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4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5/446

  “祖母开了口,我腿快,就先出来迎一迎你。”张简修一边说一边挤眼睛,等放了汪孚林进门后就小声说道,“父亲比你早半个时辰回来,你竟然在乾清宫待了这么久?”
  汪孚林知道张简修在张家的年纪属于上不上,下不下,三个兄长都已经成婚,年纪最大的张敬修儿子都会满地跑了。而下头两个弟弟张允修和张静修则是一个少年,一个童子,张简修则是尚未成婚,理论上就属于还没成年这节骨眼上。此时此刻,见屏风前头的位子上并不见人,倒是两侧珠帘后头可以看到人影晃动,话语声也不断传来,他就笑着语带双关地说道:“皇上对太夫人也颇为关心。之前还提到,两位老娘娘回头要以家礼接见太夫人。”
  即便身为相府公子,但张简修之前在江陵读书时,也受到了相当严格的管束,上了京城之后父亲也严格限制他的出门以及交友,所以他根本没有多少作威作福的意识。而且,他没机会也不可能见到皇帝,对于年纪只比自己大一丁点的汪孚林,论在朝中的地位,却绝对不逊色于二哥上科榜眼张嗣修,他自然就有些羡慕。可这会儿汪孚林的这最后一句话却让他瞪大了眼睛,直到把人带进去之后,他还有些浑浑噩噩的。
  两位太后娘娘要以家礼接见自己的祖母?老天爷,那得是多大的殊荣!
  汪孚林只是采取了一种最快速度打发好奇少年的方式,暂且把张简修给搪塞了过去。此时此刻,满屋子女眷除却年纪一大把的赵老夫人,以及张居正的妻子王夫人之外,其余的都避开了去。而他笑呵呵地上前一一行礼,继而就非常顺溜地迸出了一连串话:“瞧见太夫人半点倦容都没有,精神奕奕,我可就放心了。不枉皇上下旨,首辅大人托付,魏公公和您身边诸位晚辈一路护送,张公公和我又特地去接了一趟。”
  “听说那太医也是你举荐的国手,果然很好。”赵老夫人睡了午觉起来后,喝了一碗药粥,此时确实觉得精神健旺。笑着招手让汪孚林上前,她就埋怨道,“之前不是说好了带媳妇儿来给我看吗?怎么又是独自来的?”
  “我这刚从宫里出来就马不停蹄来了。您若是想见,明日我去都察院之后,就让她带着我那妹妹一块来,反正她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
  张居正敏锐地感觉到,汪孚林仿佛特意在强调了马不停蹄四个字,眼神闪动,却没有打断母亲和汪孚林的闲话家常,而是冲着妻子王夫人打了个眼色。王夫人对丈夫的意思那是心知肚明,当下就如同哄小孩似的哄着婆婆。如此一来,当汪孚林表示有点事情要禀告张居正时,赵老夫人便摇了摇头道:“都难得在家,却还要料理外头那些大事情。这样,你们到前头书房去说你们的话,但择日不如撞日,你把你家里媳妇妹妹都带来给我看看!”
