不见,却是声名鹊起了,果然自古英雄出少年。”
  “首辅大人过奖,我实在是愧不敢当。”汪孚林本想饶舌地说几句英雄的定义,但想想张居正什么人,什么动听的话没听过,他就干脆干巴巴地答了一句,决定今天中规中矩表现一番,横竖老爷子陈瓒对自己的态度好像还可以,大不了他在都察院里再呆几天。
  “谦逊就不用了,用你为广东巡按御史,是我独断,本来想着凌云翼用兵罗旁山在即,你既然出身徽州,又有财神美名,说不定能够在摊派军费以及其他方面为凌云翼助一臂之力,谁知道你竟然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凌云翼之前再次给我写信推荐你,说你不拘一格,不局限于都察院监察御史这种监察官的职责,如若可以,不妨再派你一任巡按御史。”
  这真是一个最美丽可口的大饼,可惜看得见吃不着!
  如果没有陈瓒一开始关于都察院监察御史那大差、中差、小差的定义,汪孚林一定会喜形于色。可现在知道自己已经被派过一任大差了,再来一次,都察院其他那些御史只怕不能群起而攻之,也会将他恨之入骨,他自然不敢接凌云翼的举荐,立刻大义凛然推辞。
  “元辅,凌制台抬爱,我感激不尽。可我如今是广东道监察御史,如今广东道其余几个监察御史全都比我年长且资深,而且广东道协管刑部,应天府,在京虎贲左、济阳、武骧右、沈阳右、武功左、武功右、孝陵、长陵八卫,及直隶延庆州,开平中屯卫,能够巡按的也就是一个广东,若我再次外放巡按御史,那么置同僚于何地?再者,就算过个一年半载再放广东巡按,从前虽说有如此旧例,但毕竟都是事出紧急,特事特办,可广东在凌制台治下,太平安定,却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的。”
  张居正见汪孚林拿的是都察院的客观规矩作为推辞,而不是说能力不够等等主观原因,还特意说明两任广东巡按御史的不可行,他心中颇为满意,一时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你就不提之前你在广东薄有微功,却没有相应升赏?”
  “元辅也说只是薄有微功而已,我怎敢妄想升赏?”
  “真的不想?”
  “想是想过,不过我不是也犯了过失吗?”汪孚林干脆老实一点,直截了当地说道,“毕竟巡按御史带家眷是违禁的,功过相抵。”
  张居正百忙之中抽空见汪孚林,当然不是为了眼下这一来一回的闲话。既然汪孚林表现得坦荡,接下来,他就详详细细地问了汪孚林巡按广东期间的大小事务。结果,他立刻被汪孚林那些生动详实的叙述给吸引了过去——实在是不怪张居正会被这种小花招打动,他自从馆选成了庶吉士,就一直按照标准的储相标准培养,基本上就是在翰林院国子监詹事府司经局这种清贵的衙门打转,甚至都没出过京!
  而往日来汇报的巡按御史,大多都揣摩他的喜好,尽量言简意赅,生怕一言不合惹了他动怒,哪里像汪孚林这样肆无忌惮讲故事?
  偏偏汪孚林的故事还和广东海防以及海禁、瑶乱等大事息息相关!
  好在堂堂首辅还算颇有时间观念,很快就醒悟到时间占用得太厉害,不得不咳嗽一声示意汪孚林打住,最终沉声说道:“你回去之后,再写一份详细的陈奏上来,今日就不必再往下说了。”
  “是,不过我刚刚回都察院,之前又没有监察御史的经验,这广东道的诸多事务全都要熟悉起来,只怕短时间之内,这道陈奏完成不了,还请元辅多多宽容。”
  张居正让谁办事不是竭尽所能,汪孚林却竟然如此为难地表示要拖延,他顿时哑然失笑。可想想确实很少有御史如汪孚林这样新进士一出仕就是巡按,在广东任上非但没捅娄子,还建下功勋,他就释然了。微微沉吟片刻,他就开口说道:“你之前从广东回来,没有用足一百二十八天的期限吧?既如此,没有用完的那段时间,我给你假,左都御史陈瓒那里,我会和他打个招呼。”
  因为小北身怀六甲,汪孚林从广州到徽州的一路上走得慢了点,足足用了一个半月,算算日子充足,他又在徽州多停留了几天,就这样抵达京城时也只用了两个半月,要真的用完一百二十八天假,也就意味着他至少还有一个月可以自由支配!一想到这里,汪孚林就喜形于色,立时连声道谢,以至于他告退离开的时候,张居正都忍不住有些又好气又好笑。
  之前说重用说升赏的时候,这小子都好像表现得挺淡定,甚至还使劲推辞,这次一说放假就立刻兴高采烈了,敢情这是个懒人啊!
