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446

  纵使是一向被她用来和万历皇帝做对照的英宗、武宗甚至于世宗,也没有过这样不孝的行径!
  陈太后顿时哑然,随即不禁用求救的目光去看外间一大一小两位外臣。在她期待的目光下,张居正蠕动了一下嘴唇,而原本要告退的汪孚林却深深一揖,最终开了口:“两位老娘娘刚刚说皇上忤逆,此罪名尤大,臣万万不敢相信。而且,恕臣直言,当时除却两位老娘娘和宫中内侍之外,可还有其他大臣在场?若没有,外间伏阙的张阁老等人只怕会更加理直气壮,朝野更会一片哗然。国朝以孝治天下,如果太后指皇上公然违孝道,传出去岂不是天下耻笑?”
  张居正之前拖延着死活不肯写罪己诏,至于什么废立的诏书那就更不用说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此时便离座而起,长跪说道:“慈圣老娘娘,汪世卿所言甚是,忤逆大罪纵使民间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更何况宫中?还请老娘娘三思。”
  眼见汪孚林劝谏了,张居正也劝谏了,陈太后不禁又惊又喜,连忙对着李太后说:“妹妹,事情太大,万万三思而后行。”
  “三思?你难道没听到那孽畜子虚乌有的指斥!”李太后却是不肯善罢甘休,可就在这时候,她只听得面前传来了汪孚林的声音。
  “二位老娘娘,兹事体大,动辄要殃及天下,皇上纵使有错,然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能否容臣去见一见皇上,好歹劝一劝?”
  此话一出,陈太后就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慌忙开口说道:“去,你快去,好好劝了皇上来请罪。”
  张居正何尝不知道,罪己诏好写,废立的诏书也好写,可接下来他绝对要被千夫所指,这可不是推行别的政令,他宁可千夫所指也无所谓,这种黑锅他是绝对不愿意背的。所以,装病把张四维给逼了出来,可却让自己辛苦教导多年的小皇帝犯了如此大的纰漏,他何尝不是心力交瘁,可不维护还不行,当下只能把心一横顺着陈太后的口气说道:“慈圣老娘娘,便让汪世卿去劝一劝皇上,哪怕不看母子情分,也需得看在天下面上。”
  在一连三人的劝说下,早已心灰若死的李太后方才眉头一挑道:“好,那就让汪孚林去!他若真懂事,便去奉先殿跪上三天三夜,诚心诚意自己写一道罪己诏来!”
第九四六章
和风细雨入君心
  慈宁宫这种地方,一向绝对属于男人的禁区。因为不论是这里改名之前的清宁宫,还是如今的慈宁宫,在名分上都属于一个群体,那就是在名分上位居整个帝国最前列,甚至还要压过皇帝小半筹的太后。尽管张居正常常入宫,但那都是乾清宫,慈宁宫只有他母亲赵老夫人和妻子王夫人来过。不但如此,就连李太后的父兄,在礼法上也不能踏足这里。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汪孚林那是大明立国两百多年来,不说唯一,至少也是屈指可数几个能踏入此地的外臣之一。只不过,李太后和陈太后都在乾清宫,押在这里的却是朱翊钧,眼下又是事急从权,那就没那么大问题了。而护送他过来的慈宁宫太监李用先头还有几分太后身边近侍的倨傲,可刚刚在乾清宫东暖阁听了那么一会儿,心里对这位崛起速度飞快的掌道御史实在是佩服极了。
  一面撇清自己和张四维张明刘守有等人的关联,一面却又替小皇帝求情,一面得张居正信赖,一面又没得罪两位太后,最重要的是很可能还会成为小皇帝的救命稻草……这左右逢源的本事简直绝了!
  要是让汪孚林知道李用的心里话,他一定会翻白眼——如果李太后之前不捅破那层窗户纸,让他立刻走了,他哪来的兴致给小皇帝求情?要知道,他收拾张四维是一招,挑起小皇帝和李太后的冲突,那却不是他的手笔,当然他也在放纵这种过程进行也就是了。至于换个人来当天子,他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那个被娇惯长大的潞王朱翊镠比朱翊钧未必好得到哪去,而且人也已经不小了,他没怎么接触过,不知道是否好糊弄。
  尽管,只要是李太后这个当妈的应该命很长的情况下,只要外头和里头一直都有类似于张居正和冯保这样的组合,再压着李太后这座大山,要钳制朱翊镠应该比朱翊钧容易。可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设想,他是间接促成了现在的结果,可对于他自己来说,他一点都不想搅和到改朝换代那点事里头去,这是要在身上背无数骂名的!
