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校对)第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46

  “段府尊到!”
  随着这个响亮的声音,县令也好,乡宦也好,每一个人全都随之站起身来。这种场合,县令们可免去折节屈膝的礼数,和乡宦一样行揖礼。而乡宦们无论从前当过多大的官,如今既是赋闲在家,无不客客气气称呼知府大人一声府尊。而段朝宗依旧和从前一样,脸上看不出什么喜怒,微微颔首算作是还礼之后,又抬手先请众人坐,继而自己方才在主位上施施然坐了下来。
  “近来的夏税纷争愈演愈烈,堆在本府案台上的各式文书摞得老高,所以,本府今天不得不把徽州府六县县令齐召于此,又请来了各位老先生同商大事。”说到这里,段朝宗的目光瞥见了鹤立鸡群的汪孚林,顿时有些卡壳。
  不论从年纪资历来看,汪孚林杵在这里都是极其不合适的,可他代表的是南明先生汪道昆,而且根据他刚刚得来的消息,那个原本还只是不可忽视的汪道昆,现在已经变成了绝对要重视。更何况,南京那边的关节,是汪道昆打通的,他得记人情!
  不止是段朝宗说到老先生三个字,看到汪孚林有些不自在,那些乡宦拿眼睛去斜睨汪孚林的时候,心里也全都不是滋味。自己苦读多年科场搏杀,结果官场沉浮了一阵子后,就不得不黯然返乡当个太平乡宦,如今怎么和这么个初出茅庐的小秀才平起平坐……不,人家位置还比自己高!
  汪孚林感觉到那些针扎一般的目光,干脆垂下眼睑不去多想,好在段朝宗须臾就又继续开讲,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地规劝众人发挥乡宦的模范带头作用,回去号召乡民放下对抗心理。可当他刚刚把话说完,心里本就不得劲的陈天祥便干咳了一声。
  “府尊此言,我等并不是不想遵从,可问题是如今外头传言沸沸扬扬,说是独派歙县的丝绢夏税要均平派到徽州府所有六县,这根本就是很没道理的事!要知道,当初歙县多负担这几千匹丝绢,并不是凭空,而是因为洪武年间定制的时候,查出歙县亏欠了赋税!当年朝廷可不像现在这样宽容,作为惩罚,这一笔丝绢就独派到了歙县头上。这是太祖爷爷定下的祖制,如今要更改,就是大逆不道!”
  陈天祥一边说一边射过来的两道示威目光有如实质,汪孚林暗自腹诽,又不是我要改丝绢夏税,你怎么不去找旁边那位汪老太爷?他正这么想,身边这位之前他没怎么打过交道的汪老太爷,终于开了口。
  “祖制?大明会典之中,徽州府每年额定要解送的夏税秋粮之中,什么时候说过丝绢夏税独派歙县?这分明是这么多年以来,府衙之中那些书吏和你们五县串通好了,以祖制旧例为名,把这笔丝绢全都压在我歙县子民头上!除了你说的所谓旧例,可有任何条规为证?”
  汪尚宁虽说年纪大了,可此时厉声开口,竟是带出了几分铿锵之音。显然,曾经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和只当过一任县令的陈天祥相比,那威势自然不止超过一筹。而他说到这里,突然剧烈咳嗽了几声,眼角余光瞥向了汪孚林。见小秀才只低着头不说话,他登时有些媚眼抛给瞎子看的恼火。
  陈六甲那个蠢货,还有程文烈那个自以为聪明的两面派,早知道他们不顶用,他就该对这个汪孚林更重视一些!如果帅嘉谟落入了府衙舒推官之手,最好再闹出点误伤误杀之类的勾当,那时候,歙县这边再闹起来,就是占住了道理,比五县那边所谓的先发制人更能够站得住脚。而且又可以把汪道昆和帅嘉谟二人死死捆绑在一起。这样他可以置身事外,而不用像现在这样一大把年纪还带头上去死拼!
  可恨汪道昆,抛出个族侄当代理,自己竟然连面都不露!
