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4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5/446

  姜淮竟然说,王皇后疑似有妊了!
第九五三章
大家都反对!
  今日奉诏来到文华殿中的一众文官,除却阁老,包括六部尚书在内的大小九卿,就是六科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和都察院各道掌道御史。相形之下,六科廊出席的人数远远要多过都察院的御史,但这也是一直以来科道的正常现象。更何况,六科廊的给事中们要比御史们消息灵通,早就知道皇帝犯了狂症的消息。
  可知道归知道,就拿刚刚得知此事的其他大臣来说,谁也不相信朱翊钧犯了狂症这种事是真的。毕竟,冯保早就将小皇帝忤逆慈圣皇太后的消息大肆散布了出去,如今竟是已经人尽皆知。而且,随着勒令张四维革职闲住,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悄悄议论着当年高拱旧事。
  只不过,和高拱那时候的黯然去职相比,如今打倒张四维的,不再是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而是汪孚林领衔的都察院御史们上书弹劾!也正因为如此,当汪孚林和程乃轩一前一后进入文华殿时,竟是刹那间寂静无声。哪怕是曾经被召到乾清宫去的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陈炌,此时看到他,脸色也异常复杂。
  要知道,除却张居正,在当初那件事的第一时间被召入乾清宫的,那便是恰逢其会弹劾张四维的汪孚林!
  至于程乃轩,大多数人都将他忽略了过去。毕竟,程大给谏之前并不像汪孚林这么拉仇恨,此番事情中也没有上蹿下跳,更没有做出什么事情来,还不如汪孚林所属广东道的那两个御史蔡光安和秦玉明来得招人恨。可相对熟悉汪孚林的左都御史陈炌和户部尚书张学颜,看汪孚林和程乃轩的目光中就不一样了。
  谁都知道这两位是同乡,好友,同年,拐着弯的姻亲,程乃轩平日里和汪孚林那交情也绝对没话说,可谁能想到,关键时刻,汪孚林竟然用人人都认为是刺头的人冲锋陷阵,而舍弃至交好友不用,这不但是惑敌之计,而且让旁人想要指责朋党也找不到理由。
  至于相对独立的刑部尚书严清,刚刚荣升内阁次辅的马自强,三辅申时行,看到汪孚林上前和张居正谈笑自如,和张党中坚的那几位大佬亦是说话自然,到这份上,他们要是还不明白之前汪孚林和张居正疏远,仿佛投靠皇帝,甚至于弹劾冯保只不过是战略,他们就是傻子了。
  两个奏本,一则参倒刘守有,一则干掉张四维,何其凶残?而且连冯保也敢明着弹劾,就算是虚晃一枪,胆子也够大的!
  “司礼监张公公到。”
  冯保重伤不起的消息,对于有心人来说并不是秘密,而冯保举荐张宏代替自己的事,那就更不是秘密了。此时,当看到张宏扶着一个小火者的手进来,明显尚未完全恢复,和他相熟的人大多会称一声容斋公,不相熟的也多半会点头为礼,称一声张公公。然而,当张宏和汪孚林打了个照面的时候,两人却相对无言。汪孚林微微颔首,而张宏蠕动嘴唇,最终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张居正在慈圣李太后面前力保汪孚林的事,他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些风声。而汪孚林去劝过朱翊钧后,小皇帝终于去向李太后服软,这曾经让他如释重负,哪怕最终李太后一怒吩咐朱翊钧罚跪奉先殿时,他也没有太放在心上。终究是嫡亲骨肉,做母亲的总不能一直都因为冯保这个外人衔恨儿子。可谁曾想朱翊钧竟然连一时之气都不肯吞下,竟然做出了那样的事!这能怪汪孚林吗?