  对于这样一个要求,汪孚林没奈何,只能答应了下来。等到跟着张居正先行告退,出了主屋,他见张居正越俎代庖,吩咐之前带自己进来的那个妈妈亲自去汪府接人,他无话可说,干脆闷声不响地跟在其身后,却不想张居正一面往前走,一面开口说道:“之前朱太医给母亲诊脉的时候说,幸亏这七八日母亲饮食清淡,而且全都是富含水分的菜蔬瓜果,而不是那些油腻肉食,否则肠胃不能适应这北方的干燥气候,起码还得休养好几天,多亏你想得周到。”
  这个……好像是张宁的功劳?他那时候想着张家知道赵老夫人一大把年纪,肯定会请擅长药膳调理的人在旁边跟着,所以真的没大在意……
  汪孚林有些汗颜,可想想张宁是太监,又是冯保的人,之前明确表示过某些功劳和人情拿了也白拿,还不如送给他,他也就厚脸皮谦逊了两句。当他跟着张居正到了书房门口时,见门口侍立了一个有些陌生的书童,他不禁多瞅了对方几眼。
  可进入书房之后,他就只听张居正说:“这是夫人一个陪房的儿子,天生聋哑,人却很老实。如今父死母寡,我前几天就把他调到了书房来。”
  知道曾经发生过游七的事情,张居正在用人上头肯定会更加谨慎,再加上人又可以称得上是张家的家生子,他自然不会发表意见。等到落座之后,不用张居正开口,他就不带任何偏向性,从头到尾说了张居正走后,自己和张宁是如何向万历皇帝朱翊钧禀报此行迎接赵老夫人的。他分明看到,当自己说因为钱普当初献的那一乘轿子去问钱普本人时,他就只见张居正遽然色变,但很快就平复了下来。
  “你有心了。”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仿佛耗尽了张居正的精神。他疲惫地揉着太阳穴,好一会儿方才再次坐直了身子,话又多了起来。
  “三人成虎,曾参杀人,众口铄金,既然关于流言之毒的成语尚且有这么多,可想而知,要提防流言这种东西,简直不可能。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要知道,不加管制的舆论,同样是可能出大祸的!你若不说,我真没想到,此事虽说钱普有些谄媚之心,我又没有在意接受了下来,却能够被人传得这么离谱。呵,钱普说的这些暂且不论,若真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轿子,前后各十六个轿夫,官道上还容得下别人走路吗?”
  汪孚林知道这时候张居正不需要自己的附和,因此就沉默着没有做声。但紧跟着,他的脸色就变了。
  “我自从升任首辅以来,确实不曾绝私交,断旧情,别人送礼,无论是物还是人,只要不是太过分的,我大多一一笑纳。从前天子尚幼,太后新寡,却又不懂政务,冯双林虽掌批红,但在外间政务上却都放手交给我,不曾干涉内阁票拟。我手掌如此大权,却还要标榜清如水,廉如玉的名声,这也太假了些。更何况,我不是海刚峰,从来没指望以清正廉明传扬后世,只希望能传给后世一个井然有序高效,最重要的是,国库里有钱的朝廷。”
  张居正尽管没有说透那层意思,但汪孚林还是隐隐明白了其中最重要的那一层弦外之音。
  张居正之前不但是首辅,是帝师,还是实际上的大明王朝掌舵人,如果真的在能力卓越的同时还清正廉明,虚怀纳谏,让官民百姓全都人人称颂……一直都是张居正强有力后援的李太后会是什么态度?冯保又会是什么态度?
  当然,他也并不觉得,张居正那样毫不收敛的举动仅仅是自污。张居正在个人生活方面,是个该享受就享受,绝不委屈自己的人,这一点和如今的大多数主流官员类似——像海瑞这样苛刻自己的人,在整个大明官吏体系中那就是凤毛麟角。
  而这样的享受,仅仅靠俸禄和赏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尽管进位首辅以来,张居正前前后后获赏非常多,除却金币、银两、宝钞、羊酒以及各式华贵的锦缎之外,还常常有不少较为普通可以直接拿去折现的绢帛,比寻常官员那是强多了,但这么多年总共也就价值三四千两银子,若是换算到每年日常所得,要维持一个首辅之家的日常体面开销,那却还是有点紧紧巴巴的。
  所以,史载张居正死后抄出来十万两银子,估计一方面是收礼收来的,一方面是江陵那边投献的田亩收益。
  在大明朝这种俸禄微薄的年代当官,要想过上殷实体面的日子,除却像他这样早早绑上徽商那条船,攒下丰厚殷实的家底之外,另外一种便是大多数官员约定俗成的灰色收入,绝对没有第三条路。毕竟,皇帝可能大手笔地赏给勋戚功臣田亩,但对文官绝不会这么大方,赏赐一座宅子那就是大手笔。
  然而,对于张居正那犹如宏愿似的最后一句话,汪孚林也知道,其中九真一假,又或者是八真一假。愿望是真的,但目的却还有另外一重因素,张居正当然希望证明自己这个首辅比高拱强,从而留名青史。而最重要的是,狠狠打那些反对他的清流一巴掌,让他们知道,力挽狂澜的是我张居正!