  汪尚宁打头,歙县乡宦人数比不上其他五县加在一块,声势上却不会弱了,当下大堂上唇枪舌剑飞来飞去,汪孚林干脆事不关己似的看热闹,时不时还在心里评判一下这些老先生的战斗力。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有人直接把矛头转向了他。
  “汪小相公既然是代表南明先生来的,莫非就一直坐着看?”
  “哦,说我吗?”汪孚林仿佛恍然大悟似的一下子挺直了脊背,见所有人的目光焦点都落在了自己身上,他就腼腆地笑了笑,仿佛有些不好意思,“南明先生在信上嘱咐我,只是因为他不太方便出席,所以才让我代替他来。我要当好他的眼睛,当好他的耳朵,多听多看少说,因为歙县这么多乡宦,大家集思广益之下,肯定是有道理的,他自然服从大局。而其他五县也有很多识大体的有识之士,想必不会让府尊难做。”
  这相当于什么都没说!
  别说刚刚把矛头对准汪小秀才的那人犹如一拳打在棉花上,四处不着力,五县那些乡宦也好,歙县以汪尚宁为首的这些乡宦也好,全都暗自大骂汪孚林转述的汪道昆这话说得两面光,简直是在他们身上贴了不知分寸的标签!而徽州知府段朝宗一直以来略显晦暗的脸色,这会儿也稍稍多了几分光彩。
  至于叶钧耀,则是在前后左右都是敌对势力县令的情况下,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他就担心汪孚林和从前那样耍无赖,又或者突然诘问放大招。毕竟这堆人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一来二去让人记仇,那就得不偿失了。
  汪尚宁就算再好的耐性,此时此刻也有些忍不住了,他眉头一皱,倚老卖老地说道:“孚林,就算南明是那样嘱咐你的,可今天是府尊召我等商议,你只看只听不说,让府尊如何决断?”
  尽管早知道汪尚宁不会放过这机会,可这会儿人真的找上来,汪孚林还是用有些微妙的目光往这位老人身上瞥了一眼。紧跟着,他方才一本正经地说道:“南明先生没吩咐过,可汪老先生既然一定要我说,那我就只好随便说说。陈老先生刚刚说,这笔夏税丝绢是因为惩罚歙县曾经拖欠过的赋税,这才被征派下来的,不论此事真假,如今夏税解运在即,咱们徽州一府六县突如其来一闹,今年夏税恐怕又要出岔子,会不会又引来什么大麻烦?”
  段朝宗原本还担心汪孚林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来,此时登时心中大喜。他下意识地用手指轻叩扶手,身边一个随从立刻会意退下。果然,接下来歙县也好,其他五县也好,立刻有乡宦对汪孚林这样的言语冷嘲热讽。就在这又是一片乱糟糟的氛围之中,外间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
  “府尊,大事不好了!”
第一三七章
真正的权威和权势!
  大堂中瞬息之间安静下来的时候,就只见一个亲随从门外一溜烟跑了进来。到了近前时,他却有些顾忌地扫了一眼众多县令和乡宦。
  段朝宗见此情景,不禁沉下脸喝道:“有什么话直说,不要吞吞吐吐的!莫不是各县这些闹事的乡民全都齐集到府衙前头来了?”
  被段朝宗指桑骂槐这么一戳,堂上县令也好,乡宦也好,顿时都心里咯噔一下。众多人都在心里琢磨着过犹不及,别是下头人不听指挥乱闹一气。而那个起头犹犹豫豫的亲随仿佛下定决心一般,从怀里拿出一份公文,双手呈递了上去:“启禀府尊,是刚刚送到承发房的南京户部文书。”
  这夏税的节骨眼上,南京户部突然来了公文,堂上顿时嗡嗡嗡一片议论声,不少相识的人都在彼此交头接耳。而以汪孚林的年纪,再加上这会儿的位置,他不可能去和左右前后任何一个人交换意见,再加上他刚刚不合时宜的发言,因此便显得有些孤零零的。不过他根本不在乎这个,巴不得别人不注意自己。看到段府尊展开了那一份经由府衙承发房盖章表示收入的公文,继而眉头紧锁,最后愤怒地把这东西往扶手上一敲,他就定心了。
  “就和汪孚林刚刚说得一样,你们只知道闹,却就没看到祸事从天上砸了下来!”