  所以,他既然没走,听到李太后那忤逆两个字的巨大罪名,他就没地儿躲了,不论怎么样,如今张居正一时半会出不了宫,他就得负责把消息传出去!
  “汪掌道,皇上就在里头。”
  见李用站在门外,声音很低,汪孚林踌躇了片刻,随即也压低了声音说道:“李公公,一会儿我劝皇上的时候,也许彼此都会说点大逆不道的话,您多包涵。”
  知道,就算你不敢说,可皇上那脾气,之前已经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了!李用立时心领神会地点点头,旋即就打起帘子,把汪孚林放了进去,自己却守在门外,勒令一应太监全都退远,以免回头被太多人听到里头的谈话,那时候一个个灭口都是天大的麻烦。
  汪孚林一进屋子,就看见朱翊钧正呆呆坐在软榻上。这位昔日出现在人前时从来穿戴整齐不苟言笑的小皇帝,此时此刻却是典型的衣冠不整,一件外袍被撕掉了半个袖子,前襟耷拉了下来,光着头没戴帽子,脸色呆滞,眼睛无神,用比较贴切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货真价实的活死人状态。知道一般的话语只怕惊动不了这位天子,他就提高声音叫道:“皇上,臣刚刚弹劾了内阁次辅张四维!”
  “啊?”朱翊钧犹如从睡梦中惊醒一般,眼睛终于有了焦距。他缓缓扭过头来,看清楚面前的是汪孚林,他顿时猛地吃了一惊,等意识到汪孚林说了什么,他顿时为之大怒,一下子跳了起来,“你和张四维不是和解了吗?干什么还要弹劾他!”
  你居然也背叛朕!
  “皇上,张四维做下的事情实在是太不地道,臣没办法和他和解!张四维把之前写信给我族伯汪道昆的事情全都推在了他儿子张泰徵的身上,勒令张四教带着张泰徵来给我负荆请罪,可是,就在刚刚,张家据说走水了,之前就病着的张泰徵说是烧死了!他能够做出杀子这种不慈的事情来,更何况是臣这么一个不共戴天的仇人?”
  朱翊钧听到杀子这两个字时,冷不丁打了个寒噤。要知道,之前他是怒火上脑,踹开张宏,甩了陈太后,打伤冯保,想要和生母李太后好好理论,可那个节骨眼上,他最初去找陈太后的时候,喝了几口酒壮胆,等到了慈宁宫一番吵闹之后,心智迷乱,早已分辨不清楚什么。如今细细想来,他却依稀记起,母亲的眼神中除却深深的失望,似乎还藏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要知道,他并不是父亲隆庆皇帝的独生子,他还有一个弟弟!
  张四维为了自己的前程和名声可以不要长子,张四教也可以不要蒲州张氏的嫡长孙,那么他呢?他虽不是父亲隆庆皇帝的嫡子,却是长子,和张四维家里的情形何等相似!
  汪孚林先不提张四维的伏阙,给张四维扣了个杀子的大帽子,发现小皇帝的表情似乎有些异样,他知道自己做对了,方才继续说道:“臣因先后弹劾冯保和张四维之事,被两位老娘娘召到了乾清宫。臣到那儿之前,两位老娘娘已经下旨,令人将病中的元辅从家里抬到了乾清宫。慈圣老娘娘接见臣的时候,就正在怒不可遏,偏偏这时候又传来了次辅张阁老带着一大堆人在皇极门前伏阙的事,慈圣老娘娘恼将上来,元辅便怒斥是张四维等辈教唆皇上忤逆不孝!”
  咦咦咦?
  朱翊钧并不傻,这会儿那一丁点迷醉狂乱的酒意也已经完全醒了。否则,他刚刚在汪孚林说出弹劾张四维的事情时,就直接一嗓子把那半截心里话给吼了出来。然而,此时此刻,他轻轻吸了一口气,这才低声问道:“到底怎么一回事?”
  和一个脑子还清楚的皇帝交流,这无疑是一桩难度不太高的任务。汪孚林就定了定神,将张四维带人伏阙的经过一笔带过,着重说明了张家起火,张四维的弟弟张四教对人说养病的张泰徵来不及逃出而身陨,锦衣卫缇帅刘守有亲自去救火……当然,张明在东厂吃拷问不过,于是供出的那一串同谋,因为那是他到乾清宫之前的事,因此他当然不知道,就连替田义轻轻巧巧开脱的事,他也隐去不提。
  朱翊钧咀嚼消化着汪孚林带来的这些最新消息,越想越觉得自己是被张明坑了。如果不是张居正这一病之后,田义突然病了,张宏又每每苦劝他要宽容冯保,而张明却跑来暗示次辅张四维愿意投靠,自己也愿意作为马前卒掀翻冯保,如此就可以除掉三座大山中的两座,他怎么会在如今这当口贸贸然动手?想到这里,心头火起的他忍不住冲着汪孚林质问道:“都是你,好好的你昨天为何弹劾冯保?”