  汪孚林也就是在心里想想,一句话都没有说。每每在这种时候,他总能够显出比别人更沉得住气。
  “太夫人从江陵到真定府这半程路,魏朝一直陪伴在侧,若是皇上召见他,他自然知道该怎么说。可这最后一程,亏得皇上点了你去。”张居正顿了一顿,仿佛是字斟句酌地说道,“钱普此人,为人虽有瑕疵,但文章颇佳,我会调他一任提学副使。不过,你用点手段,务必查访出来,刘守有背后究竟是谁!”
  汪孚林没想到张居正这次竟然会给钱普这么一个肥差,张了张嘴想要反对,毕竟提学大宗师这种差事,历来都是无数人打破头都想做的,钱普这名声会不会反而寸步难行?可转念一想张居正既然破釜沉舟要整饬学政,必定会觉得钱普这种人反而好用,他就干脆没表示异议。
  毕竟,钱普好像也算是他的人——虽说堂堂知府依附于一介御史,显得比较奇怪……
  至于刘守有的事,汪孚林则没有任何犹豫,凛然答应了下来。
  因为,这事关到日后是否能安稳吃饭睡觉的问题!
第九零零章
为官需臂助
  这一天晚上,汪二娘和小北姑嫂俩在张家度过了一个最初战战兢兢,随即才和谐融洽的夜晚。
  当然,战战兢兢的是汪二娘,小北那颗心多大?虽说从前造访张家的都是汪孚林,她基本上没怎么见过王夫人,赵老夫人更是头一回见。张敬修的妻子高氏,张嗣修的妻子贺氏,张懋修的妻子小高氏,她一个都不熟,而且还有她的身世传言在外散布,可并不妨碍她在赵老夫人面前露出活泼外向的一面,再加上汪二娘放开之后也表现得不错,因此临走前赵老夫人竟是笑吟吟地连声请她们常来,王夫人也非常客气地下了邀约。
  回程时,今天才赶回京城就马不停蹄皇宫张府两头跑的汪孚林也没有骑马,而是选择了和妻子以及妹妹同乘马车。这要是在白天,已经成年的兄妹同车,若让人知道,自然是很容易被人说闲话的,可如今是夜晚刚刚夜禁的时候,白天熙熙攘攘的大纱帽胡同显得幽静冷清,他钻进车厢的时候,又只有家里人,自然而然就不会引来别人的目光。他直接往板壁上一靠,有气无力地说道:“到家后再叫我,让我睡会儿!”
  汪二娘见汪孚林竟然真的就这么睡了过去,顿时目瞪口呆,等看到小北笑着拿了条薄毯子给他盖上,她想起兄长之前出差了将近半个月,此番一回来根本都还没顾得上回家,她忍不住小声嘀咕道:“当官就这么辛苦吗?”
  “当然辛苦。”
  小北想起当初叶钧耀初任歙县令时,那简直是上司眼中毫不待见,下属不放你在眼里,乡宦常常使绊子,刁民时时闹上门,她忍不住哂然一笑,这才认真地说道:“但家里没有做官的,一代一代下来,地主就可能守不住田地,商人就可能守不住产业,所以有些家里出了进士,那是欢天喜地倒贴钱也要让他当官,寒门子弟也是吃糠咽菜也要把官做下去,把子侄培养出来。所以,你哥哥常说,咱们家至少吃穿不愁,住着大房子,用着婢仆,就别叫苦了。”
  “哥真这么说吗?”汪二娘有些疑惑地扫了汪孚林一眼,心想汪孚林从前确实挺上进的,因此都不怎么理她和汪小妹,但自从被两个恶棍轿夫打了闷棍劫财,汪孚林对科举做官就没那么感兴趣了,反而对经商有点天赋异禀,而对她们两个妹妹也越发亲近疼爱了起来。可哪怕是现在,她仍旧无法想像,哥哥能够在汪家长辈的逼迫下完成举人到进士的两级跳,要知道,汪孚林那些同乡前辈举人,到现在也没几个考中进士!