  当然,张居正也知道汪孚林并非单纯不愿意做事的懒人,否则到了广州之后大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必冒风险担责任,可眼下想到人兴高采烈离去的情景,他在接见下一个人的时候就有些走神。功利心太强的人可以用却需要提防,而懒散没有野心的人虽说需要鞭策,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却可以放心。汪道昆只不过是兵部侍郎,在满地都是权贵的京师只有这么一个担任少司马的伯父,汪孚林谈不上太深厚的背景。
  跟在汪孚林后头谒见张居正的那位却根本没有发现首辅大人的走神,就算他发现了,他也断然不敢贸然停顿,又或者咳嗽。而且,有了汪孚林刚刚占据了首辅大量宝贵时光,却神采飞扬出来的例子在前,他当然也非常卖力地滔滔不绝,可就在他认为自己表现得非常不错时,却听到了一声轻轻的拍扶手声,吃这一吓,他立刻停了下来。
  张居正只是无意识地拍了拍扶手,发现面前的人住口不说了,他皱了皱眉,正要开口,外间突然就传来了一个声音:“元辅,谭家命人报丧,已经向通政司递了谭部堂的遗折,讣告都发出去了!”
  闻听此言,张居正顿时沉默了下来。当年倭寇肆虐,沿海生灵涂炭的时候,武官有戚继光俞大猷,而文官则有胡宗宪和谭纶,只可惜胡宗宪附严嵩严世蕃父子,他就算背后嘉赏其能,却也不可能在徐阶事后清算的时候为胡宗宪说什么话。而谭纶不同,若非他屡次向徐阶举荐,即便谭纶在台州知府和浙江海道副使任上崭露头角,也万万难能在严嵩当权期间脱颖而出。而两人私下颇有书信往来,由此建立起了多年交情。
  而且,就在昨日,他还刚刚收到了谭纶口授,谭纶长子谭献手书的私信,暗示王崇古可为兵部尚书,刘应节又或者凌云翼可为刑部尚书,张学颜可代蓟辽总督,日后则为兵部尚书候选。如果谭纶身体尚好,这样赤裸裸地干预政事,他必定会不快。可如今谭纶已经去了,这封私信的意义就截然不同。毕竟,谭纶和几人都谈不上多大的交情,顶多刘应节是代替其担任蓟辽总督而已。
  哪怕已经病入膏肓,谭纶还是没有忘了助他这个老朋友一臂之力,让他能有足够的位子安置自己看重的人!
  一时间,张居正再没有兴趣听面前那官员说什么,淡淡地摆了摆手,那人就非常知情识趣地退下,哪怕心中再不甘心,也不敢轻易流露出来。而张居正也没有叫外头那报事的小吏进来,而是在久久的沉默之后,这才扬声吩咐道:“去通政司,把谭子理的遗折立刻拿来,再去谭家看看一应丧仪准备得如何,等成服奠告之日,我要亲自去吊唁。”
第七五九章
香火情,见仇人
  汪孚林离开内阁出会极门时,正好和去给张居正禀报谭纶死讯的小吏擦身而过。尽管觉得那人步履匆匆,应该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但他在这宫城之内只是个七品芝麻官,因此自然不可能拦下对方询问。而张居正说是给他假,可他想想自己到底还是都察院的人,这么大的事情总不能不对本管上司言语一声,出宫之后就又折回了都察院,再次去见了左都御史陈瓒。
  他原原本本将之前张居正召见的经过说了,最后撂出张居正批假的事,这才等着上头老爷子的答复,这一等就是足足好一会儿。
  七十出头的陈瓒可以算得上是朝堂高官之中年纪最大的人了,但若是说资历,有心人就会注意到一个意味深长的因素。因为这位左都御史,同样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也就是说,张居正、殷正茂、陈瓒、汪道昆、凌云翼、刘应节,这几个或在中枢,或在地方为督抚的高官,全都是嘉靖丁未科的同年。所以,这也是传闻中刚正廉明的陈总宪老爷子,对汪孚林的态度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架势的最大原因。
  当然,相比其余几人当初都是二十出头就中进士的优势,陈瓒大器晚成,四十二岁才中了三甲同进士,而且名次还在倒数。当然,那一届的有趣之处不止如此,刘应节排在倒数第九,殷正茂排在倒数第十二,相形之下陈瓒这个倒数二十五也不算什么。但如果算升官步伐,起头就只是外放县令的陈瓒却绝对算不上慢。而他固然不善争论,又从来不和人叙什么同年交情,看似油盐不进,但却绝不仅仅是个倔老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5/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