  外间的李用听得险些龇牙咧嘴,心想事情是皇上您做出来的,这时候却迁怒于人家汪孚林?若非汪孚林肯承揽下这个来劝您的苦差事,就凭慈圣老娘娘那最要强不过的心气,哪怕有陈太后的劝阻,哪怕元辅张先生不肯,那一张罪己诏,那一张废立的诏书,说不定到最后都会成为定局!
  汪孚林却不怎么生气。本来,皇帝这种生物嘛,便是委过于人,肯下罪己诏的多半那还是委委屈屈,更不要说朱翊钧这种天子了。于是,他调整了一下情绪,随即诚恳地张口问道:“难不成皇上也觉得,冯保无懈可击,所以这么多年来才没人弹劾?”
  朱翊钧差点被汪孚林问得憋过气去。他当然想铲除冯保,如果不是为了这个,他至于和亲妈闹成心在这个样子?如果不是汪孚林带头开炮,今天又是那么十几份的题本一窝蜂送上,他至于在张明的撺掇下这么直接捋袖子打算追究一下冯保吗?
  偏偏汪孚林仿佛没看出他的憋屈似的,竟是语重心长地说道:“皇上,臣弹劾冯公公,那是为了公义,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臣在此之前,那是已经下定决心,不成就隐居乡里去教书的。”
  虽说如果让他去教书,十有八九是误人子弟。
  “当然,臣也要向皇上请罪,之所以会想到朝冯公公开炮,那是因为张四教带着张泰徵来负荆请罪的时候,用言语激臣的,彼时他说,臣做御史这些年,虽然也弹劾过不少人,甚至还包括座师,但总的来说,是苍蝇多,蚊子少。一来二去,本来臣的心结就没有完全打开,又年轻,是个受不得激将的人,于是当他直接说了一句柿子不要只挑软的捏,你敢弹劾冯公公?臣就接下了。”
  外间的李用听得一个踉跄,心想你在太后面前说得那般大义凛然,怎么跑来劝皇帝的时候,却又换了说辞?然而,张四维如今反正已经讨了两宫厌弃,兼且小皇帝忤逆这件事还确实是很麻烦,如果能够推到大臣挑唆天家骨肉上,那还确实是再合适不过。因此,他对于汪孚林在紧急情况下,公报私仇,一个劲往张四维身上泼脏水,倒也不觉得奇怪,甚至也没多少反感。
  毕竟,汪孚林是明知道他在外头的情况下说的。
  要知道,刚刚在带路到慈宁宫时,汪孚林用非常快的动作塞给了他一张五百两见票即兑的银票,却是低声告诉他,自己不求加官晋爵,哪怕此事之后归隐田园也不要紧,可绝对不希望张四维能够东山再起。要是平时,为了一个御史的贿赂而得罪当朝次辅,那当然是再划不来的,可现在张四维直接撞到了两宫皇太后那满腔怨气的火头上,他哪能没个选择?
  因此,在听到里头接下来是死一般的寂静时,他就压低了声音提醒道:“汪掌道,两位老娘娘那边时间有限,你可快些儿,否则咱家没法担待。”
  面对这样的催促,朱翊钧顿时脸色大变,而汪孚林则开口说道:“皇上,臣并不十分清楚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母子没有隔夜仇,既然是外人挑起的,皇上何妨去两位老娘娘面前赔罪认错?臣一介外人,今天看到的听到的,全都会闷在腹中不对外人言。这两日臣就递辞表回乡,还请皇上能够放下心结,日后的路还长着呢,怎能就因为一些外人的胡言乱语,不顾骨肉亲情?”
  尽管刚刚还在迁怒汪孚林,可是,朱翊钧一想到张明落在怒气冲冲的李太后手里,肯定会供出他那点最后的班底,到时候自己又要回复孤家寡人的状态,只怕就连身边的内侍太监也要再被清洗一遍,外朝一旦听到那什么忤逆的风声,只怕短时间内不要再想有人心向自己了,汪孚林的劝告不可不听,他顿时又慌乱了起来。再加上汪孚林好歹给自己指点了一条唯一的出路,他把心一横就霍然站起身来。
  “你说得对。”这四个字能够憋出来,剩下的话就容易多了,“朕真是悔不当初,怎么会被张明这些人给骗了!朕要去向母亲请罪。”
  阿弥陀佛,皇帝总算是说出这句服软的话来了!