  “当然这么说。”小北脸不变色心不跳地给汪孚林脸上贴金,却看到那边靠着板壁仿佛在睡觉的汪孚林嘴角抽搐了一下。她没揭穿这个假睡的家伙,而是循循善诱地对汪二娘说道,“再说了,谁不难?今天你看到张家那三位少奶奶了吗?她们是孙媳妇,所以在太夫人面前,那就要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该闭嘴的时候闭嘴,该赔笑的时候赔笑,还要领会婆婆的眼神,时刻准备如同下人一般伺候着长辈,她们就不难?”
  此话一出,汪二娘那张脸就白了一下:“嫂子说的是,首辅大人六个儿子,如今是三个儿媳妇,日后全都娶妻之后就是六个儿媳妇,如今张大公子和二公子都已经有儿子了,这么多的人口……我真佩服那位张大奶奶高氏……幸好相公就一个哥哥,西溪南吴氏虽说人多,可平常人来人往至少都不是一个屋檐下进出,没有那么多接触,也就不会有什么龃龉。而且,我听相公说张家兄弟六个,好像并不都是嫡出?”
  原来吴应节也会在背后说这种闲话的……
  小北笑了笑,随即耸耸肩道:“谁知道呢?我还听说是首辅大人最爱的是前头的元配顾夫人,只可惜顾夫人早逝呢。”
  张居正那几个儿子几乎都是在张居正入阁之前生的,其中前头三个都是在张居正在庶吉士散馆之后,他得以留馆,却借口养病回江陵休养的几年间呱呱落地。而张居正那一次回乡休养,正是因为和他感情很好的元配顾夫人去世,而此时他已经二十五岁,膝下却没有一儿半女。那段时间张居正在江陵呆了多年,娶了续弦的王夫人,在重新回翰林院之前的这段赋闲日子里,仿佛为了弥补之前子女全无的遗憾,一口气连着生。
  至于几个儿子中谁嫡谁庶之类的话,因为最初他们全都生活在江陵,这种传言也少,最重要的是张家几兄弟感情不错,京师不大有人提起这种事。
  小北说到这个,她忍不住在心里暗暗想到,从私生活上说,张居正就远远不如王安石和司马光,更不如那位著书立说,传下众多学派的阳明先生。不过这也不奇怪,本朝这些阁老尚书们,单凭个人操守,有几个能比得上王安石和司马光?从前苏夫人就对叶明月和她说过,嘉靖时的那位首辅张璁,已经六十岁了,还续弦娶了年方二八的潘氏,只因为潘氏曾经是昔日兴献王府的旧姻亲。朝中这种年纪一大把却还续弦纳妾的,比比皆是。
  不收礼物,清正廉明,而且还名扬天下的大明阁老,简直凤毛麟角。王安石除却变法上头被人戳脊梁骨,操行品德可是谁都说不出一个不字。
  汪孚林起初是装睡,可听妻子和妹妹说写家宅闲话,路上随着马车颠簸,他就真的睡了过去。直到有人把他摇醒了,他方才有些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却发现眼前竟然是什么东西在上上下下晃着。他有些不明其意地眯了眯眼睛,等意识到还是在马车上,他却没有去管眼前是什么,而是开口问道:“到哪了?”
  “家里二门。”小北言简意赅地回答了四个字,这才直接把信塞到了汪孚林手里,“吏部王少宰的,王思明收了进来之后,想到家里主人都不在,就贴身藏着。”
  今天在张府不见王篆,汪孚林当然知道并不是王篆地位不够,因为理论上今日张府为了迎接赵老夫人而开家宴,就算是他也本来应该没份参加,只不过因为他刚刚进过乾清宫,需得对张居正好好解释说明一下,所以不得不走一趟,至于小北和汪二娘也被叫去,那与其说是爱屋及乌,还不如说是老人家的一时兴起,别人劝说不得。所以,他并不担心王篆就因为这一点小小的差别,对他生出什么芥蒂来。
  因此,他接过信往袖子里一揣,这才点点头道:“门上以后交给明小二还有汪吉和汪祥,他们三个加在一块,门上的事情已经足够了。王思明调到我书房来帮忙,毕竟陈炳昌去了国子监。王思明本来就兼管账房的事情,那一摊子还归他。”
  “知道了。”小北忍不住摇了摇头,等到搀扶汪孚林下马车时,她才小声说道,“整日里就是做不完想不完的事,也难怪小芸心疼你。”
  “劳碌命啊,谁让偏偏走了这条路呢?早知道我考出个秀才就窝在松明山,死活不去考举人考进士,赶着金宝去忙活就行了,哪里像现在骑虎难下?”