  段朝宗痛心疾首地把公文丢给了旁边一个亲随,那亲随一个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好容易才接住,而段朝宗这会儿就怒声喝道:“一个个都好好看看,这南京户部的公文上都写了些什么!”
  第一个接了东西在手的,赫然是在场人中,昔日官阶最高的汪尚宁。不管是他在云南布政使的任上,还是在南赣巡抚那会儿,段朝宗这样的知府来见时只有点头哈腰的份,可如今他却在别人的管辖之下,就是条地头蛇也得给强龙几分面子。所以,他虽说对段朝宗的口气有些不满,还是不得不先低头看公文上的字。奈何他实在是年纪大了,在家有人帮忙读,这会儿眯缝眼睛看了好一会儿,终究只能看个影影绰绰。
  当下他举目四顾,见旁边坐着个眼力应该最好的小秀才,便开口问道:“孚林,可能替我读一读?”
  汪孚林先是一愣,正想开口说什么,主位上的段朝宗突然开口说道:“本府也气糊涂了。孚林,干脆你念出来给所有人都听听。”
  怎么又是我……我还准备躲清闲的!还有,府尊你什么时候也熟络到省略姓氏直呼我名字了!
  可人家知府都开口吩咐了,汪孚林不得不站起身来,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开始读公文。他就很不理解,这种上通下达的公文,要的是实用,可不知道哪个官儿写的,竟然动不动就来个对仗,还夹杂着修辞特别华美的骈文,读半天都没入正题,简直令人蛋疼。于是,他突然半截停了下来,扫了一眼竖起耳朵听的众人,这才一目十行往下找寻重点,随即一下子跳掉一大堆啰啰嗦嗦的,直接念出了要紧地方。
  这洋洋洒洒数百字的公文,主题很简单,今年南直隶诸多府县中,谁拖欠夏税最厉害,解运最不及时,那么不好意思,因为几个原本承担白粮赋役的府县遭了灾,这没办法完成的白粮负担,就会分派到那些没能完成今年夏税指标的府县头上!
  轰——
  尽管刚刚汪孚林突然皱眉停下,随即跳读公文的举动,一度让很多从前在任上也醉心于雕琢公文修辞的乡宦很是不满,可听到这最终的主题,他们一个个嘴巴张得老大,哪里还有工夫去埋怨这个小秀才。
  飞派白粮!时隔多年,徽州府竟然有可能再次遭到飞派白粮!
  汪尚宁一张老脸已经完全僵硬了。完全在自己意料之外的这份公文把他的计划打得粉碎,而更让他不安的是,汪道昆“恰好”在这个时候不在,简直犹如未卜先知一般,避开了这场风波。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正想开口打破大堂中这一片哗然惊恐的氛围,却不想段朝宗突然一推扶手站起身来。
  “我虽说就任徽州知府不过区区数年,比不得诸位都是土生土长的徽人,经历过飞派白粮,但我当初进士及第,初任官就是常熟县令,可以说,这白粮赋役之重,就没有比我更了解的了。曾经有生员出身的粮长就因为收不齐这额定的白粮,在县衙大堂之上愤然自刎,而但凡摊上白粮征收解运之役的,哪怕家资数千上万,事后无不倾家荡产!我不想多说,身为徽州知府,我自当奋力抗争,如若不成,虽挂冠而去也在所不惜,可各位想想如何面对乡里?”
  你挂冠求去撒手不管了,这白粮重役摊在徽州人头上,那可怎么办?回头那些乡民会不会把火气撒在挑起事端的我们头上?
  别说下头的乡宦都要炸了,就连六个起头还带着几分轻蔑不屑,看着乡宦们舌战不休的县令,这会儿也都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叶钧耀明显感觉到这些同僚都顾不得孤立自己了,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商议对策,这时候,他不禁心下解气。
  叫你们和那些乡宦穿一条裤子,叫你们刚刚趾高气昂,一个个都觉得我是初哥,你们又好到哪里去,这会儿不是都惊慌失措了?