  李用舒了一口气,而汪孚林知道自己也算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给做完了,当即起身告退。
  至于之前李太后撂下的那什么到奉先殿跪三天三夜,然后写罪己诏等诸如此类的话,他是半个字都不打算对小皇帝说的。要惹毛天子,谁爱去谁去,反正他没有这个兴趣。尽管他看似把皇帝劝回来了,但一旦朱翊钧被罚到奉先殿去跪灵,以小皇帝的心性,如果还有人挑唆,再干出什么事来,那就和他毫无关系了。
  当汪孚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出宫溜之大吉的时候,冯保在外皇城御河边的私宅中,也终于苏醒了过来。一直守在旁边半步不敢离开的掌家张大受喜极而泣,连声吩咐人去宫中向李太后报信,随即就匆匆将冯保昏过去之后那一系列事情一五一十说了出来,从张居正入宫说到张四维等人伏阙,从汪孚林弹劾张四维说到人被召到乾清宫,而后又进了慈宁宫去见朱翊钧,如今已经出了宫。
  听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冯保便有些吃力地说道:“皇上呢,可出了慈宁宫?”
  张大受犹豫了一下,这才低声说道:“太后没有见皇上,而是让皇上去奉先殿跪着悔罪。又召了内阁马阁老和申阁老,似乎是要拟旨黜落张四维以及那些伏阙官员。”
  冯保顿时心中一突,随即死死握紧了拳头。他这次是过了一关,而且也没什么大损伤,可这次之后呢?他的家人子侄呢?受此奇耻大辱,昔日情分丧失殆尽,小皇帝岂不是已经对他这个大伴恨之入骨?
  想到这里,他立刻挣扎着试图坐起身来,见张大受还摁着他,他就用嘶哑的嗓音一字一句地说道:“要是还想活命,抬也抬我去见慈圣老娘娘!还有,给我把皇上忤逆两宫老娘娘,于是被罚跪太庙的消息传出去!”
第九四七章
再下一城
  汪孚林快走到午门出宫的时候,他却突然站住了。
  他刚刚有意绕开了张四维带人伏阙的皇极门前,原本是想早点出宫,可现在想想,今天宫里发生的这些事实在是非同小可,他也算是深入了解不少内情的人之一,尽管在皇帝面前承诺保密,尽管李太后也没有灭口堵嘴的意思,但只要他出了宫,回头外间消息万一散布开来,他就完全百口莫辩。所以,他在堪堪要出宫的地方停住了,随即又调转头往里走,须臾又回到了会极门。
  会极门的两个管门太监这两日看着风云变幻,着实唏嘘不已,刚刚还看着汪孚林往宫门去的背影,闲极无聊在那悄悄打赌,赌的便是汪孚林明天会不会再弹劾一个重量级人物。然而,看到明明要出宫去的汪孚林又折返回来,他们就有些发愣了,等到发现人竟然朝着会极门过来,两人你眼看我眼,全都生出了一种非常不妙的预感。
  不会汪孚林还有奏本要提交吧?
  等到汪孚林直接来到他们跟前,两人同时紧张了起来,却没料想到汪孚林竟是客客气气对他们拱了拱手:“二位公公,能否帮忙去内阁那边问一声,能不能借一套文房四宝……哦,最重要的是空白的奏本?”
  这是什么意思?两个太监那表情完全是僵的,其中一个反应快一些,失声问道:“汪掌道莫非准备在这里现写奏本?”
  “是啊。”汪孚林随随便便给出了一个让人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的答案,随即微笑解释道,“宫里今天发生了不少事情,其余诸位还没出宫,我要是这会儿出宫,万一出点瓜田李下的传言,难免不美,所以我不得不逗留一会儿。可若无理由,却实在是说不过去,还请两位公公帮个忙,就说我打算现写奏本,得晚点才能出宫去。”
  见汪孚林不动声色地往四周一扫,随即手上一滑,有一样东西通过手指传递了过来,见惯了这种伎俩的一个管门太监迅速接过往袖子里一藏一捏,确定不是金子就是玉,他就对同伴轻轻点了点头。两人的意见全都空前统一,别看汪孚林昨天弹劾冯保,今天弹劾张四维,可这位竟然全须全尾地从乾清宫出来,仿佛没有受到今天那件他们都不大了然的诡异事情影响,这种小事他们还是行个方便的好。
  当然,回头一定要问清楚汪孚林这是什么奏本,别胡乱收进来给自己惹麻烦。如果还是死揪着冯保不放,他们也不能给面子。
  于是,其中一个年轻的管门太监立时匆匆专门往内阁制敕房跑去,等到和其中一个中书舍人一说,借了一套笔墨纸砚,包括两本空白的奏本回来,他身后那个好奇的原主人也跟了出来。虽说品级相当,中书舍人那也是京官序列中一个不错的饭碗,但中书舍人除去极少部分进士之外,却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选用的举人甚至监生,因此和大多出身进士的监察御史没法相比。这位和阁老们常有近距离接触的中书舍人就对汪孚林客客气气。
  “汪掌道什么奏本这么紧急要在这写,不能出宫去写?”