  冯保是看着朱翊钧长大的,而他也算是看着朱翊钧长大的。在犹豫了片刻之后,张宏忍不住低声说道:“汪掌道,皇上从前对你素来另眼看待,哪怕如今狂症发作,你也得记着当日皇上几番厚赐之德。”
  “张公公说的是,我自然一直都铭记在心皇上的恩德。”
  张宏竟然对汪孚林说这个,文华殿中的各色人等自然而然就品出了不同的深意。如吏科给事中陈三谟,那是一直以来在汪孚林手中吃了大亏的人,有心在张居正面前上个眼药,可眼看张居正面色如常,似乎根本就没听到张宏和汪孚林的对话,他忍不住生出了一丝失望,当即侧头看向了素来心直嘴快的光懋。
  这时候,不该你光都谏出言讽刺汪孚林两句?
  光懋没有动。他今天养精蓄锐都是为了应付接下来的局面,哪里是为了小小一个汪孚林?
  果然,当张宏在御座旁边站定之后,便沉声说道:“仁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口谕,皇上突发狂症,不能理政,接下来该如何,请各位大臣议一议。”
  无论汉唐太后当权的时候,还是宋朝太后有一定参政权力的时候,全都可以堂堂正正坐在御座上,听廷臣议政,可本朝自从诚孝张太后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干预国政的太后了。所以,冯保在唯一一次清醒过后,向李太后推荐了张宏代自己之职,李太后就果断让张宏代行皇权,前去旁听文华殿廷议的结果。
  而群臣也无不知道张宏此来的用意,可让他们廷议的这件事,大多数人却异常为难。这如果真的是李太后指斥小皇帝忤逆不孝,光这四个字,不说足够帝位易主,至少来个罪己诏是最起码的。然而,朱翊钧是为了冯保和李太后冲突,细究下来李太后也有不当。可如今李太后采取的是相对婉转的狂症,那就不好说了。
  可谁先发言,谁就要承担最大的责任!
  汪孚林见大多数人全都往自己看了过来,他不禁气乐了。难不成他这个灾星之名就那么名副其实,人人都指望他先开炮?就在他决定先装哑巴的时候,一旁终于传来了一个铿锵的声音。
  “皇上乃万乘之尊,既然是发了狂症,脉案到底是怎样的?太医院束手无策,天下难不成就没有别的国手?这又不是等闲那些动辄有性命之危的疑难杂症,尽可云集天下国手来给皇上诊治,趁机也可以汰换一批太医院中的无能之辈!”
  说到这里,见众多的目光全都汇聚到了自己身上,其中多有惊疑,不解,责难,甚至还有鄙视,可光懋却不闪不避,一字一句地说道:“说皇上有狂症,就需得有让天下人信服的理由!”
  真不愧是光懋,天下传直声不容易,在高层已经有了定论的时候捅破那层遮羞的窗户纸,那就更不容易!
  饶是汪孚林往日和光懋别说谈不上交情,就连来往都没有,在辽东一事上,还与其结下了梁子,但并不妨碍他此时此刻暗叹这年头的清流君子还真够有坚持的。可暗叹不代表赞叹,更不代表真正的赞同,所以他没有贸贸然开口,因为他知道有人会把光懋堵回去的。
  而这个人下一刻就出现了。那不是别人,正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张宏。
  “光都谏是觉得,哪怕天下传宫闱内务,那都是无所谓的?皇上是狂症,那么也许就有治好的一天,可如果是别的什么乱七八糟的,那么结果如何,就说不好了,光都谏是想觉得那种情形比眼下好?”不等光懋开口反驳,张宏就用前所未有的尖锐口气说道,“两宫老娘娘是想要各位商量出一个可以实行的方案来,并不是让各位对既成事实指手画脚。想当初若非张四维等别有用心之辈挑唆,皇上又怎会在急怒之下发了狂症?”
  在张宏这与其说是警告,不如说是威胁的一番话打压下,文华殿中出现了片刻的死寂,紧跟着,吏部尚书王国光这才缓缓开口说道:“我等骤闻此事,一时方寸已乱,敢问张公公来时,两位老娘娘可有交代?”
  相对于所谓的真相究竟如何,这才是每一个人想要知道的重点,包括汪孚林。而张宏也没有让众人等候太久,只是微微一沉吟就声音苦涩地开口说道:“慈圣老娘娘有意,请潞王监国。”但他根本不愿意!
  果然!