  汪尚宁终于从震惊之中回过神,曾经当过高官的他不比其他人都只顾着失态地去商量了,突然重重拍打了两下扶手,自己也颤颤巍巍站起身来,继而就看着一旁的汪孚林说:“孚林,这么大的事情,你恐怕做不了主,也该跑个腿去把南明请出山了吧?生在歙县,长在歙县,如今眼看歙民又要无端受苦,他这个南明先生还能在松明山诗词歌赋?”
  这一回,汪孚林很利索地站起身,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点点头道:“汪老先生说的是,学生这就回松明山。”
  他答应得这么干脆,不但汪尚宁反而觉得有问题,一大堆对汪尚宁心存忌惮的乡宦也全都觉得有问题。眼看汪孚林就这么对徽州知府段朝宗辞了一声,继而转身往外走,也不知道多少人又纠结又为难,可刚刚是汪尚宁建议的,他们总不能开口把人叫住。就在汪孚林走到大堂门口的时候,却只见外头又是一个人冲了进来,险些和汪小秀才撞了个满怀。亏得汪孚林步伐精准,横移一步闪开,这才让后者得以脚下生风地冲进了大堂。
  “府尊,刚刚有来自京城的急递送到我徽州府衙,起复松明山南明先生为郧阳巡抚!”
  站在门口的汪孚林尽情欣赏了一番大堂内众多人各异的表情。有人瞠目结舌,有人咬牙切齿,有人失落疲惫,有人面色铁青……如汪尚宁这般城府深沉的,却还能强颜欢笑,仿佛为歙县俊杰重回朝堂而欢欣鼓舞,可那只紧紧握住扶手犹在颤抖的手,却出卖了其内心深处的真正感受。
  这众生百态真是一场好戏。刚刚那是朝廷权威,现在这叫做高官权势!
  汪孚林倒没有什么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他这会儿沦为彻彻底底看热闹的人,因此很有旁观者的自觉,干脆往旁边再挪了两步,将广阔的舞台让给了这大堂中那些本来鼓足劲头的乡宦们。
  果然,段朝宗也不知道是看到了他还是没看到他,轻轻叹了一口气:“我上任之初就听说,南明先生昔日抗倭有功,治理有方,这一身大才埋没在松明山,确实可惜了。这是好事,把这文书下吏房存档,替本府备礼,待会一并请孚林送去松明山。既是朝官,这些乡间事务,就不好再请南明先生出面了。”
  段朝宗对自己称呼上的改变,汪孚林已经无所谓了。他就只见这位徽州知府环视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南京户部飞派白粮,以各府今年夏税为限,本府在这里也撂一句明话,我也不搞均平,同样以今年夏税为限。若是哪个县拖了徽州府的后腿,以至于这最繁重的白粮赋役派到我徽州府头上,那我段朝宗一旦力抗不过,就只能直接派了这个县,也省得大家再喊什么不公,想来各县子民都会理解本府的!”
  顿了一顿,段朝宗又添了一句:“另外,本府已经连夜出动三班衙役之中的精锐,将闹事乡民带回府衙,料想背后是谁指使,不会审不出来!”
  汪孚林简直想为这时候的段府尊叫一声好。他完全不担心汪道贯煽风点火会被查出来,那位汪二老爷闲人归闲人,这点手段怎么可能没有?眼见得堂上在最初的死寂过后,答应、表决心、支持,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他没再继续煽风点火,悄然转身出了大堂。
  等一个亲随拿着段府尊早就准备好的贺礼,跟他出了徽州府衙阳和门,他就看到舅舅吴天保正在那来回踱步,在那炎炎烈日底下,分明前胸后背都湿透了。那一瞬间,他不禁轻轻舒了一口气。
  “舅舅!”
  汪孚林快步走上前去,见吴天保闻声抬头,立刻迎了过来,他便回以一个大大的笑容。
  “孚林,你代替南明先生到府衙共商大事,怎么一个人先出来了?”