  “之前在乾清宫听到下头禀报的消息,思来想去,还是免得明日再走一趟会极门,干脆呈了再回去。”汪孚林这一次却绝口不提自己是为了避开可能有的嫌疑和疑忌,笑吟吟借了张椅子,磨墨之后就把打草稿的笺纸卷成了一个小卷,左手拿着右手写。这是没有桌椅的隋唐人士常用的书写方式,他当然不大熟悉,但如今条件有限,他又不是内阁中人,不适合进内阁去借地方,因此只能这么将就。当然,他用这种书写方式的最大原因只有一个——拖时间!
  只要拖到其他相关人士出宫,消息散布开来,那就没他什么事了!
  那中书舍人使尽浑身解数想要从汪孚林口中套话,奈何对方守口如瓶,两个管门太监又在旁边虎视眈眈,他也只能悻悻闭嘴,却又拿眼睛悄悄去瞟汪孚林这奏本写的到底是什么。而对于这个,汪孚林当然不会再遮掩,那中书舍人很快就发现此番汪孚林弹劾的一样并不是一个小人物。
  锦衣卫缇帅刘守有,这要是算小人物,满京城就没有大人物了!哪怕比不上阁老尚书,但刘守有的位子甚至可以说比不少侍郎都更要紧些!
  他一下子没有再看下去的欲望,一溜烟跑回去说给同僚听。此时此刻,马自强和申时行全都被召入了乾清宫,告病多日的张居正早就被抬进了慈宁宫,内阁一亩三分地上一个能管事的阁臣都没有,中书舍人自然彼此之间疯狂议论串联,却全都不明白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快,他们就不用再猜了,因为汪孚林的嘴不大好撬开,但马自强和申时行却先后回来,而护送他们回来的太监又是嘴不大紧的人,直接把小皇帝被罚跪奉先殿的事给捅了出去。
  也不知道是否为了惩戒长子,还是气得忘记了,李太后竟然丝毫没下禁口令。
  汪孚林当然不知道自己完全是白担心了一场,但他在某些时候素来警惕心过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此眼见得申时行和马自强都阴沉着脸出来了,他还是整整在会极门盘桓了一个时辰,把自己这奏本从草稿到誊抄全都完成,这才把奏本交给了管门太监,把文房四宝还给了那位中书舍人,自己把揉成一团的草稿带上了走人。
  等出了宫,回到都察院吃了一顿晚了许久的午饭,继续捱到散衙,他回到家里,这才立刻见了严妈妈和刘英。得知奉了冯保之命接应的张宁,直接把张泰徵给接过去安置了,他便对刘英问道:“你那时候用张四教的声音吩咐管家说张泰徵已经死了,又叫他们请刘守有帮忙灭火,张家人没有怀疑?”
  “没有,虽说我没有现身,但张四教常来常往京师张府,上上下下全都最熟悉他的声音,张四教出门时坐的轿子,我们也是早就打探好了,所以我哪怕没有出轿子让人看见,别人也没大怀疑,毕竟慌乱之下轿夫只要差不多身形,那管家更不会去怀疑。而张四教的声音和说话口气原就是我最熟悉的。张泰徵如今是一门心思认定了父亲和叔父想让他死了,也不会怀疑我这个仆妇。更何况,我把他弄出去就没再现身,将来他也见不到我。”
  汪孚林见刘英说得头头是道,不禁赞赏地点了点头道:“此番多亏了你,辛苦。”他又看着严妈妈,含笑赞叹道:“这次的事情能这么顺利,也多亏了严妈妈,你们两个这几天就不要外出,虽说乔装打扮,但为了避免被人看出身形,还是谨慎一点好。”
  “是。”
  刘英答得爽快,严妈妈却问道:“公子,还要做其他准备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