  也不知道多少人心中浮现出这么两个字,而率先慷慨激昂反击的,却也同样是光懋。
  “莫非慈圣老娘娘想要重复当年正统年间旧例?须知英宗皇帝当初是失陷于虏中,和如今情形截然不同!”
  事不同而理同,想当初英宗皇帝是听信王振,因此被也先给直接俘虏了,大臣这才本着立长君的意识,拥立了景帝朱祁钰。而这次万历皇帝也同样是头脑发热去和慈宁宫圣母冲突,自己把自己的皇位推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群臣还没有大主张,但李太后却已经想要废立了!
  张宏本来就是不同意的,此时听到光懋终于把矛头调转了一个方向,这才松了一口大气,可对一直保持缄默的汪孚林却不免有些失望。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光都谏说得不错,正统那时候,英庙失陷于虏中,鞑虏兵临城下,这才需要有人主持大局,监国临朝。然而,如今皇上却只是发了狂症,人却尚好,让潞王这位藩王监国,天下其他藩王会怎么看,天下臣民又会怎么看?皇上登基之初,因为年纪幼小不能主政,而是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照样国政有序,如今若是皇上暂时不能康复,何妨如万历初年之政?臣请二位老娘娘体恤潞王殿下,莫要让他遭人诟病,无法辩白!”
  和光懋的直截了当相比,汪孚林摆事实讲道理,说得更加透彻。张宏闻言固然如释重负,在场的众多大臣也不由得面色一变。刚刚张宏传达慈圣李太后的这个意思时,大多数人就绝不赞同,此时他们更是意识到,光懋和汪孚林这一科一道尚且能够据理力争,他们做大臣的要是缄默不言,回头绝对要被喷死!
  既然知道绝不能屈从李太后的这个提议,汪孚林又把能说的话说去了大半,其他人就不得不紧急斟酌自己该说的话。而第一个开口陈情的,不是别人,正是张居正!
  “汪世卿所言,虽有偏颇,然则大体却不差。潞王监国,将把皇上置于何地?还请张公公禀告慈圣老娘娘,伏请三思。”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起了个头,其他人自然纷纷附和,就没有一个人敢附和潞王监国的。毕竟,那是一位自从落地就当成幼子,没有接受过任何帝王教育的皇子,本身野心如何暂且不提,可仅仅十一岁这一点,就足够让外间士林产生深刻联想了。最主要是,兄终弟及,兄还没终,弟怎么能想着及?到时候,他们一大堆人恐怕全都会被抨击到死!
  更何况,太后主导废立事,本朝以来满打满算只有英宗复辟,孙太后颇与谋,可那也是因为英宗本来就是嫡长子——尽管这个嫡长子在民间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流传,土木堡之变中的种种行径更是大受诟病——可即便如此,孙太后也谈不上亲自主导废立,徐有贞石亨之类的人本来已经拥立英宗复辟,孙太后做的不过是在骆驼身上压下最后一根稻草!
  除此以外,名声赫赫如诚孝张太后,也在拥立襄王以及自己的长孙英宗的时候,在大臣的压力下被迫放下了原本的打算。
  然而,李太后到底是曾经有着凭借皇权,直接干掉高拱的辉煌历史!
  因为这一点,大臣们的发言审慎而小心,一面小心翼翼谴责朱翊钧这个小皇帝听信他人谗言,这才因为一时急怒攻心而导致狂症发作,一面却又大义凛然地表明自己立场,长幼有序,皇帝尚在,皇弟监国无法服众。当最终与会者的记录全都被一一记录在案,廷议结束之后,张宏固然第一时间离去,其他人也走得飞快。
  而张居正因为病体未愈,落在最后。申时行见汪孚林只与张居正打了个招呼,低声言语了几句,就径直和程乃轩先走了,马自强则是脸色铁青,一个人独行,他有意慢走两步,等张居正这边没了旁人,他才上去与之同行,却是低声问道:“元辅的病情究竟如何?太后今日使张容斋试探大家,虽说被顶了回去,未必就能管用一世。而且……”
  虽说提及同僚实在是有些落井下石的意思,但申时行还是叹了一口气说:“我观马阁老,只怕有些灰心丧气。”
  万一马自强撂挑子,总得有个准备!