  见吴天保忧容满面,汪孚林却答非所问:“接下来您老可以轻松一些了。”
  如果汪道昆没糊弄他,那真正的事实就是——南京户部实则早就看穿了苏松常那几个报灾的白粮州县在糊弄人,所谓往其他府县飞派白粮,只是用来吓人的催科夏税新手段而已。虽说是今年能用这招,明年就不行了,可那又怎么样?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第三卷
官人很忙
第一三八章
废屋黑影
  歙县松明山汪道昆家那座犹若江南水乡园林的大宅子松园,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的贺客纷纷登门,热闹非凡。即便松明山村里的寻常人家,走在田间地头也都昂首挺胸,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自家村子里出了个进士,这已经很了不得,而这位进士一路官运亨通,如今赋闲数年后再次起复,直接就是右佥都御史巡抚郧阳。这代表什么?岂不是说回头南明先生入阁拜相指日可待?
  就连松明山村中有功名的那几个秀才,也都心思活络,希望能够跟汪道昆去任上体验生活。毕竟,巡抚可比徽州知府大!
  当然,汪孚林除外。制艺上头也许他还及不上人家那些秀才,可地理他可比那些书呆子学得好,之前那段日子又是徽州府志,又是大明会典,没事就在熟悉生存环境,自然比书呆子们拎得清。
  同样是巡抚,这个郧阳巡抚可比当初汪道昆的福建巡抚差一点。品级固然相同,可当年汪道昆在福建,那是货真价实的提督军务,麾下管着一支抗倭大军。而郧阳巡抚是个什么概念?
  大明朝的巡抚有四种,一种就是犹如福建浙江巡抚这样,专抚一地,是省级最高权力机构;一种设立在边境,主抓兵权,连总兵都得看其脸色,比如在辽东宁夏甘肃等地;一种是管辖范围特别小,比如密云巡抚天津巡抚等等;至于最后一种,那就是属于真正的大杂烩。把那些各布政司交界,最难管辖的地方额外挑出来,往往还有流民等等乱七八糟的问题。这其中,郧阳巡抚就是最后一种,还是最后一种当中最棘手的。
  郧阳巡抚辖区横跨湖广、河南、陕西、四川,所辖八府九州,总共六十五个县。流民问题特别严重,又因为地处交界,扯皮问题特别多,属于巡抚之中特别难当的那一种。这还是现如今嘉靖皇帝早死了,否则辖区内还包括当初的潜龙所在安陆府,出了任何问题,巡抚就足够去死一死了。
  所以,奉段府尊之命回来给汪道昆送了礼,汪孚林发现丰乐河对面西溪南村的那些富商豪绅纷至沓来,他就没在汪家多呆,抽空回了一趟自己家。留守的汪七夫妻看到他回来,喜得无可不可,不管他怎么说,硬是把佃仆那儿新送来的新鲜瓜果,菜蔬肉食都给装了整整一袋子,让他带到城里给汪二娘和汪小妹一块尝个鲜。虽说大热天带这些东西回去,又要劳烦别人肩扛,但老仆一番心意,汪孚林不能不领情。
  此时此刻,他端着一碗汪七媳妇亲手下的米粉,也不嫌烫,就这么一筷子一筷子往嘴里送。他从前是个无辣不欢的人,可到了这里后就过上了和辣椒绝缘的日子,现如今喝着鲜香可口,却唯独缺了点辣味的浓汤,他心里实在忍不住有些遗憾。就在这时候,他听到耳畔传来了汪七的声音。
  “小官人,自从钟大牛那家伙走了,汪二老爷帮忙又收了一房佃仆,每个月送来的东西比从前多了不少,而且听说了钟大牛背主的下场,从前那两房佃仆也老实了许多,不敢再动辄来闹着要减租了。之前因为小官人和二位姑娘去了城里,二老爷让人收来的这租子我一直暂时收着。”汪七说到这里了,就从一旁媳妇的手中接过一个布袋子,郑重其事地捧到了汪孚林面前。
  “除了五石新麦作为口粮之外,这里是十两三钱五分银子。”
  汪孚林怔怔接过这一袋银子,他打开一看,里头全都是一块块的碎银子,形状大小完全不同。想想一百三十多亩地,半年的田租就这么一丁点,他顿时明白,为什么之前家里那么紧巴巴的。都说徽州府土地贫瘠,这就是佐证啊!他想了想,从里头掏出两块小的塞到了汪七手中,见这老仆顿时老脸通红,慌忙推却,他就笑着说道:“我们都在城里,就你们夫妻俩守在家里,上上下下也不知道多少事要忙活,难不成让你们喝西北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