  见汪孚林嘴里这么说,下了地之后伸了个懒腰,眼神里除了慵懒,她却能看得出坚定和锐利,小北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开口说道:“小芸也是困了,我就没等你醒,让严妈妈送了她回房。你怎么样,要不要厨房再送点夜宵来?”
  “烧热水就行了,眼下什么都不想再吃,没胃口,没心情。”
  见妻子吩咐了一声丫头,真的就这么一路搀扶自己进去,汪孚林就老大不客气,把一身力气都压在了那看上去单薄而柔弱的肩膀上。见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下人来打扰这段不长不短的路,他就轻声说道:“小北,你有没有后悔过嫁给我这么个就喜欢惹是生非的闯祸精?”
  话音刚落,他就只觉得身边人猛地脚下一顿,侧头看时,大白眼已经委实不客气地瞪了上来。他不禁呵呵一笑,很不正经地说道:“也是,你姓胡的时候,我们就定下了婚约,等到你姓叶,咱们还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说,你这辈子就是注定要嫁给我的,逃都逃不掉。”
  “呸呸呸,尽知道消遣我!”
  虽说是老夫老妻,听惯了这种调情的话,可汪孚林突然来这套,小北还是连啐了几口,心情却莫名地非常好。等到推门进了屋子,她就只听得身边人呵呵说道,“而且,除了你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媳妇,还有谁能在相公脚步虚浮无力的时候把我扶到屋子里去?想当初在西干山游水西十寺,来时的路被冲垮,我们找路下山,我崴了脚,你背我下山的时候,我就知道,找媳妇就该找这样的,遇到事情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担起来。”
  “油嘴滑舌,好好的突然说我这么多好话干什么?无事献殷勤!”嘴里这么说,小北把人拾缀到软榻上,就忍不住挨着边上也坐下来了,却是敲了敲肩膀道,“累死我了,你又不是驿道上每天跑二百四十里回来的,哪里就累成了这个样子?我看你是故意的!可别睡着,洗洗再睡,你可没有假,明天还要去都察院的!”
  “嗯,我知道。”
  汪孚林冲着妻子微微一笑,一面去取袖子里那封信,一面却说道:“我刚刚并不是无缘无故和你说这个,首辅大人和如今这位王夫人,感情不过平平,之前人又常年留在江陵,所以有什么事也不会拿去和她商量。而他对自己的儿子也管束很严,只让他们读书,严格限制他们交友,更是极力避免让他们沾上政务,可这就意味着,在妻儿至亲之中,他没有一个帮手。我不是说上位者就要任人唯亲,我只觉得,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家里也需要有信任的人。”
  小北之前才和汪小妹说过张居正的那些私宅事,听汪孚林前半截话,还以为他之前没睡着都听到了,不禁有些羞怒,可听到最后,她不禁心中触动,想到了叶钧耀和苏夫人,想到了汪孚林和自己,嘴角不知不觉就翘了起来。
  “外间亲信心腹再多,如若家中没有优秀的继承者,就是把根基打得再扎实也没用。而首辅大人虽说已经把张嗣修推到了榜眼这个直接可以进翰林院的名次上,但重要的事情不让儿子参与,这却还是太护着他了。至于和继室感情平平,只是为了绵延子嗣,再加上好色纳妾,原本无可厚非,但年纪越大就越应该节制,毕竟在内阁已经如此繁忙,晚间回家却还不知道爱惜身体,将来怎么办?”