  张居正哪里会听不懂申时行的意思,只是微微一沉吟,他就淡淡地说道:“天下事没有全都如意的。我会提请再廷推阁臣。你的同年,礼部侍郎余有丁,却是不错的人选。”
第九五四章
推荐秉笔
  皇帝因为突发狂症而暂时免朝,而后又因为张四维被罢免,马自强称病,皇太后下懿旨廷推阁臣,这一系列的变故让整个京城上下,朝野内外,全都陷入了难以名状的狂潮中。在这一片纷乱之下,张四维的弟弟张四教离京,当然没人关注,更没有人注意到一个悄悄去给张四教“送行”的汪府仆妇刘英。
  刘英没有真的去狠狠甩张四教这个负心人一巴掌,甚至没有现身去气一气仇人,只是远远看着那人失落地离京,但她却知道,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张家人脸上不知道甩了多少巴掌。
  相形之下,都察院广东道掌道御史汪孚林以身体缘故提出回乡养病,这种逆潮流的诡异举动反而更加让人注意。
  可谁能说汪孚林什么?他弹劾过冯保,弹劾过张四维,弹劾过刘守有,除却第一个冯保之外,其余两个都被干掉了。而且,汪孚林在廷议的时候也顺着光懋的陈情,提出了符合主流士林标准价值的意见,这甚至要早过大部分的阁老尚书,科道言官,如今他要养病辞官,可以解释成心灰意冷,也可以解释成功成身退。
  李太后眼下正忙于应付文官大臣们对潞王监国的反对,甚至宫里司礼监的太监们也和她并非一条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老泪纵横哭诉朱翊钧也是她儿子的张宏。但最让她惊怒的,还是潞王朱翊镠的态度。对于要代替皇兄临朝监国,朱翊镠简直是避若蛇蝎,把头摇成拨浪鼓不说,还提出了一个让她差点气死的提案。
  朱翊镠竟然说,皇兄既然只是病,又不是其他大问题,不若多多让妃嫔宫女侍奉在侧,生个一男半女,那么后嗣也就有了,至于他,日后是要就藩的,担当监国很不合适。
  因此,正致力于和一个熊孩子之外的另一个熊孩子作斗争的李太后,如今可谓是焦头烂额,哪里顾得上一个小小的汪孚林,哪怕这个汪孚林是张居正的心腹,也很有可能是朱翊钧招纳过的人,她也无暇关注。因为陈太后也已表达出给朱翊钧一个机会的意思。她不得不防着有外臣和这位嫡母皇太后接触。
  李太后如此,张居正依旧在养病,却派出长子张敬修和三子张懋修去探望了“养病”的汪孚林。其余如左都御史陈炌、户部尚书张学颜、吏部侍郎王篆亲自登门慰问,其余的大臣或多或少送礼表示了一下关切。至于都察院很多从来对汪孚林不假辞色的御史们,此番也破天荒对汪孚林态度亲近了起来,竟是轮班探视。
  这其中,蔡光安和秦玉明没来——两人一早就得到了汪孚林的吩咐,有心不在这一时,既然在除却习惯阴谋论的某些大佬之外,更大群体的士林众人认为,他们从来就不是一路的,不过是因为共同的目标才殊途同归弹劾张四维,他们还是继续维持清流刺头的形象,不必登门了。
  而王继光和赵鹏程,王学曾和顾云程,甚至受汪孚林推荐为四川道掌道御史的赵明贤,这些人一个不落一一登门,对汪孚林的病倒表示深切的慰问——甭管在他们看来,汪孚林这病有多不靠谱。
  人家首辅大人当初病倒的时候,那至少还是在直房中晕过去,复出之后被凳杌抬去乾清宫的时候,是个人都能看见那苍白的脸色,瘦削的体形,哪里像你这样脸色虽说稍有青白,好像只有点发热,可却声称病到要回乡休养?
  这些纯粹到此一游的探望者们,自然比不得李尧卿和黄龙朱擢等人目的纯粹。几个人是联袂一起来的,直接把汪孚林给堵在了房里,就连小北也被程乃轩给哄了出去。昔日李师爷到底和汪孚林程乃轩交情时间长些,所以本该打头的他犹豫了片刻,朱擢却忍不住直截了当地问道:“你捣什么鬼?”
  还不等汪孚林回答,外间就传来了严妈妈的声音:“公公们里张临安张公公来了。”
  听到张临安三个字,汪孚林忍不住先是愣了一愣,随即才有些汗颜地想到,临安二字别号,还是他送给张宁的。等到他回复了一声请进,张宁人还没进来,声音却已经到了。
  “汪孚林,你小子捣什么鬼?”
  这一次,李尧卿和早就在这里的程乃轩不觉莞尔,黄龙则是干脆大笑道:“老朱,还说你们两个不是冤家?说的话都一模一样,要是不知道,还以为你们是商量好来的!”
  朱擢顿时满脸的没好气,而正进门的张宁听到这话,再看到朱擢这番表情,他那面色也顿时微妙极了。总算他还知道自己的年纪比在场每一个人都大,而若是论及内外官的品级换算,他也比任何一个人都要高,总不能像这些小混蛋一样肆无忌惮。
  因此,在微微尴尬之后,他就干脆当成没听见刚刚的揶揄,清了清嗓子道:“冯公公从昏迷中醒过来,在听到你请求回乡养病的消息之后,长长舒了一口气说果然如此,然后又昏过去了。幸好是我说的,那时候连张大受都不在,你可别告诉我,你弹劾他之前,和他打过招呼!”
  张宁原本不过是信口这么一说。可是,让他悚然的是,汪孚林竟然呵呵一笑。面对那诡异的表情,他不由得脱口而出道:“不会吧,你真的还和他商量过?小混蛋,早知道我就不担心你了,敢情你是故意引张四维上钩,为了不让冯公公担心你借此势大,还直接借养病回乡……问题是你知不知道,冯公公已经快死了?”
  “当然不知道……而且你说的这事儿,应该没几个人知道吧?哪怕冯公公重伤的消息已经传出去了。”汪孚林看了一眼目瞪口呆的其他人,笑容可掬地说,“张公公既然起了个头,还请不要卖关子,能不能详细解说一下?”
  张宁既然选择说了,就没打算藏着掖着,当下找了张椅子一屁股坐下,这才开口说道:“皇上带人冲慈宁宫的那天晚上,冯公公为了表现赤胆忠心……这话也不大确切,应该说,是局势实在是太危急,冯公公就亲自上前督阵,结果脑袋上挨了一板凳,脖子上挨了一剪子。额头上的外伤和之前的加在一起,那就变成了伤上加伤,但脖子上一剪子却非同小可,他失血太多了。”
  见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汪孚林在内无不面色凝重,张宁这才开口说道:“所以张容斋张公公才会去代慈圣老娘娘旁听前次文华殿廷议,他是下一任司礼监掌印,这是没跑的了,冯公公想举荐我一个秉笔当当,我却拒绝了,为此倒是在张容斋面前捡了个好印象,他竟是让我推荐个秉笔。我今天来,是想问问,你们有什么司礼监秉笔的好人选?”
  见所有目光齐刷刷地汇聚在汪孚林身上,张宁就恍然大悟笑了起来:“也是,除却你这奸猾的小子,别人也没那机会和宫里的中官勾勾搭搭的。”
  “张公公你别忘了,你也是宫里的中官。”说这话的不问可知,正是程乃轩。
  张宁闻言为之一噎,紧跟着就决定无视这小子,理所当然地看着汪孚林。果然,下一刻,他就听到汪孚林问出了一句别个外官绝对不会问出来的话:“张公公你才是宫里的人,我可不信你竟然会连个秉笔的人选都没有。倒是我很想知道,如果张容斋公公为司礼监掌印,他可打算仿照冯公公的旧例,亲自提督东厂?”
  对于这个问题,张宁当然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张容斋说了,冯公公是特例,他就不仿照了,东厂还是应该由司礼监第二位秉笔提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5/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