  他说着就已经拆开信封取出了信笺,等到一目十行扫完其中内容之后,他就忍不住笑了起来,信手丢给了小北:“此次去迎接太夫人,张宁就给我帮了一个大忙,这一次王少宰出手相助,朱擢和黄龙就能够调进京了!”
  小北当初和汪孚林同游杭州,无论对张宁这个税关太监,还是黄龙朱擢这两位当时尚低的文官,她都很熟悉,此时接了信在手,她顿时又惊又喜,但随即就有些担心地问道:“你之前和沈君典他们几个还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和黄龙朱擢都已经那么久没往来了,就不怕他们不承你的情分,回头还因为忌讳你是首辅亲信,和你划清界限?”
  “一个已经被贬到了一般不安置进士的府衙佐贰官,却还忍辱负重没有辞官;一个在巡按御史任上得罪了督抚,在都察院总共没多少日子就去了山东,在按察分司也一样被人压制,又是岳父的同年。如果旧交再加上他们如今的处境,还不能连成一线,那么我也白找了王绍芳。”
  汪孚林说着就屈指弹了弹小北手中的那张信笺,沉声说道,“而且那时候我对王绍芳提此事时,他就很不以为然,认为我不应该施恩不图报。你看着吧,他会让两人领我这份情的。等回头他们进京之后,如若带着家属,你就帮忙照应一下。一个你是在北新关里见过的,一个是岳父的同年,此事就交给你了。家有贤妻,我就能省点心。”
  小北顿时再次丢了汪孚林一个白眼。就知道他说那么多好话没安好心,原来是要差她做事!可是,她还真的乐意,非常乐意。大概这就是母亲所说的,夫妻同体,休戚与共。
  可是,想到那两位故交,她突然心中一动,忍不住问道:“既然你连这两个都帮了,当初毛遂自荐给爹当门馆先生,教导过明兆还有金宝和秋枫的李师爷呢?他也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你们当初很说得来的!”
  汪孚林眼前顿时浮现出了李师爷那张脸,一想到对方的面上很骄傲,骨子里却很热心,忍不住笑了起来,随即认认真真地说:“李师爷不一样,他是很骄傲的人,却能够扎扎实实当了两任县令。我不想让他觉得,我是如今后来者居上,所以对他施恩。”
第九零一章
雪中送炭
  自从去年回京升任掌道御史之后,汪孚林还是第一次离京出外差。这一日一大早,当他回到阔别将近半个月的都察院,就发现来来往往的同僚全都客客气气和自己打招呼,其中不少都是往日极其不熟,见面连点头之交都谈不上的。知道这多半是因为昨日自己长时间盘桓在乾清宫的缘故,他没有太放在心上,进了广东道的掌道御史直房之后,他先见了郑有贵这个近身伺候的书办,然后是都吏胡全,然后才请来了之前署理本道事务的赵明贤。
  对于这位资历比自己老,又是在自己后头当了一任广东巡按御史的前辈,汪孚林一直都保持着颇为客气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尊重是互相的,赵明贤既然从来都没有自恃资历深厚对他指手画脚,而是非常尽心尽责地做好分派下来的每一件事,他当然不吝表现出自己尊敬前辈的态度。
  此时此刻,他了解了一下自己不在这段日子,整个广东道的运转情况,便斟酌着语气说道:“赵兄年资久远,陈总宪之前曾经提到过,如今都察院十三道掌道御史中,有年资考满,年底将要擢升的,我打算推荐赵兄。所以,我事先想征求一下赵兄的意见。”
  尽管眼下距离年底还有三个月,但赵明贤听在耳中,大吃一惊的同时,却也不免暗叹汪孚林并不像传闻中那样桀骜,而是对下属着实大方。虽说他从来不曾强出头争功劳,可他一个年资更久的御史呆在广东道,哪怕此次署理一直都小心翼翼,但也已经有别道御史在背后撺掇他夺下这个掌道御史的职位。他固然毫不心动,可比撺掇更加恶劣的,那就是在背后散布流言蜚语,他虽不怕一时,却也怕时间长了,汪孚林没心思,顶头大上司陈炌觉得他心